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4027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docx

七年级上古文期中复习

七年级上语文(古文篇)期中复习资料

古文:

《伤仲永》、《周处》、《石壕吏》、《卖炭翁》、《小石潭记》

《伤仲永》

文学常识:

1、《伤仲永》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隶:

属于

3、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4、书具:

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5、父异焉: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6、借旁近:

就近借来。

7、书诗:

写。

8、自为其名:

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

9、以----为意:

以----作为诗的内容。

10、秀才:

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11、指物作诗:

制定物品(让他)作诗。

12、立就:

立刻完成。

13、邑人:

同乡的人。

14、宾客其父:

用宾客的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15、乞之:

指讨取仲永的诗作。

16、利其然:

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17、扳(pān):

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

18、环谒(yè):

到处拜访。

利其然:

这样。

19、然

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

20、称(chèn):

符合,相当。

21、前时之闻:

以前的传闻。

22、泯然:

消失的样子。

23、与之:

给。

24、养父母:

奉养父母。

25、收族:

意思是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的相处。

26、自是:

从此。

27、奇之:

对----感到惊奇。

28、稍稍:

渐渐的

29、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中心:

本文写了仲永从才华出众的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成长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见过写字的工具,却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差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了名字。

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的人作为诗的内容,传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传文相符合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舅舅说:

“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普通的人。

课后题: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

1)他的父亲把仲永当作挣钱的工具,使他荒废了学业,没有让他把天赋用在学习上,也没有给他有利于学习的成长环境。

2)仲永自己后天不努力。

3)同乡人过度吹捧。

 

《周处》

文学常识:

1、《周处》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编纂。

刘义庆,南北朝文学家。

2凶强:

(凶暴强悍)

3侠气:

(任性使气)

4为乡里所患:

(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

5唯余其一:

(只)(剩下)

6并:

(一起)

7暴犯:

(侵害)

8三横:

(祸害)

9尤剧:

(更)(厉害)

10或说:

(劝说)

11冀:

(希望)

12或沒:

(沉没)

13与之俱:

(同蛟一起沉浮)

14更相庆:

(互相庆祝)

15竟杀蛟而出:

(最终)

16朝闻夕死:

(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17令名不彰:

(好)(显露,传扬)

18始知:

(才)

19具以情告:

(全部)

20蹉跎:

(时间白白浪费)

21改励:

(改过)(自新)

为乡里所患:

(被)

22为

终为忠臣:

(成为)

或说

23或

或浮或沒:

(沉没)

为乡里所患:

(祸害)

24患为人情所患:

(祸害)

患志之不立:

(害怕,担忧)

 

中心;

本文写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表现了他勇于改过自新的品格。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jì】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邪【yé】?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同乡们认为是祸害。

另外,义兴的河中有一条蛟龙,山中有只白额虎,一起都侵害百姓。

义兴人说他们是三害,而且这三害中周处更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只剩下其中的一害。

周处就杀死了老虎,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有时浮起有时沉沒,周处追着他游了几十里。

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人都说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最终周处把蛟龙杀死了从水里出来了。

他听说同乡人在互相庆祝,才知道自己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思。

于是周处到吴国去找陆机和云陆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周处就情况都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

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

“古人看重道义,认为早晨明白了道理,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了,况且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而且人就怕不立志,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了忠臣。

课后题:

课文结尾写陆云的谈话,有什么用意?

答:

1)说明周处已有悔改的意思。

2)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重要原因是接受了陆云的劝告。

3)借此阐述了一个道理:

人贵立志,改过自新。

《石壕吏》

文学常识:

1《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尊称为诗史。

2投:

(投宿。

3逾:

(越过,跳过。

4一何:

(何其,多么。

5戍:

(驻守。

6附书:

(捎信。

7且偷生:

(姑且)

8长已矣:

(永远完了。

9已:

(完了。

10犹得:

(还能够。

11泣幽咽:

(断断续续的哭声。

中心: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时,一户普通人家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社会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

“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课后题:

捉人:

批判了战乱之下名不聊生的社会现象

三男邺城戍:

说明政府军队兵力枯竭,兵役制度残酷。

出入无完裙:

说明家中困穷,可见战争严重。

二男新战死:

说明安史之乱战争的惨烈。

“呼”与“啼”、“怒”与“苦”:

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官吏的残暴和妇人的悲苦,为下文老妇人的诉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卖炭翁》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

2、何所营:

(做什么用。

3、营:

(经营。

4、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5、驱将:

(赶着走)

6、直:

(通“值”,指价格。

中心:

本诗描写了一个烧炭老人辛勤劳动,最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露了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终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唯恐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堆满积雪的路面,留下深深的车轮印。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人和牛都疲乏了,也饿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前面两位得意洋洋的正往这面走的骑马的人是谁?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手里拿着诏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

要赶着走,老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有办法。

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课后题: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诗人抓住三个部分,表现了卖炭翁2、生存状态:

一、劳动艰辛,二、年岁已老。

3、惜不得:

写出了卖炭翁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4、牛困人饥日已高:

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5、写“南山中”的作用:

埋下伏笔。

6、对比

1)“衣正单”对比“一尺雪”、“辗冰辙”,表现卖炭翁处境的悲惨和热切地希望。

2)“牛困人饥”对比“翩翩两骑”,表现劳动者和统治者的处境悬殊。

3)“千余斤”对比“半匹”、“一丈”,表现宫市制度的残酷。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1、《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多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2、篁(huáng)竹:

成林的竹子。

3、清冽(liè):

清澈。

4、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5、卷(quán)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6、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7、坻(chí):

水中高地。

8、嵁(kān):

不平的岩石。

9、翠蔓:

翠绿的藤蔓。

10、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蒙,遮掩。

络,缠绕。

摇,摇动。

缀,连结

11、许:

表示数目不确定

1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1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彻:

穿过,透过。

布:

映现。

14、佁(yǐ)然:

愣住的样子。

15、俶(chù)尔远逝: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俶尔:

忽然。

16、翕(xī)忽:

迅速。

1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18、犬牙差(cī)互:

(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19、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20、悄怆: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21、邃:

深。

22、清:

凄清,冷清清。

23、隶(lì)而从者:

作随从跟着来的人。

24、小生:

年轻人。

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石潭的幽美和寂静,抒发了作者贬居孤凄悲凉的心情。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

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身上带着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出现一个小谭,潭水特别清澈。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愣住的样子,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十分迅速,好像在与游人逗乐。

  顺着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都看得清清楚楚,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无法看到溪水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常时间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玩的人:

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课后题:

1、文中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矛盾吗?

答:

一乐一忧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被贬,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欢乐必竟是暂时的,一看到小石潭触景生情,孤凄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2、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3、“伐竹取道”:

“伐竹取道”同时点出了小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处,为下文的环境埋下伏笔。

4、移步换景:

篁(huáng)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5、从文中找出表现游鱼的句子和作用?

答:

“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表现了游鱼,动静结合。

本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游鱼的活泼。

5、从文中找出表现小潭源流的句子和作用?

答: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

6、“寂寥无人”:

小潭的幽清无闻与作者在政治上无人赏识的境遇相似,触景伤情。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8、《小石潭记》中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和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9、古诗文中的两种句式:

1)倒装句2)省略句。

10、“行”、“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潭的经过。

11、文中第二段没有正面写水,而是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表现水清,属于侧面描写。

整理时间有限,如有差错,敬请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