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3919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docx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

钟公庙街道金家漕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但当前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其实,很多教师忽视日常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课题组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开展《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研究》。

从随文练笔的要素出发,从选择落点、掌握方法、巧用评价、探索模式入手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

本课题的训练点与《课标》高度融合,旨在通过随文练笔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同时提高阅读能力。

一、背景及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发展,但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

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缺乏生气和活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人们更多地把视线聚集在作文教学的研究上,而往往忽视日常阅读教学中习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其实,教材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

本课题组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开展随文练笔。

(一)随文练笔能促进学生与文本之对话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须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须去探寻。

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

语文课教学应尽量减少单项的训练,腾出一点时间,让位于随文练笔。

因为随文练笔是学生同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让学生在学习教材文本时,将自己从课文中习得的习作方法加以运用,或者写下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或模仿该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这都是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在进行随文练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并且使习作技能更加娴熟。

(二)随文练笔能架设积累与运用之桥梁

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再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好像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语言的文字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同时,随文练笔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又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能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让“随文练笔”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理念和构想

(一)理论依据

1.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由于学生的写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致“笔动”。

2.符合学习的迁移规律

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

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

①随文练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

在此项迁移中,若产生正迁移,学生能产生表情达意的需求,激发写作的积极性,若是负迁移,则会视写作为畏途。

②从说到写是小学写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文练笔强调由说再到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

③阅读向写作迁移,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作文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写作方法。

3.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

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因此,就这一意义而言,阅读教学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

随文练笔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学和用的同步性,“符合阅读教学的学用迁移性原则,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形成师生在“随文练笔”教与学上的四大策略:

找准落点策略、掌握方法策略、巧妙评价策略、探寻模式策略。

2.通过对学生“随文练笔”的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平时能乐于写作,能写300——400字左右语句通顺的习作,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习得教材文本的习作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通过对学生“随文练笔”的训练,形成三、四年级“随文练笔”训练的序列与课堂教学模式。

4.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升教师在习作教学上的能力。

(三)概念界定

“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就是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课堂实践的方法深入研究随文练笔如何达到预期的目的,即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把学生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相互促进。

随文练笔具有宜适性、可写性、能写性等特点,使写作练习更为有效。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从多角度地开展对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本研究把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个体案例的解读、测试研究的成效等。

3.行动研究法。

筛选和研究小练笔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断完善研究的方法,不断纠正研究中出现的偏差。

4.调查法。

一是调查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去粗取精,确立新的生长点,二是通过调查总结筛选作文教学中的新点子,新做法,进而用来指导实验。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从随文练笔的要素出发,从选择落点、掌握方法、巧用评价、探索模式入手寻找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

本课题的训练点与《课标》高度融合,旨在通过随文练笔的开展,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同时提高阅读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图:

 

三、过程及措施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写作更是为题材煞费苦心。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随文练笔有机地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切入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解决学生的素材问题,并有效的进行语言训练,但是随文练笔是阅读教学中静态写的教学过程,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安排,学生怎会乐意接受,练笔怎能得心应手。

我们提出了“找准落点、掌握方法、巧妙评价、探寻模式”四大策略,使随文练笔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随文练笔的训练方式如下:

(一)精心选择落点,使随文练笔独具魅力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就教材特色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落点:

1.练笔的点要选在情感喷发处

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不少文章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更能激发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

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

四年级下册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就是一名小学生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该文情感真挚,写出了这个孩子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更写出了孩子在失去父亲后的痛苦心情。

这类情感充沛的文本,在教学时,孩子的情感被充分激发,此时安排随文练笔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倘若教师没有抓住这个落脚点进行随文练笔,那么孩子的感悟便会随着时间消失,对本文的理解也肯定没有写过随文练笔来得记忆深刻。

2.练笔的点要选在空白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

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

如:

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只写了小朋友上课时沉浸在课堂的美好场面与小动物们被孩子们上课的氛围感染而静静地听课的场面,但教材并没有写下孩子们在下课时在学校里度过的美好时光。

同时,这一段话描写细腻,语言优美,也是孩子练笔的好模板。

于是,本课题组的实验教师就抓住了文章的这个空白点,引导学生模仿该段文字的写法,写一写下课时候的情景。

正是因为教师抓住了这个落脚点,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孩子不仅深入体会该文本的特色,更将该语言特色进行了仿写,对于三年级孩子的习作能力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3.练笔的点要选在文本拓展处

教材中许多内容留有发挥的余地,存在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在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这里的文本拓展处就中年级学生而言,往往是教材描写较为直白,所花笔墨不多,不够细腻的地方。

如四下《学会看病》一文,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对于让孩子独自看病的矛盾心理,但对于儿子在看病前后的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都是一笔带过,写得比较简单。

此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拓展点,引导学生将描写简单的部分进行细致化描写,充实文本,同时学习文本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4.练笔的点要选在技能迁移处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笔,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人教版的不少文章或在段落结构上,或在语言表达上,都有不少值得学生学习与体会的技能迁移训练点。

如:

四下的《乡下人家》中并列段式的学习与训练,《学会看病》一文的心理描写的学习与运用,四上的《牧场之国》中优雅而直白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仿写……这些技能迁移的随文练笔落脚点,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细致研读文本,寻找这些技能的迁移与训练点,以随文练笔引导孩子走入文本,扎实训练。

(二)掌握多种方法,使随文练笔精彩纷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随文练笔作为语言训练的一种方式,方法很多。

我们应因文、因人而异,主要训练方法有:

1.模仿式练笔:

例文仿写,认识文体,习出方法

“模仿就是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文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老师说的要写得生动具体。

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有章可循,才会逐步掌握写作的门路与规律,渐渐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自然也会写出生动具体的好文章来。

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种模仿式练笔可分为三种方式:

(1)单项模仿式。

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件事,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单项训练好比一台机器的零件,零件做好了,就能组装成一台合格的机器。

结合阅读练习单项仿写,学生学以致用见效快。

如学习《小珊迪》、《永生的眼睛》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或老师的外貌,猜猜他是谁。

(2)片断模仿式。

片断训练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前提。

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

它不必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也不必要求有严密的结构。

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如学习《火烧云》,可模仿第二段写一段因果关系的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学习《颐和园》,可按游览顺序写一段话;学习《秦兵马俑》第三自然段整体到部分的构段方式,片断训练篇幅可长可短,内容学生自取,形式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全文模仿式。

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文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

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

如学习了《长城》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每个单元首篇阅读教材教学的后面一课时进行,以降低学生练笔的难度。

2.想象式练笔:

想象拓展,加深理解,习出素养

新教材中有些课文,想象瑰丽神奇,富有童心童趣。

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

这时巧妙而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小练笔,除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灵性才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本课题组常用方式有以下三种:

(1)结尾续写式。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练笔。

如《巨人的花园》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

巨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他会怎么做,孩子们会和他一起怎样玩耍?

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这样的练笔无疑会带领孩子走进巨人的内心世界,想象巨人与孩子们玩耍时候的一言一行,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2)填补空白式。

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和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是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

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

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如《小珊迪》中并没有写出孩子寻找“我”时候的情况,《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没有写出人们观看时的细致表情。

这时就可以安排此类练笔,让学生深入体会。

(3)插图解说式。

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媒体。

如三上《燕子专列》一文插图上画的是小女孩救燕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女孩救燕子的过程这种练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式练笔:

读后抒写,释放情感,习出意境

读后抒写最突出的优势在于所学的课文内容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特有的情境。

这种难得的“情境”已经为学生动笔作了极好的铺垫,打开了思绪的大门。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同步是随文练笔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练笔写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

方式有三种:

(1)中心突破式。

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

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搭石》一文中,直奔中心,找出描写搭石的句子。

这种教学安排“避免了繁琐的分析”,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读文有感式。

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有水到渠成之妙。

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如学完《刘邓大军》后,写一些自己的体会,在这个随文练笔中,孩子们对刘伯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3)体验巩固式。

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梳理知识以进行巩固。

如教学《观潮》一课,在总结时可让学生讨论,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抓住大潮的什么特点来写?

然后完成下列练笔题:

课文按_________的顺序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突出钱塘江大潮__________的景象。

4.转换式练笔;改写经典,训练语言,习出涵养

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的训练力度。

方式有三种:

(1)体裁改变式。

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孩子们可以将学过的古诗、诗歌等改写成小说、记叙文。

将说明文改写成通俗易懂的童话,将简单的童话故事用一首小诗来写一写,或对简单的记叙文进行扩写或缩写等等。

(2)词语联珠式。

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

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

“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

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3)移花接木式。

所谓“移花接木”是指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

如《鸟的天堂》一文中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儿们都歇息了,作者只描写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第二天是在早晨,鸟儿们都出来活动了,所以作者只描写了活泼欢快的鸟儿。

学文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物都写下来,包括朝阳下的大榕树、飞行的鸟儿及清澈的湖水。

学生练笔时不仅用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而且恰当地写进了自己的语言。

如“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翠绿的榕树,翠绿的榕树点缀着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飞的鸟影,清脆的鸟鸣,湖上的小舟,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

(三)巧妙开展评价,使随文练笔扎实有效

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其它评价一样,随文练笔的评价具有目标的功能、导向的功能、调控的功能、激励的功能和反馈的功能等等。

随文练笔的评价影响着随文练笔的训练效果。

长此以往,我们随文练笔的训练效果必定会降低。

为此,我进行了仔细思考,寻找其中的原因,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时间是我们不能细致评价的最大的原因,课堂时间有限,用来写的五六分钟,已是十分奢侈,不能让我们花大量时间来评价;课后时间有限,我们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将孩子们的练笔一一指导。

怎样用有限的时间将评价做充分,让练笔的评价为孩子的练笔效果的提高做出贡献呢?

对此,课题组成员不断寻求优化的策略。

以下几点便是本课题组所做的一些优化尝试。

1.优化评价标准——从模糊走向清晰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评价的要求。

根据随文练笔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小学随文练笔评价的标准应重点考虑以下三点:

(1)是否符合题意

学生对课文内容,尤其是对练笔相应内容的理解要透彻,倘若一知半解,写出来的东西势必文不对题,或词不达意。

是不是能针对老师提出的练笔要求,写下恰当的内容。

学生的练笔必须立足于文本,且符合老师提出的练笔要求:

即相关段式的仿写,句式的练习等。

这是教师与同学在评价练笔的质量时,必须要仔细参考的一项标准。

(2)是否表述具体

语言表述中有没有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句子意思是否表达准确,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否通顺连贯;有没有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进行加工改造,活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没有运用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有没有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3)是否习得方法

本课题组在评价随文练笔时,往往会看学生有没有按照要求从教材文本中习得写作方法。

因为我们在进行随文练笔前,会针对该文本提出一些练笔要求。

课题组老师会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或者文体特色,提出不同的练笔要求。

评估时,我们会用星级来评估学生此次练笔对于文本写作方法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程度。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阅读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的能力。

所以,课题组的优化策略之一便是将这三点评价标准细细地告诉了学生,让学生初步学会对照标准评价自己的练笔。

学生有了评价标准,在练笔时就开始有了行动的方向,写完后更是有了自评的依据。

课题组希望通过此评价标准的开展,提高学生对习作方法的关注。

2.优化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被认为是评价的主体,发出表扬或提出建议都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对象,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题组的优化策略之二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学生自评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

“‘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于是,孩子们写好后,我要求他们自己朗读自己的练笔,边读边修改。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改能力,也养成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同时,在自己给自己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写作思路的一个思考过程。

(2)同学互评

自己改完后,课题组老师又让孩子们同桌或前后相互阅读对方的练笔,“读者”当面质疑,“作者”当面解答,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提出修改的建议,充分地发挥学生在练笔中的主体作用。

在给别人提出习作建议的同时,也是自己的习作欣赏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过程,并且这种评价方式,会给被评价者与评价者都带来习作进步的空间。

(3)师生共评

在学生互相阅读修改之后,教师应经常在巡视时,迅速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练笔,在投影仪上出示,引导学生讨论评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看看这篇练笔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从内容到语句、形式进行推敲斟酌,品评圈点,及时修改。

这样的评价不但能真切地了解到学生练笔时的疑难之处,及时给以指导、点拨,还让全体同学在讨论评改中知道什么是好的要学习他,什么是不好的,要改进,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改一个等于改全班”。

这种评价迅速、及时、准确,评价的效果快捷、高效,也十分符合随文练笔这种特殊训练形式的需要。

3.优化评价方式——从简单走向丰富

有人说,教师智慧的评价不是告诉,不是牵引,而是一种催化,一种肯定,一种方向。

我们一向实行的就是一种告知性的评价,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我们似乎都是在告诉孩子,哪儿写得很不错,哪儿还不够好。

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我们的评价方式优化得更加富有艺术性呢?

课题组尝试使用了多种评价方式。

(1)即时评价

这是课题组惯常使用的评价方式,在课上,当堂评讲,在作业中,及时批改。

这是对学生的随文练笔迅速、及时所作出的一种评价,也是实验教师使用最多的一种评价方式。

尤其在课上,学生认真的聆听,积极的思考,创意的发言,都让我们感觉到,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汲取的写作热情。

(2)表格评价

为了能让学生试着自己给自己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课题组还设计了这样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