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体会.docx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体会
12月3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查阅!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1“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
”这是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月20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
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进行维修。
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2“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
“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
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
”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
”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19年,已发展了20年。
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
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
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
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19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
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
”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19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
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20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
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
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
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3在全自动化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
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
“连钢创新团队”决定,自主设计建设全自动码头,给中国港口人争口气。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3000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他们仅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了国外码头近10年的研发建设任
务,还先后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如果没有“连钢创新团队”咬紧牙关自主创新,突破技术封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会有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走向全球领先。
我国一些关键产业近年遇到的瓶颈已充分说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各行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需要各行各业不懈奋斗、勇攀高峰。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42019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
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
2020年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
47.6自然箱/小时。
2019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
”张连钢说:
“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
”
“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
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段时间,AGV“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
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
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
”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19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
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5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百余人。
奔跑着的
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
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
抓取集装箱怎样准确辨明方位?
……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
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2019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
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
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56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
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的话。
”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
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19多项,自动化码头也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被誉为“大国重器”。
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
党员干部就是要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
2019年3月15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
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
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
妻子去世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
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
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
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
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
变“不可能”为“可能”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
“创新让我快乐”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
660米×430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
2.5毫米之内,解决了“码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
16002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梁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钢体轨道15天铺设完成。
高4米、宽2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个接口要在72个小时内完成,团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
”
“改革先锋”、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
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
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