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2800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docx

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为篱下黄花开遍”一句运用典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说说作者这样用典的表达效果。

2.作者在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评价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诗歌画线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表达出词人既苦闷彷徨又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

(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比男儿更加刚烈的爱国之情,对缺少知音的悲伤之情。

3.示例: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表达作者冲破家庭牢笼后的兴奋却又愁苦的心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据此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特点。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①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②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③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④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50岁。

②三城:

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③风尘:

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④涓埃:

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1.诗歌尾联中哪些词扣住了题意?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古文《旧唐书·杜甫传》和诗歌《野望》相关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出郊极目

2.诗的颈联中“唯将迟暮供多病”一句表达了自己暮年多病的无奈与苦闷,“未有涓埃答圣朝”一句表达了自己无法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的惭愧、遗憾。

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中“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与诗中“海内风尘诸弟隔”、“人事日萧条”都在渲染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漂泊不安、流离失所的生活。

所以,身处其中的杜甫,既为天下苍生担忧,又无能为力,由此诗人内心的痛苦就充分表现在诗的颈联中了。

【解析】

1.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中的“出郊、极目”紧扣题意而来。

2.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

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与《旧唐书·杜甫传》中的“时关畿乱离”、“甫以其家避乱荆、楚”,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与此诗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3.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4.诗歌鉴赏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作者在上片用“_____________”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______________”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答案】

1.多少行人泪东流去

2.B

【解析】

1.诗词理解性默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行人泪”体现了作者忧民。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意思是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2.考查诗词内容赏析。

写作背景: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所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说法错误。

选B。

5.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上阕一个“________”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影和如虹的气势。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简要赏析。

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

1.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考查对诗句中关键字眼的提取能力。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千骑卷平冈”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所以可提取“卷”作为答案。

2.赏析诗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

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

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

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节:

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

持节:

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云中:

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境内,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处境不甚得意,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这种表现方法我们称之为用典,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考查结句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

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6.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7.古代诗歌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①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释)①十年离乱:

指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使兄弟俩分别已十年。

1.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于唐朝战乱期间,都写到了战争使兄弟离散的痛苦。

B.《月夜忆舍弟》首联写边塞秋景,颔联写望月怀乡,引出忆弟。

C.《喜见外弟又言别》颈联写叙旧时间很长,正面表现欢聚喜悦。

D.两首诗都语言凝炼,朴素自然,感情深沉,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答案】

1.C

2.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解析】

1.C错误,颈联是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说从今夜起进入白露的天气了,天气开始变冷了,十分想念故乡的明月。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8.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

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B.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

1.写了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

2.示例:

作者选取了十个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

用“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来反衬(对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景物所描绘的凄凉、萧瑟的画面,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B

【解析】

1.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A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

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B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C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

只有B项与此词“瘦马”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是一致的。

10.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有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C.尾联慷慨陈词,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流传千古,主要在于表现了文天祥忠贞为国、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

故答案为C。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D: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