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
《论语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观后感作文600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观后感作文600字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书之一,其中所记载的先师——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言论。
他不仅提出了“仁爱”,更强调了“忠怒”的重要性。
下面是由为你们带来的精彩的总结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观后感1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出现了读背《论语》时,我有些惊讶,也有些苦恼,这可不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作业,可当我渐渐走进孔子的故事与世界,我才明白了这一句句精简的语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给我们的做人之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名言是孔子对学习的看法,死读书,不思考,又能学到多少东西?
会思考,却不懂学习。
又有什么本事?
我总是爱一遍又一遍地读这句话,它告诉了我:
只有在思考中学习,边学习边思考,学才能有效率。
论语这本书其实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过世后,守丧时编辑而成的,这一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无怨无悔地对恩师,即使是亲生父子也很难有这般情谊。
即使没有那些关于”孝“的名言。
有这么一群好弟子做榜样,也许我做不到像他们一样如此之孝,但我会努力做一个有孝心,孝顺长辈的孩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诚“的,做一个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信。
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拍着胸脯说我做到了诚,做到了问心无愧呢?
我不能……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决心要努力做到问心无愧。
诚,孝,仁,道,孔子总是言传身教,传给他的弟子,传给整个
华夏民族。
论语给我的暑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地句号。
论语观后感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人们不可否置的。
在这悠久的历史中,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文化的结晶。
不论是闻名世界的“四大名著”,还是妇孺皆知的“四书五经”,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
也许很多人对《论语》都不甚了解。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书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深受人们所推崇。
在《论语》中,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例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唯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令我印象颇深,感触良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疲惫。
这句话为孔圣人所言,恰到好处地辩证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只可惜,初次接触到这句话的我还太过年幼,根本无法理解此句中的“学习”与“思考”。
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正是那件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那是初一下学期时,一节课上,老师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新的知识点。
当时,我很认真地听,可无奈实在听不懂那个知识点的原理。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什么老师说的答案看似那么荒谬,实际上是正确的呢?
我心中带着疑问,但并没有深入思考。
带着闷闷不乐的情绪,我放学回到了家里,可脑袋里依旧是懒洋洋的,没有什么灵感,更别谈思考这道几乎全班人都不解其原理的题了。
罢了罢了,既然老师说了答案,那就肯定是对的了,还纠结什么呢!
我轻轻地撇了撇嘴,决定不再理会这道题。
然而,我的目光向四周一瞥,却瞥见了我最近看的书——《论语》,而书上的一句话让我不由一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忽然,我的脑海中跳出了一个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想法:
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死板地汲取上课时老师所传授的内容。
如今我的迷惑不解不是正好对应上了句子中的“罔”吗?
也就是说,只有我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不惑吗?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有了想法我当然要试一试。
于是,我拿出纸和笔,在脑海里不停地演算着,将可能有用的条件都列在纸上……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
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艰苦奋战,我终是将这道难题攻克了下来。
得出答案的那一刻,我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个自豪的弧度。
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明白了“学”与“思”的关系。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学”与“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吗?
我们学习后,只有思考,自身理解透彻了理论才算学会;思考后,也只有学习,从中获得实践才说得上明白。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更是学习的升华。
春秋时期的孔夫子,想告诉我们的也便是这些吧。
学习与思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当形影不离。
中华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多多
学习其中的优良之处,能让我们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
学与思,无疑是这文化赐予我的极大馈赠。
从今往后,我们要筑起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论语观后感3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
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和“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
“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
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
””告诉了我们:
“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
“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论语观后感4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
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
“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
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
比如: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
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
从政的。
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
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论语观后感5《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论语》中有一些经典名言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巧言令色,鲜矣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
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
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
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
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
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
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
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
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
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
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