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72122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docx

康复相关专业知识重点

第2篇相关专业知识

第二章相关专业知识

考点1X线基础与诊断

1.X线特性:

X线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流撞击物质突然受阻时产生的一种电磁波,X线成像波长0.008~0.31nm。

2.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征

①穿透性:

是成像的基础

②荧光效应。

X线透视检查基础

③感光效应:

(溴化银)是X线摄影的基础

④电离效应:

电离与X线量成正比,是放射剂量学和数字化探测器成像的基础

⑤生物效应:

与细胞结构发生生理和生物学改变,损害程度与X线的量成正比。

生物效应是放射治疗学的基础,也是X检查时需要注意防护的原因

考点2CT基础与诊断

CT成像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进行扫描,探测器接收通过该层面衰减后的X线,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得到扫描层面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然后将矩阵内的教值通过数/模转换,有黑白不同的灰度等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即构成CT图像。

考点3MRI基础

T1加权成像扫描:

图像特征为解剖结构清晰,脂肪组织为白色,脑组织为灰白色,空气、脑脊液为黑色。

T2加权成像扫描:

图像特征为解剖结构清晰,组织密度分辨率高,脑组织为黑色,皮质骨、流空血管、空气为黑色,脑脊液为白色。

考点4超声诊断基础

超声诊断或超声成像: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图形、曲线或其他数据,以此进行诊断的方法称为超声诊断或超声成像。

考点5血液学一般检查

1.血红蛋白(HB)测定(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1)正常参考区间:

①成年男性:

120~160g/L;②成年女性:

110~150g/L;③新生儿:

170~200g/L。

(2)临床意义:

①血红蛋白大致与红细胞意义相似;②血红蛋白能准确反映贫血;③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增减不一定成正比。

2.红细胞(RBC)计数

(1)正常参考区间:

①成年男性:

(4.0~5.5)×1012/L;②成年女性:

(3.5~5.5)×1012/L;③新生儿:

(6.0~7.0)×1012/L。

(2)生理变化:

①新生儿红细胞比成人高,出生2周下降;②男性6~7岁时最低;25~30岁最高值,30岁后下降;③女性在儿童期上升;13~15岁达较高值;以后与男性平;④体力、运动员、寒冷、高原可增多;⑤妊娠期相对减少,称生理性贫血。

3.白细胞(WBC)计数(显微镜计数法)

正常参考区间:

①成人:

(4~10)×109/L;②儿童:

(5~12)×109/L;新生儿:

(15~20)×109/L。

4.白细胞分类计数

(1)正常参考区间:

①中性粒细胞(N)(50%~70%):

绝对值(2~7)×109/L;②嗜酸性粒细胞(E)(0.5%~5%):

绝对值(0.02~0.5)×109/L;③嗜酸性粒细胞(B)(1%~1%):

绝对值(0~0.1)×109/L;④淋巴细胞(L)(20%~40%):

绝对值(0.8~4)×109/L;⑤单核细胞(M)(3%~8%):

绝对值(0.12~0.8)×109/L。

(2)临床意义:

①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

②中性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和原虫感染等;

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寄生虫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和恶性肿瘤;

④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某些杆菌感染等;

⑤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等;

⑥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活动性肺结核等。

5.血小板(PLT)计数

(l)正常参考区间:

(100~300)×109/L。

(2)临床意义:

与止凝血机制有密切关系,血小板计数超过300×109/L为血小板增多;(80~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状态;少于80×109/L为血小板减少。

考点6尿液检查

1.24小时尿量:

反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尿路通畅与否的综合情况。

(1)正常参考:

①成人:

1000~2000ml/24h;②儿童每公斤排尿量约为成人3~4倍。

(2)临床意义

①生理性增多:

超过2500ml,饮水过多、静脉输液、用利尿剂;

②病理性增多:

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炎、急性肾衰竭多尿期、黏液性水肿,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盂肾炎、高压性肾病、肾小管中毒等;

③生理性尿量减少:

饮水少、出汗;

④病理性尿量减少:

休克、脱水、严重烧伤、急慢性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急性发热性疾病、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毒性药物所致的肾小管坏死。

2.尿液外观

(1)正常参考:

尿液清澈透明,也可因含尿色素、尿胆原、卟啉等呈淡黄色至深黄色。

(2)血尿:

①尿沉渣显微镜10个高倍视野(hp)、平均红细胞数>3个/HP称为血尿;②出血到超过1ml/L,肉眼能见到红色的血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脏或尿道结石、外伤性肾损害及严重的出血性疾病。

3.尿糖:

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进入原尿中的葡萄糖超出肾小管重吸收阈值(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阈值下降时,较多葡萄糖从尿排出。

(l)正常值:

尿糖定性试验:

阴性;定量:

0.56~5.0mmol/24h尿。

(2)临床意义:

①血糖过高性糖尿;②血糖正常性糖尿;③暂时性糖尿。

考点7粪便检查

1.一般检查

(1)颜色与性状:

①正常大便因粪胆素而呈棕黄色,成形,质软;②婴儿:

黄色或金黄色。

(2)临床意义:

①稀汁样便,见于各种感染性腹泻或非感染性腹泻,尤其是急性肠炎;

②黏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③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等;

④鲜血便,见于肠道下部出血,肛裂及痔疮等;

⑤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副霍乱患者;

⑥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梗阻。

2.粪便隐血试验

(1)正常:

阴性。

(2)临床意义:

①急性、慢性消化道出血;②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筛选的一个指标。

考点8临床生化检查

1.肝酶学检查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①正常:

0~40U/L;②血清酶活性增高:

急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肝病的重要指标。

(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①正常:

0~40U/L;②肝细胞损伤时AST水平变化早、恢复快,但升高幅度不如ALT;慢性肝炎、肝硬化AST高于ALT;肝硬化恢复期AST恢复时间迟于ALT,因此AST作为判断肝炎痊愈的指标优于ALT;③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发病6~12小时显著增高;48小时高峰;3~5天恢复正常;④肌营养不良、外伤、手术后、皮肌炎、脑外伤、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疾病时也增高。

(3)γ-谷氨酰基转移酶(CGT):

①正常:

a:

男<64U/L(37°C),女<45U/L(37°C)(IFCC法);b:

男11~50U/L:

女7~30U/L(欧洲常规Szasz法)。

②在肝移植后胆汁性并发症诊断中有意义,它是筛选肝移植早期(0~30天)和晚期(>90天)胆汁性并发症的最好指标。

2.肝蛋白质测定:

①体内许多蛋白由肝脏合成,如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等;②此外,慢性肝脏疾病(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酒精性肝病等)球蛋白也可增高。

3.肌酐(Cr):

作为清除率检查内生性物质较理想。

(1)临床意义

①升高: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

②血清肌酐来自肌肉组织,其浓度与肌肉量成比例。

③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

第一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133~177μmol/L;第二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178~422μmol/L;第三期(肾衰竭期)443~707μmol/L;第四期(尿毒症期)>707μmol/L。

4.血液葡萄糖

(1)正常:

3.9~6.11mmol/L。

(2)临床意义

增高:

①空腹:

轻度:

7.0~8.4mmol/L;中度8.4~10.1mmol/L;高度:

>10.1mmol/L。

②病因:

a.糖尿病;其他内分泌疾病;b.应激性高血糖;c.其他:

包括药物影响、肝源性血糖升高、胰腺病变等。

降低:

①<3.9mmol/L为血糖降低;②常见原因:

a.胰岛素过多;b.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c.肝糖原储存缺乏;d.其他:

如长期营养不良、长时间不能进食等。

5.血液pH值

(1)正常:

动脉:

7.35~7.45;静脉:

7.31~7.42。

(2)临床意义:

pH值>7.45为碱血症;pH值<7.35为酸血症。

6.氧分压(PO2)

(1)正常:

动脉:

10.0~14.0kPa;静脉:

4.0~6.8kPa。

(2)临床:

低于7.3kPa呼吸衰竭;低于4.0kPa以下就有生命危险。

7.二氧化碳分压(PCO2):

血浆中物理溶解CO2的压力,血液PCO2反映了肺泡PCO2的平均值。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验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肝炎感染标志,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机体针对HBsAg产生的中和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3)乙型肝病毒e抗体(抗-HBe)是一种传染期出现最多的急性活动期、感染早期标志物。

阳性表明患有乙型肝炎,持续阳性者易转变为慢性肝炎。

(4)乙型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

9.肿瘤标志物检查

甲胎蛋白(AFP):

是胎儿发育早期的一种血清蛋白,胎儿出生不久即逐渐消失。

肝细胞肝癌发生时可明显增高。

考点9外科急性感染

1.外科急性感染定义:

一般指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

2.外科急性感染分类:

非特异性、特异性感染。

3.外科急性感染临床表现

①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化脓感染的5个典型症状。

②全身症状:

感染重者: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

4.外科急性感染治疗原则:

消除感染病因和毒性物质;增强人体的抗感染和修复能力及手术治疗。

5.外科急性感染治疗要点

(1)局部治疗:

①患部制动、休息,消肿可抬高患肢;②物理治疗;③手术治疗。

(2)全身治疗:

感染较重者:

可用支持疗法、抗生素疗法。

6.疖

(1)病因和病理:

①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②发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丰富部位:

颈、面、背、腋、腹股沟、会阴和小腿;③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部位,称疖病;④常见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患者。

(2)临床表现:

①局部出现:

初红、肿、痛的小结节,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②全身表现:

无明显全身症状。

(3)治疗要点:

①避免机械性摩擦、搔抓和挤捏,尤以上唇和鼻部的疖;②局部物理治疗;③口服抗生素;④伴有糖尿病者,调整饮食并给予胰岛素治疗。

7.痈

(1)病因和病理: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多个相邻毛囊、皮脂腺、汗腺、化脓性感染;③颈部痈俗称“对口疮”;④糖尿病易患痈。

(2)临床表现:

①痈呈一片隆起紫红色浸润区,中央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②全身症状:

白细胞数增多。

(3)治疗要点:

①全身治疗:

休息和营养;②局部治疗:

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手术治疗;③唇痈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8.蜂窝织炎

(1)病因和病理:

①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②皮下、筋膜、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2)临床表现:

①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②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

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③组织松弛部位的病变;④深在急性蜂窝织炎:

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

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剧烈,有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

(3)治疗要点:

①患部休息;②局部物理治疗;③加营养和抗生素;④必要时给予止痛、退热药物;⑤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

9.丹毒

(1)病因和病理:

①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②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感染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和化脓。

(2)临床表现:

①好发下肢和面部;②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发热;③局部:

鲜红、触痛、灼热、边界清楚和略隆起的硬肿性红斑,手指压之褪色;④红肿处可出现水疱、大疱或脓疱;⑤也可原发损害处屡次发作(复发性丹毒);⑥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3)治疗要点:

①休息抬高患肢;②局部物理;③全身抗生素治疗;④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应治疗足癣。

10.脓肿

(l)病因和病理: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②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③血肿或异物存留处;④远处感染灶经血流转移而形成脓肿。

(2)临床表现:

①浅部脓肿:

表现为局部红、肿、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②深部脓肿:

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

(3)治疗要点:

①切开引流,更换敷料;②物理治疗;③全身抗生素治疗;④必要时给予支持治疗。

考点10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病理:

即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血栓与管壁粘连,容易脱落,引起肺栓塞;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

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3日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

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溶血栓疗法;物理治疗。

(2)手术治疗:

病期在3日以内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

考点11软组织损伤

1.软组织损伤定义:

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腱鞘、韧带、神经、血管、和周围组织等。

因直接或间接外伤和劳损致这些组织或器官解剖结构上的破坏和生理功能上的紊乱时称为软组织损伤。

2.软组织损伤临床分类:

急性闭合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慢性损伤。

3.软组织损伤病因和病理:

(1)急性闭合性损伤:

机械力作用、血肿、水肿、疼痛、粘连;

(2)开放性损伤;(3)慢性损伤:

长期持续的刺激组织。

4.软组织损伤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昏厥、休克、发热、血液及代谢变化,血沉加速、肾功能改变、感染。

(2)局部表现:

①疼痛;②肿胀;③瘀斑;④功能障碍;⑤早期因疼痛致活动受限或组织毁损,后期因形成瘢痕、局部粘连、骨化性肌炎、失用性萎缩致功能障碍。

(3)合并骨折:

局部明显骨折畸形,有假关节等表现。

5.软组织损伤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全组织和器官的完整性,使组织器官修复和愈合,恢复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

①一般治疗:

局部冷敷、休息、抬高肢体;②物理治疗:

消炎、镇痛、恢复运动功能;③手术治疗:

急慢性损伤根据病情选择修复重建手术。

6.肌筋膜炎

(1)病因:

①病因不非常明确,多与职业性劳动、长期在某种不良体位工作、肌肉失衡,以及与寒冷、潮湿、外伤、疲劳有关。

②常见的引发区是在机械应力的部位,如颈、肩胛带、腰部。

(2)肌筋膜炎表现:

锁骨上窝、提肩胛肌、冈上下肌、斜方肌大圆肌肱二头肌、长短头等肌起点。

(3)肌筋膜炎治疗:

①急性期应休息,慢性期应适当活动,正确的运动使肌肉能得到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②物理治疗:

改善血液循环、消炎镇痛、按摩及手法和运动训练治疗;③其他治疗:

局部疼痛点封闭治疗;④健康教育:

正确劳作体位。

7.肱骨外上髁炎

(1)定义:

指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又称“网球肘”。

(2)临床表现:

①肘关节外侧疼痛,前臂伸肌和屈肌抗阻力收缩会激发疼痛;②僵硬,无关节活动受限;③查体:

皮肤无炎症,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区有局限性、敏锐的压痛;④前臂做旋前或旋后运动时会加重疼痛;⑤重者不能提重物、拧毛巾、扫地;⑥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阳性:

即伸肘、握拳、屈腕、然后前臂旋前,此时诱发肘外侧疼痛。

(3)治疗要点:

①相对制动,合理休息,减少桡侧伸腕肌腱起点处张力;②局部注射治疗:

消炎、镇痛;③物理治疗:

消炎镇痛、放松肌肉和增加软组织弹性;④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⑤健康教育:

除去病因,纠正不良姿势,防止复发。

8.跟腱炎

(1)定义:

跟腱因反复劳损、外伤或者感染等刺激引起的炎症称为跟腱炎。

(2)病因:

①发于运动爱好者;②急性牵拉纤维断裂;③生物力学过度内旋,足跟着地过远,膝内翻(O形腿),腘绳肌和腓肠肌僵硬或肌力不足,跟腱张力过大,扁平足、足弓过高、弓形足以及足跟内翻畸形。

(3)临床表现:

①急性跟腱炎:

跟腱两侧及周围组织肿胀、疼痛,站立、行走时只能前足掌着地,足跟不能着地;②慢性跟腱炎:

开始活动时疼痛比较明显,活动开始后明显减轻,休息后病情加重。

提重和后蹬加重,步行跛行。

(4)治疗要点:

①急性期:

局部冰敷;中低频电疗镇痛,以消炎、消肿和镇痛;②慢性或恢复期:

局部热敷改善血液循环;中低频电疗和冲击波镇痛。

考点12关节病变和损伤

1.肩关节周围炎

(1)定义:

①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慢性炎症、粘连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②又称粘连性关节囊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③康复医学中,肩关节周围炎不是其他疾病或者外伤导致的继发性肩关节功能障碍。

(2)病因:

病因不明。

主要与肩关节退行性病变、肩部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感染及活动减少等因素。

(3)病理:

急慢性损伤可致关节囊、韧带和肌肉损伤,使关节囊变薄和出现裂隙,或发生无菌性炎症等病理改变。

(4)主要症状:

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障碍。

疼痛特点为关节钝痛。

运动障碍为外展、前屈、外旋和内旋受限。

(5)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痛点局部封闭;②物理治疗:

超短波,红外线、磁疗、低中频电疗、运动训练。

2.膝关节韧带损伤

定义:

外伤造成膝关节韧带损伤,严重时关节不稳。

体检:

前交叉韧带(ACL)检查(Lachman试验)、后交叉韧带(PCL)检查(后抽屉试验)、侧副韧带检查(内外翻试验)。

3.踝关节扭伤

(1)定义:

踝关节韧带损伤或断裂导致关节不稳的外伤性病症,在扭伤中最多见。

(2)临床表现:

外侧韧带损伤、内侧韧带损伤、骨折。

(3)诊断:

①局部肿胀,皮下瘀斑,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压痛;

②若仅为侧副韧带扭伤,症状可在1~3日内消失,若有韧带撕裂则疼痛持续,关节不稳;

③外踝韧带扭伤,则足内翻是疼痛明显;内踝韧带扭伤,则足外翻时疼痛明显;

④X线检查:

显示有无撕脱骨折、距骨倾斜度增大或脱位现象。

(4)治疗

①制动休息(R),冷敷(I),抬高患肢(C),加压包扎(E);

②物理治疗:

超短波、磁疗、蜡疗、红外线等治疗;

③适当进行功能训练,逐渐增加负荷训练;

④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踝关节肌力,减少复发率;

⑤手术治疗:

完全断裂,或合并有撕脱骨折,踝关节半脱位者,早期手术治疗。

考点13腱鞘及滑膜疾病

腱鞘炎

(1)定义:

①慢性劳损或炎症造成肌腱和腱鞘水肿和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疼痛或压迫症状。

②部位分类:

手部、腕部腱鞘炎。

③受累组织: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手部屈肌腱鞘炎、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等。

(2)治疗要点:

①一般治疗:

局部制动、局部注射治疗。

②物理治疗:

超短波、磁疗、中频电疗。

③手术治疗:

剥离或切除狭窄腱鞘。

考点14骨折

1.骨折定义:

骨和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断裂。

2.骨折原因:

①直接暴力;②间接暴力;③肌肉拉力;④累积性劳损;⑤病理性骨折。

3.骨折分类

(1)按骨折与外界相通与否:

闭合性和开放性。

(2)按骨折损伤程度及形态:

不完全性骨折(裂缝、青枝)和完全性骨折(横形、斜形、螺旋形、粉碎性、嵌插、压缩和骨骺分离)。

(3)按骨折的稳定性:

稳定性骨折(裂缝、青枝、嵌插和横形等)和不稳定性骨折(斜形、螺旋形和粉碎性)。

4.骨折专有体征:

①畸形;②活动异常;③骨摩擦音和骨擦感。

前三项中只要具备其一,即可确诊。

5.骨折早期并发症:

①休克;②感染;③内脏及重要动脉损伤;④周围神经损伤;⑤脊髓损伤等。

6.骨折晚期并发症:

①坠积性肺炎;②压疮;③骨化性肌炎;④创伤性关节炎;⑤关节僵硬;⑥缺血性肌挛缩;⑦缺血性骨坏死;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7.骨折愈合分期

(1)肉芽修复期:

血肿吸收,衍变肉芽组织。

过程2~3周。

(2)原始骨痂期:

外骨膜增生,新生血管入层,膜内骨化,髓腔生新骨。

软骨内骨化,伤后6~10周。

(3)成熟骨板期:

新生骨小梁增加,伤后8~12周内。

称愈合期。

(4)塑形期:

正常骨骼2~4年。

8.骨折愈合标准: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运动;③X线骨折线模糊,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④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

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长达1分钟。

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从观察开始之日起倒算到最后一次复位的日期,其所历时间为临床愈合所需时间。

9.骨折复位

(1)定义:

①复位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位置;②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

(2)解剖复位:

移位矫正,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

(3)功能复位:

①定义:

临床未能达到解剖复位,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②干骺端骨折侧方移位后,至少应对位达3/4。

10.康复治疗:

功能训练。

考点15关节脱位

1.常见的关节脱位

(1)肩关节脱位:

①分类:

前脱位(占95%以上)、后脱位、上脱位和下脱位。

②典型体征和症状:

方肩畸形,触诊肩峰下空虚;Dugas阳性体征;常伴有腋神经损伤,肩袖损伤。

(2)肘关节后脱位:

当发现肘关节后脱位时,Huter三角消失。

(3)髋关节脱位:

易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考点16手外伤

1.手的姿势

(1)休息位:

①半握拳笔状;②腕关节背伸约10°~15°,轻度尺偏。

(2)手的功能位:

①呈握小球或茶杯状;②腕背伸10°~15°。

2.处理原则:

早期的急救处理;早期彻底清创;深部组织损伤处理;早期闭合伤口;术后处理。

3.周围神经损伤表现

(1)桡神经损伤:

腕下垂。

(2)正中神经损伤:

猿手。

(3)尺神经损伤:

“爪”形手。

考点17骨性关节病

1.骨性关节炎(OA)定义:

是一种慢性关节病,也称退行性关节病、骨性关节病或增生性关节炎。

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并在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病理变化以软骨变性及软骨下骨质病变为主。

2.骨性关节炎的分类:

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和继发性骨性关节炎。

3.临床表现:

①继发性OA常只少数关节受累。

最常受累的是膝、髋、手指、腰椎等关节。

②起病慢,有时因受凉、劳累或轻微外伤才能感到关节有酸胀痛。

晨起或者久坐后最明显。

③关节可有中等积液,关节易畸形。

4.临床处理:

①处理原则:

缓解疼痛、消炎消肿、恢复和保持关节功能;②处理方法:

休息制动;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考点18颈椎病

1.定义:

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以及由此继发的颈椎组织病理变化累及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2.病因和病理:

①内因:

先天骨关节畸形、椎管狭窄、肥胖、糖尿病。

②外因:

颈部急慢性损伤、风寒侵袭、环境潮湿,姿势不良等。

③继发因素:

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和骨化等。

3.分型及表现

(1)软组织型:

最常见。

以青壮年多见,颈部酸、痛、胀及不适感,常于晨起、过劳、姿势不当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重。

(2)神经根型:

颈肩臂痛伴有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为此类型特点。

颈椎挤压试验常出现阳性。

(3)脊髓型:

较少见。

下肢无力,抬步沉重感,跛行;肢体麻木;自主神经症状。

(4)椎动脉型:

偏头痛,一般为单侧;耳聋耳鸣;记忆力减退;失眠;猝倒。

(5)交感神经型:

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6)混合型:

临床表现各异。

4.临床处理

(1)软组织型:

以非手术方法治疗为主,牵引、按摩、理疗等。

(2)神经根型:

以非手术方法为主,牵引有明显效果。

(3)脊髓型:

禁忌使用牵引,手法治疗多为禁忌证。

(4)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以非手术方法为主。

考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