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docx
《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一、县域经济概述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及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形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二)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
(三)两型社会要求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理顺“三个关系",深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认识
(二)突出“三个重点”,选准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三)搞好“三个结合",增强产业优化升级的活力
四、全国“百强县”发展模式
(一)六种模式
(二)正确认识“百强县"发展模式
五、临城县发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三)今后发展方向
前言:
古语说“郡县治,则天下安”。
县域是我们安邦定国之基石。
从各种数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1、经济规模之半壁江山gdp超过50%。
2、天下粮仓占粮食总量的92%。
3、“祖国花朵的摇篮.74%小学生、也就是每四个小学生有三个是来自县及以下的。
57%的中学生,5个中学生3个是县域的。
是未来人才的储备库。
4、扩大内需潜力军。
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今后我们必须把市场移向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非县域占62%,县域占38%,70%人口消费30%消费品,可见还有很大空间。
一、县域经济概述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特点及现状
1、县制由来和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实行郡县制。
自此以后我国历朝历代制度变迁,但郡县从未被撤销过。
•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90年代后半期,县域经济的研究逐渐走热,开始出现许多县域经济的专著。
1998年12月,有“中国县域经济研究第一所”之称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成立.1999年《经济日报》开设“县域经济”专版,同时还成立了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除此之外,2002年7月6日,《经济日报》专门创办《中国县域经济报》,极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宣传和研究.全国一些地方政府和知名的高校此时也陆续创建了区域经济研究类机构,其中大多涉及到县域经济的研究。
从此,研究县域经济步入规范化、应用化的重要阶段。
•虽然十六大以前,文件中一直也在使用“县级经济"这一概念,但直到十六大,“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才首次被写进党的正式文献中.之后历次人大重要会议,都曾在其报告中提及县域经济发展,这从政策面来说,极大推动了大众对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关注。
什么事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各种经济成份有机构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连接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域角度讲,县域经济包括县、乡(镇)、村三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个体和经济组织;从所有制角度讲,县域经济可以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个体、外商投资等各种经济类型;从产业角度来讲,县域经济又可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每个产业中又包括多种经济行业。
通常我们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指位于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内的所有经济类型.
理解县域经济概念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2)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县级财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
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基本细胞。
2、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1)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县有差异东部与西部,沿海和内陆县之间存在差异。
相同区域不同省份之间发展也存在差异。
相同省份的县也存在差异
(2)关联性成片发展,富连片,穷也连片.
(3)复杂性:
整个国民经济的缩影,所以我们要多视角、全局、战略研究它。
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全国共有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特区和林区3个。
河北省县域包括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
竞争力评价中心资料统计,2008年河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3.72%,GDP占全省GDP
▪的71.54%,地方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1.63%。
▪全国县域国土面积约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
中国县域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GDP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地方财政占全国不到25%,但是要供应全国的粮食、蔬菜、水果、热类、蛋奶、茶等基本需求都是从县域经济出来的。
县域经济是民营经济的摇篮,是劳务经济的源头,资源经济的支撑,民生经济的灵魂,也是全民富裕的标志。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从地域分布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一致,即发达的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的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二是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一产比重约25%,而2007年全国GDP中一产的比重已达11.7%。
因此,县域经济整体上仍然没有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
▪三是经济发展基本要素供应不足。
近年来,金融、人才、技术等产业要素日益向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集聚,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所需的要素支撑更显不足,比如,在金融支持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不同程度的退出,县域范围内资金多数呈现净流出状态。
四是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随着近年来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低端制造业项目向县域转移,其中不少是能耗偏高、污染较重、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的项目,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对“三农”利益的损害。
▪五是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赤字约一个亿,全国赤字县占全国县域的比重大约在3/4左右,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总量的近80%.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风风光光;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摇摇晃晃;乡级财政哭爹喊娘。
▪六是县域经济的体制束缚仍较严重。
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金融体制、户籍体制、“市管县”体制等等.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现行的小规模生产单位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问题正日益显现。
在企业发展方面,县域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人才、咨询、物流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障碍.
▪七是县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甚至雷同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顽疾。
使不趋同性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未来的突出特征之一。
二、当前形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1、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
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诸侯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秉赋的特色经济。
▪第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六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县域是农村的集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第三,“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论断提出.工业的发展不再牺牲农业的积累为前提,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内生积累和外在推动.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不断加强。
几年来中央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为县域经济增加了新的动力。
以地域为对象的县域经济发展与以人为对象的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成为强县富民的重要内容。
▪第五,各地实践科学发展观。
县是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基础性操作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六,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
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着眼国内,还要着眼国外,要有国际化视角。
▪第七,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新型工业化为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约束。
▪第八,“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环境。
▪第九,现在许多省份进行“强县扩权”、“财政上省直管县"等体制改革,虽然是在进行“边际调整”,但都是有益的探索。
(二)新的挑战
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放缓,势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
加上自身一些问题,,一是缺少领军龙头企业带动。
县域经济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只占到县域规模企业总量的10%左右。
二是产品档次低,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装备落后.三是名优精品少.有相当一部分县没有一个省级名优产品。
四是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多数集群规模相对较小;资源型产业集群居多,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偏少,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市场占有率低,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关联度不够强,部分产业集群只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简单“扎堆"五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四)、两型社会要求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随着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将成为我们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节能减排压力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正面对国家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压力。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理顺“三个关系",深化对产业优化升级的认识
一是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结构调整是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引导和促进生产要素在企业间、产业间合理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产业优化升级是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的过程,核心是产业的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
二者是方法与目的的关系,用好结构调整这个方法,才能实现优化升级这个目的.
二是产业优化升级与扩大经济总量的关系。
从当前多数县域经济的整体情况看,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速.而产业优化升级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因为不能单纯依靠扩大资源开发规模来提高经济总量;统一,是因为产业优化升级本身就包括促增长、扩总量,产业链条延伸,产品增值,必然带动经济总量提高.
三是产业优化升级与产品升级的关系.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往往把产业优化升级等同于产品升级,以高端产品制造为目标。
产业优化升级一般包括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链升级、功能升级四个层面。
从这点上看,二者是从属关系。
目前县域经济的主要产品仍以原材料为主,如果只把产业升级的目标定位在高端产品制造上,显然是片面的、不现实的,应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二)、突出“三个重点”,选准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
1、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
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
“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通过建基地、强龙头、创名牌,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在新阶段,发展县域工业必须解决城市工业与县域工业“两张皮”的问题,城市要主动将有些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县要积极承接这种辐射,县域企业要主动“傍"城市大企业。
要用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主要任务是转化传统农业和传统农村经济,大力推进并发展现代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使县域工业向生产经营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布局规划区域化方向发展。
推进工业化,必须紧紧扭住项目建设这个载体。
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先导,县域内外的优势资源都应以此为轴心进行配置.项目建设就要以一个区域内外最优化配置的资源,集中投向本地对全局有重要带动的骨干项目工程,并能较快形成先进生产力。
在新阶段,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当确立以项目拉动县域经济,以项目扩大招商引资,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以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这样的整体发展思路。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为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作为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完善工业配套设施为主。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四、全国“百强县”发展模式
(一)、五种模式
1。
外资拉动型模式
连续8年位居全国“百强”榜首的江阴市,有着响誉世界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2009年,江阴市GDP1700亿,地方财政收入275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5000亿,上市公司23家,形成著名的“江阴板快”,被誉为“华夏A股第一县",人均收入1180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00元。
插入视频《幸福江阴》
观看后的启示
启示一,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必须坚持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包含着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等。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是基础,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福祉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群众才能富裕,社会才能和谐.
启示二,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江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而且这些收入目标也接近了翻番,这充分体现了江阴市委、市政府十分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了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宗旨。
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加百姓的收入,必须有扎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各项保障体系.
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提出“统筹兼顾是‘建设幸福江阴’的根本要诀。
正确处理做好“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要在发展共建、不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要幸福共享、进一步分好“蛋糕”,通过发展经济、善待百姓、改善民生,让生活在江阴的人民更加幸福和自豪。
启示三,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
江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发达的区域经济优势,过去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集聚了很强的经济基础实力,近几年来,江阴的城市建设也很好,发展很快.在这样的条件下,江阴提高起点,瞄准更高的目标,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区域优势、沿江开发优势,进一步放大华西样板效应,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积极调整结构,推动新一轮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江阴真正建成了一座幸福之城、现代化之城,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启示四,县域经济要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在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江阴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江阴通过这几年发展,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能源资源消耗,着力注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环境成为现实的竞争力,通过生产与生态的互为促进,互为提升,经济在高位平台上保持高质、高效、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
2.大城市带动型模式
“百强县"空间分布的一个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向大都市“扎堆”趋向,即有较多的“百强县”围绕在大都市周围,呈“卫星状"分布.例如,在上海周边集中了昆山、太仓、嘉善,广州周边集中了顺德、南海、高明、增城,杭州周边集中了萧山、余杭、德清、临安等。
这些县(市、区)通过积极发挥毗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与大都市经济的“捆绑式”发展。
3.大企业集团型模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发展成为现代新兴的工业城市,并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百强县"状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规模化制造和品牌效益,培育了科龙、美的、容声、万家乐等诸多知名的大企业集团。
4。
中小企业集群型模式
.今年“百强县”名单,浙江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席位。
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就是中小企业集群。
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小企业集群,“一村(乡)一品”、“一乡(县)一业"、“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曾是对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描述。
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3位的诸暨市.大唐袜业以大唐镇为中心,辐射周边14个乡镇、120多个村连片发展,现有上万家家庭企业、十几万人从事袜业生产,年产袜子60亿双,年产值120多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
5。
农业产业化模式
历年“百强县”名单,农业大县并不占有优势.跻身“百强”的农业大县共有17个,其中仅山东省就有11个。
▪这些农业大县跻身“百强”,虽然并不都是农业的贡献,但其中一些县(市)的经验说明,依靠农业产业化开发,也是强县富民的重要出路.具体地说,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一,培植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基地联农户”的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民致富。
第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引入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6。
资源依赖型模式
▪在“百强县”中,还有一种主要依靠对本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典型为河北省的迁安市,因其铁矿石资源丰富,依托资源采掘、供应与加工而成为经济强县。
(二)、正确理解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必然会不断有新的发展模式涌现出来。
2、同时,我们说某个县(市、区)属于某种发展模式,也只意味着这种模式在该县(市、区)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实际上,任何一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单纯选取某一种发展模式,而往往是多种模式的并存,只不过不同模式对一县(市、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小不同。
3、此外,对于全国“百强县"的各种发展模式,由于自然、区位、历史等客观条件的差异,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更不能生搬硬套.而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借鉴“百强县"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
临城县发展情况
(一)了解县情:
有经验、有教训,有成绩也有问题
成绩: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5亿元,增长了14%(近10亿),人均达到2万元,折合31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
62元,增长了35.1%(近亿元)
2010年
2011年
增加
增幅
商户(家)
4741
5213
472
10。
0%
企业(家)
856
913
57
6。
7%
合作社(家)
150
188
38
25。
3%
农用车(辆)
2750
3450
700
25。
5%
农村电脑(台)
948
1800
852
89。
9%
薄皮核桃种植(户)
11260
12500
1240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
3588
3890
308
8。
6%
从以上数字可以得出:
我们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横向比较和周边一些发达市县相比我们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国家级贫困县的基本县情没有根本改变。
临城的基本县情仍是是欠发达,欠发达的背后是发展方式的粗放、低效。
丰富的矿产资源,造成了发展上的路径依赖,而简单的资源初加工,既没有形成强大的经济支撑,也不会形成持续的发展后劲。
(二)今后发展
1、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能上项目,上大项目,谁就能在县域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只有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从理论上讲:
拉动经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对于我们来说,最切实际的还是投资。
2、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在优化经济环境上取得突破。
▪加快发展要有项目做支撑,上项目就要有投资,而要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已经开始由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投资环境转变,投资环境成为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成为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
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3、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上取得突破。
▪在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
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亮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发展特色经济上取得突破。
▪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
▪纵观经济发展的轨迹,凡是县域经济发达的地区,均是该地区特色经济能量充分释放的结果.如浙江金华的火腿、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羊毛衫、湖南浏阳市的烟花、山东金乡县的大蒜、广西横县的茉莉花等品牌的崛起。
▪所以,县域经济必须努力寻求自身特色能量释放的最佳途径。
5、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搞好了,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