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1506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

由材料“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所以答案选B。

材料并没有涉及分封制历史作用问题,所以排除A;材料讲的是分封制的有关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所以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问题,所以排除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

但是分封制后来随着血缘的疏远,逐渐成为了国家分裂的因素。

2.秦政府规定: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奏效;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

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

这些规定,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规范官吏从政

C.树立法律权威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讲的是秦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制度,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A。

BC都是A的具体表现,所以排除;材料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所以D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

3.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

材料中的“体制”

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B.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

C.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D.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周秦之制”可知,西汉初年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而这一制度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所以答案选C。

A说法有误,汉代是继承和发展秦朝的制度;汉初采用这一制度有助于巩固其政权,确保了皇权专制,因此这一制度是适合时代的要求,所以排除B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制度

【易错警示】汉代并没有完全照搬秦朝的政治制度,而是根据当时情况来制定其的管理制度,因此可以说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4.2010年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这两部著作

A.《黄帝内经》\《本草纲目》B.《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一部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另一部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可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医学

【名师点睛】《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5.《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

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

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

故选:

A

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

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

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

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

隋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项错误。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B项错误。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故D项正确。

7.有学者在评论某一观点时说:

“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但是,只有他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理解的深度”可知,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所以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

【名师点睛】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

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

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

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B.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D.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可知,这说明了建阳刊刻小说符合了理学精神,所以答案选D。

材料并没有涉及商品经济,排除A;B说法有误;C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

9.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中国明清时期,几个大都市的人口与城区规模却小于两宋与元代。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城市管理更严格B.工商业发展受阻

C.工商业市镇兴起D.人口向海外迁移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专业化市镇兴起,工商业分工细化,导致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对城市的管理更松弛,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繁荣,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执行海禁政策,所以人口向海外迁移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统治者逐渐重视廉政建设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反映了我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夏商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实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出身;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A项错误,题干中突出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非教育;B项错误,题干中无从体现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C项在题干中也无从体现;因此选D。

科举制的实行,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及其标准,考生需要明确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区别不同选官制度的主要依据是选官的标准,而选官标准的变化取决于时代背景的变化,这都需要考生理解并记忆。

比如,在先秦,盛行世卿世禄制,是因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盛行,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而从战国开始,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崩溃,所以旧的选官制度就走向了瓦解,依据才德的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选官的模式出现,是适应了官僚政治的需要;察举制发展到东汉就把标准演化为门第族望,这进一步催生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因而九品中正制就适应了这一形势。

随着东晋南朝士族势力走向衰落,以考试为选官标准的科举制就应运而生了。

11.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称康乾盛世,但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也有现代史学家称之为“夕阳晚照,落日余辉”。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C.官方推行“摊丁入亩”D.农业经济占据主导

【答案】D

.....................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清朝经济模式

12.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

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先秦儒学尚未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是由汉代董仲舒最早提出,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和佛教思想并未强调天人感应,故CD项不选。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13.学者黄仁宇曾评价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他所评价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敢于向正统思想挑战的只有李贽,因为明朝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还不充分,所以不具备挑战正统思想的条件,故D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14.“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

上。

”戏剧表现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一般公民所关心的是

A.农工商业B.城邦利益C.民主制度D.生活琐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述的是新旧喜剧主题的不同,前者属于政治,后者寻找百姓生活,这就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人民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

所以答案选D。

材料体现的是人民的生活方面,而不是国家的农工商业,故A项排除;B项是前期关注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也是属于政治方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5.“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该材料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雅典公民的利益须得到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了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世袭权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可知外邦人可有条件的获得公民权,可排除A。

通过限制外邦人获得公民权,从而保护雅典公民的利益,故选项B正确。

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权力扩大和旧贵族世袭权力的铲除,可排除C、D。

考点: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

16.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有材料“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可知,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局限性,所以答案选C。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罗马法的权威性,排除A;B说法太绝对,排除;D说法片面,排除。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评价

【名师点睛】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

也包括公元7世纪中叶以前东罗马帝国的法律。

17.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

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

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皇权受到法律制约B.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公民反对宗教迷信D.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

虽然法律上规定罗马皇帝居于最高地位,但皇帝自己要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规范,可见皇权受到法律的约束,A项正确,D项不选;材料中有皇权的存在,体现了专制主义,故B项表述缺乏依据;活着的皇帝不被神化并不意味着公民反对宗教迷信,C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名师点睛】司法审判制度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体现古希腊法律至上的特性,但它与罗马法有重大区别,因为罗马法目的是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罗马法以维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18.伊丽莎白在位时期(1558-1603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

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

A.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B.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明显衰落

C.传统贵族已无法干预立法会议D.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已淡化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不能得出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所以排除A;C说法太绝对,所以排除C;由材料也不能得出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淡化,所以排除D;由材料可知,议会下院的议员有发言权,而在英国议会上院是拥有立法权的,但是材料却告诉我们,下院的议员比勋爵等更有发言权,这就说明了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有了明显衰落,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

19.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除了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外,还规定以后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法院定罪的人,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法案实现了①议会控制了国王的继承权②议会中贵族势力被削弱③议会部分地制约了行政权④议会对司法权约束增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明确规定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可知议会对国王的继承权拥有控制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可知议会拥有司法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可知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行政权的行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议会中贵族势力的削弱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

20.波旁王朝统治时期法国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下列属于第一等级的是

A.国王B.教士C.贵族D.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法国社会被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具体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城市贫民和资产阶级等。

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名师点睛】波旁王朝通常指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1589~1792年,1814~1830年),因其祖先爱马主教的封地在波旁堡而得名。

1589年,波旁王朝开始统治法国,国王为亨利四世,继任者先后有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国王路易十六于1792年被推翻,法国废除君主制。

1814年拿破仑一世的统治垮台,反法联军进入巴黎,决定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复辟(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六之子路易十七已死)。

1824年路易十八死,由其弟查理十世继位。

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波旁复辟王朝告终。

21.1884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的“人民代表法案”获议会通过。

农村中,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获得了选举权。

该法案的实施

A.标志着圈地运动的终结B.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C.改变了议会政治的性质D.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

【答案】B

【解析】“人民代表法案”获议会通过,使得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符合代议制民主发展趋势,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所述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A项;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性质没有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是针对成年男子,排除D项。

22.“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活生生的真理,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味的戏弄。

”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独立宜言》B.《邦联条例》

C.1787年宪法D.《国家工业复兴法》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但对其他美国人来说,它又是一个充满残酷意昧的戏弄”,是指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度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故答案为C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根据材料反映的对不同美国人权利规定的不同,应当属于1787年宪法的内容。

其他三项或者没有涉及到关于“自由”这项政治权利的规定,或者涉及到,但不可能针对不同人群作出不同规定,如《独立宣言》。

23.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宫殿式的庄园与农人破败的茅屋、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与失业工人绝望的挣扎相互映照。

保守党前首相狄士累利(1804-1881年)说,“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

”此后,英国走向了

A.资本主义制度完善B.社会阶层尖锐对立

C.工人运动日益失控D.自由主义政策退潮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讲的是社会矛盾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因此英国做出了改革,这就有助于资本主义制度趋向于完善,所以答案选A。

材料讲的是英国采取措施解决社会矛盾,所以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工人运动,排除C;由材料时间可以知道,这时候的英国依然运用的是自由主义,所以D说法有误。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24.1878年—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去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

到84.5%。

由于议会划给议员个人使用的时间过少,使许多私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

这一情况表明

A.英国内阁行政职能进一步扩大B.内阁对议会立法工作的全面支配

C.垄断资本主义抑制了个人自由D.三权分立无法满足资产阶级需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可知,政府议案占去议会讨论的大部分时间,说明政府(内阁)行政职能进一步扩大,这正是英国经济发展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不准确;英国不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故D项错误。

故选A。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专横

【名师点睛】内阁专横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人民版的教材涉及到了这一点,但是其他版本的教材没有涉及,这是历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行政权力扩大的表现。

对于用人民版的教材的考生来说,这一题难度不大。

但是对于其他版本教材的考生来说,这就需要大胆的根据材料推论出结论,即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25题13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5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次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

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

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

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