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33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ocx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33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33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33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三课
3.3.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重点〗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难点〗主、次矛盾的含义。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含义。
理解: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运用:
运用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能力方面:
通过本框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此外,引导学生处理好“以学为主”和“兼学别样”的关系,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重点解决办法】
1、如何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即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
从内容来看,学生理解主、次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并不会感到困难,而学会运用这一原理,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既很重要,又很复杂。
从实践来看,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青年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引导青年学生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这个重点问题;应注意两点:
第一,紧扣《课程标准》;第二,突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主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的内容较多,《课程标准》只是在"理解"层次规定:
结合实例,讲授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教材主要是通过对两个事例的分析来讲述的,道理并不难懂。
但应注意,两个事例论述的是"相互转化"的两种情形。
要仔细研究教材叙述该问题的那段文字("宋体字")的理论观点,并进一步研究教材对事例进行分析的那段文字("楷体字")的关键词语。
这样,就会明了这里说的两种情形是什么意思。
"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明白这个道理有何方法论的现实意义吗?
建国初期,我国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突出来成为主要矛盾了。
这也就要求工作的重心应该转移。
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我们党多次讲过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转移,仍旧《以阶级斗争为纲",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国家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由于没有离开这个中心,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人民得到了建国以来最多的实惠。
由此可见,条件己发生变化,申心不转不行;条件没发生变化,中心不可乱转,动摇不得。
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课程标准》在"理解"层次和"运用"层次各提出了一项要求。
在"理解"层次,规定"以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阐释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
要求有"实例",而且是"正反。
实例都有,还要从理论上进行《阐释"。
可见,这一要求是较高的。
这一要求是指一般的"工作方法"。
在"运用"层次,还规定了讲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
教材对上列两项要求是融为一体来叙述的,这样,我们在教学申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
一种是先讲一般的工作方法,然后专门讲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另一种是在讲"抓住重点"和"统筹兼顾"两层意思时,既讲工作方法,又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
相比之下,前一种思路可能较好。
在教学申,让学生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自然得出要抓重点和要统筹兼顾这样的工作方法,然后围绕以经济建设为申心这一主题,结合当前的实际说明抓重点和统筹兼顾,引导学生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申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
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思想以及"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观点。
复习提问
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种了?
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一下。
(设计这个题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矛盾分析方法的复习、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全面地把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并引出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的知识。
)
导入新课
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到矛盾的特殊性,又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即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种矛盾本身固有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这也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第三节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第2自然段并思考:
(1)结合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一下在辽沈战役中.当时都存在哪些矛盾?
(2)在这次战役中,毛泽东为什么作出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锦州的作战方针?
(3)在辽沈战役中,如果主攻长春、沈阳,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阅读,教师将辽沈战投示意图制作成投影片,学生可结合图片进行分析,教师总结。
)在辽沈战役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等等,众多矛盾中为什么将首攻点放在锦州呢?
这里就有一个抓关键、抓重点的哲学问题。
正如我们教材上所讲,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又是敌军关内外、陆海空联结的总枢纽,还是敌军唯一在陆上物资补给的基地,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路线的指挥下,我军抓住了整个统摄的重点和关键,因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
相反,如果把主攻点选在长春、沈阳会怎么样呢?
正像毛泽东同志所分析的那样"如果你们以主力位于新民及其以北地区准备打长、沈出来之敌,则该敌因受你们威胁太大,可能不敢出来。
一方面长、沈之敌可能不出来,另一方面锦、榆、唐诸点及其附近之敌则因为你们去的兵力过小,可能收缩于锦、唐两点,变为不甚好打又不得不打,费时费力,这样就有可能使问题已陷入被动地位。
"
通过对辽沈战役作战方针的制定及实现过程,我们了解到,面对复杂事物的多种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和关键。
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板书)
这里所说的抓重点和关键,就是哲学上讲的主要矛盾,那么,什么是主要矛盾呢?
相对于它的次要矛盾又指的是什么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第4自然段并找出主次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
把握主次矛盾要注意以下几点:
(l)前提;在复杂事物中。
(板书)
必须是复杂事物,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或系统,若只包含有一种矛盾,就无所谓主次之分了。
(2)不平衡性;表现为诸矛盾的地位、作用发展不平衡。
(板书)
比如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因为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关系到全国战局的发展。
其它则属于次要矛盾。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①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你能举出一些吗?
在你举的众多的矛盾中,谁又是主要矛盾呢?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纠正。
)
⑧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不是只有一件事、一种矛盾,也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你觉得有哪些呢?
其中你认为谁是主要矛盾呢?
(学生举例,教师对以上两个问题集中做总结、归纳。
)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它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城乡之间差别问题等都处于从属地位,属次要矛盾。
在同学们个人身上同样交织着许多矛盾,比如学习与休息,竞争与生存,成绩和能力,学习与成才,等等,但其中居于支配地位,对我们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学习与成才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它则是次要矛盾。
那么主要矛盾初次要矛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板书)
(l)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板书)
主要矛盾由于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虽然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在辽沈战役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就规定和影响着我军与长春、沈阳之敌的矛盾,直接关系到辽沈战役的胜败,也影响到全国战局能否顺利发展。
由于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依赖、影响的,次要矛盾反过来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我军在锦州战役打响后,又用一部分兵力包围长春之敌;一部分兵力牵制沈阳之敌,这就为主要矛盾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那么,交织在我们个人身上的主次矛盾,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呢?
哪位同学能具体地分析一下?
(学生分析,教师补充、纠正。
)
主次矛盾的地位、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板书)
请同学们阅谈教材第103第4自然段并思考;
①主次矛盾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联系一具体事例说明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点拨。
)
这里说的一定条件主要指两种情况;①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②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情况,特别是条件发生了变化,其它矛盾可能更为突出,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我们掌握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呢?
3.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板书)
既然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就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
(l)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4页最后一段至l05页第l自然段并思考:
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识我国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学生阅读,议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
从理论上看,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讲“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建议教师把此段话制成投影片,在课上打出。
)
从实践上讲,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把经济搞好了,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经受各种国际竞争的挑战和考验。
从历史上看,以前我们有过没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教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从现实上看,近十几年来,由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因而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进行,并旦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所以邓小平同志讲,发展就是硬道理。
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抓住主要矛盾,并不是一件狠容易的事情。
同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始终抓住“学习”这个中心,也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克服各种困难,抵御各种诱惑,是不是这样?
你能谈一下自已在这方面的感受吗?
(学生分析。
)如果不抓主要矛盾,会怎么样呢?
(学生看书,结合漫画回答。
)
我们在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板书)
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是绝对不能动摇的。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其它一些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社会方面的、社会治安方面的、社会风气方面的问题等等,比较经济建设,它们是次要矛盾,但如果不抓,只是“单一”地搞经济建设,也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必须把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要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就要防止“单打一”,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
什么是“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呢?
让我们共同来阅读教材第105页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
(共同阅读,深人体会。
)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主要牙盾,抓中心或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既要反对不分主次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单打一”。
巩固新课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包含什么哲理?
请具体分析说明。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第二节主要讲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本框内容着重分析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之一,它是上节内容的具体和深化,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逻辑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这对他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特点,进而把握复杂事物的特点、性质有一定的帮助。
但在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重点解决的。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
识记主次矛盾的含义及理解二者的辨证关系;举例说明主次矛盾的关系;运用主次矛盾的原理说明我国现阶段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
如何处理主次矛盾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弄清主次矛盾的含义
【教学思路】:
坚持教学三目标的有机统一,坚持学法与教法的统一。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现象的分析、学生学习生活的情景联系起来。
2、贯彻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练习等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3、贯彻教学直观性原则。
遵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由现象入手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4、贯彻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运用投影、漫画、录像等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讲、读、议、练相结合,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
经过剪辑的“辽沈战役”电影资料、录像机、投影仪、自制胶片
【教学过程】:
一、忆旧导新,情景导入:
1.复习矛盾特殊性原理,说明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2.设疑:
投影【1】请学生思考:
复杂事物内部并不只包含着一个矛盾,它的性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是由哪个矛盾决定的呢?
3.录像【1】:
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林彪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攻锦州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
(1)设疑:
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
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东北其它战场乃至全国战局有何重要意义?
请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2)问:
当时东北战场存在着哪几对敌我矛盾?
决定整个东北战局的是哪一对矛盾?
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体现了在复杂事物中要善于抓住重点(板书)的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主次矛盾辨证关系的原理(板书)
1、主、次矛盾的含义(板书)
(1)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主、次矛盾?
(2)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
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
(3)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主、次矛盾存在的条件是一个复杂事物,表现的是诸多矛盾(而非一个矛盾)之间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关系,它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情形之一;强调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生齐读两遍主、次矛盾的含义并在书上用线划出
(4)请学生回顾辽沈战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
并由此简要说明辽沈战役的关键为什么是锦州战役?
2、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板书)
(1)录像
【1】:
电影《辽沈战役》片断(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
设疑:
在实施锦州战役的时候,我军对东北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
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指出: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有重要影响,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3、主、次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板书)
(1)请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
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
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
(2)投影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请学生分析说明(a)、(b)两种矛盾转化情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a)表明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后,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b)表明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导致主次矛盾的转化。
并指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主次矛盾。
4、小结原理,并请学生在教材上划出具体内容,并齐读两遍。
(二)方法论意义(板书)
教师:
上面我们学习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贯彻这一原理呢?
首先请学生简要回顾原理内容,然后逐一分析。
1、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板书)
(1)问:
为什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请学生简要分析理论依据后,教师强调指出这是由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问: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要抓住“重点、中心、关键”(板书),并指出抓不住中心和关键就办不好事情。
(过渡到下文)
(3)投影
【3】漫画:
“截指”、“投哪个好”。
请学生讨论并分析其哲学寓意,教师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主次不分或抓不住中心或多中心都是不正确的,会对工作带来危害。
并请学生简要回顾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处处设防,处处挨打”的历史。
(4)教师:
教材中有许多与此相关的俗语和成语,大家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呢?
并说说它们的哲学寓意。
(小组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5)分析实例: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
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次要矛盾有哪些?
什么矛盾决定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应该是什么?
把经济建设作为目前工作的中心有什么重大意义?
(6)投影
【4】漫画:
“圈套”、“校园流行曲”。
请学生对此现象加以讨论。
教师指出,青年时代尤其是学生时代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上,不能舍本求末。
有人说,学习就是念书、念书再念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过渡到下文)
2、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板书)
(1)问:
为什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请学生简要分析理论依据后教师强调指出这是由主、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2)问: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反对什么错误观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反对只抓重点的形而上学一点论。
(3)再请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教材中的俗语和成语,并简要分析其哲学寓意。
(4)投影
【5】漫画:
“世上最苦的人”。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教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要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有些地方、有些家长却一味地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同时,也应当发展其它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3、运用实例:
投影
【6】漫画:
“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拨:
(1)运用物质和意识关系原理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系。
(2)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系。
(3)请学生结合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干部腐败问题说明“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的危害。
(4)请学生总结: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
4、小结:
请学生根据板书内容在教材上把方法论意义划出来,并齐读两遍。
三、全课总结:
(略)
四、巩固练习:
1、时事分析:
结合中美“入世谈判”谈如何认识中美矛盾,把握中美关系。
2、辩证分析:
《孙子兵法》中“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观点。
【学生活动设计】
1、活动方式:
模拟作战部署
题目:
"关门打狗"克锦州
2、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指导两名有一定多媒体制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把中国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作战部署及战争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有关历史知识建议请教历史老师。
指导这两名同学以"参谋"身份就着多媒体进行确定辽沈战役首攻地点定在锦州的作战部署的演练。
指导这两名同学作恰当的分工。
第二步,指导两名"参谋"演示多媒体课件,解说作战部署。
要求讲清这么几个方面:
(1)战略决战时的敌我形势;
(2)为什么战略决战的方向首选东北战场,为什么辽沈战役的首攻地点定为锦州?
这其中是如何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的?
具体而言,纵观辽沈战役全过程的发展动态与结果,如何体现办事情要抓重点、抓关键?
如何体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如何体现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建议把其他同学按电影上的形状(长桌型)坐好,并采取问答式解说。
提问的同学不一定,提的问题不一定,但一定是与战役部署有关的问题。
其他同学均模拟各路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
第三步,教师归纳讲评。
首先肯定课件制作的精美,其次肯定答问?
quot;参谋"的应答水平和机智水平,再次作归纳: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不同,两者相互依赖,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活动目的
(1)通过这项活动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一问一答,增强学生之间的语言、思想、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应变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本课时结构图表如下:
附本框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