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实验基础
知识点一:
变化与性质
1.定义:
A.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C.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点:
有新物质生成
D.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点:
没有新物质生成
2.变化与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理解重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有无新物质生成
知识点二:
常见的实验仪器
1.关注重点:
名称、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2.
知识点三:
基本的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⑴取用三原则
①安全原则:
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近距离凑到瓶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尝味道。
②剩余原则:
实验未用完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更不能随意丢弃或者带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容器。
③经济原则:
注意节约: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用量,则液体为1~2mL,固体只需要盖满试管底部。
⑵具体操作方法
a.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块状固体:
先将试管横放,把颗粒物放入容器口后再慢慢竖立起来。
②取用粉末或者小颗粒固体:
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后再慢慢竖立。
操作要点:
“一斜(横)、二送、三竖”。
b.液体药品的取用
方法:
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标签朝向手心拿起→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液体→完毕后残留在瓶口的液体要用试管口轻刮一下→盖紧瓶塞放回原处。
2.加热
可以加热的实验仪器:
可以直接加热的实验仪器: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石棉网
可以间接加热的实验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①试管夹应夹持在离试管口大约1/3处,
②加热前:
先把试管外壁擦干;
先进行预热,然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加热时: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口不要对着人,保持试管与台面倾斜角为45°。
④加热后:
应自然冷却,不可插入水槽中冷却。
⑤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规范性(三禁止)
A.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
C.禁止在酒精灯使用完毕后用嘴吹灭,应用酒精灯灯帽盖灭,以免引起酒精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
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的水膜均匀,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装置气密性检验
目的:
主要是检验容器的各连接部位是否有漏气现象。
原理:
在密闭的前提下,构建压强差
三套经典装置的气密性的检验
检验方法:
仪器组装之后,将导管插入到水槽中的液面以下试管的底部,观察导管口。
若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松开手后导管内出现一小段水柱,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检验方法:
仪器组装之后,关闭导管上的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内向容器内注入水。
若一段时间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高度高于容器内液面的高度,且保持一段时间不变,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检验方法:
仪器组装之后,用橡皮帽堵住针筒的出口,向内缓缓的推动活塞一段距离之后松开手。
若活塞回到原刻度,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5.过滤
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不可溶性固体)的实验操作
①所需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
玻璃棒的作用:
引流
②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操作
注意事项
原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加快过滤速度
二低
漏斗内的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
防止液体沿着漏斗壁流下,使滤液浑浊
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玻璃棒下端轻轻斜靠三层滤纸处
防止滤纸破损
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的中部
防止待滤液体流到漏斗外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防止滤液溅出,也能加快过滤速度
③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滤纸破损;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对仍浑浊的滤液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6.蒸发
蒸发是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可溶性固体)的实验操作
①所需仪器:
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
玻璃棒作用:
搅拌,防止液体飞溅。
②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加热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目的:
防止液体受热不均匀而飞溅加热至出现大量晶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一:
空气的组成成分
1.空气的组成
氮气(N2)_____,氧气(O2)_____,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_______,二氧化碳(CO2)_______等。
注:
⑴所有分数均为体积分数,一定不要认为是质量分数;
⑵空气中的各成分均保持各自性质,体积分数相对固定不变。
2.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
(像空气这样)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纯净物:
(像氧气这样)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二个要点:
分类的对象
分类的依据
知识点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初中经典的五大基础实验之一)
原理:
利用可燃物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且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导致装置中气体压强减小,从而通过装置中的液面的变化(或针筒中活塞的移动)测量装置中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进而达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药品的选择:
选择可燃物是应满足的二个条件:
一、该物质在空气中就能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与其他成分不反应
二、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不能为气体
硫和碳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为气体,生成气体的体积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而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需要在较为纯净的氧气中才能点燃。
所以做在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所选药品为:
磷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选用装置一)
1.组装好实验仪器。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做好记号。
4.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双孔塞。
5.待红磷熄灭,装置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6.记录集气瓶中液面变化的情况,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1.红磷必须足量或过量
如果红磷不足将不能完全消耗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小
2.装置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良好,当集气瓶内氧气耗尽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的水的体积减少,使得测量结果偏小
3.必须等到装置冷却后才打开弹簧夹读数
如果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后就打开弹簧夹读数,由于温度较高集气瓶内气体的压强较大,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导管事先应注满水
如果导管事先没有注满水,红磷燃烧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小部分存在导管内,使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5.实验开始前应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有效吸收反应产物(P2O5固体小颗粒)并加速装置冷却
三、氧气的性质及制备实验
知识点一:
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应用: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
依据:
气体的物理性质:
密度(ρ),溶解性
①气体不易溶于水且常温下不和水反应―排水法
【结论】初中阶段常见的三种气体:
O2:
不易溶于水,H2:
难溶于水,CO2:
可溶于水
O2和H2可以使用排水法收集,CO2不可使用排水法收集
②气体在通常情况下
不与空气中的任何一种成分发生反应且与空气的密度有着一定的差距——排空气法
【结论】初中阶段常见的三种气体:
O2和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以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长进短出”)收集
H2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使用向下排空气法(“短进长出”)收集
2.化学性质
支持呼吸,支持燃烧
3.氧气性质的实验(初中经典的五大基础实验:
气体性质实验)
⑴实验现象的描述
A.与木炭反应
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
放热、烧至红热状态
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发出白光,放热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与硫反应
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
放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
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放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与磷反应
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
放热,产生白烟
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
比在空气气中燃烧更剧烈,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
D.与铁丝反应
在空气中反应的现象: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状态
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
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量,火星四射,生成了黑色固体
上述四个经典实验证明氧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助燃性
⑵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思考】以下几种操作,会产生什么影响
A.用准备燃烧木炭的集气瓶燃烧铁丝
集气瓶底部骤热炸裂
B.铁丝上的火柴一着火就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铁丝无法被点燃
C.让木炭落入到集气瓶底部燃烧
集气瓶底部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D.在铁丝燃烧的实验时,事先没有在集气瓶里盛放少量的水或细沙
集气瓶底部骤热炸裂
E.在完成硫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在集气瓶里事先盛放少量的水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气体逸出污染空气
⑶应用:
氧气的检验及验满
检验某无色气体是不是氧气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检验某无色气体中有没有氧气
把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燃着的小木条持续燃烧,则为氧气。
验满
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则氧气已经集满。
知识点二:
氧气的制备
1.反应原理
A.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
C.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A.依据: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B.具体装置
⑴纯固体加热
装置图:
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1.先均匀预热再定点加热,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试管口必须略向下倾斜;
3.导管只能略伸出单孔塞;
4.铁架夹在离管口三分之一处;
5.若是对粉末状药品加热须在管口塞一小团棉花;
6.仪器组装之后药品加入之前须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验。
⑵固体+液体不加热
装置图:
注意事项及误差分析
3.催化剂
A.能够改变反应速率(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
B.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C.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四、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
重点:
三种关系:
1.原子与分子
2.原子与离子
3.原子与元素
二、微观离子的共性(分子动理论)
1.小
2.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3.有间隙
三、分子与原子
1.分子
A.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理解:
分子是保持物质种类不变的最小微粒
B.应用:
物质的分类
2.原子:
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3.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本质: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四、原子与离子
1.定义的比较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理解:
原子不带电(呈电中性),离子带有电荷。
2.原子的结构
微观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个等式
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
3.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
4.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⑴示意图模型
举例:
⑵展示
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⑶原子形成的离子过程
规律:
任何原子的最外层均有达8个电子稳定结构(第一层作最外层2个电子稳定)的趋势
举例:
5.相对原子质量
是以一种C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用其它原子质量与之相比,所得到的比值。
注:
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五、常见化学符号的规范性应用
一、元素
1.元素的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常见的元素符号:
前20号元素:
3.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
一种元素(只论种类不论数目)
微观:
一个原子(既论种类又论数目)
4.应用物质的分类
二、化学式
1.定义: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宏观:
一种物质(只论种类不论数目)
微观:
一个分子(既论种类又论数目)
3.元素符号周围数值的含义
K:
整个微观粒子的数目m:
元素的化合价
b: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a:
一个分子中含有“X”原子的数目
4.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在组成物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
AlFe
+2:
MgCaZnFeCu
+1:
NaKH
-1:
FCl
-2:
SO
-3:
N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NH4+(铵根)+1价
OH- (氢氧根)-1价NO3-(硝酸根)-1价
CO32-(碳酸根)-2价SO42-(硫酸根)-2价
5.应用:
a.与元素化合价相结合
①已知化学式和常见元素化合价计算未知元素化合价
②已知元素符号和常见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依据: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b.与相对原子质量相结合
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依据: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该分子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
②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依据:
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元素对应的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比值
③组成物质的元素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依据:
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该元素对应的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比值。
六、电解水实验及水的净化
1.水的性质
A.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101kp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B.化学性质
2.电解水的实验(五大实验之一)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利用上图所示装置,接通电源,观察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然后对两试管中的气体进行检验。
【实验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都汇集了一些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较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较大,体积比约为1∶2。
【气体的检验】
对两支试管内的气体进行检验:
试管乙中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试管甲中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有时可能发出“啪啪”的爆鸣声),说明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化学性质
说明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
【注意事项】
电源为直流电源
水中通常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
【误差分析】
实际试验结果往往出现生成的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之比大于2∶1的情况。
原因:
通常状况下,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
3.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
A.可燃性: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注:
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或氢气不纯)可能发生爆炸。
所以点燃前应验纯。
B.还原性
七、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反应方程式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
二、化学反应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变化过程的式子,叫做化学反应方程式。
2.书写
⑴两个原则:
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二是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两边的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⑵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
A.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在式子的左边写反应物,反应物和反应物之间用“+”相连,右边写生成物,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中间画一短线。
例: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配平化学方程式:
所谓配平就是使化学方程式两边的每一种原子的总个数是相等的。
让我们来把这两个方程式配平:
C.注明反应条件:
有一些生成物需要加状态符号,并把单横线改成等号。
条件为加热的用“△”表示。
注:
这里的状态符号添加有一定的规则:
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物质而生成物中有气态物质时,在该项气体后加上一个表示气体的状态符号“↑”,同样,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时,生成物中有固体物质(如沉淀)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加上一个状态符号“↓”
3.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重点:
关注解题格式
举例说明(2010北京中考34题)
汽车尾气系统中使用催化转化器,可降低CO、NO等有毒气体的排放,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
2CO2+N2,当有5.6gCO被转化时,计算同时被转化的NO的质量。
解:
设被转化的NO的质量为x。
答:
被转化的NO的质量为6g
八、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九、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备实验
1.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
常温常压下,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
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性质
⑴CO2本身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⑵CO2不支持呼吸
⑶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
CO2+H2O=H2CO3
⑷二氧化碳和碱的反应
CO2+Ca(OH)2=CaCO3↓+H2O
CO2+2NaOH=Na2CO3+H2O
⑸氧化性:
C+CO2
2CO
2.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备实验
(1)反应原理:
药品:
用稀盐酸与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原理:
CaCO3+2HCl
CaCl2+H2O+CO2↑
(2)实验过程
⑴装置:
⑵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⑶步骤:
①检查反应装置的气密性
②装入块状大理石,塞紧塞子,出气导管刚好伸入锥形瓶内
③把反应装置固定好
④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导管末端
⑤收集气体
⑥检验是否集满
⑷检验:
验证:
将被检验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CO2,否则不是。
验满: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否则未满。
⑸注意事项:
①一般不用稀硫酸来代替稀盐酸,是因为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这种沉淀会附着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
②一般不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易混入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会给实验带来误差。
③实验室也不用碳酸钠,粉末状石灰石来代替块状石灰石或大理石,原因是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控制。
十、燃料及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