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表格.docx
《品管表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管表格.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管表格
零件完工检验岗考核表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结果
1
完工检验工作任务
(20分)
1.检验零件全部工序是否都加工完了,有无遗漏工序或未加工的部位
2.检验零件外观是否完好,有无磕碰、划伤、锈蚀、裂纹或其他表面缺陷
3.是否按完工零件检验指导书的规定,对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全检或抽样检验
4.是否对规定应标注有商标或企业代号的零件检验其完整齐全性
5分
5分
5分
5分
2
认真执行技术标准和检验制度(20分)
1.是否严格按产品图纸、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的要求进行检验
2.是否认真执行检验制度,对将未交检的与已交检合格品参混或以次充好交库等闯关行为进行监督
10分
10分
3
检验及时,不压检(8分)
是否检验及时,不压检,急活先检,配合车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8分
4
良品与不良品管理(25分)
1.对经检验判断为合格品的零件是否加盖合格标记
2.对废品是否涂上废品标记,并立即隔离存放入废品隔离室或专用的箱框中
3.返修品是否涂上返修标记返回车间修理
4.检验场所是否按待检品、合格品、返修品、待处理品等划分零件存放区域,防止因活多忙乱而产生程序误差
5分
5分
5分
10分
5
原始票证
填写
(8分)
1.经检验合格的零件是否填写完工检验交库单
2.对废品是否填写好“废品票”
3.是否填写返修票及有关的“质量统计报表”
3分
3分
2分
6
做好文明
生产
(10分)
1.在进行零件检验时,是否做到轻拿轻放,摆放整齐,不磕碰
2.检验场所是否经常保持清洁整齐
3.仪器、量具是否做好维护保养,保持完好状态
4分
3分
3分
7
质量信息
反馈
(5分)
1.是否及时向检验组长和流动检验员反映发现的质量问题并按规定填写“质量信息反馈表”
2.是否及时向车间主管和班组长反映零件加工质量,以利防止再发生
3分
2分
8
QC活动与小改小革(5分)
1.是否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积极参加QC小组攻关活动
2.是否参加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3分
2分
装配检验岗考核表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结果
1
产品性能、结构特点及装配试验方法的掌握(25分)
1.是否熟练掌握对产品图纸、装配工艺和产品验收技术条件等的规定
(1)各结合部的技术要求和配合特点特性
(2)成品性能标准及各项技术要求
(3)由于装配不好,产品在使用中易发生的故障
2.是否掌握装配操作技术,熟悉产品装配程序及装配中易出现的毛病
3.是否熟练掌握成品检验、试验方法
15分
5分
5分
2
成品检验
(25分)
1.对投入装配的零部件、结合部和装套产品进行抽检,做到不合格不装配
2.对各结合部进行检验,是否做到结合部不合格不点装
3.是否对产品外观完整性、螺帽或螺钉拧紧力矩进行检验,做到不合格不验收
4.对产品性能、精度、噪声、操作灵活可靠性、三漏(漏气、漏水、漏油)能耗和清洁度进行检验,是否严格掌握标准,做出合格与否的正确结论
6分
6分
6分
7分
3
密切配合生产
(10分)
是否树立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做到检验及时,不压检,急活先检,密切配合生产单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10分
4
不合格品管理
(15分)
1.在装配过程中,发现的需返修的零部件及因装配不合格需返修的成品,是否填写“返修票”,通知车间及时返修
2.在装配过程中,发现零部件不合格,经检验判断为废品时,是否按规定填写废品通知单
3.对废品是否做好隔离存放工作,严防废品被装配为成品出厂
5分
5分
5分
5
原始票证填写
(10分)
1.是否将每台产品检验结果,填入产品检验登记台账或产品、成品检验记录表,并存档备查
2.对废品和返修品是否填写好废品或返修品通知单
3.是否及时收集、整理并发出质量信息反馈表
4分
3分
4分
6
做好文明生产
(10分)
1.是否认真做好量具、量仪和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量具、量仪和检测设备保持完好状态
2.是否保持检测场地清洁、整齐,做到文明检验
5分
5分
7
QC活动与小改小革
(5分)
1.是否针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积极参加QC小组活动
2.是否参加小改小革及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3分
2分
制程检验岗考核表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结果
1
首件检验
(18分)
1.是否按分工负责流动检验的范围,上班后立即对每台机床加工的第一个零件(包括换活、换刀、重新安装刃、夹具加工的首件)认真进行检验
2.是否做到三对照,即:
对照所有工装是否符合规定,对照量具是否经过检定,对照加工的零件是否符合工艺规定要求
3.对合格的首件,是否打上首件合格标记,放在首件的专设位置
4.对不合格的首件,是否立即将不合格的部位,告知员工注意改进,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再建首件
5分
4分
4分
5分
2
巡回检验
(22分)
1.每班是否均衡巡回流动检验在6次以上
2.是否按规定对关键件的关键工序、主要尺寸部位实行全检
3.按规定实行抽检的,当发现不合格品时是否实施全检
4.对质量不稳的工序,对操作不熟练或质量意识差的操作者生产的产品,是否增加抽检数量或全检
5.经检验合格的零件是否盖上合格标记,并做到轻拿轻放,摆放整齐
10分
3分
3分
3分
3分
3
原始票证填写(15分)
1.每次巡回检验是否都将检验结果填写到工作票指定栏内,并加盖检验员代号。
填写内容齐全、清楚,包括:
(1)生产数量,累计生产数量
(2)合格数量
(3)返修数量
(4)废品数量
2.是否填写好废品票
3.是否对管理点工序标填管理图(控制图)
4.是否填写有关质量统计报表
6分
3分
3分
3分
4
不良品管理(15分)
1.是否按标准、图纸和工艺正确判断不合格品,不私自放宽标准
2.是否做好不良品管理
(1)返修品:
交操作者,督促及时返修
(2)回用品:
经有关人员处理打上标记,放入合格品中
(3)废品:
做出标记并及时隔离
5分
10分
5
遵守与监督工艺纪律(10分)
1.是否自觉遵守工艺纪律,严格执行“三按”(按工艺、按图纸、按标准)
2.是否对操作者严格遵守工艺纪律进行监督
5分
5分
6
信息反馈(10分)
1.是否及时向组长汇报检验工作和产品质量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是否及时向车间班组长或操作者反映产品质量情况
5分
5分
7
技术业务学习
(5分)
1.是否积极参加技术业务学习,提高检验水平
2.是否自觉开展岗位练功,提高检验操作技巧
2分
3分
8
参加QC
小组和小改小革活动(5分)
1.是否针对工作范围内存在的质量问题,积极参加QC小组活动,用QC方法解决问题
2.是否参加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
3分
2分
进料检验岗考核表
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结果
1
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的掌握
(25分)
1.是否熟练掌握有关标准、技术要求和合同规定
2.是否熟练掌握外协件、外购件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等有关规定
3.是否了解和掌握如下重点内容
(1)关键件对材料规定的特殊技术要求和要作重点检验的项目
(2)近期在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进货检验中发现过的质量问题
(3)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在投产使用中发生过的需要引起检验验收时注意的问题
5分
5分
15分
2
进货检验
(35分)
1.检验时,是否认真检查附有订货合同、生产厂质量保证单,并按有关标准进行检验
2.进口原材料是否严格按相关标准验收
3.调剂来的原材料没有生产厂的质量保证单原件时,是否有调出单位的检验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
4.所有产品用的外协件、外购件,是否都按图纸和有关技术标准或技术条件进行认真检验
5.对首次订货的外协件,是否严格执行首件送检制,经首件检验合格,才投入批量生产,按期交货
6.进料检验除有特殊要求需全检外,均实行抽样检验,合格验收,不合格拒收退货
7.原材料出库是否作材质牌号、规格、精度核对检验,对代用材料是否有经批准的代用申请单
6分
3分
4分
5分
8分
3分
6分
3
为生产服务(10分)
对于生产中急需的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在认真执行检验制度和标准的前提下,是否做到急活先检,检验及时,不压检
10分
4
定期抽查
(10分)
对库存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是否定期进行抽查保管情况,发现锈蚀、规格、材质和堆放混乱问题时及时提出,督促改进
10分
5
原始票证填写和保管(10分)
1.每批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检验是否都填写专用检验记录单或检验登记台账
2.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是否在验收单上填写检验验收结论,并盖检验合格章,以办理财务付款手续
3.是否做好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质量保证单、理化检验单等质量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保管工作,以备查核
5分
2分
3分
6
文明生产
(5分)
1.是否经常维护保养好仪器、量具,保持完好状态
2.是否做好图纸、技术标准和质量档案保管工作
3.是否保持检验场地整齐整洁,符合检验工作要求
2分
2分
1分
7
走访用户
(5分)
是否经常走访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使用单位,了解原材料使用情况是否符合生产需要,外协件、外购件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5分
7
走访用户
(5分)
是否经常走访原材料、外协件、外购件使用单位,了解原材料使用情况是否符合生产需要,外协件、外购件是否符合使用要求
5分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表
审核员姓名
级别
□审核员□高级审核员
受审核组织名称
受审核组织地址
管理体系依据标准
参与文件审核日期
参与全部或部门文件审核活动详述
备注
注:
审核员应对参与文件审核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审核细节、条款,正面及负面评价、提出具体文件审核意见等。
过程业绩评审报告表
过程名称
职责部门
业绩评审负责人
总经理
过程
简要
描述
过程业绩评审内容
序号
业绩评审指标
业绩
评审意见
过程
业绩
综述
纠正措施/方案建议
序号
纠正/预防措施
方案建议
不符合项报告表
受审核部门
审核日期
审核准则
不符合项描述:
受审核部门代表确认:
日期:
不符合项种类:
□严重□一般
原因分析:
受审核部门:
日期:
纠正措施:
受审核部门:
日期:
对纠正措施的评审及效果验证:
审核员:
日期:
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表(设计开发中心)
受审核部门:
设计开发中心 审核组长:
审核日期:
审核员:
编号:
序号
标准要求
检查内容
检查记录
评价
1
4.2.4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该程序适用范围是否包括了组织ISO实施、保持和改进产生的所有记录?
2.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了质量记录?
记录项目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组织为确保ISO过程有效运作、控制、证实、改进,是否设置了必要的记录?
4.质量记录是否确定保存地点、方式、期限?
记录保存环境设施是否适宜,能防止损坏、变质或丢失?
记录保存期限是否适宜,能满足证实、控制、追溯、改进要求?
记录保存检索是否简便?
5.保存的质量记录是否按时间要求进行整理?
对失效的无保存价值的记录及时按照规定进行了处置?
2
5.3
质量方针及其含义在本部门员工中是否得到充分沟通、正确理解,并协调一致,深入人心?
3
5.4.1
是否对本部门质量目标实现程度有检查、有评价?
4
5.4.2
3.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是否进行ISO策划、分析确定实现目标的问题及相应措施、责任人落实明确?
5
5.5.1
组织所有员工是否清楚本职范围并被有效履行?
6
6.3
1.组织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物、工作场所,是否足够(如面积)、适宜(如位置)?
2.组织有哪些过程设备?
这些过程设备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性能是否能够确保实现产品的符合性?
自制通过哪些维护方式、手段、过程来确保关键设备的技术状态良好?
7
7.2.3
当发生顾客投诉后,有无及时检查督促各部门解决顾客当前的不满意?
8
7.3.1
1.组织是否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如何策划?
2.参与设计开发的部门之间接口是否明确、合理,并实施有效管理,确保有效沟通?
9
7.3.2
1.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是否确定并形成文件?
2.设计和开发输入文件是否包括下列项目:
(1)产品的适用性要求(如性能和功能、感官特性等)?
(2)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3)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适用信息?
9
7.3.2
(4)其他要求(如使用条件及限制、配套及零件要求、需开发的材料、工艺要求等)?
3.设计和开发输入文件的充分性是否得到评审?
通过评审是否确保了文件要求完整、清楚、没有自相矛盾?
10
7.3.3
1.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文件有哪些?
这些文件在发放、实施前是否得到有资格人的批准?
2.设计和开发输出的文件,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1)每一设计和开发输出阶段都有明确、齐全的文件?
(2)每一输出文件都能满足输入要求?
(3)在输出文件已规定或已引用、评价产品接收准则?
(4)输出文件能否满足采购、动作、服务的需要?
10
7.3.3
(5)在输出文件已规定与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至关重要的产品特性(如操作、贮存、维修和处置的要求)?
(6)确保输出文件完整、准确、协调、统一?
11
7.3.4
1.是否在适当的阶段对设计开发进行系统评审,以保证:
(1)评估满足要求的能力。
(2)识别问题及建议解决的方案。
2.参与评审的部门是否包括被评审设计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
3.评审的结果和之后的跟进措施是否有记录?
7.3.5
1.当某项设计和开发活动结果涉及重大的产品特性时,是否设置验证点?
和验证点验证内容是否明确?
12
2.各验证点是否采取了适宜的验证方法?
3.各验证点验证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有记录并予以保持?
13
7.3.6
1.在新产品交付或批量投产前,是否经过设计确认?
2.确认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形成记录并予以保持?
14
7.3.7
1.对设计和开发的重要更改是否经过评审、验证和确认?
2.更改、更改评审的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形成记录并予以保持?
15
7.6
1.是否对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监测过程和所需的监控设备进行了识别?
2.如何确保测量能力与测量要求相一致?
3.测量和控制设备是否满足以下要求:
(1)定期或使用前校准和检定;
(2)不存在对照可追溯的国家或国际设备时是否记录校准的依据?
(3)保存校准记录。
16
8.1
组织为确保产品、ISO符合性并实现持续改进,对所需的监控、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如何进行策划?
策划是否在产品、过程、体系业绩、顾客满意程度四个方面展开?
策划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文件中是否确定了适用方法?
17
8.2.2
1.组织是否根据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了“内部审核程序”?
2.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组织是否编制了审核计划?
该计划是否覆盖ISO所有部门、主要场所、过程?
3.根据审核计划规定的审核对象,是否编制了检查表?
这些检查表是否覆盖了标准要求?
是否覆盖了被审对称对象主要职能?
是否反映了推进内部管理的需要?
4.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确保了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有没有审核员审核自已工作的现象?
审核员是否经过专门培训、授权,具备相应的资格?
18
8.2.3
1.在产品实现过程,组织设置了哪些测量和监控点?
针对关键过程,组织是否实施有效的测量或监控活动?
18
8.2.3
2.组织对所设置的测量或监控点?
针对关键过程,组织是否实施有效的测量或监控活动?
3.组织对所设置的测量或监控点,是否针对过程要素,特别是过程支配性因素进行测量或监控?
这些测量或监控活动能否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成为确保产品符合性的基本手段?
19
8.2.4
有无对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测量和监控记录进行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时是否及时监督纠正并对结果进行跟进?
20
8.3
1.组织是否建立、保持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该程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对组织各个过程、各种情况不合格品评审、处置作出明确的、合适的规定?
其被实施能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或交付?
2.不合格品的评审、处置人员及权限是否明确?
不合格品是否在具有资格的人员评审后才进行处置?
3.所选择的不合格品处置方式否符合要求?
让步时,是否经授权人员批准或按顾客要求批准?
不合格品纠正后是否重新验证?
4.对不合格品的控制有无定期检查?
21
8.4
1.组织为证实ISO的适宜性、有效性并识别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收集、分析了哪些数据?
是否包括来自测量和监控、不合格品控制、顾客投诉、顾客满意等主要数据?
22
8.5.1
2.组织是否通过使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致力于提高ISO的有效性?
23
8.5.2
1.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纠正措施程序”?
该程序是否按照标准要求作出如下规定:
(1)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投诉)?
(2)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3)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措施的需求?
(4)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5)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6)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2.组织对采取纠正措施的不合格,是否执行了“纠正措施程序”?
3.组织采集纠正措施信息的来源是否正常、充分、可靠、及时?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注重过程及有效性,能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并与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24
8.5.3
1.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预防措施程序”?
该程序是否按标准要求作出了如下规定:
(1)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2)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3)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4)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5)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2.组织对应采取预防措施的潜在不合格,是否执行了“预防措施程序”?
说明:
评分结论分为①合格②轻微不合格③严重不合格
备注
注:
此表由内审员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