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期中试题.docx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期中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期中试题
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质量检测(期中)试题
分值: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
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
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
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
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
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
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
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
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
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
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
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
正如鲁迅所言:
“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
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
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B.“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D.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D.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二)实用类阅读文本(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网红”院长单霁翔退休。
单霁翔在任期间,故宫批量产出“网红”产品,成为国民文化IP。
故宫IP的光环,也令其继任者——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备受外界关注。
王旭东曾对身边人说:
“现在的传播手段太丰富了,就显得内容不够。
”所以他不主张一味迎合用户需求,打造爆款文创产品。
据说王旭东甚至砍掉了许多他认为没有文化传播意义的项目,他一直反复强调,要真正体现敦煌文化,做到精而美。
与敦煌文创的谨慎不同,故宫博物院在过去爆款迭出。
围绕故宫IP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节目让普通大众通过镜头走进故宫,而故宫口红、故宫睡衣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更是引发公众对故宫IP的追捧。
(摘编自端木《揭秘故宫博物院院长继任者王旭东》,全天候科技2019年4月9日)
材料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文创产业增加值增加了66.09%。
庞大的文创市场在迎来“井喷”的同时,也吸引一大批入局者。
不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馆”)、颐和园等文化类展馆正加码生机勃勃的文创产业,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已有25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
目前来看,博物馆文创正在食品、彩妆等领域大展拳脚。
例如,国博馆的文创产品已推出灵感源自青花瓷与粉彩瓷的棒棒糖、以春夏秋冬元素和每个朝代文物对应的手绘二十四节气锦色书签、以清朝画作《芙蓉双鹭图》为设计灵感的芙蓉双鹭保温杯等文创产品。
数据显示,2018年,国博馆结合馆内藏物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国博衍艺”产品90余款,累计国博文物、品牌元素产品形成的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92亿元。
类似的博物馆文创案例还有很多。
据悉,广东省博物馆凭借首个推出“粤藏粤光宝盒”“风尚”三款文创蛋糕的博物馆身份而爆红网络。
(摘编自许轩语《故宫文创一年卖出15亿元 博物馆文创不甘落后》,《新快报》2019年4月1日)
材料三:
博物馆IP主要是指博物馆拥有的知识产权,如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
博物馆IP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其他的行业和产品提供创意与内容来源,文创产品开发只是博物馆IP运营的一部分。
通过赋能的方式,跨界融合进行全产业链的“二次开发”才是博物馆挖掘IP价值的核心方法论。
但是现在IP授权在不少博物馆手里是个烫手山芋,主要因为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
据北京自然博物馆负责经营运营管理的翟幼艾透露,自然博物馆曾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了上千个别具特色的文创IP,但开发出来后便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因为无法为这批IP授权定价。
据悉,目前国内IP授权没有统一的价格,即使是在IP授权领域较为成熟的海外博物馆,也没有明确的行内标准报价,只能由博物馆和被授权方自主协定。
该为IP授权定价多少才不至于无形资产流失?
北京市文物局在过去两年不断召开各种各样的研讨会,探讨如何突破难题。
市场对博物馆文创充满热情,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却无比冷静地表示,虽然博物馆的商业化浪潮势不可当,但博物馆的品牌和IP还在孵化期,并没有达到很成熟的地步,因此商业化到什么程度,每个博物馆应当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
“毕竟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很多时候我们会拒绝特别商业的项目。
”蒋菡称,若合作只是让博物馆给产品背书,这样的合作对博物馆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摘编自《“博物馆+”与文创 古老的博物馆红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4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重视文创项目的文化传播意义,因此他不主张开发那些缺少文化内涵、一味迎合用户需求的爆款文创产品。
B.博物馆里,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博物馆的品牌图像、建筑、陈列设计方案等都拥有相应的知识产权,这些知识产权是“博物馆IP”的主要内容。
C.近年来,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类展馆围绕馆藏进行IP开发,产品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D.博物馆的文创项目不排斥商业化,但商业化要有度,博物馆应拒绝只是给产品背书的合作,因为宣传教育展示才是博物馆的主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宫博物院打造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故宫口红等文创产品,以及角楼咖啡、故宫火锅等,并不是都体现了故宫文化的真正内涵。
B.材料二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各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产业增加值,还是参与开发单位的数量,都有长足的进步。
C.由于无法确定IP授权的费用,担心无形资产流失,北京自然博物馆联合外部设计师开发的文创IP,被束之高阁,无法量产。
D.对于“博物馆+”与文创,苏州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负责人蒋菡反对过度的商业开发,这一点与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6.“博物馆+”与文创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者(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
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
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
“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
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
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
“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
癌症?
我眼前一阵发黑。
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这么放弃!
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
“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
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
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
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
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
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
“病人呢?
”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
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
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
“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
走,带我去看看。
”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
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
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
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
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
“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
“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
我妈连忙摇手:
“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
老中医晃头捻须,说:
“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
“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
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
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
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
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
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
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
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
“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
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
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
“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
我脸红了。
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
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
“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
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段落都很短小,甚至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这样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也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B.小说写母亲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鲜明。
如“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母亲的坚强的性格却凸显出来了,并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而当“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D.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8.老中医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6分)
9.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己。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
闻金人犯京师。
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
“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
《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
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
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丞相:
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②侯:
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椠:
qiàn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B.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C.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D.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11.下列对文中第一段中加点文常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是指旧时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也就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提到的“归宁”。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太学、国子监,设在京师,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马生也是太学生。
D.古人根据月亮变化情况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
每月月初为“晦”,又指新月。
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月中分谓之“弦”,“弦”分上弦和下弦。
每月十五月圆之日为望,“既望”是指农历每月十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风格清新、词采俊逸的佳作,它的特点主要在一个“真”字。
李清照把她对丈夫的真挚而深婉的感情,倾注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中,使读者心驰神往,掩卷凄然。
B.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
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
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C.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①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
(5分)
②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①(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
②春牛春杖:
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
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4.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被贬至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
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释。
15.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
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那样,“”,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是“”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军人、警察、维和战士、消防官兵……他们在这些高风险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和平与发展壮烈牺牲。
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颂扬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传递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寻找英雄、崇尚英雄,更要努力成为英雄。
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英雄精神。
默默钻研数十载的科技人员、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累倒在手术台旁的医生,对每个孩子都关怀备至的教师……英雄精神不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中,而且体现在的执着坚守中。
在日常工作中,在普通岗位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有人说:
“失去生命,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被人彻底地遗忘。
”“崇尚英雄精忠报国”活动还在继续。
无论是的知名英模英烈,还是普通网友讲述的“年老失聪的外祖父”“沉默寡言的父亲”“当年小学的代课教师”,都将在人们自发参与、互动传播中,凝结为一份独特的全民记忆。
去发现,去传承,去效仿,正是这个活动的最大意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
期盼“崇尚英雄”成为一种风尚,光荣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1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颂扬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B.人们面对英雄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C.面对英雄,人们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传递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D.面对英雄,人们许下的每一条誓言,都颂扬着对英雄精神的崇尚,汇聚起推动时代和社会前行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经年累月恪尽职守埋头苦干耳熟能详
B.经年累月殚精竭虑与世浮沉耳熟能详
C.累土聚沙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口耳相传
D.累土聚沙殚精竭虑与世浮沉口耳相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论哪一个时代,社会都被英雄的事迹和精神推动着前行,具有强大的力量
B.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C.不管哪一个时代,社会也会被推动前行,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
D.不管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也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很多病症都会伴随发烧,①,而是一种身体机能异样的状态,医学上称其为“发热”,即体温高于正常值37°C的状态。
人类属于恒温动物,能够通过中枢神经调控,让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的正常体温的理论值为37°C,但这里所说的是体内温度,②,大概为36.2°C左右。
这就是为何用体温计在腋下、耳内和舌根测得的数据有所不同。
人体控制体温的器官是“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它可以根据体内外的环境温度变化,来控制身体是发热还是散热。
但是,这个精密的体温调节中枢,有时会受到体内某些物质的干扰,③而这产生的后果就是体温升高,出现发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