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509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docx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期末重点复习内容

第二章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课外知识:

1.房屋各组成部分起着不同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是两大类,即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建筑物的设计主要侧重于维护结构的设计。

2.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原则:

1)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2)必须有利于结构安全3)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的需要4)必须讲求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5)必须注意美观

总之,构造设计的最基本原则:

全面考虑坚固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观大方。

(还有适用和满足工业化的发展要求)

3.建筑设计内容:

建筑设计的两个概念,一是指一项建筑工程的全部设计工作,包括各个有关专业(俗称工种),确切地应称为建筑工程设计;另一是指建筑设计专业本身的设计工作。

民用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内容:

首先是提出任务、编制设计任务书、任务审批,其次是为选址、场地勘测、工程设计,以及施工、验收,最后才能交付使用。

4.建筑设计的依据:

1)使用功能2)自然与人为环境

(1)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速和风向;

(2)地形、地质和地震烈度;(3)街道、建筑、绿化和噪声等人为环境。

3)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4)建筑设计规范、规程和标准5)文件依据

5.建筑设计程序:

1)设计前准备

(1)熟悉设计任务书

(2)收集设计基础资料①气象资料②地形、地质和水文资料④定额指标

(3)调查研究①使用要求②建材供应和结构施工等技术条件③地基勘察④当地建筑传统经验和生活习惯。

2)建筑设计阶段划分:

(1)初步设计①设计说明书②设计图纸[1]总平面布置图[2]各层平、立、抛[3]主要设备和材料表[4]工程概算书

注:

在大型民用建筑工程中:

根据需要可以绘制透视图、鸟瞰图或制作模型。

(2)施工图设计①设计说明②总平面图③各层平面图常用比例1:

100、1:

200④各个方向立面图常用比例为1:

100、1:

200⑤剖面图常用比例1:

100、1:

200⑥详图,常用比例可根据需要用1:

1、1:

5、1:

10、1:

20等⑦工程预算书⑧计算书

2.1民用建筑概述

1.建筑物按使用功能可分为:

民用建筑(又分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2.建筑物按承重结构可分为:

木结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混合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钢结构建筑。

3.按建筑结构的承重方式分类:

墙承重式、框架承重式、局部框架承重式(内框架承重式、底部框架承重式)、空间结构。

3.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是根据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分四类等级)、耐火性能(分四个等级)【耐火等级标准依据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如墙、柱、梁、楼板、楼梯等)的燃烧性能(不燃烧体、难燃烧体、燃烧体)和耐火极限两个因素来确定】、规模大小(分六个等级)和重要性来划分的。

4.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

基础、墙或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附属物件:

阳台、散水、明沟、勒脚、踢脚、墙裙、台阶、雨棚等。

5.影响房屋的构造因素:

外界环境的影响(外力的影响、自然气候的影响、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筑技术条件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6.房屋构造的要求:

坚固、实用、经济、美观以及工业化方面的要求。

7.建筑标准化:

首先是在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等工作中应制定各种法规、规范、标准和规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确保工程质量;其次是在诸如住宅等大型性建筑的设计施工中使用的标准图。

8.建筑模数:

是建筑设计中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

包括基本模数M(我国的基本模数1M=100mm)和导出模数(扩大模数【水平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竖向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和分模数【分模数的基数为1/10M、1/5M、1/2M】)

9.模数数列:

是由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为基础扩展成的一系列尺寸。

主要用于建筑物层高、门窗洞口和构配件截面等处;扩大模数数列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开间和柱距、进深或跨度、层高、构配件截面尺寸和门窗洞口等处;分模数数列主要用于缝隙、构造节点和构配件截面等处。

10.为了保证建筑构配件的安装与有关尺寸间的相互协调,在建筑模数协调中把尺寸分为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

其中,构造尺寸+缝隙尺寸=标志尺寸。

˂附˃技术尺寸:

是建筑功能、工艺技术和结构条件在经济上处于最优状态下所允许采用的最小尺寸数值(通常是指建筑构件的界面或厚度)。

11.民用建筑工业化的特征:

建筑设计标准化(前提)、构配件生产标准化(手段)、施工机械化(核心)和管理科学化(保证)。

12.工业化建筑可按结构类型和施工工艺分为砌块建筑、大板建筑、框架轻板建筑、盒子建筑、大模板建筑、滑模建筑、升板建筑等。

13.定位轴线是确定建筑构配件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基准线。

其作用是定位主要承重构件的位置,确定其标志尺寸,同时也是施工放线和设备安装的重要依据。

14.P58定位轴线

2.2基础与地下室

1.基础:

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是建筑物的墙或柱子在地下的扩大部分,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并把它们连同自重一起传给地基。

2.地基:

是位于基础下部并支撑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它不属于建筑物,但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直接承受荷载的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土层称为下卧层。

3.基础与地基的关系:

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是通过基础传给地基的。

4.公式:

A≥Fn/f式中:

A——基础底部面积

Fn——基础承受的总荷载

f——地基承载力(地基每平方米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

5.基础和地基应满足的要求:

1)地基应具有足够的地基承载力和均匀程度;2)基础要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3)经济性的要求。

6.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种类型。

人工加固地基的方法:

压实法、换土法(一般选用压缩性低的无侵蚀材料,如砂、碎石、矿渣、石屑等)、打桩法(将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或砂桩打入或灌入土中)、预压法(是在基础施工前,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使地基土被预先压实的地基处理方法)、符合地基法。

7.基础的埋置深度:

设计室外地面到基础底部的垂直距离。

8.基础按埋置深度可以分为深基础和浅基础。

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时称为浅基础,大于5m时称为深基础。

一般情况下,基础应尽量浅埋,但不应小于0.5m。

9.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

1)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基础形式及荷载;2)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条件;3)土的冻结深度影响(一般应将基础的灰土垫层部分放在冻结深度以下不少200mm);4)相邻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L≥(1~2)H);5)其他,如为保护基础,一般要求基础顶面低于设计室外地面不少于0.1m。

10.存在地下水时,不论位于最高地下水以还是最低地下水位时,都应该位于其上200mm。

在选材时,应考虑地下水对地基有腐蚀性的可能要采取防腐措施。

11.大放脚的做法:

12.基础按材料和受力特点分类:

刚性基础(抗压强度高,而抗拉、抗剪强度较低的材料成为刚性材料,常用的有砖、灰土、混凝土、三合土、毛石等)和柔性基础(主要指钢筋混凝土基础)。

13.刚性角是指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α角)。

14.基础按结构类型分类:

独立基础(距离一般为3~4m上设钢筋混凝土基础梁以支撑墙体)、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片筏基础(整体性好,可以跨越基础下的局部软弱土)、箱型基础(可以有效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桩基础(软弱土层厚、开发不经济可以采用桩基础)。

14.桩基础按受力方式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材料不同可分为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施工方法不同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土桩、木桩、砂桩、钢桩等。

我国常用的桩基础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振动灌注桩、钻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

15.地下室按使用性质分为普通地下室和防空地下室;按地下层房间地坪低于室外地坪的埋深分半地下室和全地下室;按材料分,有砖混结构地下室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

16.地下室一般是由墙体(地下室的外墙不仅承受垂直荷载,还承受土、地下水和土壤冻胀的侧压力)、底板、顶板、门窗、楼板五大部分组成。

17.P66地下室组成、P67地下室防潮构造、P68地下室防水构造

2.3墙体

1.墙体的作用:

承重作用、维护作用、分隔作用,三者不是同时存在

2.墙体的分类:

按位置分类:

内墙、外墙;按轴线方向分类:

纵墙、横墙;按受力情况分类:

承重墙/非承重墙(自承重墙、隔墙【框架填充墙】);按材料分类:

砖墙、石墙、土墙、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轻质板材墙以及各种砌块墙等;按构造方式分类:

实体墙、空体墙、复合墙(复合墙是由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而成,目的是提高墙体的保温、隔声或其他功能方面的要求);按施工方法分类:

块材墙、板筑墙、板材墙。

3.砖块排列组合原则:

1)砂浆饱满、薄厚均匀,黏贴面积不少于80%;2)保证砖缝横平竖直,上下错缝、内外搭接,避免出现竖向通缝,错缝长度不能小于60mm,以免影响整体强度。

4.实心砖墙的尺度:

我国现行标准黏土砖的规格是240mm*115mm*53mm。

长宽厚之比为4:

2:

1(包括10mm灰缝)用标准砖砌筑墙体时以砖宽度的倍数(115+10=125mm)为模数,与我国现行《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中的基本模数M=100mm不协调,这是由于砖尺寸的确定时间要早于模数协调的确定时间。

因此,在使用中必须注意标准砖这一特征。

5.勒脚。

一般是指室内地坪以下与室外地面以上的这段墙体。

其作用是:

①保护墙脚,防止外界碰撞;②防止地表水对墙脚的侵蚀破坏;

③增强建筑物立体美观。

所以,要求勒脚坚固、防水和美观。

6.砌块的类型与规格:

按构造方式:

实心砌块、空心砌块(单排方孔、单排圆孔、多排扁孔);按重量和尺寸大小分类:

大,重量大于350kg,高度大于980mm;中,重量在20~350kg之间;高度在380~980mm之间小,重量20kg以下,高度在115~380mm之间砌块的厚度多为190mm或200mm。

7.门窗洞口过梁根据材料和构造方式的不同有钢筋混凝土过梁、砖砌平拱过梁及钢筋砖过梁。

8.墙身加固措施:

增加壁柱和门垛;设置圈梁、设置构造柱。

9.砌块的組砌原则:

力求排列整齐、有规律性,以便施工;上下皮错缝搭接,避免通缝;纵横墙交接处和转角处砌块也应彼此搭接,有时还应加筋,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保证墙体的刚度和强度;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上下皮砖块应孔对孔、肋对肋,使其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扩大受压面积;尽可能减少镶砖必须镶砖时,应分散、对称布置,以保证砌体受力均匀;优先采用大规格的砌块,尽量减少砌块规格,充分利用吊装机械的设备能力。

10.隔墙按构造方式分:

块材隔墙(普通砖隔墙、砌块隔墙)、轻骨架隔墙、板材隔墙。

11.卫生间防潮处理:

先在楼板四周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一小段不小于150mm搞的墙体,然后再立骨架。

在有水一侧的墙面可采用绑扎钢筋、固定钢板网并以水泥砂浆粉刷,可加贴墙面砖;而隔墙的另一面仍可采用纸面石膏板等面板。

隔墙遇有门窗或特殊部位处,应使用附加龙骨来使用。

12.墙面装修构造分类:

1)按装修位置分:

外墙面、内墙面2)按材料和做法分:

抹灰类、贴面类、涂料类、裱糊类、铺钉类。

2.4楼地层

1.楼板层组成成分:

面层、结构层、顶棚、附加层(防水层、隔声层、隔热层)。

2.地平层按其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分为实铺地平层(组成成分:

面层、垫层、素土夯实层)和空铺地平层。

3.钢筋混凝土楼板按施工方式不同有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按其结构类型不同分为板式楼板、肋型楼板、井式楼板、无梁楼板、压型钢板组合楼板)、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有实心平板、槽型板、空心板之分)、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有叠合楼板和密肋填充块楼板)。

4.整体类地面包括水泥水泥砂浆地面、细石混凝土地面、水磨石地面;板块类地面包括陶瓷板块地面、石板地面、木地面(有空铺和实铺之分);卷材类地面包括塑料地板地面、橡胶地毯地面、毛毯地面;还有涂料类地面。

5.顶棚有直接式顶棚(有直接喷刷涂料顶棚、抹灰顶棚、粘贴顶棚)和悬吊式顶棚(吊顶一般由吊杆、骨架和面层三部分组成)

6.阳台的类型:

与外墙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凸阳台(挑阳台)、凹阳台与半凸半凹阳台;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间阳台和转角阳台;施工方法可分为现浇阳台和预制阳台;使用功能的不同又分为生活阳台(靠近卧室或课厅)和服务阳台(靠近厨房)。

2.5屋顶

1.构成建筑的三要素:

1)建筑功能~满足目的要求2)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

材料—技术—构件—技术—结构3)艺术形象

2.屋顶的作用:

承重作用、维护作用、装饰美化作用。

3.屋顶主要满足的三方面的要求:

功能要求、结构要求、建筑艺术要求。

4.屋顶主要由屋面层、承重结构、保温或隔热层和顶棚四部分组成。

5.屋顶排水坡度的表示方法:

斜率法、百分比法、角度法

6.影响屋顶排水坡度的因素:

屋面防水材料、地区降雨量大小、屋顶结构形式、建筑造型要求以及经济条件。

7.屋顶排水坡度的形成主要有材料找坡和结构找坡。

8.屋顶排水方式:

无组织排水、有组织排水

9.平屋顶由承重结构层、屋面层和功能层组成。

10.平屋顶的防水构造按防水层的做法不同有柔性防水屋面、刚性防水屋面及涂膜防水屋面等几种形式。

11.平屋顶保温材料的种类有:

散料类、整体类、板块类。

12.屋顶上设置保温层有正铺保温层、倒铺保温层、保温层与结构层结合三类。

13.平屋顶的隔热:

通风隔热(架空通风隔热、顶棚通风隔热)、蓄水隔热、种植隔热、蓄水种植隔热、反射降温。

14.坡屋顶的构造层次主要由由屋顶天棚、承重结构层及屋面面层组成,特殊要求加设保温层、隔热层。

15.坡屋顶的屋面类型有平瓦屋面、波形瓦屋面、小青瓦屋面、金属瓦屋面、彩色压型钢板屋面

2.6楼梯和电梯

1.楼梯的类型:

按所在位置分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按使用性质分室内有主要楼梯、辅助楼梯;室外有安全楼梯、防火楼梯。

按材料分木质、钢筋混凝土、钢质、混合式及金属楼梯;按楼梯的平面形式有1)单跑直楼梯2)双跑直楼梯3)曲尺楼梯4)双跑平行楼梯5)双分转角楼梯6)双分平行楼梯7)三跑楼梯8)三角形三跑楼梯9)圆形楼梯10)中柱螺旋楼梯11)无中柱螺旋楼梯12)单跑弧形楼梯13)双跑弧形楼梯14)交叉楼梯15)剪刀楼梯

2.楼梯的组成1)楼梯梯段(楼梯跑);2)楼梯平台和中间平台(又统称休息平台);3)栏杆(或栏板)和扶手

3.楼梯梯段坡度:

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当坡度小于20°时,采用坡道;大于45°时,则采用爬梯;踏步尺寸经验公式:

2h+b=600mm。

4.当楼梯底层中间平台下做通道时,为使得下面空间净高不小于2000m,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①将楼梯底层设计成“长短跑”;②增加室内外高差;③将①②相结合;④底层采用单跑梯段。

5.钢筋混凝土楼梯按施工方式分为现浇式和预制装配式。

6.2.6.4.1踏步面层及防滑处理:

楼梯踏步的踏面应光洁、耐磨,易于清扫;常采用水泥砂浆、水磨石等;也可采用铺缸砖、贴油地毡或铺大理石板;防滑措施:

制作防滑条(防滑条离踏步前缘30mm,防滑条宽度为10mm,两防滑条间隔10mm);制成有槽口的条形防滑条;也可不做防滑措施,像水泥砂浆抹面的楼梯。

7.栏杆与踏步的连接方式:

①锚接,踏步预留孔50mm*50mm,插入洞内至少80mm,洞内浇筑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嵌固;②焊接;③栓接。

8.电梯的类型1)按使用性质分

(1)客梯

(2)货梯(3)消防电梯(4)观光电梯2)按行驶速度分

(1)高速电梯,速度大于2m/s

(2)中速电梯,速度在2m/s之内(3)低速电梯,速度在1.5m/s

9.电梯的组成:

电梯井道、电梯机房、电梯轿厢

10.自动扶梯:

角度一般为30°,运行速度为0.5~0.7m/s,宽度按输送能力有单人和双人两种。

2.7门和窗

1.门的形式:

按开启方式分为:

平开门、弹簧门、推拉门、折叠门、转门、上翻门、升降门、卷帘门等。

2.门的尺度一般指门洞的高宽尺度。

(1)门的高度:

不宜小于2100mm。

若设有亮子,高度易为2400mm~3000mm。

(2)门的宽度:

单扇门700~1000mm,双扇门1200~1800mm。

宽度在2100mm以上时,则做成三扇、四扇或双扇带固定扇的门。

浴厕一般为700~800mm。

3.窗的形式:

一般按开启方式定。

而窗的开启方式主要取决于窗扇铰链安装的位置和转动方式。

可分为固定窗、平开窗、悬窗、立转窗、推拉窗、百叶窗。

2.窗的尺度:

对一般民用建筑用窗,各地均有通用图,各类窗的高度与宽度尺寸通常采用扩大模数3M数列作为洞口的标志尺寸,需要时只要按所需类型及尺度大小直接选用。

3.平开木门的构造:

一般由门框、门扇、亮子、五金零件及其附件组成。

4.平开木窗的构造:

木窗主要是由窗框、窗扇、五金件及附件组成。

5.门窗框与洞口四周的连接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在砖墙洞口两侧预留孔洞,将钢门窗的燕尾形铁脚埋入洞中,用砂浆窝牢;②在钢筋混凝土过梁或混凝土墙体内侧先预埋铁件,将钢窗的Z形铁脚焊在预埋钢板上。

6.铝合金门窗的设计要求:

(1)应根据使用和安全要求确定铝合金门窗的风压强度性能、雨水渗漏性能、空气渗透性能等综合指标。

(2)组合门窗设计宜采用定型产品门窗作为组合单元。

非定性产品的设计应考虑洞口最大尺寸和开启扇最大尺寸的选择和控制。

(3)外墙门窗的安装和高度应有限制。

2.8变形缝

建筑物由于受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的影响,结构内将产生附加的变形和应力,如不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易使建筑物发生变形,产生裂缝,甚至倒塌,影响使用与安全。

实际工程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是:

一方面通过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另一方面,在变形敏感的部位将结构断开,预留缝隙,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变形,不受约束。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

2.8.1变形缝的种类和设置要求

按其作用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在构造上必须对缝隙加以处理,满足使用和美观要求。

1.伸缩缝极其设计要求

防止建筑物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热胀冷缩,进而因变形较大受到约束而开裂通常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断开这种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称温度缝。

伸缩缝要求将建筑物的墙体、楼层、屋顶等地面构件全部断开基础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小,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使用的材料、结构类型、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建筑所在地的温度变化有关。

P151表2.14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P151表2.15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

P151表2.16沉降缝的宽度

2.沉降缝及其设置要求

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设置沉降缝时,必须将建筑的基础墙体、楼层、屋顶等部分全部在垂直方向断开,使各部分形成能各自自由沉降的独立自由的刚度单元。

凡符合下列几种情况之一的,均应该考虑设置沉降缝。

1,当建筑建造在不同的地基上,并难以保证均匀沉降的情况。

2,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基础形式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较大易形成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3,当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高差相差较大(一般超过10m)荷载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变化较大等易导致沉降不均。

4,当平面形状复杂,各部分的连接部位又较薄弱的情况。

5,分期建造房屋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于地基情况下的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大。

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

3.防震缝及设置要求

为防止地震时产生应力集中而引起建筑物结构的断裂破坏而设置的缝。

在地震区建造房屋,最好不设变形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加强整体刚度。

建筑物应力求体形简单,重量、刚度对称并均匀分布,其形心和重心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在平面和立面上的突然变化。

但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在设计烈度为Ⅷ度和Ⅸ度的地震区,当建筑物里面高差大于6m,或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错层高差较大,或建筑物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应沿建筑物全高设置。

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与震动有关的建筑各相连部分的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须将基础分开。

缝的两侧一般应布置墙或柱,形成双墙或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封闭,以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的整体刚度。

防震缝宽度在多层砖房中按设计烈度值取50~70mm在多层构件混凝土构架中建筑高度在15m及15m以下时取70mm。

当建筑高度超过15m时设计烈度六度建筑物每增高5m缝宽增加20mm设计烈度7度建筑物每增四米缝宽20mm设计烈度八级建筑物高度增加3m缝宽增加20mm设计烈度九级,建筑物每增2m缝宽增加20mm。

2.8.2变形缝的构造

1.墙体变形缝

(1)墙体伸缩缝。

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企口缝、错口缝等界面形式,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口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或企口缝。

为了避免外界自然条件对墙体及室内环境影响,外墙伸缩缝应填塞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如沥青麻丝或木丝板,玻璃棉毡,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外侧缝口还应用镀锌铁皮或铝片等金属覆盖和装饰。

内侧缝口通常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金属片,塑料片或木质盖缝条覆盖和装修。

内墙伸缩缝不填保温材料,缝口处理与外墙内侧缝口相同。

(2)墙体伸缩缝。

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不同之处在于,伸缩缝只需要保证建筑物在水平方向的自由伸缩变形,而沉降缝主要应满足建筑物各部分在垂直方向的自由沉降变形。

所以要从基础到房屋顶全部断开。

同时,沉降缝应兼顾伸缩缝的作用,盖缝条及调节片构造必须能保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能自由变形。

一般外墙外侧缝口宜根据缝的宽度不同,采用两种形式的金属调节片盖缝。

(3)墙体防震缝。

防震缝的构造基本上和伸缩缝、沉降缝相同。

因缝口宽度较大构造上应注意盖缝的牢固,防风,防雨等防护措施。

寒冷地区的外缝口还应用具有弹性的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填实。

2.楼底层变形缝

楼底层变形缝的位置,缝宽应与墙体和屋顶的变形缝一致。

缝内以可压变形的油膏,麻青历丝金属或塑料调接片做盖缝处理,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等以防灰尘下落。

顶棚的缝隙一般采用木质或硬质塑料盖缝条。

盖缝条只能一端固定于顶棚,以保证缝两端构件自由伸缩。

3.屋顶变形缝

屋顶变形缝的位置,缝宽应与墙体和屋顶的变形缝一致,其构造因缝两侧屋面标高是否上人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主要解决好防水,保温等问题。

(1)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时的做法。

不上人的屋面通常在两侧加砌矮墙,高出屋面250mm以上,再按屋面泛水构造将防水层做到矮墙上。

缝口用镀锌铁皮、铝板或混凝土板覆盖。

盖板的形式和构造应满足两侧结构自由变形的要求。

寒冷地区为了加强变形缝处的保温,缝中填沥青麻丝、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

上人屋面一般不设矮墙,但应做好防水,以免渗漏。

(2)缝两侧屋面标高不相同时的做法。

高低屋面交接处的变形缝,应在低侧屋面板上砌板砖矮墙,与高侧墙之间留出变形缝隙,并做好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

矮墙之上可用从高侧墙上悬挑的钢筋混凝土板或镀锌薄钢板盖缝。

4.基础沉降缝

基础沉降缝的构造处理方案有双墙式,悬挑式,交叉式三种。

双墙式处理方案,缝两侧的基础平行设置,施工简单,造价低,但易出现两墙之间间距较大或基础偏心受压的情况,因此常用于基础荷载较小的房屋。

悬挑式处理方案,是将沉降缝一侧的墙和基础按一般构造做法处理,而另一侧则采取挑梁支承基础梁,基础梁上的支承墙体的做法。

由于墙的荷载又挑梁支承承受,应尽量选用轻质墙以减少挑梁承受的荷载,挑梁下基础地面要相应加宽。

交叉式处理方案,将沉降缝两侧的基础均做成城下独立基础,交叉设置,在各自的基础上设置基础梁以支承墙体。

这种做法受力明确,效果好,但施工难度大,造价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