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150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 单元综合测评四.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4单元单元综合测评四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30782117】

①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②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有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

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但历经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③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英雄武松打死老虎后不是余勇可贾,而是使尽了气力,手脚也酥软了。

④俄罗斯总统专机在途经瑞士领空时,曾遭到该国三架战机的包围拦截,并在几分钟内被抵近跟踪,场面云谲波诡,险象环生。

⑤有媒体称,印度对中国阻止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指责显得目光如炬,这只会给世界留下“情绪化”且“缺乏战略性”的负面印象。

⑥关闭核电站必然要留下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A [①名不见经传:

指一个人或一个地方不出名、没有名气或者太隐秘,太偏僻,还有很神秘的意思。

②五风十雨:

形容风调雨顺。

此处望文生义。

③余勇可贾:

还有剩余力量可以使出来。

④云谲波诡:

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

此处要表现场面充满危险,不合语境。

⑤目光如炬:

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

不合语境。

⑥进退维谷:

进退两难。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导学号:

30782118】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美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都受益的公共产品,是最公平、最普惠的大众福祉。

C [A项,递进失当,“不仅……”和“而且……”后的内容应互换。

B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杂糅,应删掉“关键在于”。

D项,成分残缺,“实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环保”后加上“的转变。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导学号:

30782119】

A.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赛在即,各国球员都在秣马厉兵,觊觎桂冠。

B.母亲记挂我,对我上周的微恙念念不忘,多次打电话询问情况。

C.这次校庆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不胜感激,略备小酌以表谢意。

D.昨晚自习时,我在教室不慎丢失一本书,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A项,“觊觎”,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感情色彩不当。

B项,“微恙”,书面语,小病。

不合语境。

D项,“从速”,抓紧时间,赶紧(做某事)。

语气是命令式的,不合语境。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导学号:

30782120】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

______________,这组建筑虽然平面布局已经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是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

A.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

B.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四合院

C.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还不具备居住功能,因此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

D.但是,这组建筑还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居住功能和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两个要素

A [从语意上看,这里应为转折意味,排除掉B、C两项。

从横线处的后面来看,应先说布局,再说“居住功能”,再排除掉D项。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

30782121】

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认证技术的安全系数很高。

__①__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人脸识别__②__看起来很先进,__③__已经被一些不法分子破解并用来“盗刷”。

目前生物认证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实__④__适合于门禁等不联网的本地化应用。

在互联网环境下,大量的生物特征数据__⑤__被盗,带来的风险要比“盗刷”严重得多。

这__⑥__是生物认证方式的真正“痛点”。

A

然而

虽然

一旦

B

不过

即使

一旦

C

但是

虽然

万一

D

可是

即使

万一

A [①转折语气明显,应用“然而”或“但是”。

②不属于假设,不能用“即使”,要用“虽然”。

③根据前面可推知应用“却”。

④用“更”更符合实际,用“只”过于绝对。

⑤用“一旦”,表示有可能,符合语境;而“万一”则常用于主观认为发生的可能性极小的非常态事件。

⑤用“才”,表示在前面“盗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真正的风险”。

]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2分)

【导学号:

30782122】

透视“李约瑟难题”:

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

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

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

现在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

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

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

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的环境。

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节选自2017年7月25日光明网)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变弱。

B.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

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

D.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A [B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是因;C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

B.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生发。

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

D.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B [B项,夸大事实,“旨在强烈批判中国……”解说错误,文中没有批判之意,只是客观分析。

]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

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

D.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并已经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

D [D项,无中生有,“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解说错误,原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2分)

【导学号:

30782123】

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基本上都是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驻地。

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全国的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甚至是军事中心。

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一座城市的其他功能也可能随之消失。

一旦城市的功能改变,即使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相应的硬件和软件都会随之改变。

否则,这些硬件和软件不是过剩就是不足,或者只能废弃,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例如,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都城建康(建业)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存在了三百多年,其功能基本不变,文脉得以延续。

但到隋灭陈时将建康城彻底毁灭,将地区行政中心迁往别处,当地人口几乎全部外迁,这座六朝古都便从地图上消失了。

尽管以后的南京是在这片土地上重建的,但除了战火毁灭不了的古代遗址遗物外,还有多少六朝遗风?

但为延续文脉着想,一座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因为这些物件曾经是城市多数居民的住所或活动场所,也是当时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

如果让城市的后人仅仅凭着文字和图像去想象,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生动的历史,留下深刻的记忆的。

何况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居民的精神生活要求会不断提高,对国家和城市的记忆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这些记忆中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原物的保存才能给后人以破解或汲取的可能。

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有必要适当保留一些,以便让后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古代的城市大多是因为政治功能而形成并生存的,古代一般都是把从国都至县(邑)的各级行政机构设在这些城市里,但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

B.在自然条件依然如故的情况下,只有城市的功能改变了,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才会随之改变。

否则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C.一座城市,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绵延才能形成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D.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遇到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虽然不会改变,但城市的文脉会因此中断。

C [A项,“城市的其他功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错,应为“城市的其他功能可能会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而消失”;B项,“只有……才……”表条件关系,不符合原文内容;D项,“一些城市的功能虽然不会改变”有误,从文中看,一些城市的功能会被强制改变。

]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一段论述了政治功能对于古代城市的重要作用,如果政治功能强城市就会兴旺发达,政治功能一旦丧失,城市就会失去生命力。

B.第二段说明了城市文脉与城市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还讲了一座城市要形成自己的文脉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C.第四段告诉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会中断,即使有保留,也岌岌可危。

D.全文首先阐述政治功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接着又讲了城市文脉,最后说只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城市就会延续文脉。

D [最后论述“城市需要保存最低限度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的理由。

]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一座城市的文化和传统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这个城市中的一些物件,保留一定数量的古物、旧物才能保持城市的历史记忆。

B.南京是在古建康城废墟的基础上重建的,也保存了战火毁灭不了的一些六朝的遗址遗物,但六朝古都的文脉已基本中断。

C.城市的历史记忆,不仅包括古物、旧物等物质基础,还包含着我们今天不一定知道或理解的抽象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D.保存一些即使是属于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也能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

D [依据原文“封建、迷信、腐朽、反动、罪恶的旧物”的保存可以让人了解历史的另一面可知,“满足精神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居民对国家和城市记忆的需求”说法不对。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12分)

【导学号:

30782124】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

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D [A项,“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是“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并未指明“气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织”。

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C [“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B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

]

三、语言运用(本大题共19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

一张百元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__①__。

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的价值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__②__,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

__③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要扣住前面“人如果真有价值”,这里强调的是“百元纸币”的自身价值;第②处要结合后面的“在城市里……在荒郊野地里”的不同,定位在“位置决定价值”;第③处承前文而来,是“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的条件。

【答案】 ①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 ②位置决定价值 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16.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导学号:

30782125】

休闲旅游是观光旅游的升级版。

三五成群,长途跋涉,耗时耗力耗经费,这种一次性消费的模式就叫观光旅游;而休闲旅游往往是在常住地周边地区独自一人活动,付出的时间、精力、经费成本比较低,由此重复性消费的概率较大。

所以说,休闲旅游会比观光旅游获得更多的愉悦。

①观光旅游并不一定就必须“三五成群”。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进行比较,找出推断不合理的地方,仔细揣摩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推断即可。

【答案】 ②休闲旅游并不一定非要独自一人 ③休闲旅游并不一定会比观光旅游获得更多的愉悦

17.(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间的关系。

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馈,结束后,需要再进一步修订。

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编写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