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131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 考前冲刺大题精做 专题9 史传类阅读学生版.docx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9史传类阅读学生版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大题精做专题9史传类阅读(学生版)

一、高考考点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特点

2012年考查史传类阅读的省市有:

新课标卷、全国卷、山东卷、广东卷、辽宁卷、江西卷、四川卷。

共七个省市。

考点分布:

省市考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筛选信息

归纳、概括、分析

文言翻译

新课标卷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全国卷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山东卷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广东卷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辽宁卷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江西卷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四川卷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三、命题趋势

从2012年的史传类阅读的考点分布看,文言实词和文言翻译,是各个省市必考的内容。

应该在复习中加以重点关注。

筛选信息、分析归纳概括和文言虚词也不容忽视。

四、备考建议

史传类阅读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传统考查重点。

还将延续这一趋势。

(一)文言实词的备考建议:

1.联想推断法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

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2.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3.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又比如: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当是谓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4.句式推断法

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出另一个词的含义。

比如,“求全责备”是个并列结构的成语,“责”与“求”相对,而且可以推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所以,“责”即“求”,“备”即“全”。

“化险为夷”,“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险”,即“平坦、平安”。

再如下面几个出自课文中的语句,对句子中词义的推断就可采用此方法。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②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④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

【解析】①②两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分别都相同,可以互为释义。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①更加,②精通。

③句中“蒙”和“因”的意思相近,“因”解释为“沿用、沿袭”,由此再结合“蒙”的上下文可以推断“蒙”为“继承”义。

④句中“作”和“止”的意思应该相反,“止”是“停止”义,那么可以反向推知“作”当为“起来”义。

5.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

①金就砺则利(《劝学》)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④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⑤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解析】①“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到“砺”:

磨刀石。

②“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③“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④“涘”,水旁,当与“水”有关,“水边”义。

⑤“眇”,由“目”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二)文言虚词备考建议。

重点是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具体用法,见附1。

(三)筛选、归纳、分析、概括类题目备考建议。

作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读懂文章,在此基础上,认真读原题,进行筛选、分析、归纳、概括。

具体方法见附2。

(四)文言翻译备考建议。

文言翻译是高考必考的题目,并且分值较大。

是文言复习中的重中之重。

具体见附3。

【还原高考】

【还原高考一】(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上曰:

“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

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

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八年,召还,言:

“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

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

主持考试。

②镪:

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

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

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

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

失职

2.以下

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  )

①燧怒曰:

“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燧谓:

“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高考二】(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

“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注]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

“贵人不读书记邪?

‘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

“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

“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

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

“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

阳侯,庆弟博为

强侯。

”庆卒,子琴嗣。

琴卒,子万全嗣。

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

【注】贵人:

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

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

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

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

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

B.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是 (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

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

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高考三】(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

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

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二十三年,奉使江南。

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

彻里曰: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

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②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①学田: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②他栅:

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

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

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

登记,没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典例题】

【经典例题一】(13届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七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浩,字德远。

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

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

“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

”上悟,旋令就第。

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

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

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

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

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

“汝等欲为乱乎?

请先杀我。

”众骇曰:

“不敢。

”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

除直秘阁。

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

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

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

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

“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

”已而卿缺,又曰:

“无以易浩。

”遂除大理卿。

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

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

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

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

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

“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

”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

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

注:

①秦熺:

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

②和籴:

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悟,旋令就第旋:

随即。

B.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阙:

过失。

C.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忤:

冒犯。

D.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谮:

表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首陈《无逸》之戒,且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不逞者因谋作乱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

C.久不获,浩募其徒其皆出于此乎?

D.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年进士考试,秦熺依仗宰相父亲秦桧的势力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时考中的其他人去拜见他,而李浩则坚持没有去。

B.皇上在浙江水灾时下诏臣子陈述时政阙失,李浩竭尽所知,矛头直指皇上身边的大臣及其他官员,结果遭到了这些人的忌恨。

C.李浩生性质朴直率,涵养深厚,不因利害动摇自己的意志。

在朝廷上议政时常忠诚忧愤激扬,言辞切中时弊,皇上很看重他。

D.李浩任地方官时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时没携带南海的任何一件东西;他风格一贯高尚豪迈,从来不求别人经办任何私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译文:

⑵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

译文:

⑶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

译文:

【经典例题二】(13届江苏扬州高三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

“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

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

“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太史公曰:

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

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

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打开

C.式于政,不式于勇同“试”,尝试

D.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

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

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

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⑤其术长于权变⑥式于政,不式于勇

A.①③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