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生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113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曾巩生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曾巩生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曾巩生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曾巩生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曾巩生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曾巩生平.docx

《曾巩生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曾巩生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巩生平.docx

曾巩生平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中文名:

曾巩

别名:

子固

国籍:

北宋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019年

逝世日期:

1083年

职业:

政治家、散文家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

人物生平

概述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

“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

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

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

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他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

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

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

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

"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

……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

……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

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

"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

又说:

"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

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

……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

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

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

"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

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

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

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

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

"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

……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

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

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

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

"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

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

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

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

"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

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

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

……欧公甚欲一见足下。

能作一来计否?

"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考中进士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

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

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

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

"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

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

"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

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校史馆书籍

  曾巩既中进士,便被调任为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又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

在这期间,曾巩对于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

对于历代图书聚散以及学术源流多所论述,写过一些叙录,如《新序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战国策目录序》等,还有《梁书》、《陈书》、《南齐书》等,也都写有“叙录”。

  曾巩虽推崇欧阳修,但他的学术观点和欧阳修亦有所不同。

例如,他在《筠州学记》中说:

"周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

刑名兵家之术,则狃于暴诈,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句训诂之学,以其私见妄(一本下有"臆"字),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氏而已。

"他对扬雄如此称赞,这看法与韩愈比较相近,与欧阳修则颇相反。

  此外,曾巩还有《答王深甫论扬雄书》,对于扬雄屈事王莽以及作《剧秦美新》,都有所辩解,并引王安石的看法,以为"雄之仕合于孔子无不可之义“,而且认为"世传其投阁者妄"云云。

曾巩对扬雄的看法,涉及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扬雄的政治态度和学术成就,对曾巩都有影响。

任地方官吏

  曾巩离开馆阁,又作了十几年的地方官吏。

最初是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后又知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徙襄州、洪州,知福州。

史称曾巩在这几州都有政绩,主要在"荒政"和"平盗"两个方面,而后者并非真是政绩。

曾巩移徙洪州时,曾有《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诗云:

"忆昔江西别子时,我初折腰五斗粟。

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

"他这时似乎已有倦于转徙的感叹。

此后便多次表示为了养亲而不愿远仕。

  在赴福州之前,曾巩有《辞直龙图阁知福州状》。

到福州后又有《福州上执政书》,书中说:

"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背朝廷之义。

此巩之所以自处,窃计已在听察之日久矣。

今辄以其区区之腹心,敢布于下执事者,诚以巩年六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巩守闽越,仲弟守南越,二越者,天下之远处也,于著令:

有一人仕于此二郡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

……"据此,他请求"或暂还之阙下,或处以闲曹,或引之近畿,属以一郡,使得谐其就养之心,慰其高年之母。

“此书之外,曾巩还有《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也是请求朝廷照顾养亲的。

大概正是因为他一再申请,朝廷曾一度下令,"召判太常寺“;可是当他离职上路以后,又有诏改知明州。

为此,曾巩又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希望朝廷允许他"暂至京师迎侍母赴任“。

但未能如愿,所以后来移知亳州,又继续申请。

他在《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中说:

"臣昨任福州,已系远地,迎侍不得,即今老母多病,见在京师,人子之谊,晨昏之恋,固难苟止。

二者于臣之分,实为迫切。

……只乞对移陈蔡一郡,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

……今臣幸蒙恩诏移守亳州,如臣所请。

况亳州去京不远,欲乞许臣暂至京师,迎侍老母赴任。

“元丰三年(1080),曾巩又徙知沧州,有《沧州乞朝见状》,说:

"窃念臣远离班列十有二年,伏遇陛下神圣文武,当天受命,……而臣曾未得须臾之间进望清光,窃不自揆,愿奉德音,犬马之情,固非一日之积。

今将至京师,他望圣慈,许臣朝见。

"于是神宗召见了曾巩。

召见之后,他曾请求登对,有《乞登对状》,说自己被召见时,"不敢率然以对“,可是"退而伏念“,还是希望"上殿敷奏“,以便"披腹心“,"当天心“。

此后曾巩便被留在京师,"勾当三班院“。

告老还乡

  元丰四年(1081),有诏书说:

"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

"于是便"以为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史称"近世修国史,必众选文学之士,以大臣监总,未有以五朝大典独付一人者“,于是曾巩入朝辞谢说:

"此大事,非臣所敢当。

"并有《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表示谦让。

  元丰五年(1082)四月,擢拜中书舍人。

这时曾巩又有《辞中书舍人状》,述说自己"齿发已衰,心志昏塞“,希望另选贤能。

还有《授中书舍人举刘攽自代状》,表示谦退。

但这年九月,曾巩即遭母丧,因而罢职。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

著作有《元丰类稿》等

  。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散文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

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

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

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宋史·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

王安石说: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认为:

“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

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

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诗歌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

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

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

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

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

词仅存《赏南枝》一首。

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

降及南宋,盛誉不衰。

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

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

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

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

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

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

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

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

明清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家里藏书二万余卷,他一一加以校勘,至老不倦。

收集古今篆刻500卷,编为《金石录》。

所著文集《元丰类稿》50卷现存于世,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曾编校过《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整理过《战国策》、《说苑》,另有《续稿》40卷、《外集》10卷,宋后亡佚。

  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

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

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

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

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

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我们不能不被该家族的儒学底蕴、文化积淀与苦学精神所震惊。

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赠诗称: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

他在《辞中书舍人状》中论述应用文的历史发展时,断定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

在唐、虞、夏、商、周时代。

君主一方面创新政事,按百官的实绩赐与爵位和恩惠,另一方面教化治理平民,一定要有诏、号、令、命一类的应用文诏告天下,传达君主的意图。

于是君主挑选聪明、才能出众、工於语言的文学大臣载於典册,使君主的意图传布畅达,施行於天下,传於后世,这样就产生了应用文,以作为教化治理的工具。

“窃以唐虞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诏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

皆择当世聪明隽逸、工於言语文学之臣,使之散扬演畅,被於简册。

以行之四方,垂之万世,理化所出,其具在此。

”(《辞中书舍人状》)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是他根据有圣君就有应用文推断出来的。

因为圣君要治理国家,治国的号令要使天下人周知,唯一的途径就是借“能言之士”通过文字传达,应用文是治理国家所必须的。

”盖圣君难谕之情,将欲施於号令,得当世能言之士,然后是於文辞”(《谢中书舍人表》最早的应用文见於甲骨卜辞,是现今通行的说法,曾巩认为应用文的起源早于甲骨卜辞。

这种说法还是可信的。

其一,符合应用文为应用而产生的实际;其二,符合有文字便有文章的基本原理,据近年考古研究的资料表明,汉字历史可远溯到五六千年前。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期《曾巩应用文论》)

主要著作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

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

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

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

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

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

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

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

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王安石曾赞叹说:

“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赠曾子固》)。

苏轼也说:

“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

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

《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

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

《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

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

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

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

《宋元学案》云:

“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

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明史·王慎中传》载:

“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

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50卷。

又世传《隆平集》30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

编辑本段人物传记

原文

  曾巩传

  曾巩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贱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杀人劫财,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①,使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后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而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②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巩负才名,久外徙,一时后生辈锋出,世颇谓其偃蹇不偶③,而巩视之泊如也。

过朝廷,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注释

  ①保伍:

古代百姓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

此处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②委废单弱:

家境衰败,无所依靠

  ③偃蹇不偶:

命运不济

译文

  曾巩在齐州担任知县,他的管理把快速严厉地打击奸邪之事和盗窃犯罪作为根本。

曲堤有户姓周的人家,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动摇权贵和富有人家,州县里的官吏不敢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民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抢钱,没有一件事不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结为保伍,让他们侦查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每次都能抓到盗贼。

从此,百姓不用关门睡觉。

  后来迁任洪州。

正逢江西当年瘟疫流行,曾巩命令县镇全部储存药品以备需求,士兵百姓不能养活自己的,招来在官府里吃饭住宿,把吃的喝的穿的全部供应足,分别派医生诊治。

  曾巩孝顺长辈,与朋友友爱,父亲已逝,侍奉继母更加周到,在家境衰败的时候,抚养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做官上学,谈婚论嫁,全是曾巩出的力。

他写文章,思维广阔,当时擅长写文章、作诗词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曾巩久负才名,长时间地在各地做官,当时官场上有很多后辈出人头地,世间都说他命运不济,但是曾巩把这件事看得淡泊。

上至朝廷,宋神宗召见他,慰劳询问,十分宠信他,任命为中书舍人。

编辑本段作品介绍

  曾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在当代和后代古文家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低的。

他的成就虽然不及韩、柳、欧、苏,但有相当的影响。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

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

在《答李沿书》里他说:

辱示书及所为文,……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而予之所爱且畏者也。

末曰其发愤而为词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