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085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docx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

新课程一标多本情况下教师何去何从

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和高质量的教育,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尤其是立志成才,有发展潜能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磨炼自己意志,不断内化自己人格和情感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一、新课程一标多本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使用的是“一纲一本”,“纲”即教学大纲,“本”指教育部所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也就是说,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教材,而且使用的周期很长,其结果却造就了很多“照本宣科”的教师匠。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国教育部在21世纪初启动了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是:

(1)继承我国教育的传统优势,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减轻学生负担:

调减学科课程的课时,增加思想品德体育艺术的课时;(3)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新设综合实践活动、科学、技术。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速了教育的各项改革,“一纲一本”已被“一标多本”所代替。

“一标”由教育部制定,规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等。

“多本”指根据这一“标”,经招标后,由多家出版社编写不同教材,审查通过后,由学校自主选择使用。

“一标多本”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多样化。

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核心价值,如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国家课程相通。

课程资源的开发出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

2、人性化。

许多教材系统地渗透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知识,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课文标题换成了非常普通、非常人性花的称呼,让人一看就倍感亲切。

3、交叉性。

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要点、难点分散。

4、灵活性。

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多于实际需要的内容,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5、多角度。

各种教材对知识点的选用有所不同,对知识点表述的用语、角度、详略更是不尽相同,观点和结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是常有的事。

书中的辅助材料更是各显神通,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上变化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教师面临的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是:

1、如何在有限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面对教材提供的那么多素材,如果再毫无选择地“扣本”,那肯定是死路一条。

2、如何使所教内容尽快让学生掌握,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也就是说,尽快使学生“学会”,并且“会学”,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有必要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而得以落实的“一标多本”教科书政策成为现实,独家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通过对多种教科书政策利弊得失的比较,可以发现“一纲一本”的教科书政策易导致教科书编制权限高度集中,无视地区间自然与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别,阻碍了教科书的多样化发展,抑制了教科书质量的提高。

可以说,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的政策转型,要求教师一系列教育概念,诸如教学概念、教科书概念等加以重新建构。

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

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学生对教科书文本的机械背诵,而是教与学活生生的经验的生成和创造。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得众多教师逐渐认识到,不可以将课程实施简单理解为“把现成的教科书知识灌输给学生”。

“一标多本”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二、教学内容的界定

要探讨教学内容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界定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

“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

”并进一步指出:

“学校的课程,即教学的内容和计划。

”日本学者佐藤正夫认为,课程内容是“从各门科学的知识素材中选择、整理并组织的,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必要素材”。

“《XX百科》给出的定义是,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

当下正值新课程改革,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三、有效教学及教学内容有效性的条件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即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

新课程改革从启动至今已有10多年,但是效果如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比课改前更有效很难界定,事实上,出现了很多“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因此,要想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使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使教与学更有效率,必须明确教学内容有效性的条件:

1、教师转变观念是前提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

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

二有惰性,常有“拿来主义”,鲜有创新精神。

三是关注点偏差,教学时只关注教,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

四是反思少。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首先,必须要求教师自觉地从以下四个方面转变观念,这是前提。

①树立崭新的学生观,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②实现教材观的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方向转变;

③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由教师传授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④实现教学评价的转变,由惟一向多元转变。

2、教师提高素质是关键

①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②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

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才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③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④提升三种教学能力,即课堂调控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评价指引能力。

3、课程标准是保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现在实行的是“一标多本”,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什么,当然是课程标准,很多教师现在备课还是死抱《教参》,这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依据应该是课程标准。

只有依据课程标准才不会偏离大方向。

4、集体备课是途径

强调坚持集体备课是因为同一备课组的教师水平不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负担更重,人人都要有个适应过程,坚持集体备课,可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减轻工作负担,使学生享受到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可弥补教师发展不平衡的缺陷。

5、兼收并蓄是手段

课程标准对教材地位的界定是教材内容取舍、教材开发和教材整合的重要依据。

目前的教材都是由专家精心编制的为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载体,不同专家对课程标准解读的不同,也使不同版本的教材结构和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学会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并能对各套教材所提供的一切素材进行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升一种能力,即选择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能力。

四、如何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使教材内容的选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只不过是教学的材料,是教学的例子,是非成品的,需要加工,需要处理,需要取舍,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更加优化。

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更加优化的过程就是科学地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明确教什么的问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开发、增减、调整处理的过程,以降低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也就是说怎样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更到位;怎样让学生学的知识更扎实,思维得到更有效的训练,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教师驾驭教材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吃透教材,开发教材。

要求教师读懂教材、透彻理解教材,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读懂、理解、内化的程度。

第二阶段是大胆的对教材进行艺术加工,也就是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科学性、艺术性融化在一起,去调整、选择、处理,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开发上创新教材,包括开发新的教学资源;②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主要是挖掘教材中三维目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考虑学生的参与问题;③从结构上分析教材,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和关键。

分析方法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浓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教学重点内容加重训练的力度、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和设计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情境等;④从艺术上加工教材,包括以简驭繁,化难为易,变抽象枯燥为生动活泼,延伸教材以及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理清教材思路。

2、选取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当今信息社会,瞬息万变。

今天的教材内容选取的还是最新、最前沿的素材,明天就可能变得陈旧,过时了。

教师感到负担越来越重,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必须拿出很多精力来接受、处理、消化社会各方传来的各种信息并尽可能快地选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他们知道纯粹的教材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胃口,甚至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这样做虽然很辛苦,却很有价值,因为这些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材料正是当代中学生所期待和感兴趣的,也有利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与时俱进。

3、把“教案”变成“学案”

有效教学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因此,教师课前备课不能只是关注如何“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把“教案”变成“学案”。

①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现在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他同时指出,儿童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幅度,也叫做“教学的最佳期”,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佳教学,就有可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较高智能的发展。

因此,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然而,我们又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现在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平时备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只能针对学生群体的整体目标,遵循“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原则,而实际情况是,每个学生“高”“矮”不同,有的学生可能伸手就能摘到"果子",而有的可能跳起来也摘不到,即教师教案中的目标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的达成度是不同的,个体达成目标的过程其实也是有区别的,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方法时要注意精讲多练或采用分层教学等方式,如果能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线定位于使优秀学生能进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后进学生能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层面上就比较有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②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量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量。

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

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师要从满满当当安排教学内容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精心选择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讲解,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容量的思考题,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展开质疑、想象、推理等思维训练。

另外,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能真正沉下心来专注地投入学习,而非心浮气躁,浮光掠影地跟着感觉走,这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才能记忆深刻,学习的有效性也才能大大增强。

③在预设过程中丰富预设生成

生成可分预设生成、实时生成和反思生成三种。

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教学目标对各个教学环节、训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

预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周密的预设,教师走进课堂才能心中有底,才不会因为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而采取“回避”方法,或说“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然后我行我素。

教学方案一旦凝固、僵化,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置之不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个时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的教师,一定会经常“移情体验”,从学生学的角度去预设学生学习的方案,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又能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真实的疑问,并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时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使“学案”更丰满,更适切,师生在自然的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教师课后经常反思课堂上实时生成的问题,从而不断丰富预设生成,使教学变成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处在一种互动的、融洽的,和谐的气氛之中,因而,教学获得了最大效益。

五、面对“一标多本”教师该怎样使用教材

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本”,由以“知识为主线”到“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主线”,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只是全新感受,还包括全新的困惑,那么——面对“一标多本”教师该怎样使用教材

(一)依据课标大胆取舍

在广大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长期只有一种教材,而且使用周期长的情况下,现在教材多样化、更新快、选择余地较大等积极作用还未及时被很多教师接受。

建议教师不妨放弃所谓“统编教材”的理念,教师也不必担心更换教材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新课程下的考试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而不是以某种教材的内容为依据。

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材特色的基础之上,有些新教材还系统地渗透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它们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知识与技能进行交叉组合。

现在很多教师面对新版教材时的第一反应是,教材容量大,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

根据标准的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教材编写的具体要求,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要多于实际需要的内容,这样教材内容才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编教材时,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学力,认为学生能学多少就编多少,否则教材就没有了灵活性和伸缩性。

建议教师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力争提高教学效率。

部分教师反映说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其实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才是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的途径。

使用新教材,参加教师培训将极大提高教师认识和运用新课程理念的意识。

可以说课程改革的速度、对新理念接受的快慢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地将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之中,都极大程度地取决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教师们还应该提升选择与教材配套的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资源,千万不能做“思路不清办法多,方向不明干劲足式的教师”,而是要逐步使自己锻炼成熟悉新课程理念,了解新形式下学生需求的教师,应真正做到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巧妙地借鉴现代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全面语言素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努力使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下,快速成为一名新型教师。

(二)学会正确分析与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1、如何探寻新教材的主线?

考查一套教材,有必要了解教材究竟是循着怎样一个完整线索逐步向前推进的。

我们通常把这种线索称为“教材主线”。

透过不同时期教材的主线变化,可以看出教育演变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而课改以后各套教材的共同点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线。

教师在考查与评估教材主线时,可以采取几种具体的方法:

第一,看一看教材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方面涉及到哪些话题;第二,看一看教材怎样连续呈现特定生活话题中的实际问题;第三,看一看教材如何有序维持和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第四,看一看教材用什么方法来评价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发展过程;第五,看一看教材如何处理不同话题、不同问题解决方法及不同能力发展水平的平稳衔接。

2、如何分析新教材的主要内容?

考查教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教材的主要内容。

拿课改前后的教材作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有很大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

新教材以真实生活为主体。

调查表明,教材内容的真实性越高,学生对教材喜欢的程度也就越高。

我们可以采取“要素分析”的方法来认识教材的主体内容,分析要点是:

第一,看内容的真实性,即教材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真实生活;第二,看内容的典型性,即各种具体内容在多大程度上、从什么样的角度、以怎样的方式反映了真实生活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第三,看内容的文化特征,即教材内容怎样反映文化的典型特征。

以上是对教材的定性分析。

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定量分析:

了解教材所提供信息的主要成分,界定教材对各种实际内容的分类标准,掌握教材所提供信息的编排方式,明确教材所提供信息的生活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调查教材所提供信息对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应程度。

3、如何界定新教材构成的基本元素?

既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的新教材应当以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那么,这样的教材又应当由什么样的基本元素构成呢?

这就像创作并演奏一部大型的交响乐:

交响乐主题决定交响乐的主旋律,主旋律决定交响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而主要内容又必须由基本的乐段或乐句构成,可以说,乐段或乐句是一部交响乐的基本元素。

照这个思路来考查教材,我们可以把一套教材看成是一部“课程交响乐”,构成这部交响乐的“乐段”或“乐句”是什么呢?

是教材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活动。

4、如何认识新教材的知识组织方式?

教材的教育指导思想、课程思路和设计理念不同,它们对知识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功能的认识就不同,由此,它们组织知识的方式和对知识项目的权重考量也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可以从教材对知识处理的各种差异中看出教材编者的观点、理念和方法。

5、如何确认新教材的指导策略?

教材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特定的指导功能。

不同的教材在发挥指导功能方面持不同的策略。

大体说来,教材的指导策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透明”型指导策略。

所谓“透明”,指的是教学方法透明,教师浏览教材后便可明确知晓编者所鼓励的具体教学路径。

此种教材便于教师日常教学的操作,但可能不完全适应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

第二种是“半透明”型指导策略。

此种类型只在一定程度上“透明”出编者的具体教学路径,而另一方面,它们又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

此种教材既可适应学生的多样性,又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可以简便操作的“把手”。

第三种是宏观型指导策略。

教材编者更注重教学整体思路的指导和引领。

此种教材较能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再创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但是,它们有可能使那些特别期待教学操作“把手”的教师感到困惑。

这三种教学指导类型没有高下品位之分,只有服务对象之别。

但是,长期习惯“透明”性指导策略的教师在使用宏观指导型教材时,在一段时间里会有较强的不适之感。

反之亦然,适应了宏观指导型策略的教师,一旦使用“透明”型教材,会感觉那种环环紧扣的步骤有些束缚手脚。

不同教材对于教与学的不同类型指导策略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弱势,我们不宜用某种单一的尺度去评价。

教师发挥使用的教材的所长,补偿其所短,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当超越教材,不断拓展再创造的空间。

6、如何理解新教材的外观变化?

直观地看,课改后的教材插图更生动,版面更活泼,美工更具个性化特征。

但这只是媒体形式的变化,我们还应当从信息传播机制与方式的更深层次上理解这种“外观变化”。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可能会忽略上述的信息传播因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单纯的所谓“知识教学”上,这是造成我们常说的“穿新鞋,走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充分理解并正确利用信息传播因素,有效发挥其学科教育功能,是每一位身处课程改革前沿的教师应当注意的问题。

7、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一般地讲,教师使用教材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应当把教材看成是自己从事自主课程设计与实施历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源,一种从事教育创新设计的资源,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教本”。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整体分析,自主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材面对的是各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的教学对象。

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具体的教师来完成。

为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地确定“我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出发点。

教师在自主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基于自己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定,来增加、削减或调整知识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首先要看他们自主处理知识目标的水平。

充分发挥教材内容和形式的优势。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和组织形式上有各自的优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其前提是深入了解自己使用的教材结构和信息传播特点。

充分考虑如何延伸和拓展教材。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工作有:

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吸收和运用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预见学生在近期可能巩固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提前或推迟某些目标的实现?

如何满足学生当前的潜在需求?

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教材编者所无法事先确切预估的,因此,这项工作就只能由教师来完成。

把教材放到课程发展的全过程中加以考量,我们会发现,教材编者、学校、教师和学生是课程整体工程中的密切合作者。

教材的推出只是完成了课程发展的一个必要程序,一个提供主体资源的程序。

课程的全台话剧最终要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最终将取决于他们积极工作和努力进取的整体协调程度。

(三)教师要有教材处理的能力

什么是教材处理?

简言之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

以新目标化学为例,在使用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下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多,难以按时完成;课堂活动多,难以分清主次,合理取舍。

二是对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会进行合理调整、删减和补充。

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处理教材。

①调整教学内容。

一是调整难度。

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将教材中的知识按“必须掌握”、“只须理解”和“不作要求”区别对待;二是调整顺序。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部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②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适当补充。

③删减教学内容。

当教材内容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容易操作等价值时,教师还可以对其作必要的删减。

当然,这些调整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必须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同时,应当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学习规律,选择教材中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四)用好手中教材整合其他教材

面对新课程后的多个版本教材,有些教师产生了疑惑:

到底该如何使用教材呢?

通观这些教材,可以看到它们有很多共同特点,教材都是以课标中的专题为主线,由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