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70029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docx

思品学科课程建设框架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建设框架

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

一、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实施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敞海纳之怀,行溪水之路,育上善之德”,制定了以下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4.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

《品与生》一上

第一单元(第1—4课)认识你真好

本单元的学习重在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学习学校生活中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培育和发展主体意识。

为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第5—8课)快乐每一天

生活不可能天天艳阳高照。

“迟到”“写字不好”“上学路上怎么走”“一日事务怎样巧安排”这些问题都会困扰着儿童。

本单元就抓住这些儿童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合理归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儿童在学习中,寻找到了战胜挫折的良策,获取了一份成长的经验,也就获得了一份快乐。

第三单元(第9—12课)我像小树苗

本单元没有直白的,纯道德的理性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因势利导,通过幽默、夸张、离奇的童话故事,学生亲自参与的游戏活动等,让儿童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马虎、撒谎”对少年儿童来讲是品德、习惯不良的前奏,面对曾有过的马虎、撒谎等行为不掩饰、不回避,努力远离“长鼻子”,告别“小马虎”,做一个不说谎话、做事有耐心,有毅力、不敷衍的文明儿童,为他们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单元(第13—16课)冬爷爷来了

本单元以“变化”为主线贯穿其中,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变化,学生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时欣赏自己的进步,在自我积累经验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迎接新的一年,迈向新的生活。

《品与生》一下

第一单元“今天吃什么”

意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调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步步深入地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有意识的把健康常识和饮食习惯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

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双手和大脑。

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愉悦,热爱生活,做一个快乐成长的孩子。

第三单元“我有许多好朋友”

本单元安排了“谁的朋友多”、“你真行”、“我们一起成长”三个主题活动,旨在进一步引导小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地与同学、朋友交往,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宽厚待人、关心帮助伙伴、热爱班级体,从而感受积极愉快的快乐。

第四单元“快乐的小问号”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大千世界,充满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赏识他们的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积累知识方法等,是本单元的主要目标。

第五单元“我爱美丽的生命”。

本单元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动植物生命的美丽、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伟大。

让他们在享受生命的快乐中,学会保护地球家园,珍爱有着美丽生命的动植物,学会对生命充满感激,知道只有心中有爱,生命才会更美丽。

《品与生》二上

第一单元“生日快乐”

4个主题活动以“生日”为线索,引导儿童通过分享同伴生日的快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的喜悦、回忆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庆祝

少先队的诞生日,激发儿童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崇敬人民英雄的情感,增强做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第二单元“走进秋天”

4个主题活动带着儿童一起走进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获之乐。

孩子们在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尝一尝中,与秋天“零

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

第三单元“成长乐园”,

4个主题活动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针对低年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胆小、缺乏敢于尝试的勇气、任性、习惯不佳等方面问题,将心理教育、品德教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机整合。

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儿童对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能力,

引导儿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和行为习惯,帮助儿童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第四单元“金点子行动”,

4个主题活动带着学生走进聪明屋,打开思维的天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指导学生亲历一些初步的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去尝试创造、美化生活。

本单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帮助儿童享受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带来的欢乐。

《品与生》二下

第一单元“学做文明人”,

4个主题活动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引导孩子学习在待客、做客、观看演出、接打电话、看电视等方面的基本文明常识,为儿童学做一个现代文明人打下基础。

本单元通过看、听、说、辨、练、演等多种形式,让儿童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文明境界,在活动中学习做人,在活动中修身养性,使良好的言行举止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

符合现在所处的季节和环境,带领在明媚的春光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一系列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中,欣赏美丽的春色,探索自然的奥秘,体验生活的情趣,激发儿童对春天、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孕育着无穷希望的春意永远流淌在孩子的心田。

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

4个主题活动从儿童已有的兴趣爱好入手,让学生了解兴趣对自己成长的作用和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在展示孩子们已有的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抓住爱做游戏、爱小动物、爱读书几个兴趣爱好为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兴趣的无穷奥秘,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从小对生活、对学习充满热情,对世界、对社会、对许多问题兴趣盎然。

第四单元“我长大了”

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最后一个单元,具有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个主题活动,让教师走进孩子们中间,和他们谈话、教他们体验。

前两个主题活动“做事不拖拉”、“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主要是对儿童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后面两个主题活动“成长记录袋”和“更上一层楼”,引导孩子们回顾自己成长的脚印,分享他们进步的快乐,让他们放飞自己的理想和心愿。

四、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滚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教师教学活动形式有

1.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2.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3.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

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二)学生教学活动形式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

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7.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

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8.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

同学和自己的进步等等。

  9.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

  10.讲故事 

讲故事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

作为教学活动的讲故事可有多种形式,如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

故事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儿童能通过故事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11.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三)资源建设

1.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本课程的资源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书、音像材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

 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③ 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之一。

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

   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五、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

(一)本课程的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1.评价的特点

  过程化:

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化①主体多样化: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②角度多样化:

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③ 尺度多样化:

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重视质性评价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视对儿童在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二)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

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

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观念的变化。

  3.问卷:

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

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这是评价儿童成长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5.儿童作品分析:

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六、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的保障

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按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推进课程的实施,指导和评价教师的工作。

放的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要努力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教学管理要为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提供支持。

格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因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程,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

并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要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帮助教师做好本课程的学期(学年)整体计划安排;加强各门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把该课程的活动与学校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在发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优势的同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均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建设框架

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实施理念:

(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敞海纳之怀,行溪水之路,育上善之德”,制定了以下品德与生活学科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②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③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④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⑤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①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②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③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④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3.知识

  ①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③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④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

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⑤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我在成长 

内容标准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

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

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4.学习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冲突和挫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5.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6.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7.知道邪教的危害,反对邪教。

 8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9.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

 1.开展“寻找身边同学的长处”或“我能行”等活动。

搜集生活中宽以待人的故事。

了解因嫉妒而产生不良后果的事例。

 2.结合实例,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等分清是非的辨析活动。

 3.讲一件自己或他人克服困难的实际事例,互相交流。

 

 

 

4.回忆自己在面对压力、冲突和挫折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