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木薯标准化示范园技术规范.docx
《海南木薯标准化示范园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木薯标准化示范园技术规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木薯标准化示范园技术规范
木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技术规范
为大力推进木薯标准化生产进程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办垦[2010]19号)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园地选择与规划
1.1园地条件
要求示范园符合有关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符合国家标准《GB3095》、《GB5084》、《GB15618》的规定。
生态条件优越,位于南亚办木薯优势生产区域。
包含:
光温、土壤、灌溉、交通及其他。
1.1.1光温条件
1.1.1.1温度:
木薯喜高温,不耐霜雪,一年之中有8个月以上的无霜期,年平均温度18℃以上的地区均可以栽培。
木薯发芽出苗的最低温度为14~16℃,18~20℃可以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25~29℃,在14℃时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并受寒害。
1.1.1.2光照:
木薯是短日照热带作物,喜阳性不耐荫蔽。
阳光充足对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木薯在林地间作仅限于幼株地段,与其它农作物间作也应以矮生作物为宜。
1.1.2土壤条件
木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只要不积水,不过分瘦瘠或石砾过多的土壤均可栽培。
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透气性能良好,保肥保水能力强,有机质和钾质丰富的砂壤土或壤土为最适宜。
1.1.3灌溉条件
木薯是耐旱性很强的作物,对降水量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在600~6000毫米的地区生长。
年降水量350~500毫米的地方也足以提供木薯一造生长所需的水分。
出于灌溉的考虑,示范园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示范园要求水源充足,以便抽水之需。
1.1.4其他
示范园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1520-2007木薯》”要求。
常有大风吹袭的地段,冷空气沉积易发生冻害的低洼地段,以及坡度>20°的山坡地不宜建立示范园。
在冬季气温偏低木薯易冻害的地区不宜建立示范园。
示范园要求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
1.2园地规划
1.2.1小区(作业区)规划
按同一小区的坡向、土质和肥力相对一致的原则,将全园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0亩~40亩。
缓坡地采用长方形小区;山区地形复杂的,采用近似带状的长方形或长边沿等高线的小区。
1.2.2道路规划
示范园区的道路应根据地形进行规划,考虑到示范的内容及其布局,原则上示范园区只设一条主干道,宽度以能双向行驶机动车为好;次干道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土地备耕和肥料运输时中、小型拖拉机的行驶,宽度2米左右较为合适。
长方形地块,长边每20米左右建一条次干道,短边每100米左右建一条,这样比较有利于示范试验的设计和布置。
1.2.3灌溉规划
木薯示范园区的灌溉用管道系统分主管道(固定)和分管道(即滴管,不固定)。
主管道之间的距离要大,以方便每年的土地备耕,但同时也要考虑滴管不能过长,以免增加水的压力,从而增加工程量。
一般主管道之间的距离要有12米以上,主管道的长度则视土地情况而定,但还是以200米以内为好,即每200米应有一个水池。
1.2.4防护林规划
因为木薯是喜阳作物,忌讳隐蔽。
因此,示范园区的防护林要采用矮干树种,林带与木薯的距离要在5米以上。
1.2.5其他
建设必要的道路(主干路、支干路和田间小路)、排灌和蓄水等设施,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应选择速生抗风树种,且与木薯不存在相同的主要病虫害。
以道路、防护林等将园地划为小区,根据园地实际情况安排小区大小。
2种子种苗
种子种苗要求健壮、品种纯正、无病虫害。
采用无性种茎繁殖。
2.1品种
使用的品种选择应与环境适应的优质高效品种,品种必须是部级或省级主管部门推荐的品种。
其中:
部级主推品种:
华南205、南植199、GR911、GR891、桂热3号、华南5号、华南201;
省级主推品种:
新选048、桂热引1号
广西目前主推的品种:
华南205、南植199、GR911、GR891、桂热3号、桂热引1号、新选048
海南目前主推品种:
华南5号、华南205
广东目前主推品种:
华南205、华南201
福建主推品种:
GR911
2.2品种特性
详见资料性附录A~B。
2.3苗木规格与要求
写明具体的主推品种的种苗质量要求及等级规格要求。
选择充分成熟、粗茎密节、芽点完整(4~5个)、新鲜、生长健壮、品种纯正、无病虫害、不干枯的主茎,要求主茎中下段、种茎切面平滑,种茎长度15厘米~20厘米为好。
3园地建立
根据园地实际情况进行开垦与整地。
平地(坡度5度以下)、缓坡地(5~20度)等种植可不起畦,大于20度的斜坡地、丘陵、过于潮湿或有积水的洼地应等高起畦种植。
3.1种植密度
选择密度原则:
在土壤肥沃区域,选用分枝性强的品种,株行距可宽些,土壤肥力较差的坡地可适当密植。
常规种植密度为800~900株/亩,株距0.8~0.9米,行距为0.9~1米。
在土壤肥沃区域,株行距700~800株/亩为宜,土壤肥力较差的坡地可种植800~1000株/亩。
3.2种植准备
要求深耕深松,耕作层深度30~40厘米,地表平整,土粒细碎,无杂草、作物秸杆及树根。
3.3定植时间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定植时间,一般以春植(2~4月)为主,选择在当日气温稳定在15℃以上进行定植。
3.4种植方法
可采用平种、斜种和直种三种方式种植。
3.4.1种茎处理
用利刀或锯子斜面砍断或锯断种茎,种茎切面平滑,种茎长度15~20厘米。
3.4.2种植步骤
将种茎平放或斜插、直插于耕作层中,使平种深度8~12厘米,斜插和直插深度为10~12厘米,填上细土、压实。
注意事项:
种植时应预先留10%左右的种茎斜插在田间或地头用于补苗。
3.4.3种植后管理
种植后至成活前应保持水分湿润,晴天一般2~3天灌一次水,直到出苗为止。
4栽培管理
措施包含:
灌溉及排水、施肥、除草、查苗补苗、间苗定苗、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措施
4.1种植后至出苗前期
4.1.1灌溉及排水
出苗前,要保持土壤湿润。
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
4.1.2施肥
常规露地种植后每亩施入50~60千克木薯专用有机肥。
4.1.3芽前除草
木薯种植后,土表潮湿时,每亩用50%乙草胺乳油75毫升+12%恶草灵水剂75毫升,兑水50千克均匀喷雾于土表。
4.2幼苗期
4.2.1间套种
木薯株行距宽,生长前期行间疏空透光,适于间作。
常见的木薯间作作物有花生、黄豆、绿豆、饭豆、西瓜、红瓜子、芝麻、玉米等,一般以间作花生、黄豆等矮秆作物较理想。
间作时木薯的株行距以1米×1米,1.2米×0.8米,1.5米×0.7米为较好。
间作作物种植时间可与木薯同时进行或在木薯种植后1~2周内进行。
间作西瓜、早玉米可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方法提前木薯种植1~2个月进行。
4.2.2查苗补苗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栽,保证全苗。
补苗在植后20天开始,40天内完成,选择阴天或雨后进行。
4.2.3间苗定苗
齐苗后在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间苗,每株留1~2苗。
4.2.4第一次中耕除草
在植后30~40天,苗高15~20厘米时进行;
4.2.5第一次追肥
在植后40~50天幼苗期,结合中耕除草施壮苗肥,每亩施尿素30千克,钾肥15千克或复合肥40千克。
4.2.6防治病虫害
见细常见病虫害主要有:
细菌枯萎病、细菌角斑病、褐斑病、炭疽病、叶螨虫害、康氏粉蚧、螺旋粉虱、烟粉虱等。
防治方法详见见附录C资料性附录。
4.3结薯期
4.3.1第二次中耕除草
在植后60~70天时进行。
若杂草生长快,除草次数还应增加。
如果采用地膜覆盖种植,主要对地膜盖不到的行沟进行除草。
4.3.2第二次追肥
在植后70~80天结薯期,结合中耕除草施结薯肥,每亩施钾肥25千克。
4.3.3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虫害主要有:
细菌枯萎病、细菌角斑病、褐斑病、炭疽病、叶螨虫害、康氏粉蚧、螺旋粉虱、烟粉虱等。
防治方法见附录C。
防治鼠害:
经常清除薯田及周边地面的杂草,破坏鼠类隐蔽环境条件,以减轻其危害。
4.4采收
4.4.1采收时期
在种植后7~10个月,根据市场需求,开始分批采收上市,收获期不宜超过植后12个月。
4.4.2采收方法
土壤疏松的直接用手或辅助工具拔出,土壤板结的用锄头挖起,用刀砍下鲜薯,清除泥土杂质。
5采后处理
5.1鲜薯处理
采收后的木薯要轻装、轻运、轻放,加工用原料要尽快运到加工厂,食用木薯要及进上市。
鲜薯贮藏期不超过两天。
5.2种茎贮藏
5.2.1露天自然堆放法
将采收后种茎自然堆放于大树下或通风的房屋内。
此法适用于冬季无霜冻和无寒害地区。
5.2.2垂直堆放法
选择树荫下或背风避阳的地方,把表土锄松或挖浅沟,然后种茎竖放其上,使茎基部靠贴地面,并在种茎基部培土以利保湿。
堆放后在其顶部加草覆盖防止日晒失水。
采用此法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2℃以上,1月份平均气温在14℃以上。
5.2.3埋藏法
选择坐北向南,地势倾斜,土壤砂质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挖沟。
沟宽1.5~2米,深0.5~0.6米,长度不限,种茎横放或纵放于沟内,堆高约1米,呈龟背形,然后盖土,并使部分碎土渗入种茎之间,以利调节湿度,避免干枯腐烂,顶部盖土厚10~12厘米,周围开排水沟避免雨水流入贮藏沟内。
此法适用于大部分冬季有霜冻地区。
6档案管理
6.1建立示范园档案(基本信息、重要文件)
建立园地信息:
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周边环境、分区情况、坡向、坡度、建园时间、防护林等;
种植信息:
作物品种、种植时间、种植材料、各品种种植数量、植穴规格、基肥情况、株行距、种植密度、间套种、前作物、定植成活率及补植情况等;
气象信息:
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最冷月均温、日照时数、最热月均温、极端最高温及持续时间、极端最低温及持续时间、风速、异常天气情况等。
6.2建立投入品档案。
农药、化肥等投入品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6.3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
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有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包括使用的品种来源、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日期,病、虫、草害及重要农业灾害发生与防控情况,主要管理技术措施,产品收获日期。
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6.4建立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
配备必要的常规品质检查设备,销售的产品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6.5建立质量追溯档案。
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
有条件的地区,需要记载淀粉含量诊断数据和施肥及矫正方案,确保从生产源头上控制产品产量质量。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木薯品种特性详述
序号
品 种
特性介绍
备注
1
华南205
又名细叶木薯,是我国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18世纪由菲律宾引进,株型直立少分枝,裂叶细长,叶柄红色,茎褐色。
薯形呈圆锥形,薯皮深褐色。
其主要特性是高产、高粉、耐肥,土壤肥力越高,产量越高。
一般亩产2~3吨,集约栽培可达3~5吨/亩,淀粉含量一般28~30%。
部级主推品种
2
GR911
1998年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育成,植株长势旺盛,株型紧凑,裂叶椭圆钝尖形,叶柄红色。
茎杆灰褐色,坚硬。
结薯集中,薯形粗短,薯皮深褐色,间有白色环状条纹。
品种主要特性是高产、易收获、种茎耐贮藏越冬。
产量一般2~3吨/亩,集约栽培可达4~5吨/亩,淀粉含量一般26~28%。
部级主推品种
3
GR891
1997年由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育成,植株长势一般,茎杆灰黄色,节间密。
裂叶长楔形,叶柄淡黄色。
结薯大小均匀,薯皮浅黄色。
品种主要特性是高粉、高产、早熟和低毒,适宜肥地栽培种植。
产量一般亩产2~3吨,肥水管理较好的条件下,产量可达3~4.5吨/亩,淀粉含量一般30~33%。
部级主推品种
4
南植199
近年由华南植物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的组培苗中选出推荐,植株长势一般,株型紧凑,裂叶宽大,叶柄红色。
薯形大小均匀,薯皮深褐色。
主要特性高粉、高产、低毒,抗风抗病虫能力较强,适宜中等肥力以上土壤栽培。
一般亩产2~3吨,高产可达3~5吨/亩,淀粉含量一般28~32%。
部级主推品种
5
华南5号
原名华南9057,2000年由中国热带农科院育成推广,株型矮杆分枝,裂叶窄长,叶柄红带乳黄色,成熟老茎外皮灰白色,内皮绿色。
薯形粗短,薯皮浅黄色。
主要特性是高产、抗风,尤其适合在坡地生长种植,对肥力要求不高。
一般亩产2~3吨,高产可达4~5吨,淀粉含量一般26~29%。
部级主推品种
6
桂热引1号
来源于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泰国引进的木薯优良品种泰国KU50号,区试平均鲜薯产量比我国选育的品种对照种华南5号和南植199增产24.5%和33.6%,其淀粉含量比华南5号高5.5,与南植199相同。
具有高产、高淀粉、适宜瘦地种植的优良性状,一般亩产2~3吨,集约栽培可达亩产3~5吨。
品种于200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省级主推品种
7
桂热3号
选自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泰国大田作物研究所引进的木薯自然杂交种子优良单株的无性后代,经无性系多代评选而育成。
与我国当家品种相比,具有高产、高粉、株型直立不分枝等优良性状,一般亩产2~3吨,集约栽培可达亩产4~5吨。
它的平均淀粉含量为29.1%。
品种于2007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部级主推品种
8
新选048
是广西大学木薯课题组从木薯种质资源ZM93~16的自然变异群体中选出优良单株,再经过系统选育和定向选择育成的木薯新品种。
该品种株型好,顶部短分枝,茎杆节密,种茎发芽快,长势旺,结薯多,薯块大,结薯集中,容易收获,适应性强,丰产性好。
一般亩产鲜薯3000—4000千克,高产的达5000千克以上,鲜薯淀粉含量25~28%。
省级主推品种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木薯主要品种及其主要特点简述
品种名称
育成年份
主要特点
栽培建议
一般产量(吨/亩)
华南205
高产、高粉
注重施肥
2~3
GR911
1998
高产,适应性强
土壤疏松
2~3
GR891
1997
高粉
注重施肥
2~3
南植199
2001
高产、高粉
土壤疏松
2~3
华南5号
2000
高产
砂壤土
2~3
桂热引1号
2008
高产
土壤疏松
2~3
桂热3号
2007
高产,高粉
土壤疏松
2~3
新选048
2003
高产
土壤疏松
2~3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木薯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及方法
通用名
剂型
及含量
主要防治
对象
稀释倍数或
㎏(mL)/
(亩·次)
施用方法
实施要点
及说明
噻枯唑
25%可湿性粉剂
细菌枯萎病、细菌角斑病
250~500倍液
喷雾
在发病初期,每5~7天喷一次药,连续喷2~3次。
施药后如遇雨,雨后应补喷。
代森铵
45%水剂
400倍液
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倍液
绿乳铜
12%乳油
600倍液
加瑞农
47%可湿性粉剂
700倍液
可杀得
77%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托布津
70%可湿性粉剂
褐斑病
800~1200倍液
喷雾
在发病初期,喷施,间隔7~10天再喷药,连续喷2~3次。
氧化铜、氢氧化铜
矿物油混合物
800ml
多菌灵
40%可湿性粉剂
炭疽病
800倍液
喷雾
初发病时,间隔7~10天再喷药,连续喷2~3次。
百菌清
75%可湿性粉剂
500~800倍液
咪鲜安锰络合物
50%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代森锌
70%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
阿维菌素
1.8%乳油
叶螨虫害
7000~9000倍液
喷雾
用均匀喷雾防治。
阿维菌素
1.8%乳油
康氏粉蚧
3000倍液
喷雾
在若虫初孵阶段为最佳防治时期。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5000倍液
蚧死净
25%乳油
800倍液
敌杀死
2.5%乳油
螺旋粉虱
2000~3000倍液
喷雾
功夫
2.5%水乳剂
2000~3000倍液
爱福丁
1.8%乳油
烟粉虱
2000~3000倍液
交替喷雾防治。
绿菜宝
40%乳油
1000倍液
扑虱灵
25%可湿性粉剂
1000~1500倍液
吡虫淋
10%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
锐劲特
5%悬浮剂
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