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559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4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docx

卤汁豆腐干的研究

木渎第二高级中学

研究性学习学生

优秀论文集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集

 

1.“枣泥麻饼”的研究2

2.卤汁豆腐干的研究4

3.苏州宋锦的研究6

4.姑苏扇子的研究8

5.“留园”的命名研究11

6.“半园”的命名研究13

7.启蒙运动时期文学15

8.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

9.水乡西塘19

10.北京四合院21

11.核雕研究23

12.红木研究26

13.网上购物的利与弊29

14.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1

15.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比较和评议33

16.寄宿制学校物业管理模式的构建36

17.英语词汇的奥秘38

18.美式和英式英语的渊源与区别40

19.“新、奇、特”绿色蔬菜市场的前景分析与研究42

20.太湖湿地公园的参观与建议44

21.日常生活中的悖论分析46

22.分期付款消费模式的分析48

23.钱钟书与《围城》50

24.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53

25.我们就要断水了56

26.改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58

27.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60

28.如何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63

1.“枣泥麻饼”的研究

高一

(1)班许佳辰小组

做法:

1.制作面皮:

就是活面时里面加油,猪油或素油都可以,也就是酥皮点心的油皮部分。

2.馅还是自己剥的黑枣枣泥,加点素油、细糖和松子(自己做可多放点,香)拌匀备用。

3.在圆面皮,放上馅,收口,再擀平许佳辰。

4.最后在芝麻堆里打个滚,两面都沾好芝麻就行了。

5.入烤箱烤180度,25分钟左右吧,面黄了就可以了。

枣泥麻饼的传说

有关苏州“枣泥麻饼”的传说。

相传清朝年间,苏州木渎镇上有家专卖“串芯饼”和“老斧饼”的糕饼摊,摊主是一个吝啬贪财的小人。

他做的饼不是面粉份量不足,就是糖放得太少了,因此顾客越来越少,眼看糕饼摊就要倒闭了。

这时,他的师兄决定帮他一把,建议他改做双面都有芝麻和猪油的“枣泥麻饼”,他听从了师兄的劝告。

当他的麻饼还在烘制时,芝麻、枣泥和猪油的香味就飘出来,在镇上到处都可以闻到。

这样,引来了许多顾客,生意也渐渐好起来。

当他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请师兄过来帮忙。

不料这时摊主又旧病复发。

他怕师兄做饼时用料大手大脚,每次做饼时都是自己先配好料,再交给师兄去做。

而且各种原料都给得不足,特别是糖给得太少,这样便很难保证麻饼的质量。

师兄没有办法,只好将糖荷包上粘着的糖屑收集起来,以添补糖料的不足。

然而摊主仍不放心,于是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师兄学艺,实际上是暗中监视师兄。

几年以后,赚了大钱的摊主开了一家名叫“乾生元”的麻饼店。

帮了他几年的师兄对勤奋、忠厚、聪明好学的徒弟即摊主的儿子十分满意,于是在几年中把自己的手艺统统传给了徒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乾生元”麻饼店刚刚开张不久,一场大火就将麻饼店烧得精光,摊主本人也葬身火海。

别处的糕饼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前来聘请这位师兄到他们店去。

师兄见徒弟已将手艺学到,于是决定离开“乾生元”另谋他就。

临行前,师兄语重心长地对徒弟说:

“火可以烧掉万丈高楼,却毁不掉一个人的志气。

这‘枣泥麻饼’一定要做下去,‘乾生元’这块牌子不能倒。

现在你已经能独挡一面了,望你好自为之。

说完,师兄把徒弟带到作坊里原先放台板的地方,用铁耙扒开瓦砾,从地下挖出十几个坛子,去掉坛口的泥巴,但见里面都是装得满满的白糖。

原来,这些白糖都是师兄平时从糖荷包上收集起来的,他怕摊主减少糖的份量,砸了“枣泥麻饼”的招牌。

所以,一直暗暗把自己收集的白糖加进麻饼中去,以确保“枣泥麻饼”的声誉。

徒弟见到这种情形大为感动,决心遵照师父关于做饼的四句话:

“粗粉细揉,用料准足,多做少赚,知足常乐”,并且从父亲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把新开的“乾生元”办得更好。

师父帮助自己的徒弟开炉后,就离开了木渎镇。

以后,徒弟用这些在土中埋过的白糖,做出来的“枣泥麻饼”更加甜香四溢,民间传说这饼的香味几里以外都能够闻到。

从此,“乾生元”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枣泥麻饼”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连苏州城内的糕饼店都跑来订货,木渎镇“枣泥麻饼”的名声便通过苏州传到了外地。

 

2.卤汁豆腐干的研究

高一

(2)班邹芳小组

简介:

产于江苏苏州。

采用新鲜圆柱大豆为原料,经备料、除杂、浸泡、磨浆、甩浆、煮浆、凝固、压榨、成型、油炸、卤煮、冷却、包装而成成品。

在加工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及气温变化,严格控制大豆浸泡的时间。

冬季以豆瓣凹膛九成为最好,夏季七成为佳。

按日产量的多少,分桶、分时浸泡,浸泡成熟后经冲洗,然后加清水碾磨。

豆浆成半糊状,加入清水进行分离,前后共分4次,3次为冷浆分离,1次为热浆分离。

要求头浆干、二浆清、三浆净。

豆浆的蒸煮采用一次性蒸汽翻动式煮浆,三开三退,让豆浆受热充分、均匀。

凝固时严格控制豆浆浓度与温度,并根据浓度、温度加入适量天然盐卤为凝固剂。

经点花、涨缸、翻缸、抽水、上榨、压榨等工序制成白坯。

其软硬适中,结构严谨,富有弹性。

切片后采用不同温度的油锅来炸,先膨胀后定型。

炸后坯色金黄,具有一定的皮层及疏松度。

然后再蒸煮,先用高压将坯子煮软,再逐渐加入各种辅料与天然香料,经低压蒸煮、收胶后,即涨锅、出锅,冷却而成。

该卤汁豆腐干在筵席上常用作冷菜拼盘,又为街头巷尾风味小吃。

制作方法:

1.把买来豆腐切成小块。

2.小锅里面倒些油,两面煎一下,煎的时候要小心一些,当心不要被油溅到。

两面有点黄的时候夹起来,晾晾油。

3.煎好的豆腐干都放在另一个锅里面。

4.加上卤水汁,糖,和水,水面没过豆腐干即可,煮开。

5.收干水,剩一点点浓汁的时候起锅,要小心不要烧焦了,味道好极了

卤汁豆腐干采用新鲜圆柱大豆为原料,经备料、除杂、浸泡、磨浆、甩浆、煮浆、凝固、压榨、成型、油炸、卤煮、冷却、包装而成成品。

在加工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及气温变化,严格控制大豆浸泡的时间。

冬季以豆瓣凹膛九成为最好,夏季七成为佳。

按日产量的多少,分桶、分时浸泡,浸泡成熟后经冲洗,然后加清水碾磨。

豆浆成半糊状,加入清水进行分离,前后共分4次,3次为冷浆分离,1次为热浆分离。

要求头浆干、二浆清、三浆净。

豆浆的蒸煮采用一次性蒸汽翻动式煮浆,三开三退,让豆浆受热充分、均匀。

凝固时严格控制豆浆浓度与温度,并根据浓度、温度加入适量天然盐卤为凝固剂。

经点花、涨缸、翻缸、抽水、上榨、压榨等工序制成白坯。

其软硬适中,结构严谨,富有弹性。

切片后采用不同温度的油锅来炸,先膨胀后定型。

炸后坯色金黄,具有一定的皮层及疏松度。

然后再蒸煮,先用高压将坯子煮软,再逐渐加入各种辅料与天然香料,经低压蒸煮、收胶后,即涨锅、出锅,冷却而成。

该卤汁豆腐干在筵席上常用作冷菜拼盘,又为街头巷尾风味小吃。

营养价值:

不低于牛奶,且具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等功能

 

3.苏州宋锦的研究

高一

(2)班朱怡甜小组

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

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

宋锦属于织锦类工艺品,工艺复杂品种繁多。

主要分匣锦、大锦及小锦三类。

大锦是宋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它的质地厚重图案精美,多使用金银线编织。

作品美观大气,适合于制作各类书画装饰品。

小锦质地柔软而坚固,一般使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

用小锦来制作服饰高贵典雅尽显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

而匣锦则更多的用于制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风、名人的书画、高档场合以匣锦的点缀来突出古典的氛围等等。

姑苏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

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用彩纬显色的纬锦。

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的品种分大锦、合锦、小锦三种。

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

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饰的需要,在苏州织锦中出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

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

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

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南宋时已有紫鸾鹊锦、青楼台锦等40多种。

宋锦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用有色熟丝)三种色纬(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的纹纬)织成。

宋锦纹样繁复,配色典雅和谐。

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文四方连续的图案,朱雀等动物图案,百吉等字形图案最为常见,适合于服装和装潢书画之用。

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

通常在我们感念中艺术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画框装裱展示,那与一般的书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而宋锦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质地非常坚固,可以适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为它可以反复的洗涤。

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胜百杰成功的将宋锦应用到了商务礼品、家庭装饰、工程装饰、家纺系列、男女服饰及仿古艺术品等众多领域。

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胜百杰多年来在秉承传统宋锦工艺的前提下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需求,与诸多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开发出大量的实用型宋锦手工艺品。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宋锦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骨架,内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宝、八仙、八吉祥。

八宝指古钱、书、画、琴、棋等,八仙是扇子、宝剑、葫芦、柏枝、笛子、绿枝、荷花等,八吉祥则指宝壶、花伞、法轮、百洁、莲花、双鱼、海螺等。

在色彩应用方面,多用调和色,一般很少用对比色。

宋锦是用彩纬显色的丝织物。

宋锦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宋代由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织锦,二是指明、清时期由苏州织造府主持生产的宋式锦。

宋代官府锦院主持生产的宋锦以四川成都的蜀锦最著名。

北宋在成都设转运司锦院,到南宋改为茶马司锦院,所产蜀锦花式繁多。

据元代费著《蜀锦谱》记载,有土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以及输送去广西、黎州、叙州、南平军、文州交易的锦和较贵重的细色锦。

其花式有:

八达晕、盘球、簇四金雕、葵花、六达晕、翠池狮子、云雁、大窠狮子、大窠马打球、双窠云雁、宜男百花、七八行锦、玛瑙锦、天下乐、青绿瑞草云鹤、青绿如意牡丹、真红穿花凤、真红宜男百花、真红雪花毬路、真红樱桃、真红水林禽、鹅黄水林禽、紫皂缎子锦、真红天马、真红飞鱼、真红聚八仙、真红六金鱼、真红及四色或二色湖州百花孔雀和大孔雀锦、秦州细法及中法真红锦。

元代戚辅之《佩楚轩客谈》记载蜀有十样锦:

长安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达晕、铁梗襄荷。

宋代织锦实物出土至罕,仅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几件五代时的织锦。

但前述宋代蜀锦花式,有些可在明锦中找到。

 

4.姑苏扇子的研究

高一

(2)班沈亮小组

苏州扇子以雅致精巧闻名,它不单是盛夏拂暑的良伴,而且又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苏州扇子的品种檀香扇很多,最著名的有三种。

绢宫扇,又名团扇,约在晋宋之际,苏州绢宫扇就有名声了。

东晋谢芳姿(苏州人)作《团扇歌》:

“团扇复团扇,许持自障面”。

宋代诗人陆游也有“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之句。

到了元明两代,绢宫扇常被文人雅士用来作为赋诗绘画的材料,销路也随着增广。

苏州绢宫扇扇面绢质素淡,轻盈细秀,扇圈是用竹做的,外边包以象牙、玳瑁之类,扇柄以名贵竹、木牙、角制成,并有彩绘、雕刻或镶嵌、髹漆等装饰。

扇形富有变化,有铜镜式、宫灯式、金钟式、钟离式、鸡心式、凤尾式、龙球式、海棠式、玉佩式、黑花式、六角式等。

凡此种种莫不巧为设计,精于制作,所以各地都来苏州采购绢宫扇,生产相当兴盛。

摺扇,又名聚头扇,用时撒开,收时摺叠,所以又叫撒扇。

  摺扇是北宋时由高丽传入中国的,南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周家摺叠扇铺”之语,可以推知南宋时我国已能自制摺扇。

至明代之后,苏州摺扇制作名家辈出,品种日风繁多,制作也愈趋精良。

明朝人沈德符《野获编》记载说:

“吴中摺扇凡紫檀、象牙、乌木俱目为俗制,惟以棕竹、毛竹为之,素称怀袖雅物。

其面重金亦不中贵,惟骨为时所尚,往时名手有马勋、马福、刘新晖之属,其值数铢;近年则有沈少栖、柳玉堂,价遂至一金,而蒋苏台同时尤称绝技,一柄到值三四金,冶几争购,如大骨董,然亦扇妖也。

苏州摺扇以其制作精细,富于变化著称。

据说在历代艺人的创造中,骨形扇形竟有三四百种之多。

艺人们不仅根据使用对象(男、女、老、少、高、矮、肥、瘦)、地区(东南西北、国内国外)、气候(初暑仲夏)、用途(借风、伴舞)等等的不同,制作长短宽窄大小粗细不同的摺扇,而且即使微如粒米的扇头钉盖,也要烫出种种花纹,可风其佳构百出,妙趣无穷。

摺扇的扇面可分画面、素面两种,以素面生产为主。

  因文人画家可借以临兴弄笔。

虽为素面,艺人们仍巧于制作的变化,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有色扇面(如金面、洒金面、格显金面、瓷青和珊瑚面等等),就是在白色素面中,也有多样变化(如仿古、发笺、绢檀香扇面等),给书画者以种种方便。

因而,苏州摺扇的形式多样,用“百花齐放”来形容也不算为过。

苏州制摺扇业自明代以来,名家很多,如精于制扇面的有方氏。

  据说明代画家文徵明非“方”不题;精于制骨的则有马勋、马福兄弟、蒋苏台等,尤以蒋氏技术为最佳,人称“蒋骨”。

檀香扇,由摺扇沿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

这一扇种多为妇女所用,所以特别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加上檀香木气味芬芳,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盛夏酷暑颇有清心醒脑之效,苏州谚语说:

“六月里扇仔檀香扇,再热也勿会打恶心。

”夏令过后,藏入箱中,兼具防止虫蛀衣服的功用。

檀香扇主要适合于妇女,作为美化等装饰之用,因而它的形式与结构富有装饰趣味。

这种扇种虽出现与流行大近代,但很快广为中外妇女所喜欢。

据说苏州作檀香扇的第一个作坊叫“张多记”,在二十年代开始生产檀香扇,当时所制扇子式样类同一般摺扇。

稍后,显有变化,在大骨上雕刻钟鼎、甲骨方以及博古、花鸟之类。

三十年代左右以经营扇子而著名的商号杭州“王星记”,曾选择国际市场上热销的几种日本女扇(小扇绢面),委托苏州檀香扇作坊用檀香为材料加工生产,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杭州“王星记”檀香扇,因商号在杭州,所以用杭州风景名胜作为各式檀香扇的名称(如“玉带”、“双峰”、“西冷”等)。

  

苏州檀香扇生产,历史悠久、品类齐全、精湛的手工艺技艺蜚声海内外。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故名檀香扇。

檀香是常绿小乔木,原檀香扇多用女扇产印度、澳大利亚卜洲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

此木极香,故一扇在手,香溢四座,芬芳宜人,盛暑可以却暑清心,入秋藏之筐中,有香袭衣衫、防虫防蛀之功效。

形制上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富有装饰趣味,保为广大妇女所喜爱,故现代专用于女扇。

男式檀香扇

然而早期的檀香扇却是男式的,它基本上模仿竹骨纸摺扇的规格及式样,只是以檀香木篾片局部或全部替代竹骨。

本世纪20年代,以"张多记"扇庄为代表的苏州扇子作坊,开始了初具规模的檀香扇生产。

产品的大扇骨用竹片,小扇骨用檀香木,成为竹木混合型的纸面男扇。

1930年前后,新颖秀美的日本女式摺扇风行东南亚,当时以经销竹摺扇著名的杭州王星记扇庄从中受到启发,委托苏州几家制扇作坊以檀香木为扇骨仿制绢面女扇,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从此檀香扇由男扇演变为女扇。

  当时杭州、苏州生产的各式檀香扇均由杭州王星记扇庄经销,分别被冠以“玉带”、“双峰”、“西泠”等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名称。

不同变化

经过巧妙设计和不断改变,檀香扇的形式发生了三方面的变化:

  

(一)扇长由男扇的九寸五分缩短为女扇的五寸三、六寸三、七寸三分等;  

(二)扇骨由疏而阔变为多而密,男扇骨子分16根和18根两种,女扇变为24根、30根、34根三种,行话檀香扇风格很多叫“二十四方”、“三十方”和“三十四方”;  (三)扇的绢面由占扇长的十分之六缩为十分之三,扇骨外露部分由占扇长的十分之三增加到十分之七,檀香扇骨外露一多,香味就更为浓郁。

  檀香扇的造型艺术水平和工艺制作水平不断提高,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5.“留园”的命名研究

高一(3)班张威小组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一九六一年,留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九九七年,包括留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

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

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

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赏留园首看建筑。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

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

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6.“半园”的命名研究

高一(3)班王旭承小组

在苏州众多的园林中,有两座“半园”很有名气,因园仅占地一隅,造园时在“半”字上做文章,其亭、廊、舫往往只建其“半”,小巧玲珑。

一座建在城南的俗称“南半园”,一座建在城北的俗称“北半园”。

南半园位于城南仓米孽4号,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

由溧阳人史(字伟堂)所建,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系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

后归周勋齐,更名“朴园”,清咸丰年间,陆解眉改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

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

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

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

园中花木繁盛,面积虽小,但布局紧凑,环境雅致。

南半园址原为一老宅,清同治年间先为俞樾在马医科购地建曲园第宅,遂将此处转让史伟堂,建东宅西园。

时西邻尚有隙地,但园主“知足而不求齐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园”,为与白塔东路陆氏半园区分,今俗称“南半园”。

民国初,园曾开放,游人甚多,又有隐社、半园女诗社、女学研会等在此吟咏集会。

30年代,陆鸿仪于园中设律师事务所多年,曾参与办理“七君子案”。

1949年建国后,半园先后为市税务局、轴承厂、第三光学仪器厂使用。

1966年后遭到严重破坏,水池、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筑被毁。

南半园面积6130平方米,住宅两路五进现状尚可,其中东路楠木花篮对照厅最为精致。

园中仅存半园草堂、还读书斋和部分亭廊。

同济大学于50年代编绘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载有该园平面图等资料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位于白塔东路60号,占地1130平方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道台、安徽人陆解眉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织带厂、东吴丝织厂、第三纺织机械厂使用。

园在住宅东部,水池居中,环以船厅、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为特色。

园东北部的二层半重檐楼阁,为苏州园林所仅见。

园中植有白皮松、黄杨、紫藤等花木。

 北半园住宅已无,现存园林面积1130平方米,1992年维修后向公众开放。

北半园即陆氏半园,园系清乾隆年间沈奕所建,取名“止园”。

后归周勋齐,更名“朴园”,清咸丰年间,陆解眉改建,取名“半园”,因在仓米巷史氏半园之北,今俗称“北半园”。

 

7.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高一(4)班凌梦莎小组

启蒙文学选择性继承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某些特性,但是却已经具备了近代文学的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纲领,各国发展的状况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

欧洲诸国中以法国成就最高,英国和德国次之,在俄国和意大利等国也有相应的发展。

18世纪英国文学非常繁荣。

古典主义文学在世纪初期势力强大,代表人物如亚历山大·蒲柏(1688年-1744年)在文坛上一直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直到20世纪,具有启蒙色彩的作家才正式登上文坛。

由于英国较早确立了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因此英国的启蒙文学并不具有强烈的政治或批判色彩,而是以温和的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宣扬海外殖民、清教徒精神为主。

18世纪的英国文学通常被称作“奥古斯都文学”,在形式上通常比较正统,内容也比法国、德国文学轻松诙谐。

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裂为数以百计的小邦国和帝国城市,每个小邦国都是一个小封建国家。

国家分裂,邦国之间战乱频繁,工农业比英国、法国远远落后。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附于本土的小朝廷,不具备任何革命力量。

尽管如此,德国的知识界却在英法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率先觉醒,在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不同于拥有深厚的文学历史底蕴的英国和法国,德国启蒙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改变德国文学孱弱的历史现状,创立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文学,这也促使德国的文艺理论界呈现出繁荣景象。

法国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