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455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docx

1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4课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看图直观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设计意图]: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5、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

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

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谈话:

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

请大家张开双臂,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一些,还是短一些?

提问:

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三、深化对1米的认识

(1)提问:

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

(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2)要求:

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

(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

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

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

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说明:

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

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

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绸带,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

]

(5)谈话:

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6)完成“试一试”。

先分别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门的宽和高,再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7)谈话:

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到一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

能再找到一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

还能再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身边,最后围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形。

四、课堂总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

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1.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2.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一组跳绳、一组拔河)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3.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发现什么?

(弯的)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1)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

(板书:

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

你是怎样做的?

若出现:

A用手捏住绳子的两头,拉紧绳子。

B只捏住毛线的一端,另一端让毛线自然下垂。

    讨论:

哪一种作法使毛线更直?

(3)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

线段)

  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

互相指一指。

(4)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

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线段具有哪些特点?

(直、有两个端点)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

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画线段的?

为什么这样画?

(3)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学生根据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4)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师:

线段就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

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5)依据线段模型练习。

说一说下面哪些是线段?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P45第2题  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2.P45第3题  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P45第4题

(1)用长方形纸任意折一下,观察折痕,你发现什么?

(CAI演示,折痕就是一条线段)

(2)请学生折一条比垂直折痕长的线段,短的线段。

(对不能直观看出长或短的线段,引导学生比较)

  4.P45第5题

(1)CAI出现两个点,师:

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

你能画几条线段?

(2)CAI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5.P45第6题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四、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课外作业:

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