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9220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复习提纲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一、关于作者及写作背景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

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

写作背景:

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二、字词积累

咫zhǐ 尺:

比喻距离很近。

幼时同袍:

形容当年很亲密。

政躬违和:

文中指蒋经国患病。

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

违和,不平和,即生病。

珍摄:

保重身体。

同捐前嫌:

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诠quá n察:

明察真理。

诠,事理,真理。

悖bè i谬:

荒谬,不合道理。

难辞其咎:

难以推卸责任。

咎,罪过。

巧言令色:

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令,美好。

经纬万端:

指形势错综复杂。

苟gǒ u同:

随便地同意。

毋庸赘zhuì 言:

无须说多余的话。

旨哉斯言:

这话说得对呀。

旨哉,赞美之词。

斯言,这番话。

时不我与:

时间不等待我。

指要抓紧时间。

未雨绸缪:

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

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束装就道:

整装上路。

匆匆一晤:

晤,见面。

历历在目:

形容某种情景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此诚憾事:

诚,实在、的确。

悬念:

文中指挂念、惦记。

各得其所:

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局促东隅:

局促,狭隘。

东隅,东南角落。

意指居住在狭隘的台湾。

迁延不决:

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

推诿:

把责任推给别人,也叫推委。

当断不断:

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

徒生困扰:

徒,空、白白地。

焉能自保:

焉,怎么。

不胜感激:

不胜,非常、十分。

面聆:

当面听取。

祺:

吉祥。

三、文章主旨及结构

信的中心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实现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第一段:

追叙旧交及牵念之情。

第二、三段:

从民族利益的角度劝说蒋经国: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台湾总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所以不要为所惑,损害了民族利益。

第四段:

从历史责任的角度劝说蒋经国:

从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

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

根据形势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

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第五、六段:

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信中引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垂青史”。

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

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第七段:

表达了阔别情思。

四、写作特色

1、文章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

如:

本文第二点劝说,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是通过两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进行说理,然后从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进行反驳。

从内容上说,上段第一点的劝说,已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说明,本段又从国民党的兴亡利益来阐明信旨。

这种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

另一方面反驳错误言论,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

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如遇到此类需解劝的事情,在写信中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2、这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为当代不可多得的文言文典范之佳作。

不仅是由于信的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五、问题探究

1、在《致蒋经国先生信》正文中,作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举行和谈。

“共竟祖国统一大业”三段结尾依次是“慎思——再思——三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有成语“三思而后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原文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意思是:

季文子每次办事都是考虑再三然后才行动。

孔子听到后,便说:

“只要思考两次也就可以了。

”这个成语到现在引申为:

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联系在本文的作用:

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

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词清楚,结构严谨。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

“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这是本课中心句。

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

①“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②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③“实践于统一大业”,“可谓忠孝两全”。

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以及蒋经国的个人抱负劝说。

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⑵重点句: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

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

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⑶总结句:

“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

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

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

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⑷过渡句: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

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

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六、基础巩固及课内理解阅读

1、加点字注意不正确的一项是(C伫zhù)

A、寥廓(liáokuò)梗(gěng)概赊(shē)欠亲眷(juàn)

B、咫(zhǐ)尺诠(quán)释泯(mǐn)灭聒(guō)噪

C、伫立(chù)毋庸讳言(wú)祺(qí)揸开(zhā)

D、抉择(jué)真谛(dì)按捺(nà)能彀(gòu)

2、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束装就道:

是整装上路的意思)

A、巧言令色:

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B.、经纬万端:

指形势错综复杂。

C、未雨绸缪:

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

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D、束装就道:

整理服装等在路边。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提议”改为“倡议”)

A、三年以来,我党一再提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B、台湾问题考验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台湾终必回归祖国。

C、国共两度合作,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完全可以再次合作。

D、“台独”言论是对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又一次严重挑衅。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4、文中“老先生”指谁?

指蒋介石

5、“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忠孝两全”具体指哪两方面?

蒋经国促进祖国统一为忠,将其父蒋介石的骨灰与先祖一起葬在故乡为孝,这两方面密不可分。

6、翻译下面句子。

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

这话真对啊,为什么不把它实践到祖国统一的大业上去呢?

7、廖承志写这封信距今已二十多年,台湾依旧不能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请用一两句古诗寄托你对台胞的思念之情。

事例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事例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七、思考与练习

三、本文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

含义:

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含义:

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含义:

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

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

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含义:

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过完了灾难曲折,兄弟情谊仍然在,见面后相对一笑消除了过去的恩恩怨怨。

14、给儿子的一封信

一、作者简介

刘亚洲,当代作家。

1952年10月出生,安徽宿县人。

1968年参军,1972年入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

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

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

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

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胡耀邦之死》、《实录》等作品。

《两代风流》获第四届解放军八一文艺奖,《恶魔导演的战争》获全国第二届报告文学奖。

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

二、词语注释

倚马万言:

晋恒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靠着马拟公文,袁虎一会儿就写成七张纸,而且写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文学》)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凌迟:

古代一种残酷的死刑。

疮痍(chuāngyí):

创伤。

了无兴趣:

了无,完全没有,一点也没有。

希冀(jì):

希望。

涅槃(nièpán):

本为佛教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地,也用作佛教僧人“死”的代称。

这里比喻克服自己的弱点、缺点,超越自我。

豁达:

性格开朗。

锐减:

急剧减少。

悸动:

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谄(chǎn)媚: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作(zuò)践(jiàn):

 糟蹋。

取悦:

取得别人的喜欢;讨好。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蹂(róu)躏(lìn):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瘦骨嶙(lín)峋(xún):

形容人十分瘦。

鸡皮鹤发:

像鸡皮那样粗糙而发皱的皮肤,像白鹤羽毛那样白的头发。

形容老年人容颜衰老的样子。

净土:

原指极乐世界,泛指未被污染的地方。

举重若轻:

比喻尽管是完成艰巨的任务或处理繁难事物,却是显得轻松。

三、文章内容分析

1、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

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

写“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的,意在教育儿子,从小要立大志。

信中举邓小平爷爷的三起三落的事例,说明一个革命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在人生道路上,不怕遭遇挫折,终成伟业。

信中还以红九军军长孙玉清之妻的催人泪下的事迹,说明要办成一件事,必须有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坚持到底,就会成功。

2、信中提出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

谈儿子“心地善良”,列举了他对大自然充满爱心的事实,同时还称赞他诚实,不说慌。

谈儿子的“平民思想”,写他喜欢去平民居住的胡同,不以高干子女自居,儿时坐小汽车到学校感到特殊化,“宛如做了亏心事”。

有时在街上拾起别人扔的废纸放进垃圾桶。

事情虽小,却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儿子的这两个优点,正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本,故而作者肯定了这两点。

3、信中对儿子提出希望。

其实,这是针对儿子存在的缺点提出的。

所提两点希望“应有博大的胸怀”,“要有铁一般的意志”,仍是从大处着眼,若能切实做到这两点,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困难,也就能迎刃而解,所以信中谈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说的很少。

信中谈儿子的缺点,点到为止,未加发挥,这样易为对方接受。

4、信中以正面教育、鼓励为主。

即使批评,语气也显得委婉。

信中所讲的道理,使用了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如“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等等。

这些含义深邃的话语,正是作者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

四、问题研讨

1、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饱含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和殷切期许。

作为胖胖的同龄人,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这封信体现了作者和儿子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也表现了两代人之间没有代沟,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

信中,作者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祖辈的坎坷经历,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叙述中时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信中提出儿子的优点:

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并且都举了很多事实。

这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父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儿子一种无形的鞭策和鼓励。

2、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

在学习中,你感受到哪些艺术特色?

于下一代接受。

信中用了丰富的事例来教育和鼓励儿子。

另外,信中所讲的道理,使用了富有哲理的语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如“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等等。

这些含意深刻的话语,正是作者人生经验的宝贵结晶。

五、语言品析

1.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生之旅。

(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这句话先打比方说树叶没有一模一样的,引出人生也是各不相同的结论,语言呼应流畅,说理清晰明白。

2.人心如海,世事如烟,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

(品味这句话的语言特点。

“人心如海”与“世事如烟”的构词方式相同,表达出人心复杂,世间虚无的感慨;“净土”是佛教用语,作者高度赞扬了儿子纯洁的心地。

3.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

(段话是什么句式?

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式,指出时间宝贵,应该珍惜生命,抓住分分秒秒。

4.黎明前最黑暗。

胜利前最绝望。

成功前最渺茫。

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

(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这句话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也饱含对儿子的鼓励之情,同样运用了排比句式。

六、思考与练习(课后一、二、三题)

1、这是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

试站在这位父亲的角度体验一下他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并谈谈他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

信中指出儿子的优点:

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

信中对儿子提出了希望,其实,这是针对儿子存在的缺点提出的。

所提两点希望为“应有博大的胸怀”,“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2、信中谈到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

谈谈你的感受。

可以重点选择一两件事谈感受,不必面面俱到:

要联系自己、同学或社会实际来谈,不要泛泛而论。

3、雨果说过,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结合作者对儿子的希冀,谈谈你自己应怎样培养博大的胸怀。

此题为开放题,应谈个人的真实想法,同学们不必强求一致。

六、基础巩固及课内阅读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熟稔(rěn)希冀(jì)疮痍(chuāngyí)huò(豁)达诀qiào(窍)nièpón(涅槃)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瘦骨嶙峋:

形容人十分瘦)

A、倚马万言:

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B、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C、瘦骨嶙峋:

形容人精神旺盛。

D、悸动:

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C“不以为意”改为“不以为然”)

A、你妈妈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还不如只生活了十四年的你对胡同那么熟稔。

B、你敬重一切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

C、你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意,但我珍视它。

D、我忽然觉得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奇怪的是我也忽然无惧了。

4、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我仍会欣赏你,因为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

(2)我的诀窍是:

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

(3)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5、“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这句名言原话应该怎么说?

是谁说的?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6、“举泰山如茶几”、“举轻若重”分别是什么意思?

举泰山如茶几----从容镇定地看待和处理责任重大的事情。

举轻若重-------把并不重要的事情看得很重要,心理负担大。

7、“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到的敌人,只有打不到的自己。

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强调了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我缺点的重要性。

人如果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明确了奋斗目标,便觉得前进的路上畅通无阻,做起事情来劲头十足。

15、给女儿的信

一、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前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二、重点字词

1.生字 

刹那chà   麦穗suì  一抔póu   衰败shuāi 擅自shàn蕴藏yùn萌发méng  宿愿sù   繁衍yǎn   伫立zhù 

2.词语

跨越:

跨过地区和时期的界限。

 界限:

不同事物的分界。

 

幼稚: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忐忑:

心神不定。

不可思议:

道理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也不能理解。

 萌发:

种子和孢子发芽。

 比喻事物的发生。

传授:

把学问、技艺传给别人。

 

擅自:

对不在自己责权范围以内的事情自作主张。

传宗接代:

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迷惑不解:

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惊慌不已:

害怕慌张。

 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可想。

 

勃然大怒:

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惩罚:

严厉地处罚。

 

消磨:

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化为乌有:

指希望、愿望落空。

 

闻所未闻:

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嬉戏:

游戏,玩耍。

 无以伦比:

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怒不可遏:

愤怒得难以抑制。

 曙光:

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伫立:

长时间的站着。

蕴藏:

包含,蓄积。

 

纽带:

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三、课文赏析

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动人而又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杂命题。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

 

第二部分:

(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

 

第2层:

(从“什么是爱情?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

 

第3层:

(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

 

第三部分:

(从“这就是爱情”……到完)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四、写作特点:

 

1、角度巧妙。

“什么是爱情?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

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

①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

”“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

”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②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

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2、构思精彩。

一、开头暗示,结尾点睛。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二、同中有变,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的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

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望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寓意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

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

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3、描写细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有个性化的语言:

“好呀!

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

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

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

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