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
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
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
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
“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
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
‘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七月半:
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城风俗。
游湖赏月。
②巳:
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酉:
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③燎:
火把。
④二鼓:
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巘:
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
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
“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
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
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
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
(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
(2)“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
字形:
“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
词义:
水波荡漾的样子。
语境义:
结合“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材料一,“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
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
“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材料三中,“董遇曰:
‘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冬,日之余——雨,月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
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
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另外,张岱雪夜“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
⑴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
这里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
张岱说“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
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_)
②阴翳(________)
③乐其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答案】
(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②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解析】【分析】
(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翳”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芳”:
花。
“发”:
开。
“秀”:
枝繁叶茂。
“霏”:
雾气。
“开”:
散去。
“暝”:
昏暗。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表面是喝醉的,其实是于民同乐的闲适让醉翁沉浸于此,忘却了被贬的苦闷,醉在山水田园之乐中。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表现太守与众人一起游玩的含义,揭示文章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选项“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②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3.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
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
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
人名。
④窭:
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 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 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 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B
(2)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示例:
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解析】【分析】
(1)A.前者“丧父”;后者“我”。
B.都是“探究”之意。
C.前者“总,共”;后者“凡是”。
D.前者代词“这里”;后者助词“的”。
故选B。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译为:
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如可分析“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等句,从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勤奋刻苦地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⑴B;
⑵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⑶示例:
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要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领悟文章的内涵。
【附参考译文】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没有纸写字,经常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
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
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
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
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________
赵人:
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
古义:
你。
今义:
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
病:
有害,害处。
乎:
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
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
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
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5.文言文阅读
与程秀才①
【北宋】苏轼
某启。
去岁僧舍②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③岂复梦见。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健。
得来讯,喜侍下清安,知有爱子之戚④。
襁褓泡幻⑤,不须深留恋也。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⑥,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⑦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居之,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⑧矣。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之不可言也。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⑨,听其运转,流行坎止⑩,无不可者。
故人知之,免忧。
乍热,万万自爱。
不宣。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程秀才:
程天侔,苏轼在惠州时的朋友。
②僧舍:
指嘉佑寺,苏轼在惠州时的家居之地。
③海外:
当时苏轼被远贬到海南岛儋州,故称“海外”。
④侍下:
代指父母。
爱子之戚:
指程夭侔之子新亡。
⑤泡幻:
指死亡。
⑥悉数:
全部说完。
⑦瘴:
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之气。
⑧不赀(zī):
不可计量。
⑨造物:
造物者,指天帝。
⑩流行坎止:
顺流而行,遇险即止。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亦未易悉数/然则何时而乐耶
B. 故人知之,免忧/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C. 聚散忧乐,如反覆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请补写下面句子省略的内容。
赖十数学生助工作,①躬泥水之役,②愧之不可言也
(4)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在信的开头回忆了与程秀才的相聚之乐,感慨当时不懂珍惜,如今却无法相见。
B. 苏轼在得知朋友程秀才失去襁褓中的爱子而悲伤时,劝慰他不必太过留恋,太过悲伤。
C. 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后,生活极其不易,一无所有,苏轼为此感到十分悲伤难过。
D. 苏轼与小儿子建造房子,并得到学生的帮助,但他也因学生躬身泥水之劳而深感愧疚。
(5)结合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答案】
(1)D
(2)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亦悲怆久之/今则已矣。
(3)①学生;②仆(我、吾)
(4)C
(5)苏轼到海南后,列举“食无肉”等“六无”以至数不尽的“无”,可见其遭遇相比之前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