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8356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9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docx

实验诊断学实验指导具体内容

实验一血液检查实验

1.红细胞计数

[目的]掌握毛细管采血技术

熟悉细胞计数板的结构

熟悉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步骤

[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并充入计数池,于显微镜下计数。

[器材与试剂]

1.75%酒精棉球,经高压灭菌干棉球

2.一次性采血针

3.计数板及盖玻片

4.一次性吸管(20μl),滴头

5.华氏管及试管架

6.血球分类计数器

7.显微镜

8.红细胞稀释液(Hayem液)

氯化钠(NaCl)1.0g

结晶硫酸钠(Na2SO4·10H2O)5.0g

氯化高汞(HgCl2)0.5g

蒸馏水(H2O)加至200ml

溶解后加20g/L伊红水溶液1滴,过滤后用。

[操作步骤]

1.取华氏管一支,加红细胞稀释液2.0ml。

2.采末梢血:

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半岁以下婴儿通常自拇指或足跟两侧采血。

A.轻轻按摩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球消毒,待干。

B.捏紧采血部位,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穿刺,深度2~3mm,动作应迅速、准确。

C.用干棉球轻轻擦去第一滴血,用一次性吸管吸取10μl。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3.将血慢慢吹入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吸上清液漱洗吸管2~3次,立即旋转混匀。

4.用吸管吸取经混匀的红细胞悬液充入计算池内,静置2~3分钟。

5.计数:

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和正中5个方格内的红细胞。

6.计算:

红细胞数(个/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5×10×201×105

≈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100×1012

注:

每一大方格容积为0.1ul,分为25个中方格。

[参考值]男:

4~5.5×1012个/L

女:

3.5~5×1012个/L

新生儿:

6~7×1012个/L

[注意事项]

1.应待酒精挥发干后再穿刺。

穿刺深浅应视采血部位皮肤的厚薄而定:

皮肤厚穿刺深些,皮肤薄则穿刺浅些。

2.充池前应充分混匀,充池不可有气泡或溢出。

3.压线红细胞计数以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

4.两次计数数值相差不得超过5%。

[思考题]

1.造成红细胞计数的误差有哪些?

2.红细胞计数的适应症有哪些?

2.血红蛋白测定

[目的]理解氰化高铁蛋白测定原理,熟悉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适应症及操作步骤。

[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氰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选择540nm波长,测其吸光度值,与参考液绘制的标准曲线对照,即可得出待测标本的血红蛋白浓度。

[器材与试剂]

1.采血用具(见实验一)

2.华氏管及试管架

3.721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

4.血红蛋白转化液(HiCN试剂)

氰化钾(KCN)50mg

高铁氰化钾[K3Fe(CN)6]200mg

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140mg

TritonX1001.0ml

蒸馏水加至1000ml,调pH至7.0~7.4即为淡黄色透明溶液。

[操作步骤]

1.取转化液5ml于华氏管中

2.采末梢血(方法同实验一)20μl,加入转化液中,混匀。

3.静置5分钟后,混匀,立即比色:

721分光度计,540nm波长,用1cm比色皿比色,以转化液调零,测标本的吸光度值。

4.计算

64458

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44000×251

=测定管吸光度×367.7

注:

(1)64458是目前国际公认血红蛋白分子的平均分子量;

(2)44000是196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公布的血红蛋白摩尔吸光度;(3)251是稀释倍数。

[参考值]男:

120~160g/L

女: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注意事项]

1.因各实验室所用仪器的不同,实验条件的差异,应以标准曲线方法为准。

2.标准曲线的绘制,以540nm,1cm光径测定至少四个不同浓度(50g/L,100g/L,150g/L,200g/L)的HiCN参考标准液吸光度(A)值。

以A值为纵座标,血红蛋白参考值为横座标,绘制标准曲线。

3.正常转化液为淡黄色透明溶液,在540nm、1cm光径下,以蒸馏水凋零,所测吸光度值应为零。

4.转化液不可贮存于塑料容器中,应置于棕色玻璃瓶中,4℃暗处避光保存,不可冰存。

5.转化液含剧毒,切忌入口,避免接触,防止污染环境。

[思考题]

1.血红蛋白测定值低于正常值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从实验条件及患者病理因素两方面考虑)

3.白细胞计数

[目的]熟悉白细胞计数的操作步骤

加深理解白细胞总数异常的临床意义

[原理]血液经稀酸稀释后,成熟红细胞被溶解破坏。

充池后,显微镜下计数白细胞总数。

[器材与试剂]

1.末梢采血用具

2.康氏试管及架

3.计数板及盖玻片

4.血球分类计算器、显微镜

5.滴管、滴头

6.白细胞稀释液:

冰醋酸2ml

蒸馏水98ml

10g/L亚甲蓝溶液3滴

[操作步骤]

1.取康氏管一支,加白细胞稀释液0.38ml。

2.末梢采血20μl,加入稀释液,轻轻混匀。

3.充池,静置2~3分钟。

4.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

5.计数

白细胞数个/L=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10×20×106

4

=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20×109个/L

[参考值]成人:

(4~10)×109个/L

儿童:

(5~12)×109个/L

新生儿:

(15~20)×109个/L

[注意事项]

1.穿刺、充池、计数的注意事项同红细胞计数。

2.当有核红细胞增多时,会影响白细胞计数结果,应数结果,应数结果,应校正除去。

校正公式:

白细胞校正数=x·100

100+y

x:

未校正的细胞数

y:

分类计数时,计数100个有核细胞中的有核红细胞数。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升高

A.生理性:

a.新生儿

b.经期、妊娠期、分娩

c.剧烈运动、极度惊吓

d.饮酒及饭后

B.病理性:

a.急性化脓性感染及其他细菌性感染

b.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c.尿毒症、酸中毒及某些药物中毒

2.白细胞总数减少

A.病毒性感染

B.某些传染性疾病:

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流感、传染性肝炎等

C.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颗粒细胞缺乏症

D.放、化疗后及使用某些抗菌素、药物。

[思考题]

白细胞计数结果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4.白细胞分类计数(瑞氏法)

[目的]1.熟悉外周血白细胞正常形态特征

2.掌握血片制作方法

[原理]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血膜推片,用伊红美蓝复合染料(瑞氏染料)染色。

细胞染色是使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种,既有物理吸附作用,又有化学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而选择性吸附相应的有色离子,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染色。

根据细胞的形态及呈色反应的不同而对细胞进行分类。

[器材与试剂]

1.末梢采血用具

2.载玻片及架、推片

3.染色架

4.瑞氏染色液、缓冲液

5.显微镜

6.血细胞分类计数器

[操作步骤]

1.末梢采血

2.制血膜片:

吸取末梢血一滴,加在载玻片右端,取推片从血滴左侧接触血液,轻压血滴2~3次,使血液沿推片与载玻片之间散开,按图1示将推片匀速平稳地向左推进,至血滴推尽为止。

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3.静置室温待其自然干燥,或37℃温箱保温促干。

4.染色:

平置血膜片于染色架上,滴3~5滴瑞氏染液,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分钟后,加缓冲液5~10滴,用洗耳球对着血片吹气,使两液充分混和。

静置染色10分钟左右,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5.镜检:

A.先用低倍镜观察血片染色情况、白细胞分布等。

B.选择血膜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以墙城式推进的顺序如图2所示,有油镜观察100个白细胞,分别记录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参考值]见表

(1)

 

(1)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

细胞类别成人

杆状0.01~0.05(1%~5%)

中性粒细胞

分叶状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注:

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少10岁即和成人接近。

[注意事项]

1.瑞氏染色法受试剂质量,配制时间长短、染色的温度及酸碱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染色时应根据每批试剂灵活掌握。

2.染液和缓冲液应盖满全片,切勿干涸,干涸会出现沉渣而影响镜检。

3.白细胞总数大于20×109个/L时,应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当总数少于100个/片时,应计数多张血片。

4.可用新鲜草酸盐抗凝血作分类计数。

但如抗凝血保存2~3小时,则白细胞核及胞浆会出现空泡而影响结果。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多

(1)中性粒细胞:

见于急性化腕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血液病、术后。

(3)嗜碱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4)淋巴细胞: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一些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5)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结核、伤寒、疟疾等

2.白细胞减少:

(1)中性粒细胞:

伤寒、疟疾、化学药物中毒、放、化疗、再障、粒细胞缺乏;

(2)淋巴细胞。

放、化疗。

细胞免疫缺陷。

[思考题]谈谈血膜片制作及染色的体会

实验二骨髓检查实验

5.骨髓细胞学检测

[目的]了解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熟悉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掌握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

[器材与试剂]

1.显微镜、镜油

2.载玻片、盖玻片

3.瑞氏染液

4.血球分类计数器

5.白细胞稀释液计数板及盖玻片

[操作步骤]

(一)骨髓取材:

a.骨髓穿刺部位以胸骨最佳,其次为棘突,髂骨最差;b.吸骨髓液:

一般不超过0.2ml;c.骨髓取材满意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疼感,骨髓液中应含骨髓小粒。

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

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等。

(二)涂片检查:

a.涂片制备:

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

选择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

因骨髓液中纤维蛋白含量高,凝固较快,所以,涂片过程要快。

B.涂片检查时应从体尾交界处开始迂回向尾部移动。

(三)染色:

选用瑞氏(Wright)和姬姆萨(Giemsa)混合染色。

(四)估计骨髓增生程度

低倍镜下观察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以确定增生程度,国内一般分为5级,判断标准如下:

骨髓增生程度RBC与有核细胞之比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1:

1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10:

1同上及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20:

1正常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50:

1再障或粒减或缺乏、造血功能低下时

增生极度减低300:

1再障(急性型)

(五)粒、红比值计算

将粒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总和与红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晚幼红细胞总和相比,称粒红比值。

正常成人为2~4:

1

(六)特殊细胞:

注意是否有较大、成堆出现的特殊细胞,如转移癌细胞、尼曼一匹克细胞,高雪细胞等。

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采用试管法,吸骨髓液20μl,放入装有1ml白细胞稀释液试管中,充分振荡2分钟,充池静置2分钟后计数5个大方格细胞总数,其结果乘以102,即得1μl有核细胞数。

参考值(10~180)×109/L

三、骨髓巨核细胞计数:

低倍镜下查找巨核细胞,寻找1.5×3cm为一单位面积,计数其巨核细胞,正常人巨核对细胞总数为7—35个/1.5×3cm。

分类值:

原巨核细胞0(0%)

幼巨核细胞0~0.05(0~5%)

颗粒型巨核细胞0.10~0.27(10%~27%)

产板型巨核细胞0.44~0.60(44%~60%)

裸核型巨核细胞0.08~0.30(8%~30%)

四、骨髓油浸镜检查

选择涂片体尾交界处,连续分类计数200~500个有核细胞。

根据细胞的形态、染色特点。

逐一加以分类,归入不同的细胞系统和不同的发育阶段,计算出各系统各阶段的细胞数及百分率。

计数时应注意下列各项:

1.粒细胞系统

观察粒细胞系统在全部骨髓细胞中所占比例。

正常应占50~60%,各阶段细胞比例,原粒<2%;早幼粒<5%;中、晚粒百分率依次增多,但一般各<15%。

成熟细胞中,杆状多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一般<5%,嗜碱性粒细胞<1%。

注意细胞形态上是否异常,胞浆与胞核的发育是否平衡,胞浆有无空泡、毒性颗粒及Auer小体。

2.红细胞系统

观察幼红细胞系统在所有骨髓细胞中的比例。

正常约为20%左右。

各阶段幼红细胞比例原始红细胞<1%,早幼红<5%;中、晚幼红平均各约为10%。

观察有无巨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的形态及大小是否异常。

中心染色是否过浅,有无豪一周小体、卡波环、嗜多色性红细胞、耙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等。

3.淋巴及单核细胞系统

注意淋巴系统占有核细胞百分率(正常约20%),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各阶段的比例关系。

淋巴系统百分率:

成人约20%,小儿可高达40%;单核细胞系统一般<4%。

4.其他细胞:

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内皮细胞、吞噬细胞等的形态,比例。

5.巨核细胞:

各阶段的比例,形态;血小板的形态及比例。

6.有无寄生虫、疟原虫、黑热病小体。

7.有无异常、无法归类的细胞,如有,则应描述其形态特征。

五、外周血涂片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结果报告]

一、骨髓检查报告单式样,见附表一

二、报告书写顺序

(一)一般项目

1.骨髓取材情况:

a.抽取部位

b.骨髓小粒的多少

2.涂片情况:

适宜、偏厚、偏薄、欠佳、不佳

3.染色情况:

佳、尚佳、欠佳

(二)增生程度

(三)粒红比值

(四)各种血细胞描述

1.粒细胞系统

2.红细胞系统

3.淋巴细胞系统和单核细胞系统

4.巨核细胞系统

5.其他少见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比例、形态

(五)有无特殊细胞

(六)有无寄生虫

(七)化学染色结果

三、诊断意见

根据骨髓象特征,结合血象,其他检查及临床资料提出诊断意见。

一般有以下几种诊断意见,供临床参考。

1.肯定性意见

若骨髓象呈特异性变化。

如原粒细胞明显增生,形态改变;或见到很多骨髓瘤细胞或异常网状细胞,而临床症状又很典型,则可分别作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网状细胞病等肯定性的诊断。

2.符合性诊断

若骨髓象有非特异性改变,结合血象和其他检查可解释临床表现,可提出支持临床诊断意见:

如符合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支持性意见,可建议医生作某些进一步诊断性检查。

3.可疑性诊断

若骨髓象有部分变化,结合血象和其他检查不能提出明确诊断性意见,临床表现又不典型,可能为某种疾病的前期、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则可提出可疑性诊断意见,建议结合临床定期或多部位穿刺检查,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4.形态学描写

骨髓象有些改变,但提不出诊断意见,则报告形态学检查的主要发现。

正常骨髓象及常见血液病骨髓形态特征

(一)正常骨髓

1.骨髓增生程度属增生活

2.骨髓中应以粒细胞系为主,粒细胞和红细胞的比值(G:

E)一般为2~4:

1。

3.粒细胞系统占有核细胞的1/2左右(50~60%),其中原粒、早幼粒分别不超过2%和5%,中晚百分率依次增多,但一般各<15%,成熟细胞中杆状核多于分叶粒细胞。

各阶段细胞形态无异常。

4.红细胞系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以中幼红和晚幼红为主,原红一般<2%,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染色大致正常。

5.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达40%),以成熟者为主;单核细胞一般<4%,以成熟者为主。

6.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都很少。

7.巨核细胞7~35个/全片,大部分为成熟型。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常见血液病骨髓形态特征

1.再生障碍性贫血

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粒系、红系都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②粒系中幼稚者甚少,主要为成熟型(杆状核和分叶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最多见,成熟红细胞形态多无明显变化。

③骨髓涂片中很难找到巨核细胞。

④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增多。

⑤慢性型可出现灶性造血。

遇代偿增生的造血灶则有核细胞可增生活跃,甚至明显活跃。

粒系正常或低于正常,红系细胞增生,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轻度增多,最主要的特点是巨核细胞仍然很少。

2.白血病

①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

②相应的白细胞系高度增生,红细胞系减少(但红白血病时红系亦增多)。

急性白血病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增生为主(原始+早幼或幼稚≥30%;慢性白血病以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白细胞增生为主)。

③巨核细胞在急性白血病时显著减少,慢性白血病时正常或增多。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①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②如无严重出血,粒系和红系各阶段比例和形态无明显异常。

③巨核细胞在急性型时正常或减少,以幼稚者居多,成熟巨核细胞的胞浆量少,染色偏蓝,颗粒不多,常有空泡。

慢性型巨核细胞常明显增多,但也可正常或减少,以幼稚型和无血小板成熟者多见。

常有核浆发育不平行现象,胞浆少,嗜碱性,胞浆内颗粒少。

可见巨大和异形血小板。

 

实验三尿液检查实验

6.尿液一般性状检测

[目的]掌握正常尿液的理学性状。

学习运用异常性状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器材试剂]

1.量筒、比重计、摄氏温度计

2.吸管、滴管、长试管

3.木试管夹、酒精灯

4.pH试纸

5.溴麝香草酚蓝试剂、5%醋酸、10%盐酸、10%氢氧化钠

[操作方法]

一、颜色:

吸5ml尿液于无色透明玻璃试管中,在自然光下观察,用无色、淡黄、黄、乳白、红、暗红、深茶色等描述。

二、透明度:

一般分为:

清晰、微浑、浑浊。

各种原因的浑浊鉴别方法如下:

1.尿酸盐:

取5ml尿液于长试管中,酒精灯上徐徐加温(60℃)浑浊消失。

2.碳酸盐:

取5ml尿液于试管中,加5%醋酸3—4滴,变透明且产气泡。

3.磷酸盐:

方法同上,但变透明却不产气泡。

4.草酸盐:

5ml尿液,加10%盐酸3—4滴,浑浊消失。

5.乳糜尿:

取尿液5ml,加酒精和乙醚(按1:

2:

1)充分振荡后变透明为乳糜尿。

6.菌尿:

经上述各种处理仍浑浊,则很可能是菌尿,可显微镜检观察核实。

三、酸碱度

1.pH试纸法:

将试纸一端浸入尿液1分钟,取出目测比色。

2.指示剂法:

吸5ml尿液加于试管中,加0.02%溴麝香草酚蓝醇液2—3滴于尿液面,观察:

黄色酸性尿

绿色不变中性尿

蓝色碱性尿

2

3

 

四、比重

1.将尿液沿量筒缓缓倒入处,如有泡沫可用滴管或吸水纸吸去。

2.用温度测尿液温度并记录。

3.将比重计轻轻放入尿液中,使其悬浮。

4.读取尿液凹面下缘处比重计上的刻度数。

5.校正温度差数:

尿液温度较比重计上所标温度每高3℃,比重校正值为所测+0.001,反之,每低3℃,应减0.001。

[参考值]正常成人任意尿标本1.003~1.030,晨尿>1.020;新生儿1.002~1.004

[注意事项]

1.尿量不足以浮起比重计时,可用蒸馏水将尿液稀释一倍后,再测定,结果以校正值的小数点后尾数乘以2。

2.比重计应保持清洁,每次用完自来水冲洗后,保存于盛自来水的比重量筒中。

[思考题]

1.尿浑浊多见于哪些疾病?

 

7.尿蛋白定性检测

[目的]熟悉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掌握尿蛋白阳性的临床意义。

[原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酸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而促进沉淀析出。

[器材试剂]

1.酒精灯、木试管夹

2.试管(12×100mm)、吸管、低管

3.5%醋酸

[操作步骤]

1.加新鲜、清晰尿液至试管处。

2.木试管夹夹住试管底端,斜置于酒精灯火焰上,煮沸上部尿液。

3.滴加5%醋酸3—4滴,再煮沸后,立即观察。

[结果判断]

浊度反应蛋白质含量表示符号

清晰、透明、无浑浊无-阴性

轻微浑浊<0.1g/L±微量

白色浑浊、无颗粒0.1~0.5g/L1+弱阳性

明显浑浊、颗粒状0.5~2.0g/L2+阳性

乳浊、片、絮片沉淀2.0~5.0g/L3+强阳性

凝固成块>5.0g/L4+强阳性

[注意事项]

1.加酸量不可过多,否则出现假阴性。

2.当尿液含盐量太低时,不易出现沉淀,可先加饱和NaCl1~2滴,再行加热加醋酸煮沸。

3.加热时即可出现浑浊,既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磷酸盐析出,应加酸在煮沸以鉴别。

如是磷酸盐,则加酸后浑浊消失;如是蛋白质加酸后浑浊加剧。

4.观察结果应立即进行,如待尿液冷却后,会因盐类析出而造成假阳性。

[思考题]

1.蛋白质可出现于哪些疾病?

2.按产生机理,可将蛋白尿分为哪几类?

3.用该方法测得结果为阴性时,可否排除蛋白尿?

为什么?

如何补救?

8.尿沉渣镜检

[目的]学会识别尿液中常见的有形成份。

[器材试剂]

1.载玻片、盖玻片(18×18mm)。

2.刻度离心管、滴管、滴头

3.显微镜

4.离心机

[操作步骤]

1.取刻度离心管一支,倒入混匀的新鲜尿液10ml。

2.离心:

1500rpm,5分钟。

3.弃上清,留约0.2ml沉渣,轻轻摇动混匀。

4.吸尿沉渣1—2滴加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结果观察]

1.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全片,了解有形成份的全貌。

仔细观察是否有管型(光线不可太强)。

2.用10×40高倍镜观察,鉴定细胞成份和数量,至少观察10个高倍镜视野所见最高、最低值,记录结果。

管型应用高倍镜鉴定,计数20个低倍镜视野的平均值,记录结果。

3.尿结晶及细胞太多时,以“+”号表示。

符号红、白细胞上皮细胞尿结晶

±1~5个/HP<1视野<1视野

44

1+5~20个/HP1视野1视野

44

2+20~50个/HP1视野1视野

22

3+3视野3视野3视野

444

4+满视野满视野满视野

[参考值]

1.细胞成份:

(注HP:

高倍镜)

红细胞:

0~3个/HP

白细胞:

0~5个/HP

2.透明管型:

0~1个/全片

3.尿结晶及细胞太多时,以“+”号表示。

[注意事项]

1.应留取清晨,空腹第一次尿1小时内检验。

2.离心时间、速度、涂片的厚薄应一致。

3.采尿杯应清洁、干燥,女性宜留中段尿。

[思考题]哪些尿上皮细胞与疾病有关?

形态特征?

9.尿糖定性试验

[目的]加深理解尿糖定性试验对糖尿病的诊断意义。

掌握尿糖定性试验的方法

[原理]含有醛基的葡萄糖在高热及碱性条件下,能将溶液中的硫酸铜(二价)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