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7410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docx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科院院[2006]49号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为适应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贯彻落实北京市“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北京市教育大会、北京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地为首都现代化建设服务,进一步推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都教育2010发展纲要》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学院发展的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过去的五年里,学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首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学院“十五”时期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基本实现。

——学院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已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校内高-中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和附属中学都实现了好的办学效益。

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总规模已达到8200人。

办学条件得到优化,并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达到优秀等级。

专业建设成绩突出,专业结构趋于合理,构建起“长、短、特、热”四类专业共存并动态调整的专业体系,开设了以生物技术应用专业、钢琴调律专业、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骨干的36个高职大专专业。

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学术梯队逐步形成。

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已达82人,占32%;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78%。

学院拥有70多个专业教室和实验实训基地,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达到9100余万元,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学院坚持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服务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办学特色。

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试行北美CBE教改理论和英国BTEC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果。

实验实训室建设成绩显著,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和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级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也取得新的成果,钢琴调律专业、生物技术应用专业建成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建成北京市教改试点专业。

《创业从这里起步》、《数学实验》、《CAD基础与应用》和《EDA技术》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视,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连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

——学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生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德育工作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深入,凝练、升华并形成了“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

安全稳定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已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按照“十一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来衡量学院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现代高职教育理论及规律的学习和研究还需深化;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手段有待优化;办学条件的硬件水平需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完善;后勤社会化进程需要加快。

学院在“十五”期间,不断改革、追求卓越,走出了一条努力创办高效、优质、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路子,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认真分析研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院取得更快的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首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今后的五年,北京将坚持“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发展之路。

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软件、信息网络、新医药、生物工程等产业;现代制造业是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行业。

另外,还将着力完善提升商务中心区(CBD)的功能,形成现代国际商务中心;推进人文奥运工程,发展奥运经济;建设创新型、节约型城市,推进城市网络化、信息化管理。

首都教育事业将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职业教育将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维修、饭店服务与管理、金融与保险等10个现代化标志性专业。

首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方向,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十一五”期间首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这样需要满足多种岗位的人才需求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幅度。

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了北京高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不断增加,潜在需求趋势明显。

未来五年,将推进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实施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人才培养工程,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北京还将努力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学校。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对高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机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

北京市教育大会提出,到2010年北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要得到切实加强,五年内培训10000名适应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并实施“三年百万”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尽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同时,还要积极培养信息业、现代金融业、房地产业、会计、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以及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当前,全国生产服务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严重不足以及首都的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我院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历史阶段。

未来的五年,我院将进入建设和发展的最好时期,这正是我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抓住机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发展,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与首都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学院发展规划,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学院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院的各项工作。

坚持以转变办学理念为先导,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为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为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首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思路

——学院的发展与首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相匹配;与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相适应;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学院的发展一是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树立质量第一意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坚持人才强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是坚持开放创新,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和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

——学院的发展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保持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以改革为促进发展的动力;以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学院的持续发展。

四、“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学校特色

(一)办学定位

学院发展坚持立足首都,依托行业,服务基层,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毕业后就能上岗顶用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以培养高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为核心,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努力成为首都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北京市乃至国家高职教育的示范校;学院实施以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为主,兼顾中等职业教育、成人大专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多种形式办学,成为专业结构合理,工学结合办学特色鲜明,服务于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窗口学校。

(二)学院特色

学院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品牌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有特色,课程有精品,实训有亮点,教师有专才,学生有技能”的“五有”工程。

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学院建成3至5个国家级和市级“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精品专业;3至5门国家级和市级“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精品课程;3至5个教育部和北京市示范实习实训基地;造就多名在全国高职界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师和技术专家;培养一批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广泛评价好的技师级毕业生,使学院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

五、“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

依据学院办学定位,“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总目标是:

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进步,以质量创品牌,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以服务于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规模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在北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居于前列,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职学院。

根据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确定“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发展实行两步走的战略:

即2006年——2008年为第一步,将学院做强,进入高职院校“211”工程,步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列;2009年——2010年,乃至到2015年,将学院做优,把学院建成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一流高职学院。

六、“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的具体目标

(一)办学规模

到2010年,全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

全日制高职大专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1000人左右。

(二)专业建设

学院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针,建立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符合我院定位和特点的专业体系。

结合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重点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创建全国一流专业。

2010年,我院将建设成2个“工学结合”特色鲜明,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国家级精品专业,建成3至5个北京市精品专业;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网上教学;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标准;五年内增设建筑、汽车类等9个高职专业,达到40个高职专业;建设与扩充数控加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建筑技术等30个实训室和生物技术应用、电工电子、工业自动化、综合电信、汽车、数控技术、金融保险等6个实训基地。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加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以培养为主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及我院发展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

规模目标:

至2010年,专任教师占事业编制教职工总数之比达到65%以上,生师比达到14:

1,企业一线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比达到1:

1。

结构目标:

——学历结构:

至2010年,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60%,主讲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职称结构:

至2010年,专任教师中受聘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比例保持在35—40%。

——年龄结构:

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保持在50%左右,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梯队。

——“双师”结构:

至2010年,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专业结构:

根据我院长、短、热、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形成加强重点专业教师力量并相对均衡的师资专业结构。

——知识与能力结构:

教师在职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及国内外访问学者活动的人数每年不低于25%,专业课教师年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不低于80%。

至2010年,90%的教师取得现代教育技术证书并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中青年教师全部取得现代教育技术证书,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达到10%左右。

——至2010年,专业带头人达到60人左右,其中重点专业应有1至2名北京市属高校知名的专业带头人。

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70人左右,其中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左右。

(四)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所共有的特征,还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和自身的特点。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和谐校园。

至2010年,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把我院建成北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严治校,加强管理,形成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教和民主管理的校园管理体制。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加强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活动,形成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重视和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以网络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网上网下互动共进的新局面。

——加快校园环境设施建设,建成人文景观和创意景观和谐优美的数字化、生态型的新校园。

(五)校园基本建设

在未来的五年中,充分发掘现有的教学、科研、基建资源和可建设土地,以我院整体校园的规划目标为出发点,实行统一筹划,有序建设。

学院在未来的校园建设中,以建设生态校园、数字信息化校园为目标,充分体现校园建设的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形成一个与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相适应的新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六)党的建设

学院到2007年,实现《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试行)》达标要求。

到2010年前,达到“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的申报标准,并进入北京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职院校的行列。

七、“十一五”期间学院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明确办学方向,树立科学质量观

学院在科学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学校不断调整和明确办学思想,真正做到把培养高技能人才放在首要地位。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对高职教育理论和规律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经济社会和企业行业的实际,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坚持育人为本,以诚信、敬业为重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2.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两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拓展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在开展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2008年奥运会举办的相关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引导学生了解奥运、参与奥运、热爱奥运,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奥林匹克精神。

3.坚持从严治校、强化管理的原则,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树立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实施“1234”工程建设:

抓好一支班主任队伍;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团干部三条线的作用;控制好在校出勤、校纪、晚自习、宿舍四个环节。

加强全员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形成全院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三)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的观念,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做好部门工作和各项服务工作,并建立起适应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保障体系。

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教学基础建设和课程建设。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达到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工科学生不少于总课时的50%,人文学科不少于40%。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并具有我院特色的课程体系。

3.提高双语教学和课件教学的课程比例,三年内达到5%的专业课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授课,三年内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达到总课时的60%。

要努力提高新教材的使用率,加快旧教材的淘汰率,用三年的时间做到使用新版教材,即近三年出版的教材达到80%。

结合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改革要求开展新一轮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编写工作,规范教学文件管理。

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运行及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积极推进弹性学分制管理,建立具有个性化教育特征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健全包括院、系(部)等各个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提高管理素质和水平,逐步建成一支精干、务实、高效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立质量监控保障系统,制定严格的高职质量标准体系。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实行全员、全程的质量管理。

至2006年底建成全院的数字控制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中心,实现教学管理监控的自动化。

5.加强对外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与主要国际教育组织机构合作与交流机制。

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管理与服务等办学环节中引入国际化成分,并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国际合作办学。

加强国际劳务市场紧缺专业人才的调研与培训,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四)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1.坚持“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参考模式、自我创新、校企合作、双赢多赢”的二十四字方针,根据首都经济发展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教育等方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体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制定学生在企业实践的管理文件和教学指导文件,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

3.成立以企业老总为理事的教育发展理事会,实现校企间的合作办学。

建立起体现现代技术和管理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实现校企间经常性的互访交流;有5个以上的专业形成本专业特色,并开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与管理培训;建立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和学院教师相结合的双向“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各系每年都有来自企业的实际应用性科研课题;企业对学院给予一定的经费和设备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探索互惠互利有效合作的机制和模式。

4.加强科研工作,做到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科研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重点做好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

科研立项体现实用性、有效性和应用性,并积极创造条件转化为产品,做到社会、企业与学院双赢或多赢。

从2006年开始,学院确保每年科研经费的投入不少于150万元,并且每年递增20%。

5.建立产学研合作运行保障机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奖励、表彰倾斜力度,营造产学研合作的氛围。

(五)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1.学院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工作坚持以就业为龙头,其他工作都要为学生就业服务。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和运行机制,从招生、育人到毕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和管理,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强化学生技能培训,使双证书的取证率2006年达到95%,2010年达到100%。

至2010年我院应有60%的专业,被主管部门授权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就有比较好的就业前景,尽快为社会做出贡献。

3.根据职业技术和行业的特点,以学分制为主线,建立学分制管理体系。

实行弹性学分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搞活学校教育管理。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六)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结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增强教学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起促进优秀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2.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并加大投入,加快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鼓励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有计划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科研培训、学术会议和高级研讨班,在国内外做访问学者。

以各种方式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他们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

3.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建设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整体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职业责任感,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师德规范及有关制度,严格认真地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4.切实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教师培训,调整和改善我校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聘请在北京市相关行业有影响力的行业专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本校专业课教师每三年到企业实践半年;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根据教学的需求,外籍专业教师占一定比例;强化教师考核制度,建立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

5.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按照教育部示范高职院校的标准,所有教师都必须或基本达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七)搞好校园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适应教学现代化要求,加大投资力度。

学院每年用于加强实践性教学设施和教学现代化手段建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