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056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docx

李泽尧《意识心理学》摘抄

《意识心理学》摘抄——创造之源、智慧之本:

人文学科的高等数学

我们常常说“要真实地面对自己”,那么那个面对我们自己的又是谁呢?

英语里面有I与ME之别,哲学上有主体与客体之分,日常生活中则有我们那无限跳出的人类超逻辑因子!

本书的讨论正是从这里展开的。

——李泽尧题记

是环境的必然,还是人性之创造?

如果一个人没有觉醒和跳出,只是投入地、自发地生活,那么,他就只能是环境的一种必然结果,他就不会有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创造和作为。

丧失人格(I)的ME:

象猪一样缺少人性

“说起詹某,此人可谓是憨厚的典型了”,阿平说道。

“你别小看詹弟,他可是玉兰山上出了名的健美种子选手呢!

”我强调道。

“不过想起詹某,倒挺好玩的”。

阿平淡淡言道。

“对了,别看詹弟是种子选手,可有一次过节,学校的救护车在一天之内就为他跑上玉兰山两次!

阿平接口道:

“这倒不奇怪,每逢过年过节玉兰山上总有许多人会因吃多了,喝多了去医院的――医院到了节日往往忙不过来!

“这倒有意思,人竟象他妈猪一样,――是的,那真象猪一样:

缺少人性。

”我喃喃叹道。

众拉朋友哄然笑了起来,似乎也感到人之可悲和无奈。

骂人有方法:

“骂他妈的还是骂他自己?

对了,这些骂人的话,为什么总要加个“妈”字呢?

这里面颇有缘由:

他是他妈生的――是由他妈生就的――他那缺少人性的东西==招人来骂的因素,不就是由他妈生就的吗?

――他那么缺少人性的个性、那么无法从既有的――生就的缺少人性的境地中进化、脱颖出自己来――他自己既然不是自己,那么,骂他本人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因为他的确是“他妈的”――是他妈生就的,因此,骂他倒不如骂“他妈”了。

由此观之,那一句“他妈的”里面,原来竟隐含了这么一层含义:

他反应太笨,太没有自己的人性,责任只好追究到他妈的头上――谁叫他妈生就他“他妈的”(不是他自己的)(他)那么一个笨蛋呢?

(不就是怪他妈当初没搞好计划生育吗?

)从此可见,一个人一定要争气,要能有超越环境和他人的心性人格,要有一种高尚脱俗的灵性和人格。

否则,他就只算是“他妈妈”生就的,或环境造就的,他便不是他自己。

环境的必然:

丧失人格的me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骂人的话:

“像猪一样。

”或“你看他,像机器人一样。

思想行为“像猪一样”或“像机器人一样”,并非其比喻的说法有多么新奇,而关键在于,这用来表明一个人缺少人性是很方便的。

的确,如果没有I,没有人格I,没有人性I,那么,一个人同动物或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人要堂堂正正的生存,就要从生就的缺少人性的境地中进化、脱颖出自己来,要能有超越环境和他人的心性人格,要有一种高尚脱俗的灵性和人格。

否则,他便不是他自己,只是一种环境的必然。

创造性的丧失、不能自拔的ME:

必然的我不是创造性的

在九一年元旦晚会上第一次看到艺术系学生那份狂热劲儿时,我无比赞赏而羡慕,我都禁不住问身边那位艺术毕业的朋友:

“”你怎么不参加进去呢?

”我极力鼓励他参与进去,因为那个场面太令人感动了,一个旧年头过去新一年开始了,艺术系那些学生洋溢出来的朝气,激情,让我好欣赏,羡慕。

时光是留不住的,岁月是留不住的,人生是留不住的。

一江春水东流去,对酒实当歌当舞――为什么不跳,为什么不尽力挥洒去对易逝岁月的依恋呢?

为什么不挥洒人生自应有的活力和朝气呢?

你看那艺术系――我校学生中的骄子!

我禁不住恳切地、真心地在内心对自己说:

他们多富于个性,富于朝气和活力啊!

你为什么不参与进去为什么不狂热地跳呢?

再看看周围那些用一双漠然的目光无神地看着艺术系学生狂跳的其他系的学生们,他们是否像我一样因羞怯而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而显得如此缺乏青春和活力;反过来设想,如果我们当初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也同样报考了艺术系,那又该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可是,当我在九二年元旦晚会上又一次看到,仍然是艺术系的学生们在那儿较别系学生更为狂热地跳舞时却没有能打动我――它让我想到的倒是另一个问题:

艺术系学生就一定狂劲足一些,去年如此,今年如此,原只怕是他们系的自负,“骄子”的自傲吧?

不知怎地我竟有些悲从中来了:

人啊,为什么艺术系给了你狂热而别的系呢?

为什么一届又一届学生也都是如此呢?

的确,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的那样的“不可避免”的狂热让人看到的是人的环境的必然,他们不就是因为在艺术系学习就难免比别系学生更自负、更疯狂吗?

如果仍是这些该子到别系去又会怎样呢?

――大概也逃不了象那些旁观学生一样的情形吧?

于是,我不再用赞赏和羡慕的眼光看他们了,而我那位艺术系的朋友在其中的狂热也并没有让我感到有什么可欣喜的东西了。

那些用一双漠然的目光无神地看着艺术系学生狂跳的别系学生们,不就阳因为他们父母或中学老师在参谋填报志愿的“阴差阳错”吗?

――为什么他就这样服贴地听从了命运和环境的摆布、放弃了奋争?

作为人格特质的I

显然,I和ME的分别正好反映人的两面性,一面是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必然的无可奈何的ME;一面是与大自然相面对的,自由主动的I。

人的创造性――人之能够跳出环境来审视和改造环境,就在于有一个作为人格特质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

身在北京上海,也许会有更高的攻外语出国的热情,而身居成都却常使我们不知觉中失去了那种热情和干劲,这便是我们那个不能超越环境的一面(ME)。

自然生物链,物理化学反应链,以及各种生命难免如花草虫木,自生自灭,而只有具有了I的人类,有了人类精灵(人类超逻辑因子)的人,才有改变生物链,改变物理化学反应链的创造性能力。

你必须要去发觉I,这是你进化发展的契机――作为人的特质。

人性二元化——I与me之别

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人的面子

I、me不分的中国人,我=我

而西方人则为:

我=I+me

“妈妈不喜欢我”——这个时候是me;我不喜欢妈妈,这个时候是I。

领导叫我干活——这个时候是me;我不想干此活,这个时候是I。

对西方人来讲,I与me是分开的。

因此,领导叫me干活的时候,并不会让人觉得I就有什么委曲,因为I反正是站在旁边,保存完好。

而中国人则不同,I与me不分,于是领导叫me干活的时候,I也被捆绑式地一起被叫去干活(管你I是否情愿,也当作你I是情愿的),如果这个时候I本来就愿意也还好,当I本来是不愿意的时候,I就会有点着急了——你叫我的me干活,没问题(反正组织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而凭什么就非要认定我的I是情愿的呢?

于是中国人的I在这个时候会站出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我是情愿的”或者“我是不情愿的”。

其实,在这里与其说是表明情愿与否的立场,倒不如说是表明自己I的存在更重要,因为无论是表示情愿还是不情愿,其客观结果首先是表明了我们作为人格的大写的I的存在。

这就是面子了。

表明自己的I的存在也就是表明自己的意志和尊严的存在、不可侵犯和忽视——也就是要面子的问题。

如果只是在领导那里要面子,我们无论表明情愿还是不情愿问题都不是太大。

如果要向旁边的一个第三者表明I的存在,以及I的不受委曲,这个时候还涉及到一个人的人格攀比问题,即我们不能是被动的,于是,争取面子的方式多半就会变成不但表明I的存在,同时还表明I是情愿的。

感性的me,有输入就有输出:

“有输入就有输出”,“像传感器一样”,从这里,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把人看做机器一般。

如下图:

 

有输入就有输出:

Y=f(X)

如果输入和输出合起来即是环境,输入是环境作用于人,输出是人作用于环境,那么,光有一个感性的me,即只局限于有输入就有输出,还很难说这个人便是一个健全的人。

从上图看来,一个人的行为竟可以是由输入、结构之功能(f)等因素进行公式计算的,难道一个人的行为真的是“由公式可求”的吗?

人类超逻辑因子I—人性的反馈回路

你会被别人的激将法所操纵吗?

如果不希望被操纵,那么请你找到人类超逻辑因子I,它让您随时“多一根弦”。

有的人游移,跳进跳出很方便,而有的人却比较“憨”,难免跳出困难些,于是,待人处事之中,对别人的意图、“弦外之音”总是不明白,这其实就是少了一条反馈回路,如常人所说:

“总少了根弦儿似的。

 

人对环境以及环境同自己的关系有所认识,才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实现跳出、选择和控制。

在机电控制中有反馈回路,而反馈回路没有使机器变为人,原因乃在于机器没有无限反馈、无限跳出去审视环境同自己的关系的能力,而人具有,那就是人类超逻辑因子I。

如果我们注意到输入和输出合起来即是环境,输入是环境作用于人,输出是人作用于环境,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左图作适当变形,从而有右图的情形。

上图右图明确地表明了人类超逻辑因子I所在的位置。

I的含义十分丰富,意识心理学认为,I是人的人性所在,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其主要特征在于I是人的主动性的体现,因为只有认识环境,跳出环境的必然,才能改造环境。

人由于有了I而有了对自己(me)、环境二者关系的认识,进而才有了对环境及自己的主动性,包括对自己的me的心理反应的主动性。

应该指出的是,人类超逻辑因子I是无限跳出的,那么一种人格心性也必须是“无限跳出”的,因为任何观念,情感都难免带有环境的必然,从而属于me的范畴,那就算不得是人的自由人格心性I了。

环境的必然,丧失人格的ME

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全的人,它应该是I和me的统一,如图所示,但是,当他丧失人格I的反馈功能以后,其对于环境的反应方式便有如下图B所示。

在B图的反应方式中,他不再是具有人性,不再具有反馈和自觉I,而仅仅是一个环境的必然:

ME处在与环境的作用、反作用的死循环之中不能自拔,对ME而言,有一个X输入,就必然意味着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输出Y,并且Y=F(X)----也就是说,他的反应,他的输出,是可以由公式计算的。

所谓用公式计算,那就是说,当一个人对环境没有自觉和反馈时,别人可以把他当机器来操作和操纵。

 

前面我们谈到,人格是跳出和觉知的,而没有跳出的投入是环境决定的必然反应,缺少人性,其意义与此是一致的。

显然,以下情形都是一个丧失人格的----环境的必然:

被别人激将法操纵下的你;被别人记者的提问引来滔滔不绝地言说的你:

被时代思潮“跟着感觉走”影响而追求“随意”的你----这都是那个由环境决定、反应式的、没有选择、没有跳出和觉醒----没有人格I的你。

I与me对比一览表

表例I与me对比一览表

I

me

主动的我------大写的我

被动的我、小写的我

创造性的我

环境的产物

有意志的我

无意志的我

自由的我

无奈的我

唯意志、唯心

唯环境,唯物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众生平等”

主体意识、人性的我、个性的我

自我意识、没有个性的我

主体的我

客体的我

空的我

实的我

方向的我

大小的我

非实体性的我

实体性的我

人格心性

肉体,双手乃至大脑

美学意义下的我

道德意义下善的我

(任性的我)

(服从的我)

超然的我(无需求)

世俗的我(有需求“食色,性也!

”)

非禅

目的性的我

工具性的我

“有头脑”的我

“有大脑没头脑”的我

I与me之观照

忧伤的歌

小学时看到电影人物的哭唱让我难以理解:

“悲痛时怎么也能唱出歌来呢?

”我心中问道。

多年之后,一位朋友问我,“你成天都是那么快乐!

”我问他从何说起?

他说“瞧你总是伴着歌声”。

我告诉他,歌声未必是欢乐,你岂不知道,世上还有忧伤的歌呢!

是的,用一个远远的I看me的眼光看生活,那么,生活中me所承受的痛若就会成为一种带了距离的淡淡的忧伤了!

于是我说,要体会艺术----要把自己的一份生活艺术比,就必须找到那么一个I与me的区别。

一个远远的我,一个近近的我

我那位报社的朋友写信谈到她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远远的我,一个近近的我”。

这说明她对生活体会得比较细,她已把自己内心中的I和me分别感觉出来了。

日常生活就是这样,我们有一个I在静静的看着自己终日忙碌烦恼------我们心中有一个看和被看的我,有一个I和me之分别。

I、me分离与me之软化

一位高僧在听闻其母病逝时嚎陶大哭,惹来弟子们的晒笑,禅师在旁解释道:

“哭没有什么不可,关键是在哭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哭,不要因哭而失去了真性就是。

的确,I、me分离后,me虽在哭泣,而真性I仍在。

“软化”是计算机里的概念,表示可调用可不调用的境界,哭与不哭均可,何必一定要哭,又何必一定不哭呢?

于是,I、me分离使me软化,me的一切行为都成为一种有自我觉知的、可调用可不调用的行为了,即佛学所说:

有便是无,无便是有。

制作与创造

me与大地,大自然构成闭环,它只是自发地生存和斗争,me是劳作,制作,绝对实用意义上,不管是它的肉体需要作为原始的动力,还是由me的心智所及去企图做出点什么,me的一切活动,都被着一层平庸的外衣。

只有I注视下的me的活动才是艺术的活动,只有I注视下的劳作、制造,才是创造,才是创作,只有在I的目光下me的劳作和制造才会富有一种灵光,从而成为美学意义上的活动----创造、创作。

I、me分离与人性深化

I,me分离是人格的丰富和发展,是人生的丰富和提高,只有I、me分离,才能更好地实现二维发展,如唯我独尊与众生平等之共存从而丰满人格和心性。

I、me的沟通、融合为一有待环境的改变,而I是改变环境的最有效的力量和动力(源泉),I的创造性与me的适应性也是人性丰满的途径,I的目的性和me的工具性的分离和二维发展(互不妨碍),使人的思想自由度和行为准则感(规范化)实现二维发展,从而得以提高人格的脱颜而出而不是居于行为之内(通过觉知和跳出),从而在工具性里面渗透入目的性,I、me分离还是一个人体会宗教意识心理、体会文学艺术(情趣)的途径,这可以说是一种灵性所在;另外,I对me(包括知识、信念等)的分离和跳出有利于知识自觉化,从而获得一种悟性。

投入与跳出,实际上是对制约自己的环境和被环境制约的(me)而言的。

要实现灵便的投入和跳出,我们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性I和被环境制约的me分开来,这才是对I的发现和解放,同时也是对me的回归和尊重。

人是I和me的统一,这种统一应该是辩证意义上的统一,如此才是双向发展了的、拓广了的人生。

打开智慧之门——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创造性

要改变一个系统的状态,必有赖于一只来自于系统之外的手。

那只手在哪里呢?

任何可以捕捉的逻辑性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唯独无法捕捉的非逻辑性则无法落实到电脑里面去。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只手又在哪里?

——李泽尧题记

谁能改变系统

如果我们想站在小车里面推小车,那将是不可想象或者是异想天开的。

同样,经验告诉我们,站在湖心的船中,如果只是一个劲儿地作用于船本身,那么,我们也是很难靠岸的。

这就是说,要改变某系统的状态,光站在系统之内是不行的。

小车内的人无法推走小车,所以,“要改变一个系统的状态,必有赖于一只来自于系统之外的手”。

牛顿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了地球之外的那只手,那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它使地球可以绕太阳转动。

而后在牛顿年老的时候,他说:

“宇宙之外有一双所谓上帝之手,不然宇宙由谁来支撑和掌控?

有人因此而说牛顿信奉上帝有局限性、“没有文化”,其实恰恰是说这种话的人没有文化!

牛顿说“有一双所谓上帝之手”,那只不过是在他暂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力量的时候,姑且说它是“上帝之手”罢了。

总之,虽然所谓上帝可能不存在,但是那另外一只手却是少不了的。

寻找智慧

要改变一个系统的状态,就必须要有一只来自系统之外的手。

那只手在哪里?

牛顿:

万有引力,地球围绕太阳转。

太阳围绕谁转?

上帝的力量吗?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只手又在哪里?

人类超逻辑能力与人类超逻辑因子i

看看下面的例子。

赌博与禅:

跳出逻辑性

甲乙两人选择猜子定输赢。

甲伸手让乙猜测其手中是否有硬币。

第一次:

有;第二次:

有;那么,第三次呢?

甲想:

两次都“有”,如果再“有”,岂不是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岂不轻易让B猜中?

于是选择“无”。

对此乙完全可能作出推断:

他两次都有,肯定会作出些变化吧,猜“无”岂不是中了?

如果甲能猜中乙的这么一种心思——这么一种“逻辑”,那么,甲岂不可以打乱自己的“逻辑”来它一个“有”?

而乙是否又可以针对甲的这么一种想打破逻辑的思路再来一个跳出呢?

从此我们看到,人的心思是超越于逻辑之外的,两个人在一起的相互揣摸是没有结果、没有休止、没有逻辑性的必然结果的。

猜拳的本质:

捕捉对方的逻辑

谁在捕捉对方的逻辑?

什么力量在超越自己的逻辑?

答案是:

i-人类超逻辑因子——人类创造力的源头

从中我们看到逻辑和逻辑的超越。

逻辑与超逻辑

“明天早晨体检,各位起床就去,不要吃早饭、不能喝水。

”甲通知道。

乙道:

“根据往年的经验,7:

30以前人不多,不用排队。

甲问道:

“要是人们都知道了你的经验,岂不是糟了?

乙:

“嘿嘿。

你应该可以从中注意到:

人类超逻辑能力的存在——你说早去不用排队,可是如果大家都知道以后,你的“经验”和“逻辑”还会管用吗?

问题的关键是:

当有了人们的超逻辑能力的时候,事物的因果关系也就不再存在了。

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可意料的前提

一旦有他人精灵的参与,事物的因果关系就不再是有序、不再是可以推理的了。

这是由他人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非逻辑性造成的,他的非逻辑性、非物性(也非习性)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使他的行为超越了逻辑的因果关系。

于是,可以预料、可以意料的前提(亦即因果关系能够成立的前提)是:

被意料的对象中没有人的跳出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参与。

人类创造动力源——人类超逻辑因子i

任何可以捕捉的逻辑性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惟独无法捕捉的非逻辑性则无法落实到电脑里面去。

I=a+bi

显意识a和潜意识b都可以认识,唯有超逻辑因子i无法认识,这正是人与机器人,人脑与电脑的之区别。

西方心理学有显意识(a)和潜意识(b)概念,但是却没有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概念。

希望作者这里的研究是对它的一种补充。

请再读案例:

电脑与人脑之别

(1)逻辑性的大脑都可以用电脑代替。

(2)非逻辑性的人的头脑却是电脑无法代替的。

(3)任何可以捕捉的逻辑性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唯独无法捕捉的非逻辑性则无法落实到电脑里面去。

I=a+bi

显意识a和潜意识b都可以认识,唯有超逻辑因子i无法认识,这正是人与机器人,人脑与电脑的之区别。

主观能动性——从无到有

1、外部世界是能量守恒的,可是内在思想却常常是从无到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显然,只有不断的超越,我们才可以走过新的山水,看到新的风景,我们的思想才因此有了新的东西。

3、人的创造力是靠思想而产生的,而思想是从无到有的,于是,人的创造力归根结蒂是从无到有的。

4、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人有创造力呢?

人头脑中的那个活性因子i、人的那个可以不断超越自我的自由飞翔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正是创造力的源头,动力的源头。

5、i让一个人的思绪飞翔,i让一个人轻装上阵,i让一个人不为既有所累,i是人类最宝贵的法宝。

启示

世界创造了人,人改变着世界。

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里,人是(唯一的?

)创造性的动物。

而人类创造力金字塔的塔尖则是人性——人类超逻辑因子i。

把握了人类超逻辑因子i也就把握住了创造力的源泉。

修炼出至真的人类超逻辑因子i便可以释放出无比的创造力。

超越自我——自知之明

你以为你是谁呀?

新年到,发短信的人很多,但令我们不解的是,有人发的贺年短信并没有留下他的姓名(或名字),结果我们只好不问青红皂白地回个“节日快乐!

XX给你拜年”之类。

现在青年人常常有这样一句话:

“你以为你是谁呀?

”——别人凭什么就要记住你的手机号码呢?

你是故意同他捉迷藏吗?

特别是那些有志于通过新年短信去增进相互了解和感情的人而言,发了半天的短信,结果没有几个收信的人知道他是谁,岂不是浪费精神!

浪费资源!

其实,这还不算——即使是你收到别人发给你的短信,你若回信也最好留上你的姓名(或至少名字),我想提醒你的是,除非特别亲切的好友,别人给你发信息常可能是“批发”——一口气发了十几位或几十位朋友的手机,而就算你是回信给他,他也可能记不住你的手机号码,除非你同他,他同你是特别亲近的朋友,否则,还是那句话比较适合:

你以为你是谁呀!

所以,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呀?

”充分生动地描述出一个憨厚,不知道自己在别人那里的位置和重量的人的情形。

这也就是一种不懂得跳出的人的憨厚相了。

你给人发短信,你就应该知道你是在给谁发短信,他知道你吗?

你认为他就应该知道而且记住你的手机号码吗?

——你必须要懂得跳出,你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相对于他的位置!

你不能是一个自发的,不懂得跳出的憨厚之辈。

必须跨越的人性两大台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人性的理解及个人人性的修炼”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人性的某些台阶是一个人无法回避的。

英语里面把一个我们中国人笼统的“我”字分离成了“大写的I-----即:

主动的我、主体的我、主格的我。

”和“小写的me-----即:

被动的我、客体的我、宾格的我。

”,这不是偶然的!

本书内容将让你看到:

人性的许多复杂内容就是从这里展开出去的。

更其要命的是:

人类最初之成为人类、一个人的悟性,都完全是从这里开始的!

 

人性第一台阶

人性第二台阶

定义

公式表达:

我==I+me

公式表达:

I==b(i)+a

当b=0时:

我==(i)+me

说明

分离前:

“我”----一维空间,一个人常常“在自信与张狂、自卑与狂妄之间徘徊”;分离后,I的“唯我独尊”与me的“众生平等”互不矛盾,人性获得二维发展从而得以升华。

I是主体的我,是能够回过来看自己的我,a则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些知识”、透明的知识,b则是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就带有的知识和观念,也就是潜意识部分。

当一个人明智到所作所为了然于心的时候,也就是b完全透明化而成了a从而b几近等于零而达到(i)彻底净化的程度(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历史故事

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

莫使染尘埃

慧能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自问与思考

人生哲学里面讲到“人自己就是他的目的,但同时他又是他自己的工具”,这就是隐含在“我”里面的矛盾,只有I和ME的分离才会很好的化解这对矛盾。

“我思,故我在”?

——“我”在哪里?

我为什么要如此思考?

用这种方式思考的人真的是我吗?

以前我不这样思考,现在为什么这样思考?

我现在这样思考是“对的”吗?

以后我是否不会再这样思考?

带着我思考、带动我思绪的是谁?

悟性源头

I与me的分离让人获得个性从而变得聪明——有的人并不笨但却不聪明,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人格个性----人类主体(I);

找到I中的(i)让人获得悟性从而充满灵气——有的人很聪明但却无灵气,那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的悟性密码----人类精灵(i);

归根到底,那个包含着(i)的人类主体I才是一个人的“核动力”源泉。

于是,所有的人生修炼,都必须从I和(i)开始和着手。

人生第二项修炼带你跨越两大人性台阶!

体会人类超逻辑因子i的存在

幸福与快乐之别——自在与存在之别

大地、山峦、江河是存在,物品、产品、粮食也是存在。

存在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囊括了天下所有的存在物。

人也是一种存在,我看到你坐在那是,你当然存在在那里。

自在却不同了,自在是对有精神、有意识的人而言的。

我看到你待在游泳池里很“自在”,那说的是你怡然自得,很惬意。

生活中的“自在”一词只是“爽”和“舒服”的代名词。

可在哲学、心理学,从人性的角度来理解则不同了,自在是I与me的分离和有了I与me分离后的I与me之间的互相观照的结果。

感性的快乐是一种存在,而深刻的幸福则是一种自在。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可以很快乐,因为快乐不需要自我觉知,而幸福则恰恰有待一个人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快乐有福才是幸福。

快乐是一种放任的投入,幸福则是一种自觉的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