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灾害.docx
《热带气旋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带气旋灾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带气旋灾害
热带气旋灾害
时间:
2009-09-2500:
00:
00 来源:
热带气旋灾害
摘自《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对策》
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气象局编著
--------------------------------------------------------------------------------
一、概况
(一)基本情况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和副热带海洋上急速旋转的大气涡旋,是地球上气象灾害中破坏性最大的一个天气系统。
它有带来降水和解除旱象的积极作用。
热带气旋带来的丰沛降水,形成了广东雨热同季显著的季风气候特色,这是广东与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大沙漠气候景观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其活动过程中,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西太平洋及我国南海是全球热带气旋生成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约有28个热带气旋生成。
广东是我国热带气旋登陆最多的省份,每年平均登陆4个,占全国登陆个数的40%,年年都有热带气旋登陆,多的年份7个,有的年份几乎全部登陆广东。
由于其风大雨猛,带来了风、涝灾及其次生的风暴潮、巨浪、泥石流、滑坡、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等一系列灾害。
热带气旋突发性特别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造成严重灾害。
1991~1997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共27个,直接经济损失580亿元(当年价),占全省自然灾害总值的60%以上,年平均损失83亿元,居广东各种自然灾害之首,1996年高达200亿元。
平均每个热带气旋损失21亿元,1996年15号台风损失170多亿元。
广东南部沿海热带气旋灾害最重,是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特别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大的自然障碍。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沿海地区因热带气旋而遭受的损失还会与日俱增。
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投入更多的资金做好热带气旋科研、预报及防灾减灾的工作。
发生在热带海洋的暖心强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称台风(typhoon),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飓风(Hurricane),在印度洋、孟加拉湾称风暴(storm),在澳大利亚附近称威力(willy-willy)。
(二)强度的规定
1989年以前,依照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划分三个等级:
(1)热带低压(6~7级);(2)台风(8~11级);(3)强台风(12级或以上),并统称台风。
自1989年1月1日起,按国际标准依照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划分为四个等级:
(1)热带低压(小于8级);(2)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12级或以上)。
并统称热带气旋。
中国于1926年在南海的东沙岛设立气象台,专为对热带气旋进行观测。
自1959年开始,对出现在北太平洋150°E以西的热带气旋,按每年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例如9615号台风就是指1996年出现在该地区的第15个台风。
热带气旋的水平范围一般直径为400~600公里,最大可达1000公里以上,最小仅100公里左右。
热带气旋强度以中心附近的最大风速和中心海平面最低气压为依据,风速越大,气压越低,热带气旋越强。
5827号台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110米/秒,3920号台风中心最低气压为870百帕,6903号台风在汕头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为895百帕,是60年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
中国自辽宁至广西沿海都常受热带气旋危害。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降水可深入到内陆的湖北、河南、陕西等省。
孟加拉湾风暴可以引起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降水,甚至影响江南。
(三)结构和天气
热带气旋是近似圆形的强低压,其结构分为外围、旋涡(本体)、风眼(中心)三部分。
外围到达广东沿海前,天气特别闷热;外围到达广东沿海时,风向多偏北或偏东,风速时大时小,逐渐增强,随后乌云密布,低压奔飞,狂风呼啸,暴雨倾盆而降。
旋涡部分离中心约几十至二、三百公里,其破坏力最大;旋涡到达广东沿海时,风势更凶,暴雨更猛,因而造成各种灾害。
风眼直径为8~10公里,经过时仅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有时是碧空无云,有时是微风小雨。
但风眼过后,又是低云奔飞,狂风暴雨,这表明热带气旋的另一边已经到来。
热带气旋在北半球,它周围的风作反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旋转。
它的直径从100公里到1000公里以上不等。
生命史从1天到20天以上,高可达10多公里。
在其范围内,空气一面强烈旋转,一面不断从周围吸收潮湿空气急剧上升。
由于水汽上升不断放出潜热,所以功能极大,且越向上越大,活象大漏斗。
热带气旋蕴藏着巨大无比的能量。
据有关部门推算,一个风力12级以上的台风,若使用核武器,大约需要20颗一千万吨级的氢弹才能将之摧毁。
二、热带气旋形成、发展与消亡的条件
热带气旋生成于离赤道不远的广阔的热带海洋上,且多在太平洋西部,在90°~140°E及40°~105°W和5°~10°N的热带海洋,特别有利于热带气旋的形成。
由于低纬度海洋上太阳辐射强烈,海水急剧升温,促使海面气流不断上升,而产生低气压,引起四周空气迅速向低气压区辐合而形成强烈旋转的运动,即叫热带气旋,有利于生成热带气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和东风波。
其生成条件有:
(一)热带气旋是个暖心系统,只有在广阔洋面才易生成,所以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从表面到60米深的海水温度要在27.5℃以上,特别是达到29℃~30℃时,极易发生热带气旋。
因此,热带洋面上的高温高湿条件,是生成热带气旋的先决条件。
(二)要有一定的地球自转偏向力,致使热带气旋生成和加强,这是生成热带气旋的内力,故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5°~15°N范围内。
在5°N以内的赤道地区,由于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很少有热带气旋形成,赤道处的地转偏向力为零,不会出现热带气旋;而较高纬度的地转偏向力虽较强,但海温又偏低,也不会形成热带气旋。
(三)海面空气湿热极并不稳定,且有辐合气流把低层大量暖湿空气带到涡旋内部,才能产生上升和对流运动。
海面湿热空气一旦抬升,因其周围空气很暖很轻,可以借助浮力继续上升而凝结成云雨(即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而水汽凝结释放的大量热能,形成暖心,使对流更旺盛,绕中心旋转的空气速度也逐渐加大。
如此循环,直到发展为热带气旋,这便是热带气旋发生发展和维持的能量来源。
(四)在对流层内形成垂直的暖心后,在热带气旋生成的初期,热带气旋中心上空的对流层内上下层风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暖心不易形成,或上下暖心呈倾斜状态,也不利于热带气旋发展,因此,对流层风速切变要小,使空气中释放的大量热能不易被吹散,使低空暖湿空气向内辐合加强,更多的水汽向中心汇集,中心变得更暖,涡旋中心的地面气压更为下降,产生很强的气压梯度。
否则热带气旋的暖心就遭受破坏。
(五)在对流层的上部和平流层的下部要有辐散气流的初始扰动,且高层辐散须超过低层辐合,把从近地层流入的空气质量和热量散到远处,才能形成热带气旋暖心的低压结构,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六)要有一个热带扰动,并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中心的空气柱中,才能成长发育为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发展,一般可分为扰动、增暖、加深和成熟几个阶段。
热带气旋有产生也必然会消亡,热带气旋消亡的条件与生成时相反,当热带气旋移到冷洋面可减弱、消亡;热带气旋移到西风带,因冷空气进入而破坏暖心结构,变为锋面气旋。
三、热带气旋的特点
1.危害重
从联合国公布的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数字中看到,热带气旋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重的。
一次强大的热带气旋便可带来严重的损失。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大约发生80次破坏力极大的风暴,在过去30年中平均每年死亡1.5万人,1970年孟加拉台风和暴潮使20万人死亡。
我国是遭受热带气旋袭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统计表明,近年来因热带气旋灾害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在急剧上升:
50年代每年损失不足1亿元,60年代损失1~2亿元,70年代增至5~6亿元,80年代10亿至数十亿元,进入90年代猛增至100亿元以上,1997年高达300亿元。
广东是热带气旋的多发地区,其危害也特别严重。
据报道,1922年8月2日一次强台风,在广东潮阳县登陆造成6万余人丧生,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1996年9月9日在吴川市登陆的9615号台风,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造成风涝灾之重,为我国建国以来所罕见。
全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75亿元,是广东建国以来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台风。
据资料统计,类似这样的台风在历史上也曾有出现过,例如,1954年8月30日在湛江——雷州沿海登陆的第13号台风,估计极大风速超过60米/秒,暴潮水位高达6米,风浪爬高2米、3米,当时湛江市东海岸堤围几乎全部溃决,沿海城镇7成以上房屋倒塌。
1979年8月2日在深圳登陆的第8号台风,汕尾气象站记录到极大风速60.4米/秒。
1964年9月5日在珠海登陆的第15号台风,香港天文台曾记录到极大风速64米/秒。
6411号、6415号、7114号、7513号、7616号和8309号等台风,广州市极大风力都达12级左右。
7619号、7913号、8607号、9403号等台风都曾给广东沿海和内陆地区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每次热带气旋袭击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2.影响范围广
热带气旋内部结构深厚,垂直尺度可达到对流层(15~20公里),水平尺度为它的50倍或以上,所以热带气旋影响范围极广,我国沿海均受其害。
如1976年19号强台风,路径曲折,3次在广东和海南登陆,时间长达18天。
9月20日在广东吴川县登陆,22日在海南儋县登陆,26日又在海南万宁县登陆。
广东湛江、茂名所辖市、县及海南省不少地方出现特大暴雨,形成自1914~1976年间的最大洪水。
广东、海南两省晚稻受浸430多万亩,甘蔗倒伏72万亩。
1969年03号台风带来的大海浪和大海潮比正常潮位高数米,海水冲过堤围深入内陆10公里。
1994年03号强热带风暴,先在东沙岛南侧回旋滞留2天,先后转折8次才登陆,登陆前又突然急行北翘。
像这样回旋、曲折、多变的台风,历史上不多见,它使全省出现暴雨67站次,大风29站次,其中廉江10分钟平均风速45.0米/秒,日最大暴雨量523.5mm。
3.广东是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之首
全球平均每年出现热带气旋约80次以上:
登陆中国的平均约10次;在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中,广东占40%,台湾占25%,海南岛占10%,福建占7%,浙江占5%,山东占2%,上海、江苏、辽宁都不到1%。
四、热带气旋对广东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热带气旋除具有解除旱象和解热消暑的积极作用外,又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热带气旋所经之地,拔树倒屋,摧毁作物,令江河泛滥,咸水倒灌,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海洋、渔业等生产、江河的交通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这里着重探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1、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热带气旋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和危害,要看热带气旋入侵的季节而定。
6月和10月入侵广东的热带气旋对水稻生产影响最大,因为此时正值早、晚稻抽穗扬花和灌浆充实的季节;7月和11月入侵广东的热带气旋对水稻生产影响也较大,会直接影响早、晚稻灌浆成熟,使稻穗脱粒或谷粒发芽霉烂。
5月和9月入侵广东的热带气旋对早、晚稻生产而言则有利有弊,利者可使高旱望天田、山区梯田及旱地作物免除旱害;弊者则会使平原、低洼田、大沙田的水稻发生内涝积水,从而带来病虫危害。
只有8月份入广东的热带气旋对水稻生产才是利多弊少。
当然,对甘蔗等高杆作物来说,热带气旋会使茎杆折断,影响生长发育,显得弊多利少。
从热带气旋登陆后移动路径看,以粤东沿海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移动,或在粤西沿海登陆后向东北移动,以及在粤中沿海登陆后向偏北方向移动的热带气旋危害性最大。
热带气旋对水稻的危害最主要的是狂风暴雨所造成。
水稻中后期遭受热带气旋危害,可出现如下情况:
(一)大风造成茎叶损伤
茎叶擦伤、撕裂和折损,特别是叶片的裂伤、切断更显著。
据有关研究报道,当风速每秒15.5米时,叶片裂伤达6~7厘米,占全叶长的23%,叶尖端切断占7%~8%;风速小于这个数值时,叶片的裂伤度减少。
抽穗前剑叶受风害后,叶基部卷曲、挫折,抽穗发生困难。
茎叶受到机械损伤后,细胞组织破坏,水分输导受阻,收支不平衡,地上部末端出现生理性饥饿现象,导致茎叶损伤部位枯死。
(二)大风造成擦伤
植株之间发生摆动,导致稻穗之间相互摩擦,使谷壳变色,影响灌浆结实。
就一穗而言,上部枝梗和枝梗内的弱势花易受到危害。
且稻壳的变色程度与摩擦程度之间,以及它们和稻谷灌浆受害程度之间均有高度相关。
随摩擦程度的增大,变色(由褐斑→黑褐→灰白色)的谷粒增多,灌浆结实受灾愈严重。
但是,在相同摩擦程度下,随着热带气旋风雨出现期向开花期后的推移,受害程度会逐渐减轻。
志茂山贞二研究认为,风力擦伤害,以抽穗后稻穗受害最大,擦伤后易发生杂菌寄生,风害后1~2天擦伤部变色。
变色稻粒不完全米增多,谷粒发育停止,空壳率增加。
抽穗后5天,穗上大部分颖花处在开花-灌浆初期,容易擦伤;10天以后,组织硬化,擦伤显著减轻。
孕穗期受风害,变色稻谷发生较少;且对结实率的危害同变色稻谷的多少不成比例关系。
水稻的摩擦度与风速的关系极为密切,风速愈大,摩擦度与稻谷的变色程度也愈大,水稻受害愈重。
坪井八十二等指出,随着风速的增大,水稻不孕率增高,且在风处理前三天抽的穗,或开花早的颖花,比风害当天抽的穗或开花日的颖花受风害的不孕率低,而受风害后开花的颖花(即抽穗4天以后)不孕率更高。
例如7820号台风从西北太平洋西行进入南海,10月中旬广东沿海最大风力6~7级,阵风7~10级,并在10月中旬中后期与北方冷空气相遇,出现低温风害天气,据广东省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南海县调查。
(三)大风造成倒伏
水稻的倒伏对产量有严重的影响,视水稻倒伏时期、倒伏程度和倒伏后天气情况不同,而造成损失情况不一样。
倒伏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
据调查:
不同倒伏时期的危害
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稻株重心开始向上移动,尤其是抽穗以后,穗部日益增重,遇到风雨,水稻极易倒伏。
因此,风雨造成倒伏,多见于抽穗以后。
而倒伏越早,产量损失越大,据调查,在一般情况下,抽穗开花期倒伏的,产量可损失4~5成,乳熟期倒伏的损失3成左右,黄熟期倒伏的损失1~2成。
抽穗开花期倒伏,严重影响授粉受精,空壳率增多;灌浆期倒伏,受光的叶面积减少,同化积累下降,养分输送受到阻碍,粒重减轻,秕谷增加。
同时,倒伏期愈早,米质也愈差。
开花至乳熟期倒伏,影响米质最甚,黄熟期倒伏危害显著减轻。
不同倒伏程度的危害
水稻受风雨害的倒伏程度表现有二个方面,一是单位面积上倒伏比例的多少,二是植株茎杆屈折角的大小。
不论其生育阶段如何,随倒伏程度的增大,水稻受害率增高,减产愈多,米质显著下降,碎米率增高,畸形米增多。
水稻受害与倒伏期天气的关系
水稻倒伏后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合作用急剧下降,同化产物持续降低,甚至停止积累,瘪谷率显著增高,千粒重变轻。
阴雨时间愈长,危害愈重。
即使水稻在蜡熟后期倒伏,连日阴雨也会使粒重下降、稻谷发芽或霉烂,引起严重减产。
据李林等(1985年)试验和调查,生育阶段(蜡熟——黄熟)相近,倒伏程度相同的小区中,倒伏后遇连续阴雨,空瘪率高,千粒重低;倒伏后多晴天,田间排水良好,则空瘪率较低,千粒重较重,水稻产量损失小;反之,水稻产量损失大。
水稻倒伏还与刮大风时是否伴随降雨有很大关系,据调查,矮杆品种,单纯风力影响,5级(8.0~10.7米/秒)不倒伏,如果这时伴随降雨,只要禾叶有水滴,3级风(3.4~5.4米/秒)就可能造成大面积倒伏。
(四)大风造成落粒
水稻灌浆后期,逐渐趋于完熟,遇到大风常使稻粒脱落。
坪井八十二调查报道,农林29号品种在风速每秒9米以下,几乎无落粒;风速达到每秒12米以上,随风速的增大,落粒率急剧增多,且倒伏稻落粒明显减少;每秒18米的强风,无论是否倒伏,其落粒均严重发生。
而且稻谷着生位置逾近穗顶,风害落粒愈多。
7108号台风于1971年6月28日在广东珠海登陆,珠江三角洲水稻正处于灌浆成熟期,据广东花都炭步乡调查,大风造成水稻落粒损失约10%。
花都气象站记录在该次台风影响下,定时最大风速为14米/秒(相当于7级)。
可见,风力达7级时,对于成熟的水稻就会造成明显的落粒现象。
(五)大风造成生理机能下降
当风力超过6级时,水稻的茎叶、花穗和籽粒就会受到明显的物理损伤和发生生理障碍。
抽穗前受大风影响,由于稻叶受损,生理机能下降,同时机能降低、单穗颖花数减少而减产。
抽穗开花期受强风,往往因秕粒多、碎米率高而减产。
绝大多数秕粒是因受精子房初期发育停顿所致。
碎米则因叶片受损,同化机能下降及谷壳受损,贮藏机能下降而发生(坪井八十二,1961)。
刚抽出的稻穗,抵抗力较弱,此时最易受风害,它是在齐穗后第四天的前后几天最容易受害(坏井八十二,1961,1975),在减数分裂期,由于受叶鞘保护,受害反而较轻。
在抽穗期,穗面上平均风速达3~4米/秒,即为风害的临界风速。
此值相当于气象台站10米高风速9~12米/秒。
水稻受害,以超过临界风速的3/2次方和大风吹刮时间的对数关系迅速加重(坪井八十二,1961,1974)。
大风前若遇到连阴雨天气或追肥过多,则受害加重。
当土壤干旱,根腐和地温偏低(小于22℃~23℃)或偏高(大于34℃~35℃),根系吸水能力明显下降,受害也较重。
总的来说,生理受害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同化量减少。
(六)风后诱发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叶鞘褐变病等病原菌从受损部位入侵。
如稻飞虱等迁飞性虫害也会伴随大风迁飞传播。
此外,热带气旋暴雨引起的洪涝,直接淹没农田,形成水涝灾害,在晚稻开花期,热带气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形成湿型寒露风,对晚稻产量影响尤大,如1975年10月,广东上、中、下旬分别有一个台风登陆或严重影响,其中1975年14号台风与冷空气相遇,导致珠江口附近大风持续12个小时,8级以上大风遍及25个县、市,阵风11~12级,最大日雨量451mm,共有16个县、市出现了暴雨,致使该年佛山地区晚稻大减产,比1974年单产减34公斤,减产16%。
(七)秋季热带气旋暴雨是影响广东南部沿海晚稻产量的主导因子
普查气象灾害与晚稻产量关系时,发现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秋季热带气旋暴雨与晚稻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如统计全省平均和沿海的中山、潮安及海南岛的琼山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6、0.42、0.50、0.49,均达到0.05和0.10的显著水平。
将晚稻产量与气象灾害的相关关系接近0.10及其显著水平的因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经xi的T检验,用t1代x1,t2代x2。
从统计结果可见,全省平均t1>t2,说明影响晚稻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灌浆结实期冷害,次为秋季热带气旋暴雨;而沿海地区t2>t1,说明沿海地区影响晚稻产量的主导因子秋季热带气旋暴雨,次为灌浆结实期冷害。
2、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7~9月,甘蔗植株处于大伸长期,遇上7级以上大风时,就会引起倒伏、折断,甚至翻头,同时吹裂叶片,降低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热带气旋骤降暴雨,使蔗田积水受涝,导致减产失收。
据顺德糖厂蔗区调查:
有热带气旋的年份比无热带气旋的年份减产14.5%,糖分降低0.3%;伸长中期(7~9月)比伸长后期(10~11月)受热带气旋侵袭的减产10%,比无热带气旋侵袭的减产17%;迟受热带气旋侵袭比未受侵袭的减产7.7%,但糖分损失较大,比早受热带气旋侵袭下降0.87%,比未受热带气旋侵袭的年份下降0.91%。
甘蔗被风吹折吹倒后,会使茎叶逐渐干枯,直接影响产量和质量;其次是甘蔗倒伏后,可促使无效分蘖和侧芽萌发,以及蔗株梢头向上生长和易长气根等,消耗养分,使含糖量降低;倒伏以后的蔗株,由于根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蔗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使生长发育受抑,因而也就会影响产量和糖含分量;此外,倒伏的甘蔗还易引起田鼠的危害而造成损失。
大风对甘蔗的危害程度,还与吹刮大风时是否伴随降水以及栽培管理水平而不同,一般来说,7级以下的风力对甘蔗影响较小,但如果甘蔗出现徒长或蔗茎上粗下细的现象,或培土质量不佳,或螟害节比较严重等情况下,即使6~7级的风力,再加上雨水增加蔗株的压力,也会形成风折和倒伏。
在8级以上大风时,如没有进行较好的防风措施,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和危害,随着风力增大和持续时间增长,损失就会越大。
大致上先风后雨的风折多,先雨后风的倒伏多。
3、对蔬菜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热带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可直接吹倒瓜豆棚架,打烂菜叶,冲坏菜苗,使瓜豆落花落果,蔬菜生产受损;伴随着潮水上涨,使低洼菜田内涝积水,浸死菜苗;造成暗渍,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根系生长;播种期遇热带气旋暴雨,种子被冲走,造成缺苗;幼苗出土后,一旦受热带气旋暴雨冲击,根系暴露,容易枯萎;热带气旋过后,由于各种蔬菜作物受摧残,水肥流失,土壤板结,空气湿度大,气温高,往往诱发各种病虫害,使产量下降,上市量剧减。
据1949年以来气象资料统计,平均约有四分之一的年份至少有一个热带气旋移经或严重影响广州市。
这在全国各大城市是居前列的,像6411号、6415号、7114号、7513号、7616号和8309号台风等风力都在12级左右,每次台风袭击都给广州市蔬菜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例如1993年6~10月,接连6个热带气旋在广东登陆,广州市受台风环流影响亦出现了大风、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致使菜价一直居高不下,其中9318号热带气旋于9月26日在台山登陆,广州市24小时降了183mm大暴雨,使全市占45%的菜田被淹,大风暴雨使在田蔬菜烂根、烂叶、瓜豆棚架倒塌,花落藤死,菜价急升。
据七个主要蔬菜品种(青瓜、节瓜、丝瓜、豆角、菜心、白菜、芥兰)农贸市场每公斤菜价与上年同期相比,9月30日5.76元,偏高1.2倍;10月5日6.02元,偏高1.17倍;10月10日5.3元,偏高96%;10月15日4.26元,偏高87%;10月20日3.78元,偏高73%。
10月份本该是蔬菜供应转旺期,但由于受9318号热带气旋影响,却变成了淡季,使秋淡期延长。
4、对农业生产其它方面的影响和危害
热带气旋对经济作物和热带作物危害极大,热带气旋大风直接吹断树枝,毁坏橡胶林,影响橡胶树的生长和割胶量,广东几乎每年都遭受其害。
例如,7513号、7514号热带气旋先后袭击珠江三角洲,吹断香蕉树80多万株,倒伏甘蔗9.9万公顷,使当年的香蕉、甘蔗大减产,尤其是香蕉在1~2年内难于恢复生产;8007号台风登陆徐闻,使橡胶树倒断118万株,严重影响割胶量,而且折断的胶树林一般都要经过3年才能恢复正常生产。
遭遇8级以上大风,成熟的果实会被刮掉。
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果树易被吹倒,叶片打烂,若遇上开花期,花穗会被大风打坏。
遇上果实发育期则会造成大量落果,甚至失收。
热带气旋对水利工程设施破坏严重。
几乎每次热带气旋登陆都要毁坏一批水利工程,风暴潮常使海堤崩溃,造成严重灾害。
受热带气旋强对流影响,还往往造成如龙卷风、冰雹、雷雨大风、雷击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发生。
五、减轻热带气旋危害的对策
减轻热带气旋的危害,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一是灾前做好预防工作;二是灾害过程中做好抗灾工作;三是灾后做好救灾工作。
首先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营造防护林,同时还要采取综合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减轻热带气旋的危害。
当热带气旋袭击时,及时做好热带气旋的预报警报传递工作,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各项防御措施。
1、建立热带气旋探测、监测网
利用气象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科技成果,建立现代化的气象探测、监测网,及时准确地预报热带气旋强度、登陆地点和路径等,在热带气旋登陆前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建国50年来,在热带气旋预报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虽然积累了许多经验,研究了不少方法,但监测手段、监测密度和计算机技术设备还跟不上热带气旋天气变化的需要,预报误差仍较大,如热带气旋路径距离预报平均误差,24小时为200公里,48小时为420公里(日本为325公里)。
对近海突发性热带气旋和异常路径仍缺乏可靠的客观预报方法。
热带气旋灾害信息传输手段、速度还不能满足政府和社会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