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7039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docx

普通心理学背记部分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过程(思维操作):

1、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代替功能

4、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

想象的综合过程:

1、黏合

2、夸张

3、典型化

4、联想

想象种类: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3)幻想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概念结构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2、特征表理论

3、原型模型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中解决中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启发性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的表征能影响问题的解决

2、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3、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4、动机

人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

5、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6、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语言的结构:

1、音位

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音位单位。

2、语素

语素也称为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词的组成要素。

3、词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

4、句子

句子是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的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语言的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化、存储、提取的过程。

语言加工:

1、自动化加工

自动化加工是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2、受控制加工

受控制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他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需要层次理论

马洛斯认为,人的需要是由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

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但是相对于不同个体,各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动机最佳水平相对较高,而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水平越低。

这就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就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因素。

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同时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

如果一个新的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不一致,人们容易归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果一致,容易归为稳定因素。

归因会伴随一定的情绪因素。

动机:

1、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理学需要为基础。

包括饥饿,渴,性和睡眠。

2、社会性动机

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

包括兴趣、成就动机、权利动机和交往动机。

冲突:

由于在意志活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冲突的种类:

1、接近—接近型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包含三层涵义: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行为。

挫折形成:

1、主观因素

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2、客观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挫折的反应:

1、情绪反应

2、理智性反应

3、个性的变化

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意志的独立性是指一个人不屈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随波逐流,而能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独立性不同于武断,独立性是和理智分析,吸收合理意见相联系。

受暗示性与独立性相反,是一种不好的意志品质。

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

2、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有能力及时采取有充分根据的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实现这些决定。

果断性与草率不同,果断性能导致行动成功,而草率是以行动的冲动性、鲁莽为特征,往往导致行动失败。

3、坚定性

坚定性也叫顽强性,它表现为长时间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为执行决定而努力。

坚定性不同于执拗,后者以行动的盲目性为特征。

执拗的人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灵活地采取对策,也不能放弃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决定。

4、自制力

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时畏缩不前、惊慌失措。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

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和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称为感情。

1、区别:

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机制的活动过程。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和消失。

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2、联系:

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

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情绪的分类:

1、古代分类:

《礼记》提出七情说:

喜、怒、哀、惧、爱、恶、憩。

2、从生物进化角度分为: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前者是任何动物共有的,先天的。

后者是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的。

伊扎德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人类有11种基本情绪,如兴趣、惊奇、痛苦、厌恶等,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三类:

基本情绪混合:

如恐惧——害羞

基本情绪和内驱力结合:

如疼痛——恐惧——怒

基本情绪与认知结合:

如多疑——恐惧——内疚

3、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

罗素(Russel,1980)提出情绪可以分为两个维度:

愉快度和强度。

情绪状态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84)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1885)提出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该理论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先有机体变化,再有情绪,“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招致”。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与血管变化有关。

例如:

酒和某些药物之所以引起情绪的变化,原因在于它们引起了血管的活动。

詹姆斯和兰格理论在具体描述上不同,但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进而引起情绪体验。

(二)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丘脑,分成两路,一路到大脑产生主观体验,一路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生理变化,使机体进入应激准备阶段。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

刺激——评估——情绪。

理论模式为:

刺激——感受器——丘脑——大脑皮层——丘脑交感神经——内脏、血管——感觉——反馈到大脑皮层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感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沙赫特提出情绪产生包含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

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第二个亚系统:

由长期生活经验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

第三个亚系统:

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和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具有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与效应器相联。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70)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需要对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进行不断评价,包括三个层次:

初评价:

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如认为对自己有贬低和攻击性,就会出现发怒的情绪。

这对个体的适应生存很重要。

次评价:

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反应行为,在做出反应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反应。

再评价:

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这是一种反馈性的行为。

必要时要改变自己行为反应。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1977)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核心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情绪和人格系统

人格系统由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六个子系统组成。

其中,情绪系统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情绪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和行为。

(二)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情绪产生涉及广泛神经结构,丘脑,杏仁核,脑干,松果体,新皮层等。

另外,神经-内分泌、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都参与情绪活动。

表情包括神经肌肉活动和感觉反馈,表情活动由大脑皮层中古老皮层调节,对生物进化有适应意义。

情感体验由躯体和脸部的活动模式的反馈信号进入意识状态而形成。

情感体验可以进入认知系统,并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情绪包含神经生理、表情行为和情感体验三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和行为等人格子系统相联系,实现情绪和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三)情绪激活与调节

伊扎德提出,情绪的激活与调节有四种基本过程:

1、生物遗传—神经内分泌:

可直接激活情感体验,并影响其他三个情绪激活过程。

如产妇在产后,由于内分泌物质的改变,负情绪逐渐减少。

2、感觉反馈:

表情肌肉活动引起的反馈信息进入边缘皮层区,使情绪达到意识水平,产生情绪体验。

3、情感激活过程:

一种情绪可以引起另一种情绪,如极度疲劳引起痛苦。

4、认知激活过程:

如评价、比较等认知活动可激活情绪。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包括:

1、具体的情绪的调节2、唤醒水平的调节3、情绪成分的调节

情绪的特征:

1、情绪调节的恒常性

2、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性

3、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情绪的调节类型:

1、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2、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3、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4、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1、生理调节

2、情绪体验调节

3、行为调节:

4、认知调节

5、人际调节

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1、情绪激活的阈限:

决定于神经内分泌的特征。

2、情绪的易感性:

决定于后天的情感经历,如有的个体容易陷入某种负性情绪,影响认知和行为。

3、情绪的生理唤醒:

个体在情绪的强度和反应性上的不同。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情绪调节,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不良情绪调节,有害于身心健康。

知识和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知识和技能不等于能力

只有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转化为能力。

2、知识和技能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

知识和技能增加了,能力才能够不断提高。

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反过来影响知识和技能水平。

能力强的人只要付出很小努力就可以获得同样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差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特殊能力:

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

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2、创造力:

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流体智力:

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如知觉,推理能力,想象能力。

流体智力的发展:

先增加后降低。

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晶体智力:

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

晶体智力的发展:

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了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才渐趋平缓。

流体能力与遗传和发展的关系:

它很少受到文化知识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能力与遗传与发展的关系:

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3、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关系

一方面,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流体智力。

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发展较好。

另一方面,对于晶体智力的发展,只有流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的作用。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

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

操作能力:

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等。

社交能力: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能力的结构

(一)能力因素说

1、独立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1911)提出,人的能力是有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组成。

如抽象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各种不同的能力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的独立发展。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arman,1927)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这个理论。

能力的两种因素: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

又叫G因素,是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

正是由于一般能力的存在,所以人们在完成不同的操作时,表现出某种正相关。

特殊能力:

又叫S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正是由于特殊能力的存在,所以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正相关。

例如,音高的辨别能力与重量辨别力的相关约0.31,一般的感觉辨别力与教师评定的智力相关约0.38。

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3、多元智力理论

(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83)提出。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行为。

七种智力成分:

(1)、言语智力

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

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或进行逻辑推理。

(3)、空间智力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

大脑右半球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细节的能力,易于迷路。

(4)、音乐智力

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的表达能力。

如拉小提琴或写一首曲子的能力。

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

右半球受伤会造成“失歌症”。

(5)、身体运动智力

支配身体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如打篮球,跳舞等。

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

大脑半球对对侧肢体发生支配和控制。

(6)、社交能力

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如理解人的行为、动机、情绪的能力等。

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方面起主要作用。

(7)、自知智力

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大脑额叶对自知能力起主要作用。

(二)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Guiford,1967)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物。

内容包括:

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这是智力活动的过程。

产物包括:

单元、分类、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主要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得到的结果。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Guiford,1967)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物。

举例:

我们现在再来做一个实验,给你这样一些字母组合:

PALN,TWNO,CEIV,OCEM,要求你将它们分别组成熟悉的单词。

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来练一下。

这些字母组合可以分别组成:

PALN——PLAN

TWNO——TOWN

CEIV——VICE

OCEM——COME

显然,在这个例子中,智力活动的内容为符号,智力操作为认知,智力产品为单元。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埠南(Vernan,1971)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提出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该理论认为:

能力是按层次排列的。

最高层次:

一般因素

第二层次:

两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与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

第三层次:

小因素群——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

第四层次:

特殊因素——各种特殊能力

(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三元论(重点)

由斯腾伯格提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部分构成了智力成分的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和智力情景亚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

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

(1)元成分

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等高级执行过程。

如确定问题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

(2)操作成分

表现为任务的执行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

(3)知识获得成分:

获取和保持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和反应,以及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

智力情境亚理论

这里的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有目的的适应环境、塑造环境、与选择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为情境智力。

如:

到达一个环境中,努力的适应环境,并对环境进行塑造以提高自己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适应某个环境时,会选择另外一种环境。

智力的经验亚验论

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

(1)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所要求的能力

个体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遇到新问题的能力;应付遇到新环境的能力。

(2)信息加工过程的自动化能力

当人们遇到复杂问题时,要运用许多操作化的过程,只有这些操作自动化后,才能够容易地完成复杂任务。

不同个体将一些自动化的操作运用到复杂任务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不同。

2、智力的PASS模型

PASS(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即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四种认知过程。

这四种认知过程包含三个认知机能系统:

(1)注意系统——又叫做注意-唤醒系统

(2)信息加工系统——同时性和继时性加工

(3)计划系统——最高层的统治系统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差异现象。

(一)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之分,能力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

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占多数,偏离中等水平越多,所占的人数就越少。

能力超常的原因:

1、优越的遗传素质

2、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

智力超常与成就的关系:

除了智力以外,人格和社会生活条件也影响以后的成就。

(二)表现早晚的差异

1、“人才早熟”

能力充分发挥较早。

2、“大器晚成”

(三)结构的差异

能力包括各种成分,对不同个体,各种成分有长有短,这些成分的不同结合就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

(四)性别差异

在一般智力上,男女没有差异。

在特殊智力因素上,男女存在差异,各自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优势。

1、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计算能力:

女生仅在中、小学阶段占优势

利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能力:

中学期女性好,高中、大学阶段,男生较好。

2、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没有得出一致结论。

但多数研究者认为女性的总体言语能力好于男性。

尤其在词的流畅性上,女性优势最为明显。

3、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空间能力上性别差异明显。

总体上,男性的空间能力好于女性,尤其是空间知觉和心理旋转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

而在空间想象力上没有明显差异。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遗传的作用

(二)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

1、产前环境的影响

2、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四)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

(一)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二)自我调控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