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6908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docx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缘起

曾有人发文《谁来养活中国》,说中国人口众多,还在持续增长,然而耕地资源有限,而且被高速增长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占用,于是粮食安全会成为问题,而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从而导致世界市场粮价上涨,冲击世界经济。

当时我们的回答是我们能够养活自己,还说他们是在为“中国威胁论”帮腔。

可是我们不能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天下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温饱问题最大!

”,中国历朝都不敢掉以轻心。

表面国家粮库满满当当,而却暗藏凶险,进入市场经济的老百姓已基本上抛弃了米缸粮屯的方式,历来以“藏粮于民”以防不测的中国,现在已基本依靠国家粮库。

而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维系着国家的发展的命脉.

土地抛荒,指的是适宜耕种的土地不予耕种,主动任其闲置、荒芜的现象。

虽然近几年国家实施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费等新的惠农政策和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得土地承包的长期制度稳定性和土地承包者的国家惠农福利性使土地承包者拥有长期稳定的耕地使用权。

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广大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土地为生,成百上千万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走向城市。

在人们不愁吃穿的时候,增产而不增收的问题又开始困扰着广大农民,再加上种田成本过高,农民负担过重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了耕地抛荒现象。

我国的土地抛荒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土地抛荒日益严重的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由耕地抛荒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减缓的问题,不仅威胁到国家的战略和安全,也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耕地抛荒现象的出现直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开展,遏止耕地抛荒才能更好的建设新农村,如何解决耕地抛荒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课题拟通过对娄底涟源市耕地抛荒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旨在为解决我国农村耕地抛荒问题出谋划策.

1.2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启示(简述)

在国外,耕地通常被当作不动产来实施不同特色的耕地社会化保护,从而防止耕地被占用,同时鼓励耕地使用者积极利用耕地,防止耕地抛荒。

如在美国,大多数的地方服务,如小孩教育、消防、治安都是源于不动产税,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最可靠和最有能力的纳税人,但对于耕地税收,在美国全部的50个州都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几乎所有农产品销售都免去消费税。

美国的一些州在实行依据家庭收入高低征收不同税率的房地产税的同时,也把耕地使用税排除在外。

在一些地方,也通过征收高额的资产税或土地开发交易税,来抑制人们对耕地的开发,并获得更多的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服务资金。

如加拿大有很高的资产税,但对于农户之间耕地的交易却较低(保持农用)。

在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耕地免除一切财产税,在英国连涉农建设也是免税的。

在保护耕地不被占用的同时,他们也希望借助一系列的福利保障措施来保持农村劳动力的平衡,防止耕地被荒置。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任何缺乏或忽视农户主动行为的耕地保护机制,注定是一个残缺、低效的机制。

从国际经验看,农户耕地利用与保护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有价值取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政策法律约束力与激励效益等因素,对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提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补偿问题,而应是一个从税费、公共设施建设、公众服务项目、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综合的优惠措施。

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除了确保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外,还要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社会福利完善等方面对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进行补偿,从而提高农户耕地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耕地抛荒。

而在国内,学者张柏齐认为,制止抛荒的主要措施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提倡土地规模经营,强化政策体系确保农民种田利益不受侵犯。

车裕斌博士以农地流转系统分析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针对我国农地流转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近期农地流转驱动机制完善的途径及相应的农地制建设与创新方向。

孙宪忠博士则从我国关于不产法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这一角度入手,谈及了我国不动产市场发展滞后导致耕地抛荒等一系列农民土地问题。

在《加入WTO对我国农用耕地的影响》中,董积生结合国外耕地保护措施和国内耕地流失及抛荒的数据,深入剖析了我国耕地流的惊人现状及产生原因。

张斌等通过分析认为,耕地抛荒指由于生产经营者主观原因放弃而造成的耕地处于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耕地抛荒可用抛荒度、抛荒面积和抛荒损益等指标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在抛荒统计、制定处罚标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从而将对耕地抛荒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层。

1.3研究意义

耕地抛荒现象是城市化进程和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现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由于处理不当,耕地抛荒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耕地合理充分利用与城市化进程以及生产力发展三头并进的均衡方式去解决农村耕地抛荒问题,这为有效解决失地农村耕地抛荒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对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顺利进行、维持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有效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第二章农地抛荒的现状

农地抛荒可以分为显性抛荒和隐性抛荒。

显性抛荒是指:

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外部因素外,由于土地承包经营者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耕地没有种植农作物而闲置的状态。

隐性抛荒指:

尽管耕地已经利用,表面上未处于荒芜或闲置状态,但经营者投入资金、技术、管理和劳力不足,对土地未充分利用。

由于隐性抛荒在实际操作中界定困难,统计时难于确认,所以本文引用的抛荒地面积均指显性抛荒。

2.1农地抛荒的基本特点

现阶段耕地抛荒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2.1.1抛荒的地域特征:

丘陵、山区、离城较远的地区抛荒较严重。

以我们此次调查为例,那些靠近水源池塘的地区,由于耕作条件相对较好,或离城较近、交通便利,土地收益相对较高,耕地基本是没有抛荒的。

相反,在临近山区的地方或山区,由于土地较贫瘠,不适宜耕种,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差,或离城较远,土地产出很低,农地基本上全部抛荒。

但也有部分土地并不十分贫瘠,由于土地的耕作成本较高(如旱地),比较收益较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来自于土地的单位劳动报酬过低,农民也抛荒了这部分土地,尤其是季节性抛荒十分普遍。

我们在篓底涟源调研发现丘陵山地地区抛荒现象较为严重,旱地抛荒约被调查农户抛荒旱地占抛荒耕地总面积的75%左右,水田抛荒占抛荒面积的25%左右,旱地抛荒的比例大约是水田抛荒的3倍。

2.1.2抛荒耕地类型:

旱地抛荒多于水田抛荒。

由于旱地的耕作成本(尤其是投入土地的劳动量)一般高于水田,而经济收益往往又低于水田,因此,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情况下,旱地抛荒所占总抛荒土地面积比例高达75%.

2.1.3抛荒程度:

季节性抛荒多于常年性抛荒。

在抛荒耕地中,季节性抛荒占的比例较大。

在篓底涟源市我们调查到80%的农民从两季种植水稻变为只种植一季.导致冬闲田利用率低,季节性抛荒比例较高。

2.1.4社会经济型抛荒日益严重

社会经济型抛荒主要指由社会制度、相关政策与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农地抛荒,具体而言,是由于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劳动力短缺而无力耕种土地从而造成农地抛荒。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转向第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此次调查情况来看,16岁以上50岁以下的农民(除部分人是因为学业)都离开家乡去往经济条件更好的地区务工,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例高者可达50%以上。

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小孩和体弱者,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大量耕地无人耕种或无法耕种,许多耕地只得抛荒。

2.1.5土地流转型土地抛荒:

此次我们调研的涟源市余中村时,村支书多次跟我们提起因土地流转困难造成的抛荒,其中既有土地权证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以前因为要缴纳农业税,人们愿意将土地流转他人耕作以此将农业税转接他人,而现在不需要交纳农业税并且还有农业补贴,就有一部分人宁愿农地抛荒,使农业补贴的受益者是自己。

还有部分人愿意土地流转,但只是由农户之间代耕代种,并没有流向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

在调研中发现在全家外出务工的情况下每户人的土地代种年限都在10年以内.由于打工生活没有长期保障,转让者和承种者之间的关系很不稳定。

从流转合同的签订来看,基本上是口头合同,而且没有固定时间,今年可能是这户人家种,明年就是另一户人家在种了。

由此可见,农民在现阶段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很低,土地流转直接采取口头合同的方式说明他们不重视土地,也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必然性。

 

第三章承包地抛荒与收入满足度

土地抛荒行为主要发生在两种人身上:

第一种抛荒人是长期外出打工,无心再经营土地;或者有稳定的收入,经营土地的收益对生活水平提高的效应减弱。

将农地抛荒外出务工的人,自我评价较高,认为自己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都处在中等。

无论是自己经营土地,还是转租,都需要花费精力、时间和费用,当这些支出大于或等于土地收益,抛荒是理性的选择;即使支出小于收益,而获得收益对于改变当前生活作用甚小时,经营与转租土地的动力不足,也导致承包地抛荒。

第二种抛荒人是家中有老人或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无计划抛荒但精力有限,发生临时性的、部分承包地抛荒。

还有的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和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得不抛荒去往设施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

家中老人尤其是有病的老人以及幼儿牵制家中的经济行为。

农村土地抛荒也与农民满足度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土地之所以抛荒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收入满足度太低。

造成满足度低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俗话说"有钱就有话语权",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农民满足度低。

以我们调研余中村为例,如今粮食收购价格是1.2元一斤,按照当地亩产1000斤左右,人均耕地1亩多来算。

也就每人每季水稻收入才1200左右,其中还不排除种水稻时农药,化肥等支出。

从这些数据上看,种田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低下,导致农民的认知度低。

2.农业补贴远比不上农资增长的速度。

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民均表示农资投入很大,即使有国家政府的补贴,也抵挡不了农资上涨这个巨大的出口。

在调研过程中,他们表明在家庭巨大的压力下,耕作已经不能满足家庭所需要的支出,并有抛荒的想法。

以此看来,农民已经失去了对土地耕作的信心,满足度低下,土地抛荒的趋势会日益严重。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还处在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盲区,医疗、养老保险都处于试点阶段。

在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环境下,家庭是养老与医疗费用支出的承担者,一旦家庭成员生病、衰老,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在家庭经济本身不富裕的情况下,沦陷为贫困户的可能性增加,极度的不安全感造成农民不得不抛弃土地去往经济收入更多的行业与地区。

4.情绪消极。

自我评价很低,我们走访的种田的人家均认为自己社会地位低下,而外出务工的人相对而言自我评价高.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最低层造成的压抑和不满使自己生活在不愉快中,生活满意度自然下降,收入满足度指标最低也就是消极情绪的反映。

当自我满意度很低时,人们自然会去寻找一种会提高自我满意度的途径和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满意度与自身价值的满意度。

 

第四章土地抛荒的原因

4.1农地抛荒与经济学

土地是稀缺资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地的有限性仍然存在。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建设和城市用地的数量快速增加,加之人口的迅猛增长,使土地有限性而带来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变得更为突出。

人均土地面积低,虽然近几年国家提高了粮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超过粮价涨幅。

因此种田的经济效益进一步下降。

村支书帮我们做种植收益计算,正常年景下,按照常规的两季生产方式,即使减免全部农业税收,当地如今粮食收购价格是1.2元一斤,按照当地亩产1000斤左右,人均耕地1亩多来算。

也就每人每季水稻收入才1200左右,其中还不排除种水稻时农药,化肥等支出。

从这些数据上看,种田所带来的收入是根本不能满足家庭日常需求的。

特别是家里人口多而耕地又少的话,这种情况会更加使家庭情况恶劣,给家庭带来极大负担。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大,因而,在我国,土地的稀缺性会越来越突出。

从经济学上说,越是稀缺的物品价格就越高。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为了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自身的收入,农民就应当努力积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加大对土地的投入,应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转移剩余劳动力,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收益。

而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耕地无人耕种,被抛荒的土地使用价格竟然为零,甚至为负,有的土地倒贴钱都转包不出去。

在应用新技术与进行专业化生产上的积极性也是非常有限。

那么为什么农民们不这么做呢?

对单个农户来说,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既定的“制度框架”,他们个人无力改变这种外在的制度安排,那么单个农户只能在这种制度框架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是因为农村里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按人头分配土地的制度安排下,耕地被小块分割,每个农民拥有小块耕地,完全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耕种土地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因此出现了农民将本来就少的土地抛荒的矛盾现象。

4.1.1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促使农民外出务工

由于土地上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导致农业的比较收益极低,因此越来越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弃田从工或从商。

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之间存在价格的剪刀差,近几年来,主要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投入产出率下降,种地的比较收益进一步下降。

首先,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与农民弃田抛荒呈现出很强的相关关系。

 

(一)2008年玉米的价格曲线

 

(二)2007年玉米的价格曲线

图(三)2008年米的价格曲线

 

图(四)2007年米的价格曲线

由图可以看出,农作物的价格变动很大,让农民面临的风险压力大,且较低价格的时间多,得到的经济收入很少。

高压力,低收入,任何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选择放弃这种行为,去往经济效益更高的行业就业。

其次,投入产出的成本高,单位面积的边际效益无利润了。

以涟源市当地如今粮食收购价格是1.2元一斤,按照当地亩产1000斤左右,人均耕地1亩多来算。

也就每人每季水稻收入才1200左右,其中还不排除种水稻时农药,化肥等支出.不过,如果考虑农田区位因素、种植水平、受灾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农田的收益很低,甚至纯利为负数。

种田效益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土地抛荒的根本原因。

4.1.2种地的机会成本高

不光是农村土地单位面积报酬率低,而且还有着人多地少的矛盾。

如这次在余中村调研,发现人均农田只有1.2~1.5亩.在我国农村现行的“均田制”下,土地被分割,每户农民经营小块分散的土地,土地给予农民的报酬极低,农民务农的收益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益。

一般情况下,农民种植一亩土地一年的纯收益仅几千元,农民种地的机会成本极高,因此许多农民选择弃田从工或从商,在劳动力短缺而无力耕种的情况下,只好将耕地抛荒。

4.2“劣等地”提供的是更低的级差地租

根据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经营面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数量不同,这就表现为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

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表现为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

而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形成的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称之为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在客观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两种不同投资水平引起的。

级差地租I,是以不同地块的肥力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而级差地租Ⅱ,除了这种差别外,还以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

在我国,农民虽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经营法》,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且规定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意味着农民不仅拥有土地的占有权和经营使用权,而且拥有土地的转让权和剩余索取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一般采用地租的形式体现土地的价值,根据级差地租的来源,我们可以确定,当前农村土地不仅存在地租,而且存在级差地租。

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现在对土地的投入比作地租,对待不同的土地,相同的投入,产出有差异,这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级差地租。

为何现在有那么多土地处于一种无序,发散的状态而不去耕种呢?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依然突出,农民恋土情结重。

二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农民的思想顾虑较大。

三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差,土地使用权的有效需求不足,土地使用权流转出现买方市场,有的地块甚至出现流转收益倒挂,也带来了土地流转的困难。

因此,在农民不愿耕种“劣等地”、或劳动力短缺无力耕种土地等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规模经济收益,,这些土地不能通过流转的方式有效地集中起来,而现形式不同,但它们的物质基础(即马克思说的潜在的级差地租)都是一样的,都是劳动和土地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级差劳动产品。

社会主义下土地级差地租发生的自然基础,依然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土地距离市场位置的差别和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差别。

如此次我们在粮源市调研发现,在山区,交通部方便地区,农地抛荒现象较为严重。

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土壤相对贫瘠、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距离城市较远,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加之交通便利程度较差,农产品出售的运输费用较为昂贵,总之,耕种这类土地获得的级差地租较低(称之为“劣等地”),当农民耕种一般土地的收益尚且远低于从公或从商的收益时,耕种“劣等地”的收益就更低,甚至收益为负,因此农民不愿耕种和投入,在劳动力短缺而无力耕种.所有土地的情况下,首先将“劣等地”闲置抛荒。

对于同一地区的旱地与水田相比,由于耕种成本更高,收获同样产出的农产品,在旱地上需要投入比水田多几倍的劳动量,因此旱地的抛荒程度远高于水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同样条件下,旱地抛荒面积是水田抛荒面积的3倍左右。

4.3土地流转交易成本高

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是影响抛荒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土地使用权的清晰度、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健全度和农村内部劳动力的流转度。

现阶段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和支配,多数农户仍保守地守护着自己的承包地,这是一种新型的类似于所有权的经营垄断。

在土地经营权利垄断的条件下,由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缺失,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加之农村内部劳动力的流转困难,因此转包土地的交易成本极高,最终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只能被闲置抛荒。

4.4土地抛荒与社会

4.4.1农田基础设施差

农田基础设施差表现在:

一是土地贫瘠,多是高山田、低洼地,属于薄田,易涝易旱,耕作条件差;二是交通不便,土地偏远零星,道路难走,现代机械难以到达和使用;三是缺乏基本的灌溉排水设施,很多抛荒地远离水源,无灌溉条件,土地规模小,农户缺乏投资水利设施的意愿和能力,电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农民不愿过多投入。

农田基础设施差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投入与产出失衡,农民不愿耕种。

4.4.2土地征而不用

近年来非农经济发展迅速,大批耕地被征用于工业区、房地产等建设开发项目,有些耕地征而不用任其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4.4.3劳动力不足

调研发现,当地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有的是种地不用纳税,导致一部分农民对土地不珍惜,不愿耕种一些偏远贫瘠、种植效益低的土地;再者是受整体物价波动影响,现在种地所需的化肥、地膜、籽种、农药等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种地成本加大、种地效益较低,农民觉得无利可图;但最重要的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多,留守农村的主要以老人、妇女、小孩居多。

由于劳动力不足、留守劳动力精力有限、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过大,使耕种质量大大下降。

因此,农村存在大量的土地薄种、薄收,造成了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4.4.4农民对土地收益的期望减少

对土地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土地耕种的积极性。

由于外出务工的收入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即使国家提出多项支持和补助政策,农民对耕种土地依然不感冒。

村支书谈到:

城市一个普通建筑小工做一天工,除了吃住还能挣30~50元,有点技术的人工资更高。

因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

有的农民把自己的责任田送给别人种,别人都不接受,原因是其效益太低。

4.4.5农业投入不足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滞后,致使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种田风险大。

农户所弃田块大部分是基本建设投入不足、水利等生产条件较差、零星分散、不便耕作和易受灾害的田块,而且这些田块也很难转包。

国家财政对农村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不足,大大少于城市,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兴办,致使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福利事业大大落后于城市,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广大农民的生存发展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增加了农民抛荒农地的可能性。

4.4.6转让土地的短期种植行为

在转让给别人种的土地中,大部分是让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大多不签订合同。

加上许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在外时间长短不定,存在随时回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转让者和承种者之间的关系很不稳定,这造成承种者利用耕地的短视行为。

这种短视行为只顾眼前利益,耕作较为粗放。

与此并存的问题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染等原因,现有耕地的质量在逐年下降,降低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4.4.7市场信息不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农业提供农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条件及农产品储运、加工、个别环节作业等服务的部门和单位所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服务网络。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逐渐突显。

国家号召新农村建设,表明了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度。

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该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乡村干部不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盲目搞某种“模式”,追求某种“标准”,而对于农民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却缺乏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比如我们在此次调研发现村里的领导班子引进了一个工厂,但工厂的废水废渣几乎是不经处理就排放,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耕种质量,导致工厂旁边的土地不得不抛荒。

干部们想落实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却没有完全理解,导致与农民们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服务效果较差,挫伤了农民接受服务的积极性。

(2)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是由国家技术经济部门向下延伸形成的,因此往往容易忽视乡村、基层的建设,而把重点放在县级。

可见,乡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服务站人手少、设备不完备,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3)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说,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