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变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66800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组织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学校组织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学校组织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学校组织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学校组织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组织变革.docx

《学校组织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组织变革.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组织变革.docx

学校组织变革

附件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填表日期:

2008年10月9日

论文题目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

作者姓名

论文答辩日期

学科专业方向

龚厚忠

2005年11月19日

教育管理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该论文对作者本人产生深刻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作者的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改变了作者对学生的地位的认识,加深了对教学相长的体会;更重要的影响是作者在完成本论文期间担任初中学校校长,有机会应用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原理与方法,在培养研究型教研组,学习型教师方面有所收获,如培养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何佩玉(现在广州任教)、湖北省优秀教师陈佑书、湖北省初中物理创新课一等奖获得者魏锦辉(2005年)等。

学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获奖项目(名称、等级及时间)

 

 

 

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见附页1;

主要参考文献见附页2。

专家推荐理由

推行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事项,论文针对推行中的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模式联系实际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创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及构建途径的具体内容。

选题有时代感,论证有理论深度,结论能指导实践,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硕士论文

 

专家签字:

佐斌

单位推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月日

说明:

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

本表可复印、附页。

附页1

内容摘要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旧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这是因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根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应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为其服务的管理原则,学校组织变革就显得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就教育组织特别是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的低效性原因作了分析,得出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缺陷是主要原因,学校有义务努力探索新的组织模式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即:

新课程要求学校是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氛围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然而教师——学校组织中最重要主体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本文认为教师素质与新课程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并伴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现实面前,本文指出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并从营造学习与创新的氛围;确立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与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创设学习与创新的舞台和机制;校长的角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设想。

 

附页2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版

[2]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

《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3]萧宗六著:

《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PaulClarke著铁俊李航敏等译:

《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金含芬主编:

《学校教育管理系统分析》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6][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2版

[7]张声雄编著: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8]程斯辉著:

《中国教育管理模式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

[9]陈桂生著:

《“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0]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1]叶澜白益民王丹陶志琼: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等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3]连玉明主编:

《学习型组织》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4]理查德·H·霍尔著张友星刘五一沈勇译:

《组织:

结构、过程及结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5][美]ShirleyM.Hord主编胡咏梅张智孙晨译:

《学习型学校的变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6]孙绵涛等著:

《教育管理哲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17]叶澜主编: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18]肖川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1版

[19][美]SylviaM.RobertsEuniceZ.Pruitt著赵丽等译:

《学习型学校的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0]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1][美]PaulClake著铁俊李航敏等译:

《学习型学校与学习型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分类号密级

UDC编号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试论新课程推行中的学校组织变革

 

学位申请人姓名:

龚厚忠

申请专业学位类别:

教育硕士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姓名:

佐斌教授

InnovationofSchoolOrganizationDuring

theongoingNewCurriculumReform

 

AThesis

Submitted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

FortheM.E.DegreeinEducation

By

GongHouzhong

PostgraduateProgram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

 

SupervisorZuoBin

AcademicTitleProfessorSignature

Approved

Nov2005

目录

内容摘要……………………………………………………………………………ⅰ

Abstract……………………………………………………………………………ⅱ

一、引言……………………………………………………………………………1

二、学校组织及其变革的特性……………………………………………………2

(一)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及其矛盾关系……………………………………………2

(二)教育组织低效的直接原因分析………………………………………………4

三、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6

(一)新课程环境特点分析…………………………………………………………6

(二)要求学校有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气息的平台………………………………8

(三)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10

(四)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11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构建学习型组织……………………………18

(一)构建学习型学校是解决新课程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18

(二)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21

五、结语………………………………………………………………………………27

注释…………………………………………………………………………………28

参考文献……………………………………………………………………………30

后记…………………………………………………………………………………32

 

内容摘要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学校旧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这是因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根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应有什么样的组织机构为其服务的管理原则,学校组织变革就显得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就教育组织特别是学校组织的特性及变革的低效性原因作了分析,得出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自身固有的结构性缺陷是主要原因,学校有义务努力探索新的组织模式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即:

新课程要求学校是一个充满积极组织文化氛围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激励创新的平台,新课程要求学校有一个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然而教师——学校组织中最重要主体的现实情况又如何呢?

本文认为教师素质与新课程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并伴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

在较高的要求与严峻的现实面前,本文指出学校组织变革的模式选择应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并从营造学习与创新的氛围;确立学习与创新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学习与创新的条件和机会;创设学习与创新的舞台和机制;校长的角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设想。

关键词:

新课程学校组织教师素质学习型组织

 

Abstract

Educationshouldbedirectedtothefulldevelopmentofthehumanpersonality,Andwiththeundertakingofthenewcurriculuminnovation,itbecomemoreandmoreobviousthattheoldmodeofschoolorganizationhasbadlyhinderedthefurtherdevelopmentofstudents,teachersandschools.Sotheinnovationofschoolorganizationisimperative.

Theessayanaly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schoolorganizationandthecausesofloweffectivenessineducationorganizationanditschanges.Itpointsoutthatthecurrenteducationsystemandtheimmanentlimitationsoftheschoolorganizationshouldbetoblamefornewcurriculum.

Accordingtothis,thentheessaytriestoexpoundthat,inordertoprompttheinnovation,theschoolshouldofferthreeplatforms,oneforthebuildingoftheactivecultureatmosphere,anotherfortheinspiringofinnovationandtheotherforthefulfillingofth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

Nowadays,teachers,theprincipalpartofaschool,can’tmeetthenewrequirementsoftheinnovation.Asamatteroffact,thereisstillalargedisparitybetweentherequirementsandthereality.Inordertosolvethisproblemtheonlywayistobuildalearningorganization.Soattheendofthisessay,itfocusesonthefivewaysofhowtobuildalearningorganization:

establishingtheaimsandrequirements,offeringchancesandsettinguptheplatformandsystemforlearningandinnovation.Italsotalksabouttheroleofheadmastersduringthebuilding.

Keywords:

NewCurriculum,SchoolOrganization,

TeachersQuality,LearningOrganization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程)是一场由课程教材改革带动的全面、整体的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创新。

余文森教授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中指出:

“两年来,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扎实具体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性进展。

但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变成“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的“泛化”与“神化”;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等。

”来自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与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的分析报告认为:

地区与学段差异;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是新课程实施中要引起重视的三大问题。

两份报告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都强调学校文化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诚然,出现上述问题,从教师方面看,有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矛盾;有新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还有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

从学生方面来看,活跃的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自主学习方式、合作精神的培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从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来看,如何既能活跃课程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如何使课堂讨论既有吸引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等,都还需要深入实践与研究。

从教育管理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学校没有有效地发挥组织的作用,从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到管理模式仍然沿袭旧制,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还沉浸在原有的教学惯性中,学校没有将组织中的个体的潜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并使其不断增长。

因此,上述矛盾才能不断重复而没有较好的解决。

尽管都处在新课程的环境中,那些守着旧有的组织模式的学校,是没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其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增强每位教师的学习能力,让每位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意义,并从珍爱学生发展的高度,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中去,与学生一同成长。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本文认为应从变革学校组织形式入手,用全新的组织运行机制来激发教师持久的创新精神和不断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促其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才能达到将新课程持续推进的目的。

二、学校组织及其变革

(一)教育目标的多重性及其矛盾关系

二十世纪末,著名学者迈克·富兰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苦叹道:

“我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毫无结果的艰难的战斗”。

这样的苦叹,在现今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也同样存在。

原因何在呢?

还是让我们从分析教育组织及其特性入手吧!

关于组织,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社会学的制度理论认为,实际上,组织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对于组织来说,制度化的渐进过程比理性的迎合技术需要的工具性设计更为重要。

按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说法,组织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而且组织合理性与资源的获得,是通过相关的规范、价值的一致性获得的。

因此,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组织目标的确认。

就学校组织而言,与社会规范和价值一致的目标,经常与使学校组织获得成长的效率目标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导致组织往往发展出独立的子系统,分别保证组织的合理性与增强组织效率。

在此影响下,学校组织的目标往往是多重的,而且这多重目标之间在许多时候又是矛盾的。

具体来说,学校组织的目标追求主要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的公众压力,主要是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家长更多的会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提出要求,最简约的表现方式是对升学率的强烈追求;另一种力量是间接的社会价值影响,主要是政治的和职业的教育家关于学生表现方面的期望,他们常常是从某种教育理想出发来要求学校。

政府则更多地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

这几种力量所要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学校在目标追求中的根本的内在矛盾。

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校实际上也同样面临着矛盾。

即学校具有学力保障与成长保障的双重目标,新课程更注重后者。

所谓学力保障就是确保学生对知识、理解、技能进行系统学习的适当的循序渐进的课题程序安排。

在充分指导下,通过学生对这些课题的逐步掌握,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一定水平以上学力的目标。

所谓成长保障是指通过各种活动,提供从长远观点看是学生整个人格发展基础的广泛的经验。

即从教育的本来意义上来说,应尽量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丰富多彩的生气勃勃的活动中去。

而这两个目标实际上存在相互排斥的问题。

一方面是从当前学力形成的角度来把握学生;另一方面则是要用成长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学生。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努力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培养学生尽可能地进行自由的探究与学习的精神。

这两个目标位置的不同,学校教学内容的设计,指导的重点以及学生个人特性的适应等也就会不尽相同。

这样一对矛盾也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矛盾,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时常面临选择的难题。

要保证学生的学力水平或是应试能力,就必须加强程序性的训练,而这样就存在学生思维方式可能程序化的危险,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最终限制了学生(可能是极少数学生)发展的高度。

这也是部分学者将我国缺乏大师级科学家的现象,归咎于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学生创造潜力的主要原因。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则明确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显然,在上述矛盾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学校教师是很难较好地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的。

(二)教育组织低效的直接原因分析

从学校组织结构看,其表面上是一个科层组织,而实际上却对教学很少控制,这种科层组织结构是与工业时代生产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由于学校教育本身的特性与工业生产具有本质的区别,在这种科层结构体系内,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松散耦合”系统。

将学校组织的基本属性定为理性的科层组织的观点,仅是一种理论推演。

事实上,很多学校内部既缺乏有效协调,也很难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控制。

而现代学校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将学生区分开来,以便将其分配到一定的职业中,而这就要求有一套理性化和标准化的教育。

例如,现代学校要求有标准化的教师,被安排到标准化的课程,生产出标准化的学生。

这样的标准化造就出了一个全国统一的市场,使各种各样的组织能够将个体分配到某一劳动力市场。

学校的管理就是为了组织和管理这些标准化的分类。

当这种标准化的生产发生时,学校就获得了巨大的合理性,保证了巨大的投资。

在这种标准化生产的惯性作用下,学校内部是少有改革的动力的。

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控制更多的是依据对教学结果(有时仅仅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的评判达到对教师的控制。

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不可复制性,长期如此控制教师必然产生诸多的矛盾,甚至让教师丧失主动变革的动力与勇于负责的精神,这与科学管理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学校组织如果仅依据工业时代的科层组织形式及管理,是很难有活力与成效的,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相驳的。

学校的合理性高度依赖于这种制度化模式中公众对学校的信心,这就导致教育者在学校标准化的生产过程中,忽视明显存在的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产出”之间的差别,使学校逐渐演化为一个“精细”的管理机构,使管理者一方面维持公众的信心或是信任,另一方面可以逃避技术性的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官僚机构出现了。

它对决定学校的制度化的合理性更为关注,而较少地关注学校里真正的技术活动与结果,即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状态和效果。

对学校里真正技术活动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组织的低效性。

以致于有人认为,教育的生产组织技术从夸美纽斯发明班级授课制之后就没有多大的进步。

因此,学校是一种存在于弱技术强制度环境中的组织,没有效率的情况却在制度化的规则保护下自下而上存在很长时间就不足为奇了。

同时,学校组织的变革还受到教育制度变迁的制约。

在我国,政府在教育制度变迁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表面上看有利于教育制度变革的实施,而实际上却往往导致教育制度变革的低效。

因为这种变革很难全面地考虑相关利益群体要求,加上个体实施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部分群体利益受损。

于是教育之怪现象如择校生,乱收费就成了“正常现象”了。

如近年来改制学校的蓬勃发展,没有改制学校的特长班和名目繁多的实验班,应属此类制度安排下的必然产物,其结果是导致教育的发展不平衡,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背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制度改革主要内容的今天,由于上述诸多矛盾的存在,加上许多学校仍然沿用旧有的管理模式,对新课程的实际效果就可能要大打折扣了。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没有希望了呢?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学校组织只要能顺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进行适当的组织变革,学校、学生和教师是能在新课程中获得较快发展的。

提高学校组织及其变革的有效性必须在两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教育制度的重新构建(其核心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的重新调整);二是重新构建教育活动本身。

新课程改革正是力求在这两方面都有所突破。

如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权限下放到地区和学校,学校有权选择教材版本和开设校本课程,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升学挂钩,而这些是我国学校长期以来未曾涉及的领域,学校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必须要有变革的安排。

因此,新课程推行的效果就与学校组织变革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学校的教育活动必须是建立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其组织形式、评价过程都依赖于学校组织做出新的安排。

另一方面,学校也有主动创新,探索新的组织模式的义务,为新课程的纵深推进做出贡献。

三、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

(一)新课程环境特点分析

新课程对学校组织的要求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对新课程环境特点作简单分析。

《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要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