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682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9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docx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声现象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声现象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省,题号3,分值3)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从的耳朵

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答案】C

【解析】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以声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是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的,故C正确;小提琴与二胡的材料和结构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故D错误。

2.(2018桂林市,2,3分)“小关,上学去啦!

”.正在看书的小关听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超在叫他,小关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答案】C

【解析】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小关听到音就知道是好朋友小超在叫他,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故C正确;A、B、D不正确.

3.(2018广西柳州,6,3)如图4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

这一现象表明

A.铃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C.铃声在真空中音调变高

D.闹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时,声音越来越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选项正确;与音调高低无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振动的频率,故BC错误;我们可以看到闹钟仍在振动,故D选项错误。

4.(2018贵州省遵义市,21题,3分)

【答案】C

【解析】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A错误;物体振动时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能听到,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而且还必须要有传声介质将声音传递到人耳,B错误;“不敢高声语”是说不敢大声讲话,因此此处的“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C正确;禁止鸣笛是为了阻止噪声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错误.故选C.

5.(2018龙东市,2,2分值)

【答案】A

【解析】扬声器发声时,烛焰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钢尺振动,产生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不正确;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不正确;倒车雷达,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不正确.

6.(2018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2分)

【答案】A

【解析】根据声音的产生、控制噪声的方法、声音的频率和声的利用的相关知识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

A.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考场外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C.用相同的力拔动吉他的两根粗细不同的弦,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所以改变的是音调,故C错误;

D.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7.(2018湖北省黄石市,题号16,分值2)

【答案】A

【解析】利用声呐可以探测海底的深度,从而测绘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故A正确;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声音的传播要比光慢的多,故C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锣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

8.(2018湖北省荆州市,题号14,分值2)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发声

B.声音只可以传递信息

C.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防止噪声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C

【解析】所有的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A错误;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B错误;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防止声音的产生,C正确;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错误。

9.(2018湖南省衡阳市,题号16,分值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振动的空气柱一定在发声

C.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空间小,没有产生回声”

D.在同一宇宙飞船的太空舱内,两名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答案】ABD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B正确;在10m2的小房间里说话听不到回声,是因为声音从嘴中发出,撞到墙壁上再传回耳朵里是需要时间的,但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快,小房间里的传播距离短,返回到耳朵时,于发生的时间只差了不到0.1秒的话,就会与原来的声音混在一起。

人的大脑是有0.1秒的反应时间的,所以自然就只听见一个声音了,C错误;航空器内是仿地面自然环境的,即里面是有正常空气的,所以可以直接交谈,D正确。

10.(2018湖南省怀化市,7,3分)

【答案】A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B错误;根据音色辨别不同的乐器,故C错误;声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因此选A。

11.(2018湖南娄底,3,3)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即:

A、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幅是相同的,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能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正确;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同一尺子,音色和振幅均相同,不能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错误;

C、响度跟振幅、人与声源的距离都有关,故C错误;

D、实验中没有改变传播声音的介质,故不能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12.(2018山东德州,1,3)图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B

【思路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

(3)根据噪音和乐音的定义分析;

(4)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题过程】解: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

B。

13.(2018山东聊城,2,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吹笛子时,笛管振动发声

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D

【思路分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响度与振幅有关。

【解题过程】解:

A、超声波属于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吹笛子时,笛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B错误;

C、汽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击鼓,振幅不同,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不铜,故D正确。

故选:

D。

14.(2018山东临沂,5,2)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人耳可以听到超声,不能听到次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音色不同

【答案】D

【思路分析】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都是人耳听不到

(4)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解题过程】解:

A、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0m/s。

故B错误;

C、超声波和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都是人耳听不到的,故C错误;

D、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D正确。

故选:

D。

15.(2018山东泰安,2,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C.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D.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C

【思路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耳都能听得到,只有响度和频率合适,人耳才可能听得到;

(2)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声音的利用有两个:

一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二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解题过程】解: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且有一定的响度,所以,只要物体振动,人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

B、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学校周边“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人们利用超声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纹,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

C。

16.(2018山东省烟台市,2,2分)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小明设计了图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答案】B

【解析】

(1)声音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响度跟振幅有关。

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A.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指触摸喉咙处,感觉到声带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

B.一边改变管子插入水中深度,一边用嘴吹管的上端,空气柱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符合题意;

C.敲打铜锣,锣响后用手触摸锣面,感觉到鼓面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敲击音叉后,将音叉轻轻地接触脸颊,会感到音叉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7.(2018山东枣庄,2,2)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如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减小噪声污染B.减小大气污染C.绿化美化环境D.减小水污染

【答案】A

【思路分析】减弱噪声噪声污染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

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题过程】解:

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穿城而过的高铁两旁建有隔音板能阻断噪声的传播,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人需戴耳罩、跳广场舞的大妈要把音量调小一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所以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减小噪声污染。

故选:

A。

18.(2018山东淄博,第2题,2分)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智能机器人Troika可以用简单语言与人类交流。

关于机器人的声音()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的声音与运动员的声音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答案】C

【解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A错误;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错误;不同物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D错误。

19.(2018四川眉山,1,3)如图所示,在A、B、C、D4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思路分析】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题思路】解:

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敲打每个瓶子时,音调不同,但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A中的空气柱最短,发出的音调最高,故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由于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导致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水少的振动快,故D的音调最高,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

B。

20.(2018四川绵阳,2,3)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放有桌椅的教室里声音响亮,原因是()

A.声音的响度大些B.声音的音调高些

C.声音与回声分开了D.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答案】D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在学习声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们从基础知识和实际生活入手。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门窗关闭,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能加强原声;桌椅表面粗糙不平吸收声音,减小响度。

【解题过程】解:

教室的长与宽约8m左右,在空教室讲话时,声音经墙壁反射回仅需0.04s左右,当回声比原声到达耳内的时间差低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这就是空教室内讲话声特别响的原因;开着窗声音会传出室外减小响度,教室内放有桌椅,声音传播过程中会桌椅等物质吸收,使声音能量大大减少,这样一来即使有回声,也因能量变小而使声音变弱。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D。

21.(2018天津,1,3)生活中常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

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频率

【答案】A

【解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声现象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说法相联系,深入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概念。

解:

“引吭高歌”中的“高”说明声音的响度大,“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故选:

A。

22.(2018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题号31,分值2)

【答案】C。

【解析】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才能开锁,其他人说出暗语也不能打开锁,说明声纹锁依据的是主人声音中不同于别人的部分,显然是音色。

23.(2018湖北襄阳,3,2)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在学校周围植树

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教室安装隔音玻璃

D.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答案】B

【思路分析】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根据每个选项的实际做法,分别加以分析判断。

【解题过程】解:

A、在学校周植树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D、教室安装隔音玻璃、在靠近学校的道路旁安装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D错误。

故选:

B。

24.(2018湖北省孝感市,题号1,分值3)

【答案】B。

【解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要有传声介质和健康的人耳,且声音的频率在可听声范围内,同时具备了才能听到,选项A错误;物体要发声必需要振动,选项B正确;声音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选项C错误;禁止鸣笛是让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选项D错误。

故选B。

25.(2018湖北省宜昌市,题号1,分值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只要物体振动,就可以产生声音,但有些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故D错误。

26.(2018湖南娄底,3,3)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荣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A.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B.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A

【思路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题过程】解:

A、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的振幅是相同的,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能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故A正确;

B、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同一尺子,音色和振幅均相同,不能说明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故B错误;

C、响度跟振幅、人与声源的距离都有关,故C错误;

D、实验中,没有改变传播声音的介质,故不能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D错误。

故选:

A。

27.(2018吉林长春市,1,2分)

图书馆内禁止“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

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好D.速度大

【答案】A

【解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在此题中的大声指的是声音的大小,因此指的是响度。

28.(2018江苏南京,3,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考期问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

【答案】B

【思路分析】

(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

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4)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解题过程】解: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的。

故A错误;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

C、筑工地夜问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

故选:

B。

29.(2018辽宁省鞍山市,第2题,2分)

【答案】A

【解析】不同材料或结构的声源,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正确;教室内不要喧哗,是要求同学们说话的响度要小些,故B错误;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30.(2018四川省资阳市,1,3分)

【答案】C

【解析】

(1)麦克风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

(2)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4)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据此可辨别不同的乐器。

A、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现场观众大合唱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成龙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在演唱会上,歌声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故C正确;

D、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的伴奏乐器,而不是通过响度,故D错误。

故选:

C。

31.(2018湖南岳阳,3,3)下列有关声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吉它发出的琴声来自弦的振动

B.声音只能在气体中传播

C.岳阳开展“禁炮”行动,是从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D.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了次声波测距

【答案】

【思路分析】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噪声的控制,超声波的应用等知识点,是基础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解答过程】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吉它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B错误;

C.岳阳开展“禁炮”行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错误。

故选:

A。

32.(2018广东深圳,5,3)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

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明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

【思路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4)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有关。

【解题过程】解:

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明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

A。

33.(2018广西北部湾,6,2)下列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的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答案】A

【思路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解题过程】解:

A、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不同人的音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