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药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4273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技术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生物技术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生物技术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生物技术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生物技术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技术药物.docx

《生物技术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技术药物.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技术药物.docx

生物技术药物

1、生物技术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又称基因工程药物,通常指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因子类药物,也包括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上述产品及其修饰物。

另外,应用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反义药物和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药物和核酶也属于生物技术药物发展领域。

2、药物受体:

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内,是一些能与生物活性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药物等相互作用的分子,蛋白质是最重要的一类药物受体,除此之外还有细胞的其他成分,如核酸等

3、新药:

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对已经上市的药品改变其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注册任然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4、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受体拮抗剂:

竞争性受体拮抗剂:

内在活性为0,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生物效应,但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使用足够浓度的激动剂仍可达到最大效应,即拮抗作用可以随着激动剂浓度的增加而解除。

非竞争性受体拮抗剂:

在任何浓度下都可阻止激动剂在特定受体产生最大效应,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向右移,但斜率及最大效应均降低,它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或使激动剂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生物效应。

因此增加激动剂浓度不能解除非竞争性拮抗剂的拮抗作用。

5、先导化合物:

从众多天然来源或化学合成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意义的物质,具有特定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可作为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称为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起始和基础。

6、高通量药物筛选:

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throughputscreening,HT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药筛选新方法,主要由自动化操作系统、高灵敏度检测系统、分子细胞水平的高特异性体外筛选模型及被筛样品管理库(即样品库)的建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系统等5个主要部分组成,使实验过程程序化,有合理、科学的管理系统。

由于这些筛选方法是在微量条件下进行,同时采用自动化操作系统,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筛选,因而称为高通量药物筛选。

7、药品注册:

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系统评价,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8、ADME:

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药代动力学。

9、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

耐受性:

一些药物在指定剂量时,其反应强度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改变,随着连续给药,反应性降低,产生对药物的耐受作用

抗药性:

病原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耐受性称为抗药性

依赖性:

麻醉药品或精神类药品连续使用时还会产生药物的依赖性

10、合理药物设计:

是以某一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为基础,进一步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物质,并尽可能阐明靶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再以靶分子为对象设计药物分子,使其能专一结合于靶分子的活性部位(如酶的活性中心),从而能改变靶分子的活性以发挥药物分子的治疗作用。

常见的靶物质有以下几种:

1.酶:

2.受体:

3.离子通道,4.核酸

11、组合化学:

采用化学、生物学或生物合成方法,把诸如核苷酸、氨基酸、单糖以及各种小分子,系统地装配成不同的组合,高效自动化合成结构多样性,具有多种特征的大量分子,建立可供筛选的化学物质库。

12、治疗指数与安全指数:

治疗指数:

(TI)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大小的指标,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表示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之间的剂量距离,TI值越大表示药物的安全性越大。

安全指数:

LD5/ED95

激动剂与部分激动剂:

激动剂:

有很高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最大药理效应。

部分激动剂:

对受体有一定的亲和性,与受体结合产生较弱效应,由于亲和力较小,即使浓度再增加也达不到最大效应。

13、干扰素:

是人体细胞分泌的一种活性蛋白质,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干扰素tau:

干扰素家族的一员,是一种营养胚素,最早发现与反刍动物体内,维持怀孕期间的黄体功能,与妊娠有关的一种干扰素。

15、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也称快速跟踪创新或“me-too”创新,是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基础上,对原始创新药物进行结构改造,能发现具有相当或更高药用价值的新的化学实体(NewChemicnlEntity,NCE)。

16、转基因动物:

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对动物基因组的结构或组成进行人为的修饰,并通过相应的动物育种技术使这些经过修饰改造后的基因组在世代间得以稳定的传递和表达。

动物基因组中稳定的整合含有外源的基因动物,可以大容量、廉价的生产复杂蛋白质。

17、细胞因子:

主要是由免疫细胞分泌的、在体内含量极低,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和糖蛋白的统称。

三股螺旋DNA:

脱氧寡核苷酸能与双股螺旋双链DNA特异性序列结合,形成三股螺旋DNA(TPOOPC)。

这种三螺旋结构可阻止转录RNA和DNA的复制。

鉴于其作用原理有别于RNA的反义技术,所以也有人将三螺旋DNA技术称为反基因技术。

18、生物等效性:

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活力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

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比较待测生物药物与标准品生物药物生物利用度,即可得出生物药物的生物等效性关系。

19、白细胞:

白细胞又叫白血球或白血细胞,可以分为三个亚家族,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是一类能直接造成肿瘤细胞死亡的细胞因子。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的不同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类型。

TNF-α主要是由巨噬细胞产生,LPS是其较强的诱导剂,T细胞和NK细胞在某些刺激因子(如PMA)作用下也可分泌此类因子。

TNF-β主要是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T细胞在抗原、丝裂原等刺激物的作用下可合成高水平的TNF-β。

TNF-β在最初发现时称为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是淋巴细胞杀伤抗原性靶细胞的效应因子。

20、生物药物:

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一大类药物。

分为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制品。

21、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是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生物材料制备,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22、集落刺激因子:

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并使之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某些有关的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糖蛋白。

23、多中心临床试验:

是有多位研究者按照同一实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各中心同时开始和结束试验。

多中心试验由一位主要研究者负总责,并作为临床试验各中心的协调研究者。

多中心试验应当根据参加试验的中心数目和实验要求。

以及对试验用药品的了解程度建立管理体系,协调研究者负责整个试验的实施。

24、JAK-STAT通路:

JAK(justanotherkinase或januskinase)是一类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在调节多种细胞因子蛋白的信号传导因子方面起核心作用。

因为含有两个活性位点,因此被称为Janus。

已发现四个成员,即JAK1、JAK2、JAK3和TYK2。

JAK的底物为STAT,即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STAT),目前已有6种STAT得到确认。

STAT被JAK磷酸化后发生二聚化,然后穿过核膜进入核内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这条信号通路称为JAK-STAT途径。

25、生长因子:

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增殖的可溶性多肽类物质,是导致细胞增殖效应的信息分子,对多种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又称为多肽生长因子

2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亦称为生长调节素(somatomedins),是生长激素诱导靶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促生长作用的肽类物质,是由两种紧密相关的小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组成。

由于他们在结构上与胰岛素原有很高的相似性,故而得名。

27、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是一种由118个氨基组成的蛋白质,NGF是维持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所必需的营养因子。

28、半合成人胰岛素:

人胰岛素emp,用酶法修饰猪胰岛素制成与人胰岛素序列相同的人源化胰岛素

29、水蛭素:

水蛭体内的一种蛋白质,含65个氨基酸残基和3对二硫键,具有高度特异的抗凝血酶活性,抑制凝血酶结合底物,有抗凝血作用。

30、双特异性抗体:

指含有2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人工抗体,能在靶细胞和功能分子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具有导向性的免疫反应。

3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指将基因工程表达的蛋白质疫苗进行纯化后制成的疫苗。

32、基因治疗:

指应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3、反义RNA:

指能与靶分子mRNA序列互补的RNA片段,AntisenseRNA可与mRNA配对成双链,也可与引物RNA互补从而抑制翻译和复制过程。

通过碱基对氢键的作用与靶mRNA形成双链复合物而影响基因的转录、翻译和加工过程,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孤儿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疾病患者的药品。

黑框警告:

黑框存在置于处方药标识中最严重的一种警告,使用黑框意味着对消费者而言,用药之后的安全隐患较大,并且直接禁止该药物对消费者进行广告宣传。

 

1、药物的跨膜信号传导

A.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细胞膜,作用于胞内受体。

B.配体与跨膜受体结合,使胞内酶产生变构活性调节。

C.通过配体-门控跨膜离子通道进行信号转导。

D.通过G-蛋白偶联的受体进行信号转导,膜上的许多受体通过G-蛋白介导,调节不同的效应蛋白,进行信号转导

2、生物技术药物主药有哪些品种类型,未来十年的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技术药物品种:

1.细胞因子干扰素类

2.细胞因子白介素类和肿瘤坏死因子

3.造血系统生长因子类

4.生长因子类

5.重组蛋白质与多肽类激素

6.心血管病治疗剂与酶制剂

7.重组疫苗与单抗制品

8.基因药物

未来十年的研究方向:

a.肿瘤

b.神经退化性疾病

c.自身免疫性疾病

d.心血管疾病

e.病毒感染性疾病

f.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

3、新药的一般研究和开发过程

1)、化合物的发现

2)、基本特性的研究

3)、临床前研究

4)、申报临床人体试验

5)、临床试验(ⅠⅡⅢ期)

6)、申报试生产

7)、申报生产证书

8)、产品投放市场

9)、后市场跟踪

4、生物新药研究过程中哪些成果可以申请发明专利

从专利保护角度出发,生物技术发明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1)、方法发明:

即利用生物转化、纯化、分离等技术手段产生活的有机体及其他生物组分的方法发明。

2)、用途发明:

也称生物特性利用发明。

指有关动植物、微生物或其他组分的生物特性在应用或用途方面的发明。

3)、产品发明:

指动植物或其他生物组分的发明。

如一种纯的微生物的培养等

5、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估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毒性评估有些试验项目较难判定,如人源性重组产品,以动物进行过敏试验、显然不尽合理,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

(1)生物技术药物的种族特异性,如GH和某些细胞因子,他们在人体引起的生物活性在试验动物身上并不反映。

(2)生物技术药物与化学药物比较,各个批量产品之间有较大不同。

(3)在长期毒性研究中,可能引起免疫应答。

(4)在某些情况下,尚缺少合适的有效分析方法。

另外,三致试验对于许多生物技术药物不是全部需要进行。

通常是先进行致突变和致畸试验,如无异常,就可免去进行致癌试验

6、药物临床试验的分期,及各期的主要研究目的

新药的临床试验各国要求不同,一般分为3—4期进行

I期临床试验通常在少数的健康志愿者中进行,其研究目的是为大量临床试验确定:

(1)药物在人体的药理性质(包括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2)药物在人体的毒理学性质(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

(3)药物给予人体的合适途径和频率。

受试者:

10-30人,国家指定的定点临床医院,遵循GCP。

剂量:

先确定耐受试验的最大剂量,起始剂量一般为预测剂量的十分之一。

Ⅱ期临床试验是新药临床评价最重要的研究工作。

可分为两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

目的意义:

在有对照组的条件下详细考察新药的疗效、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应采用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实验。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临床试验是第一阶段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对新药作全面评价,要求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和扩大临床试验单位,使之不少于3个,本阶段的各项要求与第一阶段相似,一般可以不采用双盲法。

Ⅲ期临床试验:

目的是对新药进行大量的安全性考察与评价,重点了解长期使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进一步考察新药的疗效、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品申报获得批准提供充分数据

Ⅳ期临床试验:

后临床安全监视观察,对长期使用的一些药物扩大观察决定其是否转为正式产品

7、简述生物技术药物的一般生产过程

可分为上游和下游两个阶段。

上游阶段是指构建稳定高效表达的工程细胞(或工程菌),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分离,工程菌的构建与筛选;

下游阶段是指工程菌(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发酵),一直到产品的分离纯化、制剂、质量控制等一系列工艺过程。

其中分离纯化技术是极其重要步骤,又称为“后处理”,它包括细胞破碎,固液分离、浓缩、层析纯化直至得到终产品。

所以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全过程是:

目的基因的克隆、构建DNA重组体,将DNA重组体转入宿主菌,构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工程菌的发酵(或工程细胞的培养),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制剂、成品检定等

8、药品质量管理规范文件有哪些?

分别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1 研究与开发者: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规范

2 临床研究单位:

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

3 药品生产企业: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4 药品经销商:

GSP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

5 医院、消费者:

GUP医药商品使用管理规范

6 中药栽培企业:

GAP中草药栽培规范

7 医院药房和药剂科:

GPP医院药房质量管理规范

9、蛋白质类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的不稳定作用,如何保持与提高生物技术药物的稳定性

蛋白质类药物因其分子具有严格的三维空间结构,所以其生物活性不禁取决于分子的一级结构,还与其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

1 化学上的不稳定性:

由种因素引起的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基团进行修饰,引起原有的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

主要包括:

氧化作用、脱酰胺作用、水解作用、外消旋作用β-消去反应

2 物理上的不稳定性:

主要涉及到更高级的空间构型的改变,包括蛋白质分子二级结构或高级空间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由温度、pH等变化引起。

形成自身凝聚作用、或者便面吸附作用、变性等。

蛋白质类药物的物理性或化学性降解可能发生在多种不同环节,包括制造生产过程、纯化操作过程、处方制剂即储存流通等。

MetCysHisTrpTyr

-X-Asp-Y-AsnGln

α甲基氢被氢氧根离子除去,

形成碳负离子中间体,从而发生消旋

CysSerThrPheLys

AsnGln

提高生物技术药物稳定性的途径:

1)定点突变:

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替代引起多肽不稳定的残基或引入能增加多肽稳定性的残基。

2)化学修饰:

通常使用PEG修饰

3)添加剂:

通过加入糖类、多元醇、明胶等添加剂,可以提高多肽的稳定性

4)冻干:

多肽发生一系列变化如脱酰胺反应、水解作用等均需要水的参与,另外水含量降低可以提高多肽的变性温度。

10、生物技术药物的表达系统,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的表达方式及其特点

大肠杆菌:

表达方式:

●细胞内不溶性表达:

包含体

●细胞内可溶性表达:

分离纯化比较困难

●细胞周质表达:

用渗透振扰法分离产物,可避免胞内蛋白酶的降解

●胞外分泌型表达:

通过信号肽携带等操作,是最优先的方法。

特点:

a.分泌能力不足,真核蛋白在E.coil中常形成不溶性包含体,表达产物必须变性后复性才能恢复生理活性

b.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不存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不进行糖基化修饰,只能用于不进行糖基化修饰的真核蛋白。

c.由于翻译常从起始密码子AUG开始,因此蛋白末端多出一个甲硫氨酸残基,容易引起免疫反应。

d.产生蛋白酶会破坏目的蛋白

酵母:

表达方式:

将表达产物分泌到胞外,表达产物能糖基化。

特点:

a.是真核表达体系,能够对表达蛋白进行折叠、翻译后修饰和糖基化

b.表达产量高

c.培养基成本低

d.适用于高密度发酵

e.杂蛋白少,产物易于纯化

缺点:

1、色素难以除去

2、啤酒酵母、表达量较低,大量表达时,会出现质粒丢失、超糖基化、分泌蛋白留在壁膜之间,增加了纯化难度

3、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优于啤酒酵母

哺乳动物表达系统:

哺乳动物细胞可将表达产物由重组转化细胞分泌到培养液中,细胞培养液成分可人为控制,从而使产物纯化操作变得容易,哺乳动物细胞分泌的表达产物是糖基化的,接近或类似天然产物。

对于复杂构造的生物药物是其他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缺点:

细胞生长缓慢、生产效率低、培养条件苛刻、成本高、培养液中产物浓度低,扩大生产比较困难。

11、生物技术药物的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 产品的鉴别

2 纯度分析

3 生物学活性测定

4 稳定性考察

5 产品一致性的保证

12、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具有非常广泛的功能:

1、靶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2、增强抗感染和细胞杀伤效应

3、促进或抑制其他细胞因子和膜表面分子的表达

4、促进炎症过程

5、影响细胞代谢

13、干扰素α、β、γ的分别产生细胞及临床应用

1 干扰素α:

白细胞产生,第一个用于临床研究的重组干扰素是干扰素α-2a,干扰素α-2a和α-2b已经被批准用于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2 干扰素β:

成纤维细胞产生,用于多发性硬化症

3 干扰素γ:

活化的的T淋巴细胞产生,用于慢性肉芽瘤、类风湿性关节炎

14、干扰素的结构改造

1、融合干扰素

在所有IFN-α亚型的序列和活性都弄清后,设计融合体改进天然亚型的活性,或制造融合体改变IFN的性质。

融合分子的结构—功能分析表明IFN-α分子的N末端部分对它们的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将IFN-α1的前61个氨基酸残基与α2的后10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融合体对鼠细胞表现出高度抗病毒活性。

IFN-α1的前91个氨基酸残基与α4的后7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融合体没有抗病毒活性,但却提高了抗肿瘤活性。

2、PEG化干扰素

PEG交联分子有更高的耐热性,物理稳定性,更好的抗蛋白酶降解的保护性,更好的溶解性,更长的体内循环半衰期和更低的清除率,降低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IFN-α的半衰期是4-8h,注射24h后血清中极少或无法测得。

为了维持有效浓度要每日注射。

早期研究5kD的PEG与IFN-α2a连接,但II期临床证明其疗效比IFN-α2a差而中止。

将IFN-α2b与PEG(12kD)共价交联,形成31kD分子,可以每周给药一次。

最近研发出的PEG(40kD)-IFNα2a

PEG(20kD)-IFNα2b

药理学性质都得到预期改善。

15、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IFN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影响两个酶系统而实现的,一是激活蛋白激酶产生磷酸化,使起起动因子“翻译”过程障碍,病毒复制受阻;二是激活2`5`-寡腺苷酸合成酶,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分解病毒mRNA,终致病毒复制受阻。

①、干扰素能够诱导细胞产生蛋白激酶eIF-2α,最初合成的eIF-2α蛋白激酶不具备催化活性,遇到dsRNA(dsRNA,为各种病毒复制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才被激活。

激活的eIF-2α蛋白激酶使底物eIF-2α磷酸化[eIF-2α是真核细胞转录起始因子(eukaryocyteinitiationfactor2,eIF-2)的α亚基(eIF-2α)],进一步阻断小核糖体亚单位的合成,病毒复制不能启动,阻止病毒(和细胞)mRNA的翻译活动.

②、2ˊ-5ˊAS(2ˊ-5ˊ寡腺苷酸合成酶)

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AS)和eIF-2α蛋白激酶系统,抑制病毒的复制。

从机制来看,干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

因此干扰素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期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16、IL-2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如何进行合理的改造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螺旋A与结合IL-2受体β链有关。

其中Asp20和Leu17高度保守,用Lys取代后可使IL-2完全失去活性和结合能力。

(2)螺旋A和螺旋B-B’中的Lys35、Arg38、Phe42或Lys43是IL-2结合IL-2受体α链的关键位点。

用Ala代替Arg38后,IL-2则不能与IL-2受体α链结合。

(3)螺旋D中的Gln126与IL-2结合γ链有关。

(4)Leu17、Phe44和Trp121是IL-2的活性位点。

(5)除去IL-2N端1-10AA,活性下降30-50%。

除去IL-2N端1-20AA,活性消失。

(6)Cys58,Cys105,Cys125,Cys58-Cys105形成二硫键,在保持IL-2生物学活性上起关键作用。

IL-2的改造:

1、定点突变:

正对结构中的针对结构中Cys125易形成链间二硫键进行定点诱变,降低包涵体中复性是可能引起的错配。

2、PEG修饰的IL-2:

用PEG对IL-2加以修饰,PEG-IL-2分子量为25KD,生物活性保留70%,PEG成分具有部分协同IL-2促进LAK效应,PEG-IL-2激活LAK细胞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力接近甚至强于IL-2,半衰期可延长7倍左右。

3、IL-2融合蛋白: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以T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并侵犯皮肤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大约60%CTCL患者的肿瘤上存在IL-2受体,仅这种病人用此药治疗才有效。

IL-2是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的主要细胞因子。

4、长效白介素-2:

改善IL-2作用时间和效果的方法也是研究的热点,如白细胞介素-2长循环脂质体。

17、IL-11的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及主要治疗

1、协同SCF等促进骨髓集落形成。

2、协同IL-3等促进巨核细胞的形成和成熟,促血小板生成。

3、促进红细胞生成。

4、协同IL-3、SCF等促进原始多潜能祖细胞的增殖。

5、刺激T细胞依赖的B细胞的发育。

6、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IL-11和SCF能显著刺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骨髓细胞基质粘附层的形成,这表明IL-11对造血微环境有缺陷的再障患者有治疗价值。

对非造血系统的作用

1、参与上皮细胞的生理调控。

2、协同PTH(甲状旁腺激素)等促进破骨细胞发育。

3、参与神经组织的调节,诱导神经元的分化。

4、其他效应如抑制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lipase,LPL)活性和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