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358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76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学设计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

 

第1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通过比较、概括等活动,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减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借助课件与描述,展现我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然后,突出西宁至格尔木,再由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线(即青藏铁路)。

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计算,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什么叫加法?

什么叫减法?

什么叫乘法?

什么叫除法?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从今天起,我们再进一步地研究这四种运算,学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

(板书:

四则运算)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关系等相关知识。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概括总结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请学生提出问题。

依教科书主题图,屏幕右上呈现西宁——格尔木——拉萨铁路路线图,动态呈现火车飞驰在青藏高原上的情景。

谈话: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要用加法、减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相应的问题呈现。

(2)请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解决方法与结果。

随学生交流,板书算式。

2.概括意义。

(1)概括加法的意义。

①借助814+1142=1956,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直观再现把814km与1142km合并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书:

合并。

③提出问题,概括加法意义。

(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请学生思考、交流。

之后,规范学生的表述,揭示并板书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④请学生回忆,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随学生的回答,在原算式中注明,板书如下:

(2)概括减法的意义。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

(2)、(3)题,思考以下问题。

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交流。

请学生交流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③提出问题,概括减法意义。

借助板书,谈话并提出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第

(1)、

(2)、(3)题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已经知道了“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请观察(指上面板书)并想一想:

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

请学生试说减法的意义……

提炼,并板书减法的意义。

④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回忆、说明各部分的名称。

(3)加、减法的关系。

①比较、交流。

引导学生回顾比较第

(2)、(3)题与第

(1)题的已知信息与问题有什么变化,然后请学生观察三个算式,思考: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②归纳、整理。

在学生比较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强调:

(1)题,是已知814和1142,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

(2)、(3)题正好相反,已知两个加数的和是1956,还知道其中一个加数814(或1142),求另一个加数1142(或814),用减法计算。

从第

(1)、

(2)、(3)题的计算和减法的意义可以看出,减法运算是和加法运算相反的运算,相反的运算在数学中叫逆运算。

所以,我们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板书: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回顾总结。

提出要求:

想一想,加法算式、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进而,提出:

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请动手写一写。

巡视中,以“怎样求加数?

”“怎样求减数?

”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交流,归纳整理。

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呈现关系式。

4.小结。

先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之后,教师小结: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加、减法的意义,明白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总结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2插图和第

(1)题。

(1)学生看图读题,提问:

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

板书:

用加法算:

3+3+3+3=12用乘法算:

3×4=12

(2)哪种方法简便?

(3)从上面的算式来看,谁能说一说:

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4=12



因数因数积

2.教学除法的意义。

出示例2第

(2)、(3)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

(1)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师分别板书:

12÷3=412÷4=3

(2)与第

(1)题相比,第

(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

求什么?

怎样算?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师重复说明:

(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3)由此看来,除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汇报,师归纳并板书: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12÷3=4

12÷4=3



被除数除数商

(4)观察比较第

(1)、

(2)、(3)题的条件、问题和算式,说一说除法和乘法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后,师归纳: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师投影出示教科书第6页关系式。

(2)想一想:

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3)我们的学习、计算中,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指名回答,师归纳:

乘、除法的验算,填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等都是用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总结,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因此,学生都比较活跃,学得轻松、愉快。

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掌握得比较好,都能正确运用这些关系来求乘、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和乘、除法的验算。

只是少数同学计算不细心,还需要提高计算能力。

第3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例3。

【教学目标】

1.归纳有关0的运算的特性,熟练掌握有关0的运算。

2.借助故事让学生体会到0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教学重点】

归纳总结有关0的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则有关0的小故事。

(师讲故事或播放视频)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归纳:

是啊,0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运算。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

具体描述一下这些运算。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小组长作记录。

(2)小组代表汇报,师板书: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3)你能举例说明吗?

2.在除法里规定除以非0的数是什么意思?

(0不能作除数)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呢?

师举例,5÷0和0÷0,让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意义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使学生明确:

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这样0作除数没有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第6页下面的数学游戏。

要求:

1.观察这些数的排列规律。

2.看清游戏要求。

3.分小组进行游戏,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注意:

0不能作除数。

【教学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有关0的运算,本节课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时由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回顾,小组讨论、合作,总结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

特别是对5÷0、0÷0的结果展开讨论时,学生讨论得积极,能发现问题,因此对0不能作除数体会较深、理解得比较清楚。

整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得轻松、积极、愉快。

第4课时括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2.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45-15+3020÷4×28+5×470-36÷9

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和理由,并口算出结果。

2.计算96÷12+4×2,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运算的顺序。

3.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下面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板书课题:

括号)

二、教学新知

1.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

刚才96÷12+4×2同学们都能按顺序计算出结果,如果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呢?

指名回答: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2.认识中括号。

从这两道算式我们可以看出,添上小括号就改变了运算顺序。

因此列式时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但有时只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

(板书:

[])

说明:

像这样的括号,叫做中括号。

(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中括号是加在小括号外面的第二重括号。

3.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

(1)那么,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

请看教科书例4中小精灵说的一句话,然后告诉大家。

(2)现在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再指几名学生说运算顺序。

4.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结合这三个算式:

96÷12+4×296÷(12+4)×296÷[(12+4)×2]

我们来总结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2)只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师强调。

三、小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括号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回顾了没有括号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后,直接告诉学生有时小括号不够用,引出中括号,让学生认识中括号、了解中括号的作用,并理解和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通过练习和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完整、清晰的认识。

让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各种括号的大体历史。

从作业来看,学生对运算顺序掌握得较好,但计算不细心,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

第5课时租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理解题意。

2.培养学生理性、周全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租船问题渗透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带小朋友们去公园划船,共有32人。

大船限乘6人,小船限乘4人。

大船每条30元,小船每条24元。

你准备怎样租船?

有几种租船方案?

(板书课题:

租船)

二、探究新知

1.学生独立审题,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求的问题,指名回答。

2.分小组讨论:

可以怎样租船?

小组长记录讨论出的方案。

3.集体交流租船方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师有意记录教科书例5中的两种方案在黑板上。

4.还有其他的方案吗?

5.分小组合作:

算一算,你们组的每种方案各需要多少钱?

6.讨论:

哪种方案最省钱?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第二种方案最省钱,即:

租2条小船和4条大船,因为这种方案每条船都没有空余座位,而且花钱最少。

7.回顾:

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指名说一说,师概括说明:

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还要考虑船上不空余座位,再进行调整,到最后符合题目的要求为止,并从中找到最佳的方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租船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

30×5+24×1=174(元)

4条大船:

30×4=120(元)

2条小船:

24×2=48(元)

120+48=168(元)

答: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教学反思】

“怎样租船最省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要迅速想到解决这类分配方案问题的最好方法,难度比较大,因此我提出的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船”,这个问题简单多了,学生只要想到一种能比较合理的租船方案就可以了,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也有了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的积极性和表现欲。

搜集到了多种方案后,再提问“怎样租船最省钱?

”就能很快找到最优方案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展开热烈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到最后也达到了使学生有优化意识的目的。

第2单元观察物体

(二)

第1课时观察物体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若干个正方体,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交流。

课件出示二年级观察物体例1、例2的情境图。

同时,谈话:

二年级我们学习过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或简单的几何形体。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呈现长方体),请说出它的名称。

想一想,观察物体时一般要从几个方向进行观察?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后,强调:

一般要从前面、上面、侧面三个方向进行观察。

观察时注意姿势,眼睛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2.观察,交流。

教师把两个正方体拼搭在一起(如右),放在讲桌上。

提出要求:

谁愿意来观察这个长方体?

依次请两位学生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向大家汇报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请全班学生评议观察结果。

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板书:

观察物体

(二)]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例1)。

(1)拼搭。

①动手操作。

谈话提出要求:

刚才老师用两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长方体。

同学们都很会玩积木,请同桌合作进行拼搭。

用4个正方体,拼搭成一个你们喜欢的几何体。

请动手试试。

②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拼搭成的几何体。

根据学生的交流,屏幕上呈现拼搭出的几何体,如:

(2)观察。

屏幕上闪动,变色。

告诉学生:

请选择拼搭的这个形状的组合体,放在4人小组桌子中间。

①请学生从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

②请每个学生回想在各个方向看到了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动手画一画。

③小组内交流,并完成观察报告单。

④全班交流。

请两组汇报(或展示报告单),大家评议。

(3)辨认。

谈话:

大家都对这样的组合体进行了观察,在大家观察时,小华也在观察(屏幕上呈现例1中小华观察的画面)。

她从不同方向看到了不同的形状(点击,屏幕上呈现例1中的3个平面图形)。

这些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点击,3个平面图形下面依次呈现: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接着,提出:

看看、想象,把自己的判断说给同桌听听。

在学生做出判断后,挑选部分学生向大家汇报。

(4)猜想。

提出要求:

大家都清楚了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这个组合体分别得到的平面图形。

请猜想从右面看,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动手把它画出来。

请学生展示、解释,大家评议。

三、全课总结

谈话交流。

第2课时观察物体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例2。

【教学目标】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能辨认所看到的各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相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辨认所看到的各个物体的形状是否相同。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辨认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多个物体。

二、新课探究

课件出示例2图。

1.照样子摆一摆。

(拿四个正方体)

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

2.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吗?

小组为单位,站在同一位置轮流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再交流各自看到的每个物体的形状,并汇报:

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形状相同,都是

3.从左面看,形状相同吗?

从前面呢?

小组还是站在同一个位置先观察左面的形状各是怎样的,说一说,画一画,再从前面观察这3个物体各是什么图形,议一议,并画出来。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结果;从左面看,形状也相同,都是

从前面看,形状不相同。

4.从刚才的拼摆和观察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

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

小组为单位,先摆一摆,再从同一位置去观察这3个物体,并说一说:

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6题。

摆一摆,议一议,小组合作完成。

展示各组所摆的图形,并订正。

4.完成教科书练习四第7*题,数一数。

学生自己数,再交流。

指名说一说,数方块的方法,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多个物体,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要点,没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因为同时摆放多个物体,学生的为难情绪就表现出来了。

作为老师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没有适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老师的教学进行得比较吃力。

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多么重要!

第3单元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并能正确地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

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3.解决问题

问:

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并用多媒体演示过程,线段图:

从左往右呈现。

56+40=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同样用多媒体展示:

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后得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教科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6)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

25+65=78+64=

(7)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192+96

=288

师: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

(88+104)+96○88+(104+96)

师:

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

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三、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对于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