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6310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选考2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docx

配套K12学习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考部分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下达标练

选考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真题演练]

1.(2017·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

‘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并联系《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签订的影响概括。

(2)问,结合“欧洲联邦”设想本身的缺陷、法德的矛盾、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

答案:

(1)背景:

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

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2.(2017·高考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

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

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

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

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解析:

本题围绕开罗会议的内容和影响,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分析归纳以及阐释历史的能力。

(1)问,回答内容时要紧扣“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这一关键要求,回答意义时要着重分析对中国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积极影响。

(2)问,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对日本的处置及美国的真正意图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内容:

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

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3.(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

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

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

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三个时期,即“1931年初”“1938年11月”“1940年7月”,结合三个时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提出的口号进行回答。

(2)问,结合三个时期侵略战争的口号,认识到口号是为发动战争服务的,从口号提出的目的、实质,对本国民众及对被侵略国民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模拟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20世纪20年代末时,秩序似乎正在欧洲得到一定的恢复:

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人口在减少,各种国家问题似乎也因《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和苏联做出的进行五年计划而不进行世界革命的保证而得到解决。

30年代上台的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去做。

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

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唯一的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势力平衡。

由于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因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而出现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年代末时和30年代欧洲的不同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三方面的相互影响,解释了20世纪30年代一再发生的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的原因”。

解析:

(1)20年代末时“秩序似乎正在欧洲得到一定的恢复”,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大国间矛盾相对缓和,出现繁荣、稳定与和解;20世纪3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使得经济陷入萧条的同时,大国间矛盾再度激化,出现走向战争的趋势。

(2)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走向二战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材料“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努力要求改变现状”,30年代德日要求摆脱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挑起局部战争;“英国、法国及其欧洲大陆盟国坚持维护现状”,因此奉行绥靖政策;“五年计划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苏联在国际事务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寻求建立集体安全失败后,转而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自保。

答案:

(1)形势: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

(2)理解:

30年代德日要求摆脱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德日意挑起局部战争;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英法企图“祸水东引”推行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国主义各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彼此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示威,加剧了两者的对立,加紧了帝国主义对苏的封锁、包剿和遏制;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

不管他们各自的打算和欲望如何,为德国向东发展造成了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材料二 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想在无能为力之时参与战争,更不愿意为他人做嫁妆,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胜过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正如斯大林所说:

“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

——摘编自《略论洛迦诺公约的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在对外政策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一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

解析:

(1)据材料一“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

不管他们各自的打算和欲望如何,为德国向东发展造成了方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材料二“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和“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可知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紧了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为德国向东发展(扩张)提供了条件。

(2)据材料一“帝国主义各国在一定的时间内彼此达成某种程度妥协的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示威,加剧了两者的对立,加紧了帝国主义对苏的封锁、包剿和遏制”、“在洛迦诺公约中,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签署了保西不保东的协定,在欧洲造成了‘西紧东松’的特殊格局”、材料二“所以向苏联表明‘无意参加反对苏联的军事远征,将保持中立’”和“洛迦诺公约表面上仿佛消除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一切矛盾,但实际上没有消除任何矛盾,而是使这些矛盾尖锐化”可知两种社会制度鲜明对立,矛盾重重,相互交织,相对和平,发展不均。

答案:

(1)影响: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紧了对苏联的封锁和包围;为德国向东发展(扩张)提供了条件。

(2)特点:

两种社会制度鲜明对立;矛盾重重,相互交织;相对和平,发展不均。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劝说工人阶级妇女在工厂劳动。

为高工资和爱国主义所吸引,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

战前的1914年,受雇于政府造船厂、工厂和兵工厂的妇女只有2000人,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人数激增至24.7万;工会女会员从1914年的35万增加到1918年的100万。

从绝对值来讲,妇女在工厂劳动工资在战争期间增加了,但仍然只是相当于男性收入的一部分。

战后,这些妇女成为“多余的人”并被要求离开。

到1921年,英国在工厂工作的妇女人数比战前还少,工资下降,又恢复到男人工资的低比率上。

1918年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态度,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有人认为,该法案是英国政府对妇女战时贡献的回报,同时也有诸多不同看法,主要基于以下事实:

战前妇女解放运动余威犹存,一战前争取妇女普选权的激进分子采取了诸如纵火、破坏、人身攻击等暴力手段;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

英国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从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政局动荡,危及政权。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妇女一战前后就业情况的变化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解析:

(1)据材料“战前的1914年,受雇于政府造船厂、工厂和兵工厂的妇女只有2000人,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人数激增至24.7万”可得战前妇女就业人数较少;据材料“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从绝对值来讲,妇女在工厂劳动工资在战争期间增加了,但仍然只是相当于男性收入的一部分”可得战争爆发后,妇女开始从事男性的一些工作,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低于男性;据材料“到1921年,英国在工厂工作的妇女人数比战前还少,工资下降,又恢复到男人工资的低比率上”可得战后就业比例再降低。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该法案是英国政府对妇女战时贡献的回报”可得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据材料“战前妇女解放运动余威犹存,一战前争取妇女普选权的激进分子采取了诸如纵火、破坏、人身攻击等暴力手段”可得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据材料“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

英国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从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政局动荡,危及政权”可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可从妇女获得普选权的原因、意义等方面谈认识。

答案:

(1)变化:

战前妇女就业人数较少;战争爆发后,妇女开始从事男性的一些工作,工资水平有所上升,但仍低于男性;战后就业比例再降低。

(2)原因:

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战期间妇女对国家的贡献。

认识:

可从妇女获得普选权的原因、意义等方面谈认识。

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

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

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 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

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

英国政府的政策既转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

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解析:

(1)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一“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可知是绥靖政策;第二小问实质,根据所学可得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可得出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

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可得出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根据所学可得出英法与法西斯国家间的矛盾逐渐加深。

答案:

(1)政策:

绥靖政策。

实质:

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纵容法西斯侵略,维护既得利益,并力求把战争引向苏联。

(2)变化:

由纵容侵略转向支持抵抗法西斯。

原因: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德国侵略步伐的加快,欧洲人感到战争的逼近;民意和舆论要求结束妥协,制止德国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加深。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毫无疑问,联合国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以及雄心勃勃的冲劲;但在60年的成长、挫折、观望种种经历之后,她的威望经受了挑战,她的地位和构架也到了重新定位的阶段。

联合国面对美苏争霸无奈的同时,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趋势,给联合国带来发挥作用的机遇,并且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

另一方面,联合国也出现了秘书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冷战接近尾声,世界的关系出现缓和,联合国内也出现了以常任理事国为核心、安理会集体发挥作用的新运行机制,加之发展中国家与联合国的互动越来越积极活跃,联合国如同获得了新生,在化解国际矛盾中积极的斡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联合国发展回顾》

(1)根据材料,指出联合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作用越来越明显的原因。

解析:

(1)据材料“联合国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以及雄心勃勃的冲劲”结合所学得出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据材料“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趋势,给联合国带来发挥作用的机遇”得出推动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据材料“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在化解国际矛盾中积极的斡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得出缓解民族斗争,化解国际矛盾。

(2)据材料“在诞生之际有着美好的理想”结合所学得出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据材料“发展中国家与联合国的互动越来越积极活跃”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联合,据材料“联合国也出现了秘书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二任秘书长瑞典人达格·哈马舍尔德,他的活跃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发生民族斗争的角落”得出著名历史人物的积极贡献,据材料“冷战接近尾声,世界的关系出现缓和”得出国际格局的转变,国际关系的缓和。

答案:

(1)作用:

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缓解民族斗争,化解国际矛盾。

(2)原因:

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为宗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联合;著名历史人物的积极贡献;国际格局的转变,国际关系的缓和。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

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

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

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

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

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

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中时间:

“1942年5月,同盟国合作”,根据当前的主要任务,当前的主要敌人,一切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问题中强调英美与苏联的合作,侧面应肯定苏联为合作做出的贡献,“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

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出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表现出的合作努力。

(2)根据材料“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同时肯定合作对世界大战,对壮大反法西斯的势力的作用:

改变了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致使同盟分裂,最终走向冷战。

答案: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出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表现出的合作努力。

(2)影响:

改变了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致使同盟分裂,最终走向冷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修改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主动回应苏联关于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4月,双方展开谈判,但过程中充满着不信任。

德国也在此前后展开外交活动,分别与英国和苏联密谈。

8月1日,德国驻英大使迪克森发回他与英国政客密谈的情报:

(一)德国答应决不干涉不列颠帝国方面的事务。

(二)英国答应完全尊重德国在东欧和东南欧一带的利益范围。

(三)英国答应停止其现今与苏联的谈判。

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确定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波罗的海国家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双方瓜分波兰;苏联关心东南欧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1)根据材料,分析英法苏进行谈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苏谈判的结果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

(1)据材料“法西斯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可得受法西斯的威胁;据材料“英法修改长期敌视苏联的政策”可得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据材料“苏联关于构建欧洲集体安全的建议”可得苏联的努力。

(2)第一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

第二小问影响,对英法,绥靖政策破产;英法苏在与德国的外交活动中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对德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对世界局势,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任答三点即可)

答案:

(1)原因:

法西斯的威胁;英法外交政策的调整;苏联的努力。

(2)结果:

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设想落空。

影响:

绥靖政策破产;严重损害了中小国家的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1年9月,斯大林就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

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

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XX百科

材料二 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

“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与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1943年夏以前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结合所学珍珠港袭击前美国尚未参战,得出1941年底前美国尚未参战,英国无组织这样大规模的战略登陆作战的军事实力;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后,英国的世界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英国想乘苏德战争坐收渔翁之利,重塑欧洲大陆均势;想借美国力量恢复大英帝国海外殖民利益。

(2)材料中观点过分扩大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既不应该过分扩大也不应该过分贬低。

从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