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
树不疼吗?
”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
”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
⑾“那有什么好呢?
”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
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
___________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
“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答:
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庆幸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3、迷:
三月三奶奶砍枣树;底: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5、酝酿(或酿造)。
6、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7、刀之爱。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礼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
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
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
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
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
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
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
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
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
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
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
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
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
”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
”“不,我不退。
”“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
”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
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
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故事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惰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②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③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委屈。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山村传圣火
⑴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
质朴的山民,还穿着一冬未经洗涤的老布棉衣,晒着太阳聊着重复了几代人的老掉牙的话题,惟一的变化就是脑后的辫子成了稀有品种。
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
⑵伏龙山脚下的分水塘村,村边有一口大水塘,它能把泛滥的洪水分成两股向山外泄泻,一股向西北流入浦江县,另一股向东南汇入义乌江,哺育义乌儿女。
这一自然地理环境,仿佛早就预示着:
时代的潮流,将在这变孕育成一份雄健的动为。
⑶在这个群山也围着的小村庄中,陈家五开间宅子西侧那一间多年未修的操柴屋里,每天晚上都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直到黎明。
伴着灯光的是陈家老大陈参一,也就是陈望道。
晕黄的一圈桕油灯光,照着这个二十九岁的年轻人,照着他面前这张用铺板搁成的“书桌”以及桌上一叠中外文书籍。
灯光,自然更集中于狼毫小楷笔锋所至的那一页稿纸,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在他手下一行行慢慢地延伸,延伸……随着夜的深沉,气温越来越低,他拎起脚跟边的火笼,拿一枝竹片,拨了拨越来越黯淡的炭火,然后将手搁在上面烘着。
这也是他休息的时刻,趁着这机会,他总是像检查有无疏漏似的,翻阅堆在一边的那一叠厚厚的稿纸;第一页,赫然出现了这样五个方方正正的楷书,映得微弱的灯光倏地一亮:
⑷共产党宣言
⑸这是一部一问世便震颤了旧世界的巨著。
他知道这项使命实在太重大太神圣:
同样是纸上的文章,传播的却是照亮中华民族心灵的一把圣火,呼唤的是春暖华夏的一声惊雷;使用的同是一支狼毫笔,但一钩一划都是撕破整个旧世界黑幕的一道道闪电,于无声处聆听的却是埋葬旧世界的丧钟!
⑹陈望道谨慎地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作为完成这项使命的地点。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呕心沥血翻译着。
1920年8月,中文全译本终于面世:
白报纸,32开,共58页;印数一千册;首版封面的五分之四是马克思肖像;译者署名为陈望道;定价为“大洋一角”。
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
⑻这是常困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的肖像。
一..
⑼这是在华夏土地上,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革命的武器,交到了中国人民大众的手里。
⑽这也是第一次,以最通俗易懂最精练有力的中国语言文字,号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渴望着光明与解放的劳苦大众——
⑾“全世界元产者,联合起来!
”
⑿《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受到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内使销售一空。
9月,加印了一千册。
几年来,一印再印,仅平民书社1926年1月到5月就重印了10次。
《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
⒀星火一旦燎原,就势不可挡。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千山万水到达了陕北。
一个仲夏的夜晚,在陕北保安的一孔窑洞里,在昏黄的油灯下,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面对坐在一张方凳上的美国记者斯诺,谈起他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和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感慨地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宜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1.第⑴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⑸段中“这项使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⑹段介绍了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的58页,而第⑸段却说它是一部“巨著”,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⑺⑻⑼⑽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文中反复强调的“第一”,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标题《山村传圣火》中的“圣火”是指《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6.联系全文,简述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和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答案
1、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②表现了当时农民的蒙昧(农村的落后、闭塞)。
2、翻译《共产党宣言》;这项使命的重大和神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3、第⑸段中所说的“巨著”是强调它的深远影响。
4、排比;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出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5、马克思主义学说(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6、社会反响: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受到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几天之内销售一空。
深远影响:
①《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科学阐述,如燎原之火,熊熊燃遍中华大地;②《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革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那条河流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
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
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鹏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
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
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
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
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
在横波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
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
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
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
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
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堆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
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
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
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节选自《散文》2001·2)
1.第3段有四个由“理所当然”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我”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取首尾词,中间可打省略号)
2.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
”两个“小小的”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前面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
”本句采用了拟人手法,“遗体”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惨境,“无言诉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结合全文,简析划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
a句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怎样理解“我们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
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答问。
①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
写河流,当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现在意识到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巨大。
②结尾部分,“我内心的河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希望”复活?
的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感受,以“我怀念……,它曾使我……”的形式写一句话。
(不超过20个字)
答:
(四)答案
1、当初享受大自然美景却不懂得珍惜。
“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属于我们”、“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理所当然”、“我仍然觉得……而且永远”(答到其中两句即可)。
2、①小生命的脆弱;在人类的伤害下处境的危险。
②河水枯竭,生命死亡;悲凉,衰败;对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愤慨。
3、a.因为它哺育了众多的生灵,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珍惜和保护。
b.因为我们(或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大自然是人与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像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如果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必将毁灭自己。
4、①生机盎然,成了干涸的遗体,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理所当然地去珍惜。
②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没有干涸的河流(充满生机的河流),人没有被污染的心灵。
5、示例:
我怀念那片树林,它曾使我有过许多神秘的幻想;或:
我怀念老师的宽容,它曾使我战胜过错、重树信心……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
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
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
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
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
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
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
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
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
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
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
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
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
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
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
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
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
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
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