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范仲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850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范仲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渔家傲范仲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渔家傲范仲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渔家傲范仲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渔家傲范仲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家傲范仲淹.docx

《渔家傲范仲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范仲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家傲范仲淹.docx

渔家傲范仲淹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了____,____,____,."异"字领起下文____句.

5.无留意"暗里突出了什么?

孤城闭的闭字又强调出什么?

6.上阙景物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见的是____,所闻的是____,烘托叻一个____的氛围.

7.词上阙重在____,下阙重在____,浊酒一杯家万里表达叻诗人的____之情,而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景

物描写又渲染了一种____的氛围.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9.本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

①________②_______③

________。

11.下阕抒情。

其情爱国思乡,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词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3.《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4.《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

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8.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

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3.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6.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含有怎样的哲理?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属双关语,暗指。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4.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5.按提示默写诗句。

(l)重点写思念之深的两句:

,。

(2)重点写思念之苦的两句: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

_________;[话]:

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

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苏教版八下语文期末复习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诗歌赏析

(一)1、饯别、谢脁楼、李云、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豪迈奔放。

2、诗人的愁思汹涌如流水,到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力想摆脱忧愁,但实际上愁上加愁,无计可除,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极度忧愁的感情.  3、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

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二.

(1)D2、B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7、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1、“秋思之祖” 思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C3、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瘦”字不但写出了长途跋涉马儿疲惫,而且使人想象到马背上的游子,因思乡情切,日夜兼程的情景。

四、1、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闻笛赋烂柯人悲痛惆怅

3、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4、酬赠、坚定、乐观、5.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D7、C 8、A 9  、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   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10.用典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诗人不免有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1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2.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13.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14.

(1)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2)新旧更替是必然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五1、别春天将逝美好年华之将逝2、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用以歌颂

奉献精神。

3、别离时的痛苦。

4.凄凉。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

丝、思。

.6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7、,“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

之感。

8、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

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六、1、孤寂思乡(凄凉愁思)。

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2.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3、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

4、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6.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七、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江山代有才人出”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性,每个时代都会不断涌现出伟大的有才能的诗人。

“各领风骚数百年”指出即使像李白杜甫那样杰出的诗人,其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在这首诗中,作者主张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

4、同意。

①“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

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5、国风离骚文学

八、一、1、地点和季节;远宦思乡2、略3、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1、鹤立鸡群2、诗人用鸬鹚、鹦鹉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3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三、1、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红绿相互映衬,会使双方的色彩都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2、既指海棠的花心,又指儿辈之心3、要像海棠一样不要轻易的显露自己的芳心,而保持自己的心的纯洁;能有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四、1、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2、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

五、1、抒情,久客思归2、写景,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

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第三部分文言阅读练习

马说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虽有名马(即使)2.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3.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5.其真无马邪(难道)6.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7.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8.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同“才”才能)

二、翻译句子(10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

5.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什么?

伯乐指:

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

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

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千里马只有靠伯乐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到是否正确?

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么做?

(1)这个道理今都是一样的。

但是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抢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2)假如我是千里马,我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随时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备,不放弃任何可能发展自我的机遇。

陋室铭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有仙则名(动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苔痕上阶绿(长上)4.无丝竹之乱耳(指奏乐的声音)

5.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调素琴(弹奏)

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此,这)(品德高尚)

二、翻译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三、按原文填空(10分)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描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描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古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什么人?

全文紧扣那一句话来写?

(2分)

都是暗喻品德高尚的人。

全文紧扣“惟吾德馨”这一句话来写。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3分)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2分)

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4.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3分)

(1)作者身居陋室,但是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简陋了。

作者并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

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2)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雅生活情趣。

5.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目的)?

(2分)

作者用古代名人的屋子与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志趣,从而强调陋室不陋。

6.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2分)

作用:

突出陋室不陋,表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4分)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活板

一、解释下面加点字(10分)

1.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盖\蒙)2.瞬息可就(完成)

3.第二板已具(准备好)4.更互用之(交替\轮流)

5.则以纸帖之(用)(动,用标签标注)6.旋刻之(立刻)

7.讫再火令药熔(终了,完毕)8.持就火炀之(靠近)(烤)

二、翻译句子(10分)

1.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印板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象磨刀石那样平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3.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4.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们贮存起来。

   

三、按原文填空(8分)

(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字平如砥

(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

四、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文章介绍活字的制板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2.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

 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3.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更互用之___________  

(2)___每一字皆有数印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并说说其作用。

(5分)

_A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打比方)

 作用:

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打比方)

 作用:

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

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