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677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docx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

《石钟山记》复习卷(附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填空。

1.苏轼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创豪放派词风。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

2.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和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三苏父子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3.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方法是到实地探访,作者由此得出的感悟是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得知事情的真相。

(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解释加带点的词的含义。

1、微风鼓浪(振动)2、水石相搏(击、拍)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即使)4、扣而聆之(敲击)

5、北音清越(高扬)6、桴止响腾(传播)

7、所在皆是也(这样)8、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说法)

9、余尤疑之(更加)

三、在下列各组加带点的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之)B.如乐作焉(呢)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表停顿也)D.微波入焉(于之)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难道)F.硿硿焉(…的样子)

G.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A.D)

⒉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D、《水经》云

E、水面初平云脚低F、世皆谓之天门云(ACD同,BF同)

⒊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客初至,不冠不袜D、向往之至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F、至莫夜月明(AC同,BD同,EF同)

⒋A、噌吰如钟鼓不绝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佛印绝类弥勒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H、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AG同,BH同,DF同,EJ同)

四、翻译句子。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敲后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五、第一段的作用是:

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填空:

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

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

第二个原因是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了窽坎镗鞳之声。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往)2、森然欲搏人(……的样子)

3、有大石当中流(正对着4、汝识之乎(知道)

5、余方心动欲还(心惊)6、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先前、刚才)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像)(边……边)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列句中带点的词用法与意义与“如乐作焉”相同的一项是(B)

A如鸣佩环,心乐之(以…为乐)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音乐,名词)

C.河南乐羊子之妻者(姓)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爱好,喜欢)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D)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叩”敲击)B至莫夜月明(“暮”傍晚)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含糊”重浊而模糊)D.大石侧立千尺

3.请选出下列句中带点的词的意思古今一样的一项(D)

A.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B.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真相)

C.与风水相吞吐(风和水)D.不知其浅深(浅深偏义复词)

四、解释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助词的)②徐而察之(代词绝壁)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④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⑤士大夫之族(指示代词,这)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人称代词,我)

⑦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去)

五、解释列句中加点的“因”字。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因而)②因笑谓迈曰(于是)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④因利乘便(乘着)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且笑的声音。

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一、填空

1.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陋,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简,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石、水、风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

2.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

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

二、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⒈殆与余同(大概)。

2.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达、记载)

⒊余是以记之(因此)4.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主观推断)

⒌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6.自以为得其实(那事情的真相)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请指出下列带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D)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作状乘船)B.大石侧立千尺(名作状,在侧面)

C.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晚)D.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名作状亲眼亲耳)

2.判断下列句式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相同的一项(D)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句)B.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D.得双石于潭上(介词结构后置句)

六、四、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而”字。

①扣而聆之(表承接就才)②空中而多窍(表并列又同时)

③徐而察之(表修饰地)④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表因果因而因此)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表递进更而且)

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表并列,又同时;表转折却但是)

⑦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表假设假如如果)

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你)⑨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

⑩既而得其尸于井(一会儿)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推测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然而见识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击(石头的办法)来寻求原因,自认为得到事情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是慨叹郦道元记事的简略,讥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六、简答题

1.《石钟山记》结尾段的有什么作用?

①点明本文主旨: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以反问表肯定的论断,即凡事必须目见耳闻,不可主观臆断。

②点明写作意图并照应开头,“余是以记之”,既肯定了郦道元的见解,又批评郦道元之简,嘲笑李渤之陋。

③总结全文,分析石钟山命名来由的疑团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其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肯”照应前文环境使人骇怕;其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指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或用文字记载下来。

2.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记叙了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

 

《石钟山记》复习卷(学生卷)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①《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一、填空。

1.苏轼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

创豪放派词风。

其散文与并称“”;诗与并称“”;词与并称“”;书法与、、并称“”;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即、、和。

2.作者苏轼,字,号。

北宋文学家。

和父、弟合称为“”。

三苏父子和代的韩愈、,以及同时代的欧阳修、、曾巩被合称为“”。

3.作者探求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方法是,作者由此得出的感悟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二、解释加带点的词的含义。

1、微风鼓浪2、水石相搏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扣而聆之

5、北音清越6、桴止响腾

7、所在皆是也8、是说也,人常疑之

9、余尤疑之

三、在下列各组加带点的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如乐作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微波入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F.硿硿焉

G.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⒉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D、《水经》云

E、水面初平云脚低F、世皆谓之天门云()

⒊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客初至,不冠不袜D、向往之至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F、至莫夜月明()

⒋A、噌吰如钟鼓不绝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佛印绝类弥勒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H、今杀相如……而绝秦赵之欢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四、翻译句子。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五、第一段的作用是: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一、填空:

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

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

第二个原因是。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2、森然欲搏人

3、有大石当中流4、汝识之乎

5、余方心动欲还6、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列句中带点的词用法与意义与“如乐作焉”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河南乐羊子之妻者D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选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至莫夜月明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大石侧立千尺

3.请选出下列句中带点的词的意思古今一样的一项()

A.空中而多窍B.自以为得其实

C.与风水相吞吐D.不知其浅深

四、解释列句中加点的“之”字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②徐而察之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句读之不知

⑤士大夫之族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⑦吾欲之南海

五、解释列句中加点的“因”字。

①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②因笑谓迈曰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④因利乘便

六、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3、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一、填空

1.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

2.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

二、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⒈殆与余同2.虽知而不能言

⒊余是以记之4.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⒌此世所以不传也6.自以为得其实

三、完成下列选择题

1.请指出下列带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大石侧立千尺

C.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微风鼓浪

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判断下列句式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相同的一项()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D.得双石于潭上

六、四、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而”字。

①扣而聆之②空中而多窍

③徐而察之④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⑧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⑨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⑩既而得其尸于井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六、简答题

1.《石钟山记》结尾段的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旨是什么?

文章记叙了。

说明要。

表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