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4353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汇总

必修三基础知识梳理

3-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一、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

植物受到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运动。

实例:

植物幼苗的、根的、向水性、向化性

原因:

与植物体内的调节作用有关

意义:

是植物对于外界环境的

二、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

照射使胚芽鞘的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面的伸长区时,会造成比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詹森实验:

胚芽鞘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

拜耳实验: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造成的。

温特实验: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将此种物质命名为。

郭葛实验:

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定它的化学本质是(IAA)。

总结:

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

2.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造成的:

①:

横向运输(只发生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即感光部位):

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

一侧向一侧运输

②: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

从向运输,不能倒运

③:

胚芽鞘或茎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一侧,因此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与运输

产生部位:

主要合成部位是顶端分生组织,如幼嫩的、和发育中的。

分布部位:

大多集中在生长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理作用——两重性

表现:

浓度较低时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生长甚至植物

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为:

>>。

(mol/L)(mol/L)(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

现象:

顶芽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的现象。

原因: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部位,这里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

★茎的背地性的原因:

由于重力作用,较生长素浓度高,

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茎背地生长。

 

三、植物激素

1.概念:

由产生,从运输到,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有机物。

2.种类及其作用

种类

主要合成与分布

生理作用

应用

生长素

生长旺盛的部位

促进细胞的生长,

促进扦插的枝条

促进果实的

防止

植物组织培养、无子果实、插枝生根、保蕾保龄、疏花疏果等

根尖

促进细胞的和组织的,延缓细胞衰老

蔬菜、水果的保鲜

植物组织培养

赤霉素

幼嫩组织和器官

促进茎的,从而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种子、促进萌发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脱落酸

将脱落的器官、组织

抑制细胞的和种子的,促进花、果实、叶的衰老和

储藏种子、提高植物抗冻抗旱能力、抗倒伏、增加小麦等穗重

成熟的果实

促进果实的、刺激叶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果实的催熟

3.相互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发挥作用的,而是通过复杂的途径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和共同参与了顶端优势的形成;

可以降低植物器官对的敏感度,减少脱落;

能促进生长素的积累和运输。

4.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⑴植物生长调节剂:

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植物激素类似物。

⑵应用

乙烯类似物:

生长素类似物:

如和

①防止

②促进扦插的枝条:

应去除部分叶片以,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

③获得:

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涂抹在的雌蕊柱

头上,如

④作为:

如2,4—D在一定浓度下可杀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在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适宜浓度、施用时间、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

枝条生根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2.进一步培养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1、植物插条经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其影响程度亦不同。

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思考题1:

什么是植物生长调节剂?

2、处理插条方法:

(1)浸泡法:

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制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要求的溶液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2)沾蘸法:

把插条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

s),深约1.5cm即可。

三、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

验→(包括选择实验材料、选择实验器具、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参考案例如下:

(一)提出问题: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思考题2:

什么是生长素类似物?

(二)作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三)预测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

(四)方法步骤:

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

2

,4-D或α-萘乙酸(NAA)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

用容量瓶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mg/mL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3.制作插条:

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并将插条随机分成等量10组并编号为1~10组。

4.处理插条:

用配制的上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浸泡1~9组插条,用蒸馏水浸泡第10组插条。

处理一天。

5.培养插条:

将处理

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6.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五)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

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

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完成该生理过程的结构基础是。

就是感觉神经末梢

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以及整理,是反射弧的核心

效应器:

指的是

★要发生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强度的刺激。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生物电现象——在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

膜电位:

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

2.神经冲动的产生

①细胞膜内外的不同

②离子的跨膜运输。

⑵静息电位:

通道开放,通道关闭外流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

通道开放内流的膜电位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以局部电流的形式)

当神经细胞的某一局部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后,该处将产生,于是在兴奋区与相邻的静息区之间,膜内、外将产生电位差并伴随有。

在膜内,电流由

流向,膜外电流流动方向相反。

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区膜电位而产生动作电位。

该动作电位产生后又会按相同的方式影响与它相邻的区域,于是神经冲动传遍整个神经元。

特点:

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⑴突触的概念: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该结构与其他神经元的、或肌肉细胞、腺细胞等接触,共同构成突触。

⑵突触的结构

实为轴突末梢的细胞膜

其中充满了细胞外液(组织液)

实为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⑶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沿着轴突传导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对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

进入突触小体内,使想突触前膜靠近,并以的方式将其中的

释放到,释放的物质再通过的方式到达,与其上的相结合,使后者发生。

⑷特点:

传递

具该特点的原因:

★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式、轴突—胞体式

突触小泡的形成有细胞器参与;

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体现了细胞膜的。

5.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

脑干:

呼吸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等)

脊髓: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排尿、排便中枢、膝跳反射中枢、缩手反射中枢等)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其中的功能最强大。

1.躯体运动中枢(第

躯体运动区)——位于

①除头面部以外,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是关系

特点②支配躯体的随意运动功能

③皮层代表区大小与所支配器官运动的程度有关

2.言语区

(说话中枢):

位于颞下回后部(区),若受损会出现失语症

(阅读中枢):

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V区),若受损失去阅读能力

位于颞上回后部(H区),若受损会出现失语症

位于额中回后部(W区),若受损不能书写文字和绘画等

四、体液调节

1.概念:

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等)通过

途径(血浆、组织液、淋巴)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器官,从而引起这些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

其中是体内最重要的体液调节物质。

2.内分泌腺和激素

激素的概念

激素是或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特异性:

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或

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及化学本质

合成器官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生理作用

下丘脑

蛋白质

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激素

抗利尿激素

蛋白质

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蛋白质

促进生长,主要是长骨的生长及蛋白质合成

催乳素

蛋白质

刺激乳腺分泌乳汁,照顾幼仔的行为

促(、、

)激素

蛋白质

促进靶器官的生长发育,促进靶器官合成并分泌相应的激素

催产素

蛋白质

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单胺类

促进;促进,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

胰岛

A细胞

蛋白质

促进和

B细胞

蛋白质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促进,促进;抑制,抑制

肾上腺

皮质

固醇类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对的分泌

髓质

肾上腺素

单胺类

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量;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提高心率、血压等,应急反应

性腺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还能维持女性正常的性周期)

卵巢

雌激素

探究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常用实验方法

饲喂法:

适用于固醇类激素及单胺类激素

注射法:

适用于蛋白质类激素

切除法:

3.激素分泌的调节

⑴——最普遍的调节方式

直接作用于内分泌腺

通过—系统间接调节内分泌腺

⑵反馈调节

正反馈:

使某种生理过程逐渐加强,以迅速达到需要的状态水平

负反馈:

能使激素的释放不致发生过大波动

 

(3)内环境理化因素直接调节内分泌腺的分泌

4.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

迅速、准确

比较缓慢

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

比较广泛

作用时间

时间短暂

时间较长

联系

①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与内环境

(细胞内部的液体,约占2/3)

1.体液

,即

(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1/3)

2.内环境的意义

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

★体细胞的生活环境是;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

3.内环境的成分

无机物类:

水、无机盐、O2、CO2

有机物类:

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核苷酸等)、血浆蛋白、激素、抗体、溶菌酶、代谢废物(尿酸、尿素)等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稳态

1.概念:

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的状态叫做稳态。

如:

血浆pH、血糖含量、水的含量、无机盐的含量、内环境的温度等

2.稳态维持机制:

内环境稳态是在调节、调节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的,保证细胞行使正常的,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4.血浆pH的调节

血浆pH:

原因:

血浆中含有很多的,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若机体产生乳酸:

HL(乳酸)+NaHCO3→NaL(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

(乳酸钠由肝脏回收利用,多余的H2O由肾脏排出,多余的CO2由肺排出)

若机体摄入大量Na2CO3:

H2CO3+Na2CO3→2NaHCO3

(多余的NaHCO3由肾脏排出)

三、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平衡

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利用

>mg/dL

尿糖

2.血糖平衡的调节

⑴特点:

调节为主,调节为辅

激素的作用:

胰岛素:

是惟一的降血糖的激素。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促进血糖合成

,促进血糖转化为;抑制分解,抑制

转化为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

靶器官为。

促进分解和转化成葡萄糖。

⑶调节过程——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血糖升高

胰岛细胞

某一区域

胰岛细胞另一区域

血糖降低

3.血糖平衡的意义

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5.糖尿病(Ⅰ型)

病因:

细胞受损,分泌不足。

对血糖的利用发生障碍,能量供应不足

病症及原因:

葡萄糖随尿液流失,同时带走过多的水分

(三多一少):

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加速

治疗:

药物+饮食:

不吃糖果;少吃含糖食物及脂类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二、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的平衡

来源:

、、

去路:

、、、

2.Na+、K+的平衡

来源:

去路:

、、

肾脏对Na+的排出原则:

肾脏对K+的排出原则:

3.水平衡的调节:

神经和体液调节

 

4.Na+、K+平衡的调节:

体液调节

 

5.水盐平衡的意义

维持了内环境中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于机体完成各种生命活动是必需的。

大量丢失Na+,渗透压下降,进而导致血压下降、、四肢发冷等。

大量丢失K+,渗透压下降,心脏自动节律会出现异常,导致。

三、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体温指人体的温度。

2.恒温的维持——是产热和散热保持的结果

产热:

依靠各组织、器官所产生的热能,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散热(占85%)——通过皮肤血管的血流将热量带到体表再散发到外界环境。

——与汗液分泌有关,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

3.恒温的意义:

是维持机体稳定,保证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4.体温调节的过程:

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

⑴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分泌增多

分泌增多增加产热

寒冷刺激收缩

收缩

皮肤—减少散热

⑵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分泌加强

炎热刺激舒张增加散热

皮肤

四、免疫调节

1.免疫的种类

先天具有,不针第一道防线:

由人体的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构成

对特定病原体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细胞

后天形成,针对特定的病原体,主要由和组成第三道防线

2.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主要包括、

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对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场所):

、、、等

免疫细胞:

所有参加免疫反应的细胞,如、等

免疫活性物质:

各种和等

3.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4.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发育成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

骨髓中的

发育成少量转移至免疫器官

5.抗原与抗体

⑴抗原

概念:

可以引起人体内免疫反应的特殊物质,包括各种病原体,外源器官、组织、细胞,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等。

特点:

大多数抗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表面具有,每一种只能与特定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

⑵抗体

概念:

机体受到刺激后由细胞产生的,并且与该抗原发生的、

具有免疫功能的。

分布:

主要在、中,少量分布在和中。

6.特异性免疫过程

阶段:

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呈递阶段

阶段: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阶段

阶段:

效应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

(1)体液免疫(主要由B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抗原

抗体抗原结合

阶段阶段阶段

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的能力

免疫效应的实现抗体可中和某些病原体产生的,使之丧失毒性

抗体可以与相应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或凝集成

因而更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

(2)细胞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抗原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

分泌(如、)

阶段阶段阶段

★细胞因子的作用: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增强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既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的

及其产生的,对于已经进入细胞内的(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由于抗体

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这就需要通过的作用才能消灭这些病原体。

另外,免疫反应的产生亦需要免疫的辅助。

(4)二次免疫

记忆细胞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

二次免疫特点:

(产生抗体)

6.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免疫细胞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吞噬、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非特异性免疫

B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记忆细胞

T淋巴细胞

识别、呈递抗原,增殖分化为效T细胞、记忆细胞

效应B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与靶细胞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快速分化成效应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7.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因:

病毒主要特异性地侵犯细胞,最终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HIV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主要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3—4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

2.种群的特征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指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

调查方法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3.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的增长

条件

增长率

有无K值

J型曲线

S型曲线

K值:

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

 

J型曲线S型曲线J型曲线增长率S型曲线增长速率

种群的波动和下降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二、实验原理

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2.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方法:

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基础知识】

1.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种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    核生物。

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    ,增殖速度    ,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影响的良好实验材料。

我们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研究                                 。

2.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等,而“J”型曲线与“S”型曲线都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一般都是“S”型曲线,该曲线有一个K值,即    。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仅受到内部因素如种群密度的制约,还受到许多环境因素(如     、培养液的pH、培养液的养分种类和浓度、代谢产物等)的影响。

3.血球计数板

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

一种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

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总容积为0.1mm3。

计数时,常采用法,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每mL的酵母菌细胞个数。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

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表达和再探究

   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

三、自主建构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1、实验原理:

①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