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四川省雅安市天全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1周周考试题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高二第11周周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12小题共计48分)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4.(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5.(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6.(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7.(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8.(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9.(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0.(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11.(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1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二、非选择题
13.(2015·四川文综·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分)
14.(2014·四川文综·13)(22分)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
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
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
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
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
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
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
(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
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
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
经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
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
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的梅森瓷器。
梅森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浮雕。
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
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据蒲缇《梅森:
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1)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
(8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
(9分)
(3)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
(5分。
要求:
见解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
15.(2014·海南单科·26)(18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
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
“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
“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0分)
天全中学2015—2016学年下期高二第11周周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
【答案】B
2.【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5.【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
【答案】D
6.【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7.【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8.【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9.【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10.【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11.【考点】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析】朝贡贸易主要是处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12分)【考点】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解析】
(1)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影响: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3分)
14.(22分)
【考点】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景德镇);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
(2)西方制瓷业发展——梅森瓷业
(3)四川地方史(乡土史)
【解析】
(1)本题主要考察提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将材料予以分层,分别提取其中的叙述角度及关键词,然后予以概括表述即可。
如据第一段可知景德镇交通便利,具有瓷土资源优势,稳定的政治环境;据第二段可知元代工艺水平高,明代官方重视,海外市场的推动,清代匠制改革等。
(2)本题首先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分层及提取关键词的处理,并概括提炼梅森瓷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将之与景德镇瓷业加以比较,主要考察提取概括信息能力及比较能力;梳理材料并予以比较可知,梅森瓷业注重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主义人才培养,建立绘画艺术学校等
(3)本题强调传承,也即叙述某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强调“如何发扬光大”也即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原因分析,阐释见解,也即总结经验教训及建议。
在回答本题过程中注意多角度分析、史论结合即可,可以列举蜀锦作为例子。
15.【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垦荒政策)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结答案。
【答案】
(1)特点:
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8分)
(2)背景:
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