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642928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docx

道德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王顺达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重视道德文化建设。

三十年来,道德文化建设经历了从伦理的政治转形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

三十年的建设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措施,提供了道德建设的丰富经验。

通过三十年道德文化建设说明,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道德建设最根本的途径和措施。

一、发展经济,巩固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1.经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有利于道德进步

发达的经济有利于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利于性格的健全和心理健康。

经济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手段、方法)贫穷产生道德堕落。

极端贫困的环境,尤其是在环境拥挤不堪的地方,总会削弱较高的才能。

贫困是一种巨大的而且差不多是纯粹的祸患。

过度工作和教育不足、疲乏和忧郁、没有安静和没有空闲,人们就没有尽量发挥他们智力的机会,研究贫困的原因,就是研究大部分人类堕落的原因。

2.把经济建设、利益诉求与道德建设统一起来

第一,建立全国联网的社区道德信息系统。

市场主体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关注交易对方的道德状况。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是经常发生的,并且是经常要和陌生人做交易,市主体要了解对方的道德状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建立社会道德信息系统是把市场主体的利益追求变成推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力量的前堤条件。

我们应该在各社区建立道德信息管理机构,负责收集本社区范围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行善作恶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建立社区道德信息库.。

通过互联网将各个社区的道德信息库连接起来,形成全国的道德信息资料系统,并将该系统向社会开放,供公民个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查询,使市场主体可以通过这个信息系统获取他人道德品质方面比较全面的准确信息。

企业可以据此正确选择交易对象、条件和方式,避免上当受骗,提高经济效益。

消费者可以据此了解厂家、商家是否遵守商业道德,正确选择交易对象,使那些掺杂使假,不讲信誉的企业失去顾客、失去市场,使那些讲信誉、讲质量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创造一个“有德走遍天下,无德寸步难行”的社会道德环境。

全国联网的社区道德信息系统对社会道德进步能起到的作用要比它要大的多。

第二,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

加大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取利益的空间。

依靠法律手段打击伪冒或仿冒商标标志、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诋毁竞争对手、合同欺诈等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者、商业合作者利益的行为。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严厉打击制售淫秽书刊、凶杀恐怖软件、毒品等毒害社会性风气、损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行为。

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打击违法行为,使那些想通过不道德行为来获取利益的市场主体,付出巨大的待价,从而制止此类行为发生。

第三,建立和规范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为市场主体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通过公证、仲裁和律师服务为市场主体寻求法律保护提供帮助。

通过财会审计、资产评估、商品检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为市场主体正确选择交易对象、交易客体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各种中介组织的服务,一方面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免受不道德行为的侵害;另一方面压缩了不道德者的活动空间,减少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取利益的可能性。

同时,必须完善有关中介组织行为规范的立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防止中介组织自身通过不道德行为获取利益。

第四,提高商品质量检验和防伪技术。

现代社会商品种类繁多、结构功能复杂,单靠肉眼很难辩别真伪、判断其质量高低。

因此研制各种商品检验设备、采用各种防伪技术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客观要求,是提高市场主体、消费者辩别商品质量能力的需要。

商品质量检验和防伪技术越先进,制假售假者的活动空间就越小,就越能够促使市场主体靠正当手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发展教育,提高伦理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

1.道德品质形成的条件

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形成道德信念,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

第二,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在道德实践中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经过教育进行培养的。

柯尔伯格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

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水平二:

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已经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尊守、执行这些规范。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国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

在进行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

判断好坏根据行为的动机:

有利他动机的即为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即国坏的。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认为行为只要违反了规则,并地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

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个体认识以,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

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考虑问题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道德教育的措施

第一,道德教育从儿童抓起。

由于人类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先他律而后律的,因此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儿童阶段着手,先教他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

无论在家庭或学校里,要订出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规则,让儿童照着去做。

随着认知发展接近成熟,儿童具有了判别是非的自律性道德认知,才能懂得人类道德的含义。

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

道德认知靠判断,而判断所根据的是非善恶标准,可由于个人所处道德情境与个人认知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二,强化道德品质的社会学习。

方法主要有:

观察学习;榜样和示范;强化的作用。

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

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的指南,成为个人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

第三,培养公民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预先决定了人的行动,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的坚定性和一贯性。

道德信念表现为:

一是相信道德知识的正确性,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点,并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接受新的道德知识;二是将道德信念人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身体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三是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与道德信念相关的道德行为会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四是用坚强的意志行动去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

因此,培养道德信念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

三、理顺交往渠道,规范道德建设的规则

伦理本是在社会的交往中形成的人际间的关系,交往的范围越大,交往的方式越健康,人们的伦理观念就越清楚,道德觉识就可能越高,如果社会交往渠道不畅通,人们交往的范围太窄,必然导致心胸狭窄,做事畏首畏尾,局限于熟人圈子,不敢信任“外人”。

与人打交道,总是赢输难共,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这是由于自我封闭,孤陋寡闻所致。

要克服这种习惯和心态,最重要的是要广泛交往,与社会各界甚至整个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多的交往和接触,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和联系。

1.广泛交往,激发竞争意识,能够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交往中的任何对象,既是合作关系,同时又是竞争关系。

竞争的法则是优者上,劣者被淘汰。

交往范围过的必然导致为了照顾亲情关系而不管优劣,其结果必然是影响发展。

任何人,如果不想被淘汰,如果还有一定责任心和使命感,就必然要自觉地克服那些影响自己发展的因素,积极争取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以增强实力,从而免于被竞争对手打败。

2.广泛交往,提高人际信任度

弗兰西斯.福山认为,人际信任度是一种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资本。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必然影响该社会的发展,贫穷、落后和社会秩序混乱的国家和地区,往往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

黑手党是影响意大利南部发展、腐蚀政界的最大的毒瘤,黑手党奉行的规则就是对一切都不信任,包括自己的亲属;亚洲,特别是中国人因为缺乏对非亲属的“外人”的信任,所以企业很难做大,经济活动总是以小企业为主,在其他国家,企业创始人因为怀疑子女的能力,而完全可能把企业交给家族外的人管理,中国则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第二代的能力弱,企业就很难发展。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人喜“静”不善于也不喜欢同陌生人交往所致。

没有开放的态度,不与他人交往,只凭自己对他人的心态猜度,往往容易把别人看得很差,甚至很坏,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就是常言所说“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怀”。

通过对他人的交往接触和了解,通过对其他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和接触,使我们认识到人的基本面是向上的,是好的;同时,在广泛的接触了交往中,也增加人的识别真假、善恶的能力,提高防止被欺骗的应变能力,增加自己的自信度。

3.广泛交往,增加信息,发展信用

信用的英文是“credit”,来自于拉丁文,其愿意就是“trust”(信任)。

广义的信用就是信任,它是指人的行为、伦理与道德特性。

信用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是权力的一种有偿转让。

最早只有商业信用一种形式,到现在,除了商业信用外,还有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社会信用、国际信用……。

信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和动力,越是发达的社会,其信用关系就越是发达,信用种类也越多。

信任是信用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把愿意把自己的权利或财产转让给他人,就是基于信任。

信息又是信任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能够相信他人和社会,是基于对他人和社会的了解,即信息。

如果银行对企业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是不肯将钱借出的。

而信息的来源在于主动和对方的接触和交往,在广泛的交往中获得更的信息,从而取得信任,建立信用关系。

信用关系是一种突破熟人和亲戚圈子的最有效的工具,社会信用制度一旦建立起来,那么,就是在亲戚熟人之间,也必须遵从这种制度。

四、完善制度,强化道德的保障

1.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第一,要正确认为市场经济制度与道德发展的一致性。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既可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推动道德的进步。

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市场竞争中的每个主体,“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介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

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0页)

第二,市场经济制度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经济自由是道德形成必要条件。

经济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自由的社会是没有道德的。

正如哈耶克所指出:

“经济自由是一切其他自由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自由企业制度既是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也是这种自由的结果。

一个古老的发现是,道德和道德价值,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才会成长。

一般而言,人民和各阶层只有在长期享有自由的情况下,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这和他们所拥有的自由程度成正比。

另一个古老的观点是,只有在自由的行动受着强有力的道德信念引导时,自由社会和会良好地运行。

(《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能够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及能够依照自己的良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两者是道德观念能够赖以培育、道德价值在个人的自由决定中赖以逐日再造的唯一氛围。

……一个以减轻责任为其主要诺言的运动,它的结果只能是反道德的,不管它所从同出的那些理想是多么崇高。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相反,国家垄断只会破坏道德的进步。

市场经济制度的对立面是资源的国家垄断。

政府一旦垄断资源,就必然会担负起筹划整个经济的任务,只有国家的强制权力可以决定“谁应得到什么”,所以唯一值得掌握的权力,就是参与行使这种管理权。

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

同时,政府反而不好自己份内后:

政府被经管垄断企业的事务所缠身,虽然它对个人具有不可抗拒的权力,但就它在制定政策的自由方面而论,它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垄断机构等同于政府机构,从而政府本身也越来越被认同管理者的利益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利益。

因为垄断必然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最终导致官商勾结。

垄断之所以构成一种危险,并不是由于几个有利害关系的资本家的活动,而是由于他们让某些人分享他们的成果因而得到那些人的支持,并且由于他们使更多的人相信,支持垄断事业有助于一个更公平更有秩序的社会的建立。

2.建立公平的财富分配(税收)制度

第一,税收问题是政治和道德问题。

国家的财富分配制度直接影响道德的进步。

税收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配的制度,所以税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问题。

税收首先是政治和道德,而且是政治权利和道德问题的核心部分。

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关节点”上,经常爆发纳税人运动,制度的演进、变革经常是由税收问题引起的,英国是这样,法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

英国的查理一世因为征税问题被砍头,法国因为征税问题引发了大革命,路易十六也掉了脑袋。

英国向北美殖民地征印花税、糖税,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各州的强烈反对,兴起了独立运动,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

“无代表,不纳税”诞生了。

可以清楚地看出,税收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第二,税收的公平和道德公正密不可分。

西方的思想家们对税收原则的阐述,比如威廉.配第就提出了税收“公平”、“便利”和“节省”三原则。

亚当.斯密提出了税收的四原则:

平等,确定,方便,和效率四原则。

第一,平等原则。

在这里,平等首先是指所有的收入来源(地租、利润、工资等)都应该照章纳税,其次是指个人所承担的税负担应该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分配。

所以,税收的平等原则就是税负担平等分配原则,是税收哲学的基础。

第二,确定原则。

斯密指出,“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额数,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的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他进而强调,“据一切国家的经验,我相信,赋税虽再不平等,其害民尚小,赋税稍不确定,其害民实大。

”可见,确定人民应纳的税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否则无法杜绝税政官员徇私枉法、盘剥国民、中饱私囊等行为。

如果这种行为任其发展,最终会导致国家经济秩序的混乱。

第三,方便原则。

在斯密看来,方便是指“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一些税种虽然法律健全,但是仍然无法征收上来,就是因为税基不好确定。

比如财产租赁所得税,很多人通过非法房屋租赁获得灰色收入,就使税收人员无法征得足够的税额。

第四,效率原则。

按照斯密的观点,政府税收活动效率集中体现在“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干国家所收入的。

”那么,经济社会强调税收的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尽量减少有关税收政策对市场经济的扭曲效应。

德国学者瓦格纳又增加了一条:

税收的正义原则,简单说就是,征税必须有合法依据,必须以国民福利的增加为目的。

公平、正义、简便、节省、慈善、自律等,都是税收道德的范畴,或者与道德密切相关,至今仍是大部分国家治税的原则。

税收与道德不仅不能分离,反而最应该相互交融、相互浸润。

税收,必须是符合道德的税收。

3.完善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公平

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道德进步,就是看权力是否受到适当的限制。

在政治领域,公民和当权者理性地追求个人利益能防止恣意暴虐和专制,理由有二:

第一,有效的经济秩序同未加约束且不可预见的干预不相容。

与奉行一种不加节制地掠夺臣仆的政策相比,政治温和及通过自由贸易和工商业确保经济正常运行的良政能够更好地满足统治者的贪欲。

专制与暴政实属蠢行,它只能减少统治者自己的财富。

第二,政治统治者必须考虑到,市民阶级作为自由经济的受益者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权力因素,他们已经懂得在“诸侯”面前保护自己的利益。

拥有私有财产、越来越自主的、其成员通过经济关系密切网络而保持经常联系的市民阶层的形成,加大了当权者滥用其地位时遭到有效抵抗的风险。

允许其成员自由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也会鼓励其成员认识并贯彻自己的政治利益。

说明:

本文是2008年度重庆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的一个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