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五年级数学第5至8单元教案.docx
《下学期五年级数学第5至8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期五年级数学第5至8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学期五年级数学第5至8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特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0后的图形。
2、让学生经历观察课例、操作绘制、语言描述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积累经验,发展空间想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活动,理解旋转的含义,感悟旋转的性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旋转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0后的图形。
课时安排:
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实例,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谈话:
同学们在前边已经学过物体的平移、旋转,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物体的旋转现象。
(板书课题)
问:
生活中有哪些是旋转现象?
(学生自由讨论)
引导看图,对比旋转方向:
(课件展示)
钟表 风车 车闸 秋千
问:
四个场景中有旋转运动吗?
它们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钟表上指针是顺时针旋转的,风车的叶片是逆时针旋转的。
(板书:
顺时针、逆时针)
(2)、秋千和车闸有旋转现象吗?
(学生可能不会认可有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秋千和车闸的旋转学生可能会有争议,以此产生认知冲突,老师要顺势引导探究,使学生感受到物体的旋转是有方向的,并加深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强化学生记忆。
)
二、拓展认识,加深理解
1、借助钟面,明确旋转特征
(1)、动态出示钟面上指针从“12”转到“1”,从“2”转到“6”。
(也可借助教具在黑板上演示)
问:
两个钟面上的指针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
角度和起止位置不同)
问:
两个钟面上的指针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
(师板书:
方向和中心点位置相同)
互相讨论:
指针从“12”到“1”该怎样用语言描述?
(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相机小结,得出结论)
(2)、小结:
总结得出旋转的三个要素:
中心、方向、角度
(3)、加深理解
问:
指针从“6”到“9”,能想象出旋转过程吗?
板书: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到“9”
指针从“6”绕点O逆时针旋转2700到“9”
想一想:
以上两种描述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种?
(4)、解释“车闸”与“秋千”的运动。
(教师教具演示,让学生想象与操作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车闸、秋千是围绕一个点进行的局部圆周运动,而且在一次运动中包含了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
2、动手操作,感悟旋转的性质
(1)、线段的旋转。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自由操作)
总结:
旋转中心可以定在任意一个位置
(2)、画中理解。
小结:
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什么在旋转,运动的起始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及角度。
三、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至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三)……旋转
顺时针
旋转 相对应的点到O点的距离都相等
逆时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旋转的三个要素是 , , 。
2、旋转的方向有 方向和 方向。
3、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什么在旋转,运动的 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 、 及
。
二、动手操作
1、引导观察例2图形的变化。
如图,将直角三角板固定在方格纸上,像这样在方格纸上每次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观察三角板的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2、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问:
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预设:
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围绕点O旋转了900。
教师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想象三角板绕O点顺时针旋转900到什么位置,利用学具对想像进行验证,将想象与操作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
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演示,你知道旋转有哪些特征吗?
教师板书:
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过旋转中心的所有边旋转方向都相同,旋转的角度都相同。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三、做一做
用一个不是等腰的三角板在方格上按顺时针方向像例2的方法那样旋转一圈并说说旋转的过程。
强化、巩固:
让学生说一说画法。
只要找到三角形另外两个顶点的位置,就能确定三角形的位置。
小结: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夹角都是900。
四、练习:
完成教材84页“做一做”
五、感受旋转的运用。
1、感受图形旋转产生的美丽图案。
2、感受图形旋转的运用(可根据情况播放视频)。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1、旋转中心位置不变。
2、旋转后图形的大小、形状不变。
3、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改变。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能力目标:
在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
师板书两个分数:
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
(学生回答。
)
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
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
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师:
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
学生说出得数。
2、学习例题2
师:
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同分母的减法。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1)师:
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
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看吗?
B、出示例题2:
为什么用减法呢?
小数减法的含义和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3、巩固练习:
P90做一做第1题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计算法则吗?
作业布置:
P90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1)
+
=
(2)
-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
(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
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2、比较不同,导入新课
教师:
黑板上这两道题,同学们能直接算出结果吗?
(不能)刚才那些题你们算得特别快,为什么这两道不行呢?
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指名回答)
教师:
是的,像黑板上这样,由不同分母分数组成的加减法,叫异分母加减法。
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同。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新课
(一)例1
(1)
+
=
1、理解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教师:
我们先看第一道加法题:
+,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呢?
(指名回答:
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看扇形图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
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和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
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教师:
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同学愿意到前边谈谈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介绍各自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评价,选出最好的方法。
(二)例1
(2)
-
=
1、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
2、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4、巩固提高:
P94“做一做”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计算的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非常不错。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1)
+
=
(2)
-
=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能力目标: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
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还有谁来说?
(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
师:
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
(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
2、提出问题:
师:
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你会列式吗?
还有其他方法吗?
3、引出课题
比较:
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引出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合作探究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
(1):
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
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
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
(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
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
(2):
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
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
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
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
“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
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
(7/20、1/4、2/5)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
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再比较两种方法:
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例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出示例3、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
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儿了。
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多少杯水?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请写在下面。
喝了次纯牛奶。
第一次:
第二次:
小组讨论后解决。
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
出示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体温变化的情况吗?
(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
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的体温变化,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合作探究二、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
a)独立观察
b)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
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天的体温。
(2)线:
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
(李康的体温变化情况)
小结:
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学生看书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交流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
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课堂总结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作业布置108页1、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能力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例2、折线统计图
师:
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
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师:
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
2、学生独立回答以上问题。
拓展应用
总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能力目标:
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看看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据。
2.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么轻一点的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找次品”。
(板书:
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木糖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师:
对,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3.学生汇报方案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
3(1,1,1)1次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少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小组讨论:
(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把它找出来呢?
”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中。
零件个数分成的份数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拓展应用1.有7瓶药片,其中1瓶中少2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有15盒巧克力派,其中1盒中少3块,设法把它找出来。
总结:
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作业布置115页5、6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
找次品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