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3729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docx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浅论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

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

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

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

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

2O世纪6O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但是,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

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

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

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

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回顾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刻。

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毛泽东在建过初就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全党要高度重视农业。

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

2O世纪5O年代初至5O年代末期。

我国农村经过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土地产权的明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这时,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设想和目标。

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构想。

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实现这一构想的“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此初步形成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即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改进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出发,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

2O世纪6O年代初。

我国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调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强调农业的基础作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指出,经过2O年到25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

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指出: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建设的内容之一。

但是,于文化大革命,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被中断。

第三阶段:

20世纪7O年代末8O年代。

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扩充,增加了农业布局,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以及小城镇建设等。

8O年代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全面实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实验区和示范点,更加丰富了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实践。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要素市场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而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逐步深刻。

跨人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加入唧后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学界认为,研究农业现代化要以“农民大国”为背景,重视对农村文化的研究,跳出农业、立足整体国民经济研究农业现代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研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从广义上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吸收了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还认识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应将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纳入农村这一大系统之内综合分析,从农村和农业与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二)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在存在特定人口转移障碍的背景下,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广大农村依托传统集市和行政中心,参照现代城市先进的经济、社会标准,发展中小城镇,从而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不断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人口以及经济活动不断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农村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城镇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隔离的户籍政策,“工人”和“农民”成为一种身份,而不仅是职业的差别,“城里人”和“乡下人”壁垒分明。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极大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人口分布发生了积极变化,城乡差别日益缩小,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不断涌现。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任务。

80年代初,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了发展小城镇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即对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除了让现有的大中城市根据可能的条件容纳一部分人口外,作为主要的流向,引导向小城镇集聚,复兴原有的小城镇,促使新的小城镇崛起。

于小城镇特有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反哺效应、联接效应及融合效应,它不仅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农村现代化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首先,依靠办在小城镇的乡镇工业对农业进行补偿,实行“以工补农”的微观调节,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稳定农业。

第二,小城镇可以为农业提供现代的物质技术基础。

农业现代化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

小城镇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农用机械、农用化学品和农业能源等现代物质基础,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品投入的有效增长,还将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速度。

农业先进技术装备要在农村推广使用,需要树立典型、进行维修、提供配件、燃料等服务工作,而小城镇拥有这些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物质装备在农业中的使用。

第三,小城镇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

小城镇及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积累。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首先为小城镇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完成原始积累;而小城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可“反哺”农业,为农业增长提供资本积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小城镇还能为农业发展作出市场贡献。

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对农产品的大量吸纳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都对农业发展具有促进和引导作用。

目前,拆除影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壁垒和政策约束(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是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三)农业信息化。

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信息化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进步,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生产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生产结构所替代。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

农业信息化将带来农业资源信息的共享,提高农业资源信息的利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首先要强化政府在农业与农业信息化中的职能作用。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经济资源,像资金、材料、人才等资源一样,需要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宏观管理。

其次,加大投人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加强计算机硬件建设以及有关软件的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地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列为基础性体系建设内容。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村城镇化不仅可以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而且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农业信息化加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主导着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三者互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