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docx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试题及答案教育学中等
2018内蒙古自治区认定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中等)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涂。
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3.考试结束后,把试卷随同答题卡一起上交。
一、单选(30题,1分/题,30分)
1、严格意义的学制系统大致形成于(
A.17世纪末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下半期
D.20世纪初
答案:
C
2、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的核心
A.礼和乐
B.射和御
C.书与教
D.射与乐
答案:
A
3、1835年出版的《教育讲授纲要》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洛克
C.夸美纽斯
D.卢梭
答案:
A
4、从世界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要()
A第一次工业革命前
B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C第二次工业革命前
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答案:
B
5、下列关于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的规模
答案:
D
6、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A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B同伴群体的影响
C师生的交互作用
D社区的影响
答案:
C
7、外硕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
B孟子
C弗洛伊德
D华生
答案:
D
8、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课外校外活动
B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C劳动
D共青团活动
答案:
B
9、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有培养人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评论
答案:
B
10、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学生隐私权的是()
A学生获得的荣誉
B学生的日记
C学生的缺点
D学生的成绩
答案:
A
1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A行政人员
B技术人员
C专业人员
D职业人员
答案:
C
12、下列有关国家课程表述中正确的是()
A国家课程是二级课程
B国家课程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
C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调整
D国家课程大多是选修课
答案:
B
13、以下属于课程目标的依据的是()
A对教师的研究
B对校长的研究
C对活动的研究
D对学生的研究
答案:
D
14、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
A发展基础教育
B发展中等教育
C发展职业教育
D发展专业教育
答案:
A
15、教学计划的核心是()
A教学目标
B课程设置
C学年编制
D人员安排
答案:
B
16、以下不属于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双重性
D基础性
答案:
C
17、长期在课程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BCIPP模式
C表现性评价模式
D目标评价模
答案:
D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优良个性品质的是()
A尊重学生
B偏爱、不公平
C严格要求
D耐心温和
答案:
B
19、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的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明阳
答案:
A
20、下列教具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A实验
B参观
C标本
D幻灯片
答案:
D
21、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讲述
B讲解
C讲读
D讲演
答案:
B
22、为了帮助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教师进入教室的时间应该是()
A课前半小时
B课前2-3分钟C听到上课铃声时
D等上课铃响过2分钟
答案:
B
23、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
A布置课外作业
B讲授新教材
C检查复习
D巩固新教材
答案:
B
24、一个测验能够测出它要测量的属性的程度被称为()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D信度
答案:
A
25、我国古代的学校大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道尔顿制
D走班制
答案:
A
26.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是()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B.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答案:
B
27.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受教育者
B.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答案:
B
28.“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疏导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答案:
A
2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京师同文馆成立于()
A.1804年
B.1903年
C.1862年
D.1912年
答案:
C
30.在班级管理模式中,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德鲁克
答案:
D
二、多选题(15题,2分/题,30分)
31.古埃及的学校有()
A.宫廷学校
B.文士学校
C.职官学校
D.寺院学府
答案:
ABCD
32.近代教育的特点有()
A.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
B.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
D.高等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
答案:
AB
3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
A.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B.教育促进社会变革
C.教育促进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
D.教育对文化的延续
答案:
AC
34.下列表述中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有()
A.等级制教育
B.开放式教育
C.较严格的“年龄段教育”
D.跨时空教育答案:
BD
35.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
ABCD
36.下列有关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遗传素质与人的身心发展无关
B.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
C.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D.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
AB
37.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地方的教育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答案:
ACD
38.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A.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B.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
C.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D.培养和选拔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员
答案:
ABC
39.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等级()
A.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
B.凭借勇敢精神保卫国家的军人
C.受情绪驱动的劳动者
D.善于把握机遇的商人
答案:
ABC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者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请你从下列答案找出错误
答案()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答案:
ABD
41.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新特点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答案:
ABCD
4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教学计划
B讲义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答案:
ABCD
43.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有()
A社会
B知识
C儿童
D课程理论
答案:
ABC
44.中学德育中的榜样法包括()
A.为人的典范
B.教育者的示范
C.学生中的好榜样
D.明星大腕
答案:
ABC
45.优良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答案:
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15分)
46.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47.简述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定义: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
1按照材料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8.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传统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9.简述中小学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四、论述题,15分
50.试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与封建教育的区别
(1)封建主义教育的特点:
阶级性:
学校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等级性:
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统性:
教育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
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
刻板性: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单一。
象征性:
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
(2)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用到教育上,人文主义教育即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区别:
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教学内容、方法、目标不同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51.有人说“知识学的越多,智力自然也就发展得越快的过程的规律的角度对此进行评析”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广阔的领域。
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交给学生。
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他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