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
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
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
“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
”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
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
“你怎么不早点找我?
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
“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
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
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
“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
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
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
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
“书看完了没有?
”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
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2.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准备去八楼手术。
病房门口,一位小女孩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
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临出门那一刻,他又对同病房的人说:
“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第二天清醒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
“帮帮我吧。
”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
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
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讨厌。
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
“帮帮我吧。
”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
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
“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做生意最忌讳强行推销的。
”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
“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这天,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想,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
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
”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
“她智商不高,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
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
我说:
“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
”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__________________→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先前买了小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而“我”最后给小女孩留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人物心理。
(1)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
”我怯生生地问。
4.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我”的丈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折。
5.在同护士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女孩的智商不高,她甚至不懂如何快速卖掉她的面包。
或许“我们”对她的冷遇她根本没感受到,那“我”为什么还要抱有深深的歉意和自责?
1.②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④“我”了解到真相
⑤“我”给小女孩留了钱和信(意思对即可)
2.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3.
(1)“忙”字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表现了“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伤害到她。
(意思对即可)
4.我的丈夫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从情节上看,丈夫的数落为“我”的意识转变作了铺垫,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留钱给小女孩。
从表现中心看,丈夫身上寄寓了作者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美好愿望。
(意思对即可)
5.可能小女孩真的感受不到我们的冷遇,但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对待弱者,应该富有最基本的同情心。
(意思对即可)
3.
住在母亲的掌心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
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想了半天。
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
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
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
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
妻子回家我问妻子。
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
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
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
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
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
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
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
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
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
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
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
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
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
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
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
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
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
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
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
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
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
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
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
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
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
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2);
(3)。
2.文章中写了“我”问儿子和妻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及他们的回答,看上去没作用,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为什么要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4.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带点的词语。
(任选一个)
5.文章题目“住在母亲的掌心”改为“细心的母亲”好不好?
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人,他们在细节中无比深挚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而我们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请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1.
(1)母亲记得“我”的生日
(2)母亲为“我”做防辐射玻璃(3)母亲为“我”做泡菜。
2.不可以,写儿子和妻子不知道“我”生日,是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我”的爱之细微。
3.“我”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
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雷达: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母亲对“我”的随时关注,像雷达搜索情况一样。
蛛丝马迹:
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5.示例:
不好。
“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
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
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是一个很好的题目。
而改后的题目缺少形象性,不够深刻。
6.略(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即可)
4.
长衫老者
冯骥才
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
好晦气!
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
②怎么办?
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
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
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
“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
”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他走进胡同,一直往里,可过不久就返回来。
嘿,又是一个撞上死胡同的!
⑤这位长衫老者却不同常人。
他走出来时,面无懊丧,而是目光闪闪,似在思索(),然后站在胡同口,向左右两边光秃秃的墙壁望了望,跟着蹲下身,打开那布包,包里面有铜墨盒、毛笔、书纸和一个圆圆的带盖的小饭盆。
他取笔展纸,写了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又从小盆里捏出几颗饭粒,代做糨糊,把这张纸贴在胡同口的墙壁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
⑥咦,谁料到这张纸一出,立刻出现奇迹。
过路人刚要抄近道扎进胡同,一见纸上的字,转身就走,小商贩们即使不识字,见这里进出人少,疑惑是死胡同,自然不敢贸然进去。
胡同陡然清静多了。
过些日子,这纸条给风吹雨打,残破了,胡同里的住家便想到用一块木板,依照这四个字写在上边,牢牢钉在墙上,这样就长久地保留下来。
⑦胡同自此大变样了。
⑧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
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
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
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
⑨于是,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
我因此愈加敬重那矮小、不知姓名、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的长衫老者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拼音。
2.选文题目是“长衫老者”,前三段对长衫老者只字未提,是否离题?
为什么?
3.文中的老者一言未发,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画线句子所反映出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5.选文中说“胡同自此大变样了”,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大变样”?
6.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1.nánsuǒwānyán
2.不离题。
写出胡同的特点,交代长衫老者出现的场所;描写行人、小商小贩的表现,是为了与下文长衫老者的做法形成对比,从而突出长衫老者不同常人的地方,表现文章主旨。
3.作者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写出了人物的神韵。
老者虽一言未发,但他关心他人、关心世事的态度及行为影响了胡同的住户及行人,感动了作者。
4.幸灾乐祸、麻木、无奈等。
(意对即可)
5.以前热闹、拥塞、土尘蓬蓬、乱乱哄哄;现在静谧安宁,老人、小孩怡然自乐。
6.要点:
①“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简单的举动,既帮助了别人,也会使自己更加充实;②改变现状,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③行动最有说服力,一个简单的举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
5.
最后一趟生意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
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
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
”他暗暗地咒骂。
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受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能让他感到唯一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
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
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
“你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他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
“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
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
”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
”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
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天堂。
”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选自《全球最佳短篇小说》,略有删改)
【注】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文章以“最后一趟生意”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一、二段的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3.“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
”这句话能否改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
请阐述理由。
4.文中加点的三处都写了司机的笑,这是对司机的描写,面对侵略自己祖国、害死自己家人的敌人,司机为什么要笑?
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5.看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1.①出租车司机做最后一趟生意,他将以自杀式爆炸的方式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
②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③渲染紧张的氛围;④为下文“复仇”情节作铺垫。
3.不能,用“一、二、三、四、五”体现了他默默数着外国士兵人数的心理活动,暗示出他希望尽量多的外国士兵靠近以便与之同归于尽的愿望,换成“五个外国士兵走上前”则没有这种效果。
4.神态司机笑是为了掩盖内心强烈的仇恨,麻痹外国士兵,最终自杀式袭击成功,表现了司机冷静、勇敢、机智的品质。
5.略
6.
1.一愕坚持
2.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亲发电报的情节作铺垫。
3.“稍微”一词写出了老妇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爱盖过了其他所有,所以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还是坚持要加“妈妈想你”四个字。
“稍微”一词用得十分精辟传神。
4.本文写的是老妇人发电报的事,但作者却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了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一直都是无声、沉默的,这份爱他们不会言说,但却汹涌而规热,他们的爱就像一朵无声的花一样,沉默而惊艳,所以作者以此为题,用比喻手法,赞扬了父母之爱的平凡与伟大。
7.
美德在民间
孙道荣
①为了36元钱,一个人苦苦找寻了另一个人,整整三年。
②找人的叫老张,是个鞋匠,专门帮人修鞋、擦鞋,在街上开了个修鞋的小店,已经摆了八九年,一直没挪窝,加上手艺又很好,所以生意不错,积累了很多熟客。
老张要找的人叫石慧,石慧是附近的住户,也是老张的一个客户。
③如果客户预存一笔钱,可以打八折,老张的这个主意,吸引了好多客户。
老张有三个厚厚的大本子,清清楚楚登记着每一个客户的存款和每一笔消费记录,从无差错。
其中有个客户,预付款还剩余36元,但她已经三年没有来过了,鞋匠老张要找的人就是她,他想把钱退还给她,或者请她把剩余的钱消费掉。
④可是,除了知道她名叫石慧,住在附近的某个小区之外,老张对她一无所知,也没有她的任何联系方式。
老张就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一个个地问。
每一个前来擦鞋或者修鞋的客户,他都要问人家一句,你认识石慧这个人吗?
久而久之,竟然成了老张的一个习惯。
⑤有人被反复地问,就好奇地反问他,为什么要找这个人?
老张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人家。
有人劝慰老张,可能是她搬家了,或者有其他原因,不来了,反正就这么点钱,不用找了吧。
老张一本正经地说,那可不成,再少,也是人家预存在我这儿的,她若不来消费了,我就要把钱退给人家。
⑥慢慢地,到老张的店铺来修鞋或擦鞋的人,都知道老张在找一个人,那个人叫石慧。
⑦有个客户认识石慧,但客人沉重地告诉老张,两年前,她就已经因病去世了。
他也不知道她具体住哪个小区,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
③老张很难过。
但他不想就此放弃,他想,石慧不在了,那就找到石慧的家人,把剩下来的36元退给人家。
因此,他依然固执地向每一个到店的客人询问,你认识石慧吗?
日子就在老张的这一声声询问中,慢慢流逝。
①终于,有个新客户告诉老张,他认识石慧的丈夫。
①第二天,石慧的丈夫,来到了鞋匠老张的小店内。
老张拿出一本厚厚的旧账本,翻到其中的一页,对石慧的丈夫说,她的预存款还剩36元,把钱退给你,或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