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626240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高考语文文言文高频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内容为史传散文。

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

“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

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

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

举报,检举,揭发。

9.白:

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

进谗言,说坏话。

11.害:

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

指斥,指责,驳斥。

14.让:

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

偏袒,伙同,包庇。

16.矫:

假托,假传。

17.质:

作人质;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

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因为。

22.多:

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

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

案件,案情。

   监狱:

监管案件。

2.脱:

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

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

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

(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

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

别的,其他的,另外的。

“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

刚上任、刚到任。

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

辞官。

3.用事:

掌权,主管。

4.视事:

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

办公的地方。

6.逆旅:

旅馆。

7.部曲:

私家军队。

8.祖道:

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

祖,祭祀路神。

9.家人:

平民,老百姓。

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

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

发怒。

12.从子:

侄子。

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

“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

“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

“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

接纳,让……近来;藏。

“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

隔阂,矛盾。

“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

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

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

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

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

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

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

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

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

选拔。

⑤起:

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

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

提升; 

⑧主、秉、典:

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

主管,主持。

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

降职。

②左迁:

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

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

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

驱逐,流放。

⑥出:

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①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

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

②徙:

一般的调动官职。

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

③调:

调动官职。

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

④转:

调动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⑤补:

补充空缺官职。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⑥改:

改任官职。

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

⑦出:

京官外调。

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

4.表示兼职:

 

①兼:

兼任。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②领:

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③判:

高位兼低职。

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④署:

代理官职。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后汉书·范雎传》)

⑤权:

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

(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

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甫(才、刚刚)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到)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                                    遽(急速、就、恐惧)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

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上》)

主:

掌管。

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

(《文心雕龙·史传》)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累、录(逮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

“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

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

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

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苟且附合,曲意逢迎)、守节”之类。

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

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100个常用的古今异义词 

   (这里编写的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100个常用词语的古今异义,现在仍然具有的意义没有编录。

A

1、爱——吝啬

   异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安——哪里、怎么

   沛公安在?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

3、北——败北、失败

追亡逐北

4、被——通“披”

   被发行吟泽畔

5、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本——推究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

7、比——等到

  比及南郡

8、鄙——①偏远地区 ②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食肉者鄙

9、俾——使

  俾入邑庠

10、病——①困窘 ②缺点 ③担心 ④责备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人借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11、薄——迫近、接近

芳不得薄兮     薄雾冥冥

C

12、察——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3、曾——竟

  而侯生曾无一言不辞送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

14、诚——确实、实在、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5、次——驻扎、停留

  秦伯素服郊次

16、除——①台阶 ②任命、授予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7、存——拜访、看望、慰问

  而公子数存之

D

18、殆——几乎、大概

  郦远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9、得——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诚不得已

20、短——说别人坏话、进谗言

  短屈原于王

21、度——估计、考虑、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2、多——肯定、赞赏、歌颂

  故传天下不足多

G

23、盖——表示猜测、不确定的语气

  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4、故——①旧的、以前的、原来的 ②缘故 ③因此、所以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25、固——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6、顾——①只是 ②难道

  顾吾念之

  顾不如蜀鄙之僧

27、鼓——演奏

今王鼓乐于此

28、国——①首都、都城 ②地方

  去国怀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29、过——拜访、看望

  大母过余      愿枉车骑过之

H

30、函——盒子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31、恨——遗憾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2、胡——怎么

  田园将芜,胡不归?

33、会——适逢、刚好遇到

  会宾客大宴

J

34、疾——痛恨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 

35、既——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    既克,公问其故

36、假——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7、间——①间隙、空余时间、偶然 ②暗中、悄悄 ③让其他人走开,然后才说 ④小路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侯生乃屏人而间语曰

间至赵矣

 

38、见——①被 ②作第一人称代词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君既若见录

39、就——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40、厥——其

思厥先祖父

K

41、堪——能承受、能禁受、能忍受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42、克——能

  克终者盖寡

L

43、类——像

  中绘殿阁,类兰若

44、怜——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5、令——美好

  便言多令才

M

46、弥——①满 ②更加

  弥天大罪

  奉之弥繁,侵者愈急 

47、靡——没有

靡计不施

N

48、乃——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P

49、畔——通“叛”

 

Q

50、期——整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51、趣——①通“趋” ②通“促”

 

52、请——①请允许我  ②拜访、看望  ③约请

  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公子闻之,往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53、秋——时间

  诚危急存亡之秋

54、却——退后、退却

  却秦兵三百余里

R

55、让——责备

  平原君让魏公子曰

56、如——去、到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如白沙,道海安

S

57、少——责备、批评、嘲笑

  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58、胜——①尽  ②能承受,胜任,禁得起  ③美好的

何可胜道也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驴不胜怒,蹄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59、乘——(辆)兵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60、适——到 刚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彼乐土

61、示——给……看

  请指示王

  适得府君书

62、市——买

交广市鲑珍

63、视——比较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64、私——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5、属——连缀、连接

  衡少善属文

66、数——①计算 ②数落、列举罪行  ③几、几个、几次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范增数目项王    

67、速——招致

始速祸矣

68、素——①白色 ②平素、平时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且相如素贱人       素昧平生

69、率——大都、全部

六国互丧,率赂秦欤?

70、爽——差错

  无毫发爽

 

T

71、徒——白白、只是、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为之记    徒以吾二人在也

W

72、亡——丢失、遗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亡羊补牢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73、微——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74、委——把……交给

  委命下吏

75、唯——希望

  唯大王孰(熟)计议之

76、遗——送给

  秦遗赵王书曰

77、恶——怎么

  天下恶乎定?

X

78、悉——全部、都

  悉埋于地

79、咸——全部、都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80、相——①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  ②帮助、辅助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至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1、向——从前、以前

  向吾不为斯役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82、谢——①谢罪、道歉 ②谢绝、拒绝 ③告诫、劝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阿母谢媒人      闭门谢客

  多谢后世人

83、信——确实

  闻之“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信乎

84、幸——①希望  ②皇帝到……去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5、许——多余、左右

  一百里许

86、徐——慢

  徐趋

87、寻——不久

  寻病卒

Y

88、要——通“邀”

  便要还家

89、易——换

请以十五城易璧

90、狱——案子、案件

 

91、因——①沿袭,继续   ②趁机   ③通过,经由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2、遇——对待

  然公子遇臣厚

Z

93、再——两次

  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4、贼——害、祸害

  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95、识——①知道、记得 ②标记

汝识之乎

封识宛然

96、致——①表达  ②招致

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97、诸——之、之于

  王语暴以好乐,有诸?

  投诸渤海之尾

98、族——族灭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99、卒——①终于、最终 ②死 ③通“猝”

  卒廷见相如

  卒而葬之

  卒起不意

100、坐——①犯罪 ②因为

  王曰:

“何坐?

”曰:

“坐盗。

  停车坐爱枫林晚

 

 古汉语固定格式

                       孙长江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都有一些由于沿用已久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格式。

如果我们对这些固定格式了解得不够,会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甚至会使我们丢掉许多不该丢的分。

本文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很多的,本文着重要解决的是一些最常见的固定格式。

⒈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

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

例子是很多的。

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应译为:

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

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

)《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

(应译为:

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

)《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句中划线句应译为:

冉求!

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⒉……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它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

前者应翻译成:

“……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

“……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⒊……之谓也           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

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

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

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

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

”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