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docx
《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1《藤野先生》课内阅读复习题
(一)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并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只不过,表达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的情感。
“这样”指代“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4、“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你怎么理解?
“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
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表讽刺
5、本段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两种行为?
揭示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思想本质?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感情?
和他们相比,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赏樱花、学跳舞; 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
失望厌恶鄙夷。
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6、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
本句运用了比喻和反语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7、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主要抓住赏樱花、盘辫子的细节来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其描写角度,除视觉外,还从听觉角度进行,如“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咚咚咚的响得震天。
”就是这样。
8、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9、选文最后一句话“到别的地方看看去,如何呢?
”同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0、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行尸走肉、醉生梦死的丑恶灵魂。
11、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12、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2、“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月“龙舌兰”。
3、“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5、“大概”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是:
大概表示推测语气,不敢肯定;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6、作者受到了哪些优待?
作者交代这些优待的目的是什么?
免收学费、操心食宿、感情友好。
目的:
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衬托。
(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
(三).“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1、这几段文字选自鲁迅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本文的明线是: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本文的暗线是:
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
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3、将文中直接和间接描写藤野先生肖像的语句写在下面,由这些语句让我们看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直接描写:
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间接描写:
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说明他是一个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人。
4、按照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与相处,给这几段文字分成两大层次,在原文中用“||”标明。
并概括层意。
6-10段为第一层:
写初识藤野先生;11-23层:
写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5、末段写我从藤野先生那里取回讲义打开看时,为什么“吃了一惊”?
为什么又“不安”又“感激”?
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
“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热情关心。
6、“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7、作者在本文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件?
分别展示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表现了藤野先生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对一个弱国学生真诚关心;对学术有求实精神的崇高的思想品质。
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负责和对科学的科学严谨态度。
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热情诚恳和②求实的高贵精神。
(四)“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公寓里来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这一声”指“万岁”;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2、找出文中的插叙部分并说说插叙的作用。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作用:
暗示当时中国的老百姓不觉悟,麻木不仁。
体现出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3、 作者在这几段文字中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这两件事分别侧重说明了什么?
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
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是指:
学习医学。
“却变化了”是指什么?
弃医从文。
作者没变的是什么?
爱国情感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变化”就是指鲁迅的弃医从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答:
“我”深感当时中国的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认识到重要的是改变国民愚昧麻木的灵魂,所以他要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
6、从“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
国民不觉悟是国家不强盛的重要原因,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
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7、请写出几句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词名句。
示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综合全文考虑,哪些事件能体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东京时对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等丑行的鄙夷和憎恶;
去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
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以及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这些都能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9、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
这是日本一些学生的荒诞逻辑,用反语,表达了作者遭受凌辱后强烈的愤懑与辛酸。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作者为什么着用说?
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一个判断正确,符合中国的实际。
但第二个判断荒谬,中国人并非因国家衰弱而低能,鲁迅的成绩就已证明了这一点。
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为下文写自己思想转变作有力的铺垫。
11、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对国民不觉悟感到巨大的悲哀,对他们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无比痛恨。
12、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案开放。
)
1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其中加点词“酒醉”表现了当时国民怎样的思想状况?
“何尝”是什么意思?
幸灾乐祸,麻木不仁。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14、哪两件事集中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15“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16、讲堂里还有一个我,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中国人的麻木愚昧而满腔义愤,内心痛苦。
17“也无怪他们疑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表现作者怎样感情?
根本原因是日本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和毒害,有民族偏见,认为中国人无能。
表现作者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
18、文中的三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他们依次指日本学生;日本“爱国青年”;愚昧麻木的中国人
(五)段:
“到第二年的终结,……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1、我怕敢写信的原因是什么?
多年没有照相,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
2、为下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杳无消息:
远得不见踪影;他是最使我感激:
表示程度深。
3、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果去掉上题中加点的“最”,语意有何改变?
请说说“最”字的含义和全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情:
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怀念与感激之情。
去掉“最”后语义变轻;直接抒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
4、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5、作者对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感到不幸,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讲义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寄托着先生对我的希望与友情,和“我”对先生终身的怀念。
6、作者用什么方式来纪念藤野先生?
收藏装订讲义,悬挂照片,多些文章。
7、概括第四段文字内容:
写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8、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9、怎样理解:
“每当夜晚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2《我的母亲》课内阅读复习题
(1)我小时身体弱,······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文绉绉:
文雅的样子。
庶祖母:
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文中指祖父的妾。
2.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3.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
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4.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5.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二)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选文第1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1段,就全文而言,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引出主题,由前3段对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的描写,引到对母亲的描写;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
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选文第二段写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写的是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重重地责罚“我”。
第二件事写的是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4.“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5、选文后两段是什么关系?
并概括该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总分关系。
先说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及教育态度,再具体举例。
主要内容:
母亲对“我”很严厉,不允许“我”犯错。
(三)
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6.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7.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
8.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
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9.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10.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
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
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11.文中“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处罚的目的是对孩子有所惩戒
12.“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为下文埋下伏笔
13.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1)她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儿子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做人上能自我反省。
(2)她教育孩子能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不溺爱,不娇惯。
(3)她不在人前惩戒孩子,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些在今天都是值得借鉴的教子方式。
(四)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1.母亲在这个家庭的身份比较特殊,试具体说明。
答:
身份:
寡妇,当家的后母,负担管家的责任;年龄比丈夫前妻所生的子女还小。
2.从选文看,解决家庭中问题,母亲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
一是:
“请”,遇到靠权威方能解决的问题,请本家的长辈助阵;
二是:
“忍”,对“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的大哥,在大年夜不怒不骂;当大嫂二嫂闹矛盾时,装做“听不见”。
3.作者写大哥的败家子行为、大嫂的无知无能、二嫂的狭小气量,其作用是:
突出母亲的宽容隐忍;采用的是对比衬托的手法。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五)
最后一段
1、“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是对上文的总结。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混”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我“混”应有人管束,引起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人管束,能“混”,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大。
3、在说到作者的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
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
4、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
填空
1.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____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____过我。
____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____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_____人,______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①“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
诸葛亮、刘备是__《三国演义》_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
试写几个:
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火烧新野桃园结义白帝城托孤,你还知道里面哪些文角的名字吗?
___徐庶庞统鲁肃程昱杨修许攸等等__
②“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
史文恭、花荣是__《水浒传》_里的人物,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试说出与他们有关的回目或典故:
花荣大闹清风寨小李广梁山射雁卢俊义活捉史文恭。
(七)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lì()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níng()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
“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
“娘(凉)什么!
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
“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yì()的事!
好用来说嘴!
”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yì()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
(用原文回答)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
3.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
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选文第二段写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写的是母亲因为“我”说了轻薄的话而重重地责罚“我”。
第二件事写的是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4.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
“严格的管束和深沉的爱护”或“教之严,爱之慈”
5.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6.“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爱戴、感激和敬爱之情
7、“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结尾这句话和哪句话相互照应?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
8.行罚时为什么“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不准哭出声,因为她处罚孩子唯一的目的就是对孩子有所惩戒,叫孩子有所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9.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1)她教育孩子能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不溺爱,不娇惯。
(2)她不在人前惩戒孩子,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个懂教育方法的母亲。
4《列夫托尔斯泰》课内阅读复习题
1、选文节先自《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奥地利国作家。
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第一段: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1、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须发特点,这样开头的特点:
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2、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①‖②③④‖⑤⑥
答:
分三层。
①总写须发特点;②具体写须、眉、发;③总写,多角度描写。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含意是:
抓住“植被”、“空地”的特点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
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
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5、这段话按_C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
A.逻辑序B.总分C.总分总
6、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句子是①②⑥,突出写胡子的是第⑥句。
7、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_,嘴上的胡须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_,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第五段: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
1、解词。
1无一例外:
全都,没有特殊的
2泰斗:
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2、简单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3、从文中来看,托尔斯泰的身体特点是:
矮小敦实,言行特征是一路小跑而来;友好地微笑,待客的方式是:
愉快的口气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
4、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段属于过渡段。
5、文中引用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来描述托尔斯泰的眼睛,"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B.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光很灵活。
D.这句话是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第六段: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