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docx
《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
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
描写建筑美学欣赏论文参考
一.“鸟巢”简介“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
鸟巢工程中总占地面积21公顷,鸟巢建筑面积258.000。
鸟巢内观众座席约91000个,其中临时座席约为11000个。
鸟巢举行了2008年奥运会、残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
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广泛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场所,鸟巢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二.“鸟巢”结构
2.1结构概述
本节将从主桁、屋盖主结构及钢结构以下三方面对鸟巢结构进行概述:
主桁
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型布置,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
大跨度屋盖支撑在周边的24根桁架柱之上,主桁架尽可能直通或接近直通,并在中部形成由分段直线构成的内环洞口。
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4榀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
用分段直线代替主桁架空间弯扭曲线弦杆,减少构件的加工难度。
将腹杆倾斜角度控制在60°左右,网格大
小尽量均匀,上下弦节点对齐,具有较好的对称性。
桁架柱、弦杆与腹杆形成完整的桁架,腹杆主要连接于外柱与立面次结构的交点。
腹杆轴线与内外柱轴线在同一平面内,腹杆宽度为1200mm,与菱形内柱同宽。
在屋盖上弦采用膜结构作为屋面围护结构,屋盖下弦采用声学吊顶。
主场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屋盖主结构
屋盖主结构的杆件均为箱型构件,其中,主桁架断面高度为12m,上弦杆截面为1200mm×1200mm~1000mm×1000mm,下弦杆截面为1000mm×1200mm~800mm×800mm,腹杆截面基本为600mm×600mm,主桁架沿洞口斜角交叉布置。
桁架柱为三角形格构柱,每根格构柱由两根1200mm×1200mm箱型外柱和一根1200mm×1200mm菱形内柱组成,腹杆截面为1000mm×1200mm。
桁架柱上端大、下端小,上端与主桁架相连,下端埋入钢筋混凝土承台内,并将屋盖荷载传至基础。
钢结构
钢结构体系新颖,经过多种施工方案反复比较、多次多层次的专家论证最终确定钢结构总体安装方案采用分块高空散装方法。
主体钢结构的安装顺序遵循对称同步、尽早形成安装区域局部稳定的原则,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八个区域,主体钢结构共划分230个安装单元,其中:
桁架柱48个安装单元;平面主桁架166个安装单元;立体桁架16个安装单元。
外环布置2台800t履带吊负责吊装24根桁架柱和外圈主桁架,4台150t履带吊负责立面次结构的安装;内环布置2台600t履带吊负责吊装内圈和中圈主桁架;顶面次结构安装阶段,外环采用2台300t履带吊负责吊装外圈肩部及顶面次结构,内环采用2台150t履带吊负责吊装内圈顶面次结构。
2.2“鸟巢”的外形结构
2.2.1基本材料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现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装。
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2.2.2设计方案的改变
在保持“鸟巢”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新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构建截面形式、材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
原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顶被取消,屋顶开口扩大,并通过钢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用钢量。
大跨度屋盖支撑在24根桁架柱之上,柱距为37.96米。
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形布置,有22榀主桁架直通或接近直通。
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少量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
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
主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2.2.3Q460钢材的运用
2.3“鸟巢”结构的主要特色
“鸟巢”在结构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特色:
防雷
抗震
“鸟巢”所用钢材强度是普通钢的两倍,是由我国自主创新研发的特种钢材,集刚强、柔韧于一体,从而保证了“鸟巢”在承受最大460兆帕的外力后,依然可以恢复到原有形状,也就是说能抵抗当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地震波。
托起“鸟巢”最关键的是“肩部”结构,这一部分所用的钢材——“Q460”钢板厚度达到了110毫米,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抗低温性和可焊性等点。
为满足抗震要求,钢构件的节点部位还特别作了加厚处理,杆件的联结方式一律为焊接,以增加结构整体的刚度和强度。
“鸟巢”凌空的屋顶气势不凡,支撑它的24根巨大钢柱脚更是壮观雄伟。
为保证
建造在8度抗震设防的高烈度地震区的“鸟巢”能站稳脚跟,科研设计人员克服“鸟巢”柱脚集合尺寸大且构造复杂、我国现行规范的计算假定与设计方法难以适用等情况,为这些钢柱脚增加了底座和铆钉,将柱脚牢牢铆在了混凝土中。
柱脚下的承台厚度高达400~600米,24根巨大钢柱分别与24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墩子牢固地连在一起,共同擎起巨大的“精钞”。
三.“鸟巢”的设计理念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象树枝编织的鸟巢。
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即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却又简洁而典雅,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体育场就象一个巨大的容器,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
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而又简洁、典雅。
体育场的外观为纯粹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
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络装的构架,其立面、楼梯及屋顶完美有机地融为一体,穿过体育场的网络状构架,人们边进入了体育场环绕看台的宽敞回廊。
从这里,人们可以浏览包括通往看台的楼梯在内的整个区域动线。
体育场大厅,是一个室内的城市空间,设有餐厅和商店,其作用就如同商业街廊或广场,吸引着人们留恋忘返。
此外,从选址到设计,鸟巢也充分体现了“绿色、科技、人文”三大设计理念。
绿色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采用世界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和建材,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在节省能源和资源、固体废弃物处理、电磁辐射及光污染的防护和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产品的应用等方面符合奥运工程环保指南的要求,部分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树立环保典范。
”
科技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
“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和环保等技术的高新技术。
在建筑、结构、建材、环保、节能、智能化、通信、信息和景观环境等方面,通过采用可靠、成熟、先进的高新技术成果,将国家体育场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方便可靠的通信手段、先进舒适的比赛环境和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的特点的新型场馆。
在设计中体现奥运场馆的时代性和科技先进性,使其成为展示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和创新实力的一个窗口。
”
人文
国家体育场设计大纲要求“国家体育场的设计应有利于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应充分考虑各类人员(包括残疾人和有行动障碍人员)的需求,建立适宜的人文环境。
”在体现人文关怀方面,设计对建筑功能、运营使用上做了细部设计以体现人文关怀。
四.“鸟巢”的标志意义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
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
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的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即“鸟巢”)将承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及足球等相关活动和赛事。
盘根错节的体育场立面与几何体的建筑基座合而为一,如同“树和树根”组成了一个体量庞大的建筑编织体。
国家体育场整体设计新颖激进,外观如同孕育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因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博得了世界的瞩目。
一、传统建筑类型概述
1.古希腊式。
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主要对象是公共神庙。
神庙建筑在风格上体现出明朗、宽敞、明亮的构想,四周的柱廊与入口是敞开的,供人进进出出,随意游览、休息,使人感到自由、无拘无束。
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就是典型的代表,在中国这样的建筑相对比较少。
2.罗马式。
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9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基督教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厚重,其中有一部分具有封建权力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中国天津的老西开教堂是中国罗马式建筑的代表。
3.哥特式。
哥特式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
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的风格相反,哥特式建筑以“动”统贯全局,以垂直线条为表现形式,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宗教情绪的集中体现。
哥特式建筑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一方面基督教气息浓重,有一种宗教的狂热,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市民阶层的世俗激情。
在中国的涠洲岛上就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它始建于1882年,主要取材于当地的珊瑚石块,兼以土瓦木材构筑而成。
4.文艺复兴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15世纪至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
此种建筑,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审美基础。
5.巴洛克式。
巴洛克式是与文艺复兴建筑同时期产生的建筑风格,它追求在建筑空间组合中产生复杂的明暗变化效果。
上海外滩和平饭店就是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典型建筑。
6.20世纪新型建筑风格。
20世纪初,世界上出现了新型的高层摩天大楼。
这些高楼以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化纤为材料,采取与基本结构体系无关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分隔法,强调材料本身的质感和成比例的美,这种体现了建筑上的一种新的审美。
二、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形态各异的古代文明,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各自经典的古典建筑艺术。
古典建筑不仅是一种历史角度,还意味着特定文明发展中的产物。
伟大的建筑不仅因为形式完美而永久具有其美丽,而且还可以揭示一个时代对建筑审美的内容和人类的发展,并且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经验的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西古典建筑艺术的不同上也有所表现。
1.使用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
西方人很早时期就开始大量使用石头,且是建造巨大的单体建筑;中国长期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做法,因此将精巧的砖木结构推向了极致。
埃及金字塔就是石头材料的典型的建筑物,仰视金字塔的角度,我们可以看见很多石头堆砌而成,这样的用法影响了整个西方建筑史,反观中国紫禁城就可以完全明白中西文化的差异。
2.建筑分布和建筑面积的不同。
西方的古典建筑多是高耸的和集中式的。
著名的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起垂直高度有132米高,相当于四十层楼高,而中国的天安门才33.7米高,北海山顶的白塔也只有58.6米高。
西方的集中式建筑就是多个单体建筑的相加,它的不同部分不仅有结构上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在内部空间上也是成为一体的。
中国的古典木架结构主要依靠其平面组合上的灵活性,在水平面上发展起宽阔的建筑群,这从紫禁城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它是由许多建筑建立起来的一个统一体系的建筑群。
三、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亭、住宅等。
2.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威严,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
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己营造宫殿,这些宫殿无不显示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现保存下来完整宫殿建筑最著名的就是紫禁城,它是由10米高的红围墙围起来的,周长3400米,城外是护城河。
紫禁城分为前后两个大部分:
前部称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就是整个紫禁城的中心。
紫禁城是中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陵园建筑。
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
从布局来说,都是在陵园的四周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神道,神道上建有门阙,还有石人,石兽的造像,给人一种肃穆和宁静的感觉。
西安附近是中国皇帝陵墓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很多王朝都定都于此。
西安所在位置是关中,北有黄土高原,南有秦岭,渭河天然屏障,东有潼关,黄河天险。
所以有很多朝代在这里建都,比如秦咸阳,西汉、唐等,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汉,唐都在这里建都,足以说明这里的地位。
这里除了最著名的秦始皇陵外,西汉有11个皇帝的陵墓,唐朝有18个皇帝的陵墓。
比如汉武帝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最大的一座,同时有5个陪葬墓(卫青,霍去病墓就在其中),并且在当时有专门的官员管理陵园。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周围30千米,还有17座功臣的陪葬墓。
保存最完整的皇帝陵墓那就要算是明、清两代的皇陵。
明朝皇帝陵墓就是十三陵,除明太祖陵在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其余皇帝皆葬于此。
最著名的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将大明江山拖入了死胡同的昏君,花了七年的时间,在他只有20多岁的时候修建这耗费巨大的陵墓,其地宫可以说是十分完整的设施的地下房间,无积水,无石头塌陷,可以说中国建造地下建筑的典范。
可又有谁估量过这背后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呢?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陵园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的建筑群。
佛塔同样起源于印度。
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佛教传入中土,佛塔建筑也随着进入了中国,但中国却没有完全按照印度的风格来模仿建造,而是融入了中华民族自身的建筑艺术特点,包括亭台楼阁的一些特点,创造出属于中国自身独有的佛塔建筑。
佛塔的意义不仅是放“舍利”之处,更多也有艺术表现在其中,从佛塔上的建筑可以看出每个地区、每个朝代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理念。
建筑美学传达给旅游者是这些建筑作为一种旅游产业的产品,是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旅游者往往是通过建筑物的形式达到对建筑美学所包涵的历史文化、风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的欣赏和了解。
建筑美学的文化性必须以建筑物为载体来表现,旅游者通过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解,从而补充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建筑美学把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及现实特点展示一览无遗,并以文化传递的方式,满足旅游者对于建筑所在地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等的精神需求,创造极具个性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环境,以此展示其丰富悠久的文化内涵,使所在地积累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富有文化韵味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创造一种独特的建筑美学特色,使建筑美学更好地融入旅游中来,营造独具特色且富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旅游布局形式,使游人每到一处都有一种新奇的建筑美学体会,给人留下回味无穷、难以忘怀的印象。
建筑美学同时把握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旅游去贴近历史、追求文化、增长知识、提高品位的心态要求,把建筑美学与旅游景观巧妙的结合起来,给旅游者带来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惊叹,令旅游者感受一种境界的升华,在休闲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
把历史建筑景观与建筑美学,通过设计在旅游景点充分展示,使人们在方便、舒适的条件下游憩,这正是建筑美学所体现的价值和作用。
建筑美学不仅要体现旅游景观的历史文化,在搭配体现的辅助要突出个性、体现特色、合理布局,以迥然不同的风格提升文化高品位、工艺高质量。
建筑美学作为一个概念,既要展现自身特色,又要借助衬托出强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脉动,从而使建筑美学为历史建筑景观增辉,给人留下回味无穷的印象。
建筑美学在一些民族特色浓厚的地方,必须坚持独立民族风格的原则。
梁思成说: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恰恰建筑美学的物质载体就是建筑,如果建筑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特性,那建筑美学就无法完全、真实的体现,从而更加显示了文化衰落乃至于消灭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美学的独特性与否是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虽然建筑美学的概念相同,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体现其丰富多彩性。
希腊体现古希腊的卫城建筑美学来表达雅典城邦国家时期的状况;埃及用金字塔的建筑美学来反映古埃及的法老制度;中国可以从紫禁城的建筑美学来读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中国独特的建筑美学恰恰应扬之所长凸显中国旅游的民族特点,让国外旅游者通过旅游中建筑美学的感悟对中国的文化加深了解。
综上所述,旅游中的建筑美学是旅游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这需要每个旅游景点拥有一个完整、适量、系统的建筑系统和建筑历史文化,针对旅游建筑系统的研究有利于开发旅游过程中建筑美学的提升,从而提高旅游品质。
在区域旅游开发中建筑美学能帮助景点设计有序的开发,提升独特的文化品位,避免抄袭别地的雷同,促进旅游的独特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