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610582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docx

健康评估考试复习重点

 

症状:

指个体患病后对机体功能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自身体验。

属主观资料,是健康评估的重要内容。

体征:

经评估者体格检查发现的,评估对象患病后机体解剖结构或生理功能发生的可观察的改变。

健康评估病历采集的基本方法:

问诊,体格检查(视触叩听嗅),查阅病历等。

主观资料:

经问诊所得有关病人健康状况的资料,是健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资料:

评估者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或器械检查获取的资料。

病历采集中的注意事项:

问诊:

a、评估者与评估对象之间的关系b、问诊技巧:

从主诉开始c、环境:

安静、舒适、具有私密性d、年龄:

与老年患者沟通时应降低语速提高音量e、健康状况:

尽可能以评估对象本人为直接问诊对象。

体格检查:

a、环境安静,私密b、注意检查者检查位置,患者卧位,检查者在右侧c、按顺序进行,自上而下d、手脑并用,边检查边思考e、动态性:

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复查,发

现新问题及时补充。

f、动作轻,准确,规范,内容完整而有重点。

h、态度和蔼

护理诊断:

是护士针对个体、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所作的临床判断。

护理诊断概念的提出:

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夏克·马纳斯(McManus)提出。

1973

年,美国护士协会(ANA)出版的《护理实践标准》一书将护理诊断纳入护理程序中,并授权在护理实践中使用。

(一)发热一、定义

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得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6~37℃)

四、临床表现

(1)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畏寒

2、高热期:

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潮红、灼热

3、体温下降期:

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扩张,出汗、皮肤潮红

(2)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3)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热型:

发热时绘制于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类型。

各种热型:

1、稽留热:

(1)特点:

39℃~40℃以上,持续数日或数周,24h波动<1℃。

(2)临床意义:

伤寒、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

(1)特点:

39℃以上,24h波动>2℃,但在正常水平以上。

(2)临床意义:

败血症、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

1)特点:

体温骤然升高,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到正常水平。

高热与无热交替反复发生。

(2)临床意义: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

(1)特点:

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骤降至正常水平。

(2)临床意义:

回归热、霍奇金病。

5、波状热:

(1)特点:

渐升达39℃以上,持续数日,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渐升,反复发生。

 

(2)临床意义:

布鲁杆菌病。

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

(1)特点:

无规律

(2)临床意义: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四、相关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2、体液不足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4、口腔粘膜改变5、潜在并发症:

惊厥6、潜在并发症:

意识障碍

(三)水肿

液体在组织间隙过多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二、分类

隐性水肿:

组织间液积聚较少,体重增加在10%以下,指压凹陷不明显显性水肿:

体重增加在10%以上,指压凹陷明显

以手指加压被检查部位皮肤,若加压部位组织发生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

指压后无组织凹陷,为黏液性水肿(非凹陷性水肿)。

水肿分级:

轻度:

水肿仅见于眼睑,胫骨前及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组织轻度凹陷;中度:

全身组织均可见明显水肿,指压后出现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

重度:

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位皮肤紧张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胸腔腹腔可见积液。

三、病因与临床表现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病因:

右心衰竭

特点:

首见于下垂部位,重者见全身性水肿合并胸水和腹水

(2)肾源性水肿

(3)肝源性水肿

病因:

肝硬化失代偿期

特点:

首见于踝部→向上蔓延,多见腹水

(4)营养不良性水肿

病因:

营养不良-进↓出↑

特点:

自足部→全身,伴消瘦、体重减轻

(5)其他:

①粘液性水肿:

非凹陷性水肿,下肢胫前明显②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经前7-14天出现眼睑、踝部及手部轻度水肿,经后消退③特发性水肿:

周围性水肿,主见于下垂部位,直立或劳累

后出现,休息后减轻或消失,体重昼夜变化大

④药物性水肿:

与水钠潴留有关。

局部性水肿

(1)炎症性:

局部静脉炎

(2)静脉阻塞性:

肢体血栓

(3)淋巴水肿:

丝虫病四、相关护理诊断

1、体液过多

2、皮肤完整性受损

3、活动无耐力

4、潜在并发症

(五)呼吸困难

 

主观:

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

客观:

表现为呼吸用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或很明显感觉到不舒服的不正常呼吸。

二、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

1、气道阻塞痉挛、水肿渗出

2、肺部疾病炎症、脓肿、不张

3、胸廓疾病:

畸形、积液

4、神经肌肉疾病:

神经炎、麻痹、重症肌无力,

5、膈肌运动障碍:

腹水、胃肠胀气

(2)循环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

(3)中毒:

吗啡、巴比妥、一氧化碳

(4)神经精神因素:

外伤、脑出血、脑炎

(5)血液系统疾病:

重度贫血三、临床分类及特征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

大气道狭窄、梗阻。

(2)特点:

吸气费力、吸气时间延长、三凹征、哮鸣音。

(3)病因:

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等。

(4)三凹征: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可出现明显凹陷。

2、呼气性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

小支气管狭窄,肺组织弹性减弱。

(2)特点:

呼气费力,吸气时间延长伴哮鸣音。

(3)病因:

哮喘、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

肺呼吸面积减少。

(2)特点:

呼吸浅快,吸气、呼气均感费力。

(3)病因:

肺纤维化、大面积肺不张、重症肺炎、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

1、左心功能不全

(1)原因:

肺淤血、肺泡弹性降低。

(2)特点:

呼吸困难于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后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

病情较重者常被迫取半坐位或端坐呼吸。

(3)急性左心衰: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右心功能不全

(1)体循环淤血,肝肿大和胸、腹水使呼吸运动受限,右心房与上腔静脉压增高,及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兴奋呼吸中枢所致。

(2)患者常取半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三)中毒性呼吸困难

1、酸中毒→深大呼吸

2、急性感染→呼吸快速

3、镇静类药物中毒→呼吸抑制呼吸浅表

 

呼吸节律异常

(四)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1、神经性:

深而慢呼吸,呼吸节律改变

2、精神性(癔症):

呼吸频速浅表,伴手足搐溺症

(五)血液源性呼吸困难

重度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红细胞携氧量减少,血氧含量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四、相关护理诊断1、低效性呼吸形态

2、活动无耐力3、气体交换受损

4、自立缺陷5、语言沟通障碍

(六)咳嗽与咳痰一、定义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是进入气道内的异物可借助咳嗽有效的排出。

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

二、病因

(一)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道受到气体、异物、炎症、肿瘤、出血等刺激。

(二)胸膜疾病:

各种胸膜炎、气胸等刺激。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力衰竭、肺水肿、肺栓塞等的刺激。

(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脑炎、脑膜炎。

三、临床表现

(一)咳嗽的性质

1、干咳:

咳嗽无痰或是少痰。

常见咽炎、胸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早期。

2、湿咳:

咳嗽伴有痰液。

常见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二)痰液的性质:

1、痰的性质分为:

黏液性、浆液性、脓性、黏液脓性、血性等。

(1)正常为白色粘痰:

(2)粘液性-慢性炎症

(3)浆液性-渗出

(4)脓性-感染;粘液脓性、浆液脓性

(5)血性-支扩、肺结核、肺癌等

2、按成分的不同分为:

白色、铁锈色、黄色、粉红色、浅绿色。

(1)黄色或黄绿色-大量脓细胞或绿脓杆菌

(2)红色或红棕色-血液或血红素

(3)粉红色-急性肺水肿

(4)铁锈色-含铁血黄素(大叶性肺炎)

(5)果酱样-肺组织坏死分解物(阿米巴肺脓疡)

(6)黑色-大量灰尘

(三)全身症状

长期的剧烈、频繁的咳嗽可导致呼吸肌疼痛、患者不敢有效的咳嗽和咳痰,导致失眠、头痛、食欲减退。

咳嗽导致自发性气胸、手术伤口的开裂。

不能有效的咳痰诱发或是加重肺部感染

并影响换气功能。

四、相关护理诊断1、清理呼吸道无效

2、活动无耐力

 

3、睡眠形态紊乱

(七)咯血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自口腔咯出。

包括大量出血、血痰、痰中带血。

必须与口腔、鼻、咽部的出血和消化道的出血(呕血)相鉴别

二、病因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支气管疾病: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2、肺部疾病:

肺结核、肺炎、肺梗塞、肺脓肿等。

(二)循环系统疾病

1、二尖瓣狭窄(风心病):

少量咯血或血痰。

2、急性肺水肿(急性左心衰):

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

3、肺梗塞(剧烈胸痛、咯血、休克):

粘稠暗红色血痰

4、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三)其它系统疾病

1、血液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障、血友病等

2、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4、其它:

子宫内膜异位症(气管、支气管)、替代性月经等三、临床表现

(一)咯血量

1、少量:

痰中带血≤100ml/日;

2、中等量:

每日100--500ml,伴有喉痒、胸闷、咳嗽等症状;

3、大量:

咯血量≥500ml/日或一次咯血量300-500ml。

咯出满口血液,伴有呛咳、脉速、出冷汗、面色苍白、恐惧等。

主要见于:

肺结核空洞性病变、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等。

(二)咯血的颜色和性状

1、鲜红色-肺结核、支扩、肺脓肿、支气管内膜结核、出血性疾病、二尖瓣狭窄等。

2、铁锈色-大叶性肺炎、肺吸虫病等。

3、砖红色胶冻样-克雷伯杆菌肺炎

4、浆液粉红色-急性左心衰、肺水肿

5、粘稠暗红色-肺梗塞等

(三)并发症

1、窒息:

常见于急性大量咯血、极度衰竭无力咳嗽、应用镇静剂;表现气促、胸闷、紧张、惊恐、大汗淋漓、面色青紫。

2、肺不张:

胸闷、气促、发绀等。

3、继发感染:

发热、肺部啰音。

4、失血性休克:

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少尿、脉搏增快。

四、相关护理诊断

1、有窒息的危险

2、有感染的危险

3、焦虑

4、体液不足

(八)发绀

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所致皮肤、黏膜青紫色的现象。

以口、唇、舌、口腔粘膜、鼻尖、颊部、耳垂与指(趾)末端等处最为明显。

 

意严重贫血时氧和血红蛋白都处于还原状态也不足以引起发绀。

二、病因与临床表现

(一)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

1、中心性发绀

肺性发绀:

通气、换气障碍,使氧不能进入或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如慢支、肺气肿、肺炎。

心性发绀:

右到左的分流→未经肺部氧合的静脉血→体循环。

分流量>心排出量的1/3时

→发绀,如先天性心脏病。

特点:

①全身性发绀,②粘膜发绀,③发绀部位皮肤温暖,④伴有杵状指及红细胞增多。

2、周围性发绀

淤血性周围性发绀:

血流缓慢,单位时间内耗氧增加。

如右心功能不全

缺血性周围性发绀:

循环血量不足,肢体动脉闭塞。

如休克、雷诺氏病、闭塞性脉管炎。

周围毛细血管收缩:

寒冷

特点:

①肢体末梢和下垂部位发绀,②发绀部位皮肤温度低,③按摩或加温后发绀可消失。

3、混合性发绀:

中心性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并存,常见于左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或心肺合并周围循环衰竭者。

(二)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被三价铁取代,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增高。

先天性:

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继发性:

药物或化学中毒,亚硝酸盐特点:

急、重、暂时性、氧疗无效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有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或化学物质存在;同时有便秘;或服用硫化物。

特点:

一旦形成不能恢复

三、相关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2、气体交换受限3、低效性呼吸形态4、焦虑/恐惧

(十一)呕血与黑便

1、呕血:

上消化疾病(屈氏韧带以器官,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肝胆、胰)或是全身疾病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的现象。

2、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时部分血液经肠道排出,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色黑而称之,又名柏油便。

二、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

食道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

2、血液疾病

3、急性传染病

4、其他:

最常见—消化性溃疡;第二—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第三—急性胃粘膜病变三、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1、过程:

上腹不适-呕血性胃内容物-黑便

2、呕血的颜色:

(1)鲜红或暗红色-出血量大或在胃内停留时间短

(2)咖啡色-出血量小或在胃内停留时间长3、黑便颜色:

(1)紫红色-量大或肠内停留时间短

 

(2)黑便-量少或肠内停留时间长4、出血量

(1)出血量10%-15%:

可有头昏、乏力

(2)出血量>20%:

可出现心悸、脉搏增快

(3)出血量>30%:

可发生休克

5、出血程度

(1)隐血试验(+):

出血量5ml以上

(2)黑便:

出血量50~70ml以上

(3)呕血:

胃内积血量250~300ml以上四、相关护理诊断

1、组织灌注量改变

2、活动无耐力

3、恐惧

4、潜在并发症

5、有误吸的危险

(十二)便血一、定义

消化道出血,血液自肛门排出。

二、病因

(一)上消化道疾病

(二)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

2、结肠

3、直肠肛管疾病

(三)全身性疾病三、临床表现

1、出血速度、出血量、与出血部位和病因有关肠道停留时间短、速度快、量大-鲜红色

肠道停留时间长、速度慢、量少-暗红色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洗肉水样血性便急性细菌性疾病-黏液血便或脓血便上消化道出血-血与粪混合

结肠/直肠出血-血粪部分混合,血粘附于粪表面、便后有鲜血滴出

2、全身表现:

短时间大量出血可以休克;长期大量出血造成贫血。

四、相关护理诊断1、活动无耐力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4、焦虑

(十五)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增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正常血清胆红素:

1.7~17.1μmol/L

2、隐性黄疸:

17.1~34.2μmol/L

3、黄疸:

超过34.2μmol/L

二、病因

1、溶血性黄疸:

红细胞破坏过多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受损

3、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排出受阻

 

三、临床表现

(1)溶血性黄疸:

症状较轻,皮肤呈浅柠檬黄,急性溶血时有高热、寒战、贫血、急性肾衰竭。

(2)肝细胞性黄疸:

皮肤和黏膜呈深金黄色、乏力、食欲减退、身体不适疼痛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黄疸多较严重,皮肤暗黄色,完全梗阻,尿液如茶色,大便呈白陶土色。

胆汁淤积皮肤瘙痒,维生素K吸收障碍出血。

四、相关护理诊断1、舒适的改变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3、自我形象紊乱4、焦虑

(十六)尿失禁

膀胱逼尿肌异常或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自主排尿能力丧失,尿液不自主得流出。

二、病因、临床表现

1、压力性尿失禁

临床特点:

腹压骤然增高时(咳嗽、打喷嚏、大笑),少量尿液不自主地由尿道口流出。

见于:

老年女性、盆腔或尿路手术者。

2、反射性尿失禁

临床特点:

患者未感到尿意,突然不自主间歇性排尿,排尿前可出现出汗、颜面潮红等交感反应。

见于:

脊髓受损

3、急迫性尿失禁

临床特点:

尿意紧急,来不及如厕即有尿液不自主流出,常伴尿频和尿急。

见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膀胱局部炎症或激惹所致膀胱功能失调

4、功能性尿失禁

临床特点:

能感到膀胱充盈,但由于精神障碍、运动障碍、环境因素或药物作用,不能及时排尿而引起的暂时性症状,每次尿量较大。

见于:

严重关节炎、脑血管病变、痴呆等

5、完全性尿失禁

临床特点:

真性尿失禁,在无尿意的情况下尿液持续流出,膀胱中无尿液存留。

见于:

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神经性膀胱炎,前列腺术后尿道括约肌损害。

三、相关护理诊断1、压力性尿失禁2、反射性尿失禁3、急迫性尿失禁4、功能性尿失禁5、完全性尿失禁

(十九)意识障碍

人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者表现为昏迷。

二、病因

1、感染性因素

(1)颅内感染

(2)全身严重感染2、非感染性因素

(1)颅脑疾病

(2)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3)心血管疾病

(4)中毒

(5)物理性和缺氧性损害三、昏迷的临床分级

1、轻度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作出痛苦的表情,或是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2、中度昏迷:

对周围的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剧烈的刺激可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四、临床表现

(1)嗜睡:

程度轻微的意识障碍。

患者持续睡眠,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问题和作出各

种反应,反应迟钝。

(2)意识模糊:

程度深于嗜睡。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是时间、人物、地点等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

接近不省人事。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在强烈的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入睡。

(4)昏迷:

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5)谵妄:

为一种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功能失调状态,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语言杂乱。

(6)意识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1、感知能力、环境识别能力改变→易受伤害、生活处理能力改变2、无自主运动→肢体挛缩、畸形,压疮,结膜炎、

角膜炎、角膜溃疡3、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经口进食:

口腔炎、营养不良肺部炎症4、不能控制排便、排尿→压疮、尿路感染

5、家庭压力

五、相关护理诊断1、急性意识模糊2、清理呼吸道无效3、口腔黏膜受损4、完全性尿失禁5、排便失禁6、有外伤的危险7、营养失调8、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9、有感染的危险

10、照顾者角色困难

常见体位:

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和强迫体位。

自动体位:

身体活动自如,不受阻滞。

见于疾

病早期或轻症患者。

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己随意调整或变换躯干和肢体的位置。

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者。

强迫体位:

患者为减轻疾病痛苦而被迫采取的体位。

包括:

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侧卧位、强迫坐位、强迫蹲位、强迫停立位、辗转体位、角弓反张位

皮下出血的分类:

直径小于2mm为瘀点;直径3~5mm为紫癜;直径5mm以上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显著隆起为血肿。

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甲状腺肿大见于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肿瘤等。

甲状腺的一般检查:

视诊:

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嘱其做吞咽动作的同时,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和对称性。

正常

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

触诊:

检查者立于受检者后面,一手食、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

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食、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用同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听诊:

颈部血管:

颈动脉:

静息状态下出现明显的颈动脉搏动,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亢;颈动脉搏动消失,见于心跳停止。

颈静脉:

正常人30~45°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在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内),称为颈静脉怒张,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气管居中临床意义:

正常人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部。

一侧胸腔积液、积气、纵膈肿瘤时,气管

向健侧移位;肺不张、肺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时,气管向患侧移位。

甲状腺三度肿大: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扁桃体三度肿大:

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正常胸廓:

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成年人前后径:

左右径≈1:

1.5。

异常胸廓:

1、扁平胸:

胸廓扁平,前后径短于左右横径的一半,见于瘦长体型者,亦可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晚期等。

2、桶装胸:

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筒状,肋骨斜度变小,肋间隙增宽饱满,腹上角增大。

见于肺气肿患者,亦可见于老年人或矮胖体型者。

3、佝偻病胸:

为佝偻病所致的胸廓改变,多见于儿童。

包括:

鸡胸、佝偻病串珠、肋膈沟。

4、漏斗胸:

前胸下部内陷呈漏斗状,多为先天性畸形。

5、胸廓一侧变形:

胸廓单侧隆起,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胸廓一侧凹陷,多见于肺或胸膜纤维化、肺不张、广泛胸膜增厚和粘连等。

6、胸廓局部隆起:

见于胸壁皮肤肿块或结节、胸腔肿瘤、心脏扩大、心包积液及主动脉瘤和肋骨骨折等。

7、脊柱畸形:

多因脊柱前凸、后凸或侧凸,导致胸廓两侧不对称。

见于先天性畸形、脊柱外伤和结核等。

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有如潮水冲涌。

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可见于严重贫血、甲亢、动脉导管未闭等。

奇脉:

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等。

肝的浊音界:

受检者平静呼吸,分别沿右锁骨中线、右腋中线和右肩胛线,由肺清音区往下叩诊至出现浊音,即为肝上界。

再由腹部鼓音区沿右锁骨中线或正中线向上叩至浊音处即为肝下界。

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两者之间的距离为肝浊音区上下径,

约为9~11cm。

右腋中线右肩胛线肝上界第7肋间第10肋间

肝下界第10肋骨水平(不易叩出)

肝浊音界触诊临床意义:

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不张、右肺纤维化及气腹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肝浊音界扩大或缩小见于肝脏病变;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是急性胃肠穿孔的重要体征。

肝脏肿大的临床意义:

弥漫性肝大见于肝炎、脂肪肝、肝淤血、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等。

局限性肝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等。

肠鸣音:

正常大约每分钟4~5次,以脐部最清楚。

肠鸣音超过每分钟10次,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谓肠鸣音活跃。

肠鸣音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

压痛:

正常腹部触诊无疼痛,重按时仅有压迫不适感。

若由浅入深按压腹部引起疼痛,称为压痛。

反跳痛:

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

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

压痛与反跳痛的临床意义: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炎症累及的征象。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

阑尾病变时麦氏点有压痛。

胆囊病变时,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

弓交界处有明显压痛。

(肝区叩击痛见于肝炎或肝脓肿。

皮肤颜色改变:

★1、苍白:

见于血管痉挛、贫血、寒冷、休克;2、发红: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或是红细胞增多症。

生理——运动;病理——发热性疾病;★3、发绀:

皮肤黏膜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