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260302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地理模块复习课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

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

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

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

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

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

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

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

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

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

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

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

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

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

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

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拉力。

(3)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

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6.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表现: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阶段: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环境的改变

①合理城市化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②过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3)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

2.农业地域的形成

(1)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的特征。

(2)形成:

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3.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气候区。

(2)生产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

(2)主要农作物:

小麦和玉米。

(3)生产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5.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区位优势: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2)发展措施: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6.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7.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1)饲料因素: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2)市场因素: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等。

(2)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政策、运输、劳动力、科技、动力等。

2.选址一般原则(经济利益方面)

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3.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

(1)原料导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2)市场导向型:

接近市场。

(3)动力导向型: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4)劳动力导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5)技术导向型: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

4.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包括产品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等。

(2)工业集聚

①概念:

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近距离聚集的现象。

②意义: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

5.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

①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②有些生产企业所需零件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

(2)适宜分散的工业类型

①轻、薄、短、小型产品的生产企业。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的生产企业。

(3)工业分散的结果:

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6.工业的地域联系

(1)主要方式: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

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7.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①代表地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②代表性工业部门及特点:

煤炭、钢铁、化工、机械等,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2)新工业区

①代表地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②代表性工业部门及特点:

主要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以中小企业为主。

五、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2.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包括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和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影响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因素。

3.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表现: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以此为主要发展轴。

②实例:

株洲沿铁路发展,武汉沿江分布。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原因:

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这样才能吸引大量购物者,即交通最优原则。

②表现

a.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b.大城市中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c.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代: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2)农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2.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①当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②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便会形成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表现: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③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基本国情:

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

(2)面临的挑战

①人口众多:

庞大的人口数量。

②资源相对短缺:

人均占有量较少,利用率较低。

③自然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

5.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2)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清洁生产

①环境效益:

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控制污染,减少工业污染来源。

②经济效益:

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的调整。

(3)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

①方式:

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②目的: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易错易混辨析]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总量不一定下降(  )

提示:

(√)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总量就增加。

2.发展中国家都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

提示:

(×) 当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处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但有些发展中国家则已经进入到“现代型”,如古巴、中国等。

3.“现代型”国家的人口死亡率都比“传统型”的国家低(  )

提示:

(×) 许多传统型国家,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而现代型的发达国家,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人口死亡率往往比传统型的发展中国家高。

4.目前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流向人口密度小的地区。

(  )

提示:

(×)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人口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民工流,提高了流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  )

提示:

(×) 民工流动的方向是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提高了流入地区的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