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596718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docx

第7章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第七章 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在新航路发现之前,全世界除较近的地区外,不论是政治组织,还是居民,彼此往来与交流是很少的,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更谈不上往来与交流。

因此,从政治地理学来说,那时国家间的空间关系只能是有限的、地域性的。

有些国家和地区,如欧、亚之间,由于相距遥远、水陆交通又很不发达,不是越过千山万岭,就是远隔重洋,彼此的交流也只限于供统治阶级与上层社会人物所享受的贵重奢侈品与奇珍异宝,谈不上政治联系与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了解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带有“天方夜谭”式的神秘色彩的。

对美洲、澳大利亚,那时还根本不知道其存在。

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也只是从商人、游客中了解到的只字片言,往往夹有荒诞无稽之说。

甚至怀疑,人是否能经受致命的日光和翻腾的海水。

可是,西欧当时对黄金与香料等的需求,驱使其突破阿拉伯人对东西商路与贸易的垄断,开辟新航路。

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达到印度的卡利卡特,麦哲伦航行世界一周,使人类开始真正认识地球与世界,并使人类在世界各地可以相互交往,接着把世界纳入全球的政治地理范围,开始形成全球的政治地理联系与全球的政治空间体系。

这也是政治地理学的划时代的开始。

 

一、西方扩展的背景与条件

 

在欧洲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到达新大陆之前,阿拉伯人已牢牢地控制着欧、亚、非之间的水、陆运输与贸易。

那时,中国明朝的郑和却早已率领庞大的船队,奉命七次出洋,遍访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的亚、非一些国家。

但是,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并没有以其优越条件与有利地位进入世界,继续前进,反而被欧洲取代,最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地位,这一点值得分析。

西欧,在15世纪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

原来,欧洲的农业耕作制度采用二圃制,即耕地一半耕种,一半休闲,以保养地力,并且每年相互轮换。

从8世纪开始改为三圃制,即每年1/3耕地实行休闲。

这样,由于耕种的面积增加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其次,从12世纪开始,对低地,特别是沿河两岸及河流下游的沼泽进行排水,垦为农田。

同时,又清除低矮森林,焚烧灌丛,使耕地面积有较大增长。

另外,改进马的挽具,使用马掌,带有锋利铁尖的重轮铧犁的发明大大改进了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从16世纪开始,西欧的生产力由于科学上的许多发明和发现而获得空前发展。

在15世纪末,纺线和卷线合二为一的自动纺车代替了手摇纺车;卧式织布机代替了立式织布机;漂洗呢绒用水轮带动的重木槌代替了人工搓洗。

这些使纺织业在西欧兴起。

采矿业中使用畜力或水力推动抽水机,提运矿石绞车。

冶金业中使用水轮或风力的风箱,提高了炉温,改进了熔炼质量。

结果,使金属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农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商品生产的发展就推动了商品交换,加上人口的增加,大批城市随之兴起,于是整个经济就活跃起来。

城市的兴起,居住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也随之强大起来,以封建庄园为基础的领主与贵族地位下降。

市民阶层与国王联合向封建割据的贵族进攻,开始建立权力集中、国家统一的民族君主国。

正是这种由技术推动生产,由生产推动商品交换,由商品交换带动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发展,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导致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变革。

这一环环的连锁反应最终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不仅进一步促进和巩固新的发展,而且还促进商业经济活动向外扩散。

这也就是西欧国家发现新航路、发展贸易、实行殖民主义的背景与条件。

位于亚、非两洲接壤及东、西贸易转折点的西亚地区,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尽管当时曾控制住东、西方的交通,垄断亚、欧两洲间的贸易,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社会经济状况停滞不前,结果,他们逐渐失去其在东、西方之间交通与贸易上的优越地位,反而由于其政治上的腐败,终于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地位。

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虽然郑和的船队已达到非洲的东岸,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欧,可是,这时的船队航行并不是为经济和贸易,只是作政治上表现中华威望的手段,结果,这种庞大船队远洋的航行,带回的只是些奇珍异宝,不但未能增加财富,反而耗费巨额的财富。

由于中国社会本身缺乏发展对外联系、对外贸易的机制与动力,所以,最后又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其结局也像西亚情况一样,在西方打开其大门之后,也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

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统治

 

(一)新航路的发现

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于公元8世纪在其控制整个北非以后,就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建立其在该地的统治。

于是,从9世纪开始,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就与阿拉伯人展开斗争。

这里也是阿拉伯人与欧洲人、伊斯兰教徒与天主教徒在欧洲展开的斗争的地方。

这种斗争一直进行到15世纪末,经历了7个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才把信伊斯兰教的摩尔人赶出半岛,并建立自己的国家。

这种长期的斗争形成了信奉天主教的伊比利亚人与伊斯兰教思想上的对立,使其成为推动伊比利亚人向外扩张的思想根源。

另一方面,欧洲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对东方的贵重商品的需求,特别是热带的香料、中国的丝绸成为上层社会的生活必需品。

由于运输困难、中间商的垄断,价格昂贵,遂形成西欧与东方的贸易的大量入超。

这种贸易逆差只有以黄金来支付。

而此时,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对货币的需求。

因此,黄金既是制造货币的原料,又是平衡贸易的手段。

这样,当时欧洲流行东方“遍地黄金,香料盈野”之说就成为西欧开辟航路的重要推动力。

在科学技术方面,这时,中国的罗盘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已有地图把中国和印度画在大西洋对岸,表明向西航行即可达到东方。

1.达·伽马开辟新航路:

在探寻通向东方航路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的。

葡萄牙在驱逐摩尔人于其国土(1249年)早于西班牙(1492年)。

由于葡萄牙位于大西洋岸、地中海与西北欧往来海运的中间,加上其先后占领休达(位于直布罗陀对岸,1415年)、马德拉群岛(1419年)、亚速尔群岛(1432年)、布朗角(位于西撒哈拉西南部,1434年达到)、佛得角(1445年)。

葡萄牙人于1444年成立“皇家非洲公司”,垄断了对西非的贸易,特别是掳掠黑人作奴隶的贸易,大获其利。

这就大大刺激其设法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发展与东方贸易的欲望。

在国王的支持与组织下,葡萄牙的远征队于1471年越过赤道,1483年越过刚果河口,1487年由巴托罗缪·迪亚士所率领的远征队终于达到好望角。

在西班牙支持的哥伦布船队于1493年返回欧洲,并把发现新大陆消息传来,就更加促进葡萄牙人加速进入印度洋的行动计划。

由于葡萄牙国王已派人(1487年)冒充穆斯林,随阿拉伯商船经红海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又由印度到东非的索法拉(在莫桑比克),于1491年回开罗后,便把印度洋上的航线情况以及非洲南端有条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航路的信息转报回去。

这就给达·伽马后来实现其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达到印度的航路的开辟打下基础。

达·伽马的远征队在国王支持下,有4只船和170人组成,于1497年7月8日离里斯本。

船队11月12日绕过好望角,经莫桑比克及肯尼亚的蒙巴萨,在肯尼亚的马林迪由阿拉伯领港员指导渡过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港口卡利卡特。

该船队于8月返航,到1499年7月至8月回到葡萄牙,尽管此时只剩下两只船和44个人,但是,其运回的香料获利竟达其航行成本的60倍。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受当时的一些地理书籍的影响,他坚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最终会达到东方。

关键是向西航行多远才能到达东方。

他根据当时的一种说法,从里斯本往东到中国杭州约10000km,向西经大西洋到东方的日本只有约4800km,日本到亚洲大陆为2400km,即到亚洲不过7200km(其实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到上海相距228个经度,约为22400km,少估了约15200km)。

他原先求助于葡萄牙,希望获得支持其向西航行。

但葡萄牙人掌握的知识正确估计出其计算的错误,认为向西航行路更远,往东的路还是绕道非洲最近,而不是横渡大西洋,未予支持。

哥伦布只好转而求助于西班牙。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鉴于葡萄牙在海上贸易上的成就,急于直追,就支持了哥伦布的设想。

1492年8月3日,有3只船和90个水手组成的远征队就出发了。

经过70天的航行,于1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接着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的第一次远征队返回到西班牙。

在1493年、1496年和1502年,哥伦布又三次组队去寻找他所追求的东方各国,虽然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诸岛和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以及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的沿海地区,他认为这里就是其所发现的印度。

可是,直到他于1506年死去还不知道其所到达的地方是人所不知的新大陆。

后来,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于1501—1502年为葡萄牙人远航到巴西。

经过调查,肯定这一地区不是印度而是一个新的大陆。

从1507年起,人们遂称这个新的大陆为“亚美利加”洲。

3.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经亚美利哥、韦斯普奇证实不是亚洲,虽然没有实现西班牙人在与葡萄牙人竞争中发现东方的香料产地的愿望,但却引起西方一股探险热。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曾提出绕过南美洲南端可以达到“香料群岛”的想法。

1513年,巴尔沃亚探险队翻过巴拿巴地峡发现了太平洋。

正是这种情况,西班牙人为防止自己在与葡萄牙人争夺香料战中彻底失败,就支持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探险活动。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奉西班牙政府之命,率领5只船、265名船员,由塞维利亚的圣卢卡尔港出发,船队越过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在南美洲南端穿过风急浪高的麦哲伦海峡。

在太平洋上航行了3个多月始到关岛,于1521年3月16日到菲律宾。

麦哲伦由于参与岛上内讧,在4月27日战斗中死亡。

后来,船在摩鹿加群岛(现称马鲁古群岛)受到葡萄牙人的阻挠,剩下的两只船中,仅一只船装满香料返航。

通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船与幸存的18个船员于1522年9月6日返回其出发港——圣卢卡尔港。

三年的艰难航行西班牙人终于从向西航行寻找到东方的香料产地,更重要的是证实了地球真正是个圆球,向东、向西航行均可以殊途同归,使整个地球上的各个地方从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的时代。

在新航路与新大陆的发现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葡萄牙是找到绕过好望角的新航路,因而垄断了西欧与东方的贸易。

西班牙发现了新大陆,尽管未找到到东方香料产地的航路,却获得大片新的领土。

结果,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各自发展。

早在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南下寻找去东方通道时,教皇于1454年就下过训令,授权葡萄牙人占有他们在沿非洲海岸向印度进行时所发现的一些地区。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未弄清其情况时,西班牙国王就担心葡萄牙人插手其间,分享其利益,遂请求教皇承认西班牙对该地的专有权。

教皇亚历山大于1493年5月4日(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于3月15日回到西班牙后的不到一个半月)经调解确定在大西洋中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按罗马制,相当5.5km)地方,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线东、西分别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该线称“教皇子午线”。

后来,葡萄牙对此表示不满,经谈判,于1494年6月7日西、葡两国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约在西经46°)。

正是根据此条约,巴西后来曾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该条约只划了西半球,但西班牙声称该条约的分界线是环绕全球的,希望麦哲伦去开辟向西通往亚洲航道时,找到位于分界线西班牙一边的香料群岛中的一些岛屿以分享葡萄牙人的利益。

当麦哲伦抵达摩鹿加群岛以后,西、葡又发生争执,遂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以该群岛以东17°为分界线。

虽然菲律宾在该线以西,但西班牙于1571年征服其地。

这样划分势力范围原是西、葡两国的事务,但是,其对世界各地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在达·伽马发现新航路后,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独享其利,葡萄牙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葡萄牙人在其航行路线上,建立了一系列据点。

葡萄牙人在沿非洲西岸南下时,就在其沿岸地方建立一些商站作为据点。

在好望角以东的印度洋的沿岸也根据其在非洲西海岸的经验,建立许多据点。

这些据点多是港口与岛屿。

其中包括非洲东岸的索法拉、莫桑比克、桑给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西亚的索科特拉岛、马斯喀特、霍尔木兹海峡,在南亚,有印度的第鸟、达曼、果阿、卡利卡特(现称科泽科德)、柯钦,另外还有锡兰(现称斯里兰卡);在东南亚,有马六甲及苏门答腊、爪哇、摩鹿加群岛的局部地区和中国的澳门。

为了管理这些据点,在果阿设立总督府,并下设莫桑比克、马斯喀特、霍尔木兹、科伦坡与马六甲5个省督。

其次,利用其船只与武器打击阿拉伯等船只的海上贸易。

此时,欧洲在造船、航海设备、海军装备方面有明显改进。

欧洲原来载重量为150~200t的狭长体帆船让位于600~800t的圆体帆船。

葡萄牙人还改进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在逆风中航行。

这样,船的规模大、速度快、操作灵活。

船的航行靠帆,而不用众多的划手,不仅节约人力,而且可以减少口粮等储备,增加了载货量。

中国罗盘的引进,星盘与象限仪的使用,精确航海图的出现都有利于远洋的航行。

原来海上战斗依靠攻入敌船在甲板上的肉搏及小型炮火。

由于炮小,不能击毁船体,只能起配合作用。

这时,炮大、弹重、爆炸力强,能击毁270m射程内的船体,造成船毁人亡。

因此,炮战遂取代甲板上的战斗。

正是利用这种优势,葡萄牙人烧杀抢掠印度洋上的非葡萄牙人的船只,攻占战略要地,击败土耳其、阿拉伯和印度联合舰队的进攻,成为印度洋上的霸主。

第三,葡萄牙人利用印度洋沿岸各地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与软弱,采取武力、欺骗以及笼络等手段,取得一些地方的统治权与贸易特权。

他们利用这些权力对其所管辖地区通过征收捐税来收集当地土特产,强迫当地居民种植其贸易所需的香料等物品,建立垄断性的市场,低价收购其所需的商品。

同时,又采取各种办法及高额税收等来阻挠、排挤非葡萄牙的商人。

葡萄牙人在东方航线上的贸易可以分为三类地区。

第一类是非洲沿岸,特别是西非沿岸、用简单的商品换取非洲人的黄金和奴隶。

第二类是印度洋及东南亚,特别是印度与马六甲以东诸岛,主要是获取香料。

由于葡萄牙人的垄断地位,使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的收购香料量陡减2/3,而在里斯本的市场出售量则占整个香料贸易量的2/3。

由于葡萄牙的商品在印度与东南亚市场上相比之下,是质次价高,香料贸易不得不用黄金等贵金属与之交换。

恰好这时,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活动中掠夺了这些贵金属,补充了香料贸易中的赤字。

第三类是马六甲以东地区的贸易。

这里贸易特点不是以东、西方的贸易为主,而是中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区之间的相互贸易。

葡萄牙人在这里起着贸易中间人的角色。

为此,葡萄牙人不仅占有中国的澳门,还在日本的九州设立了商站。

除了在西非的殖民活动,葡萄牙还根据《托德西利亚斯条约》在南美洲的巴西开展殖民活动。

巴西的情况与亚、非的条件有很大不同。

亚、非人口比较密集,文化发展程度相对比较高,政治组织发展比较完善,葡萄牙只能采取武力与欺诈等手段,建立其不同的统治与管理制度,利用收税、垄断、交换等方式来榨取财富,收集东西方贸易所需要的物资。

为了其统治、管理与贸易的需要,只在少数据点进行少量的移民。

但巴西当时尚处于原始公社阶段,在热带雨林及稀树干草原地区开发程度甚低,人口稀少。

葡萄牙殖民者不得不靠移民及建立直接统治。

从1530年,葡萄牙人建立居留地,将土地分给从葡萄牙来的人们作为世袭领地,实行封建统治。

为了掠夺当地财富,殖民者强迫捕捉来的印第安人从事采矿等繁重的奴隶劳役。

由于奴隶大批死亡与逃入丛林,劳力不足,又运入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进行采矿与种植劳动,遂使该地黑人成分大增。

(三)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哥伦布抵达了西印度洋群岛后,西班牙就开始了在那里的殖民活动。

开始来的都是些形形色色的掠夺财富之徒,很快他们就占据了加勒比海上的大小岛屿。

在这些岛上并没有发现他们原先设想的大批香料,便转而向印第安人进攻,掠夺他们的财富,榨取他们的黄金,猎取他们作奴隶。

在遭到印第安人的反抗后,就进行疯狂的屠杀。

这是16世纪20年代以前对西印度洋群岛进行的殖民活动,属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殖民活动以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为主。

这里是美洲的古文明的地区之一,即当时是阿兹特克人的住地。

当西班牙了解到墨西哥高原上有个印第安人集中地区,在那里可以掠夺到大量黄金的信息时,埃尔南、科尔特斯就组织了500多人的队伍、几门炮与16匹马,于1519年2月由古巴出发,4月在韦拉克鲁斯登陆。

他利用印第安人一些部落与阿兹特克人的不和,采取威胁、利诱、贿赂等手段组成一支反阿兹特克人的联合大军,向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出发。

阿兹特克人首领蒙特苏马由于迷信,未予抵抗,反而把西班牙人迎入城中。

科尔特斯囚禁了蒙特苏马要挟阿兹特克人,但遭到当地人进攻与包围。

科尔特斯突围后于1521年再次进攻特诺奇蒂特兰,并屠杀大批居民。

西班牙遂在该地建立殖民统治。

第三阶段是西班牙对南美洲古印加帝国的侵占。

为了掠夺南美的财富,皮萨罗于1531年率领180名士兵和50匹马从巴拿马出发到秘鲁登陆。

皮萨罗利用两王子争夺王位之机,突然扣留新国王,勒索巨额的金银后将其处死。

然后,皮萨罗趁其全国混乱之机控制其全国。

后来,西班牙人经过多年的镇压活动,直到1549年才在南美建立除巴西以外的全部地区的殖民统治。

西班牙人为巩固其殖民统治,于1535年在墨西哥城建立包括从墨西哥到巴拿马以北,及加勒比海诸岛在内的新西班牙总督区。

在巴拿马以南的南美洲,于1542年在利马建立管辖南美洲的西班牙人殖民地的秘鲁总督区。

于是,西班牙就成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

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掠夺印第安人的财富,西班牙当局遂把其侵占的土地分给贵族与殖民者使用,并给予他们以征税、开矿及奴役印第安人的特权。

西班牙贵族和殖民者获得大片土地后,建立大庄园,使印第安人沦为农奴与奴隶在自己的庄园中劳动。

最使殖民者感兴趣的是对矿山的开采和冶炼金银。

因为贵金属体积小、价值高、便于运输,这对当时尚未进入工业社会,对原料缺乏需求而对财富则十分贪婪的封建贵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可以用其在市场上换得所需求的各种消费品。

同时,也是为了平衡与东方贸易的入超。

可是,为了掠夺这种贵重的黄金、白银、大批印第安人被驱赶到矿山、深井。

加上在庄园的残酷劳动以及欧洲人带来的痢疾、疟疾、钩虫病和天花(当地人对此类疾病缺乏抵抗力),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有人估计,在16世纪,印第安人留下的不到1/4。

特别是在加勒比海的诸岛上,所剩无几。

相反的是,拉丁美洲从1503年至1660年,运往西班牙的仅注册黄金就有200t,注册白银有18600t。

正是这种人口的下降遂导致从非洲运进大批黑人作为奴隶。

特别是后来种植园经济发展,种植甘蔗、棉花、烟草、蓝靛等经济作物,以满足欧洲市场需求而形成奴隶贸易的高涨。

从上可以看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亚、非、拉的殖民活动情况并不相同。

在拉丁美洲,由于那里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分为许多部落和部落集团。

其中比较先进的印加与阿兹特克人亦刚进入奴隶社会不久。

对金属的使用仅限于铜,而铁器的制作尚未开始。

人口密度低、组织程度不高。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遂采取全面的直接统治的形式。

大量移民成为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统治者,而当地的印第安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沦为农奴或奴隶,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由于殖民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屠杀和疾病,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劳动力不足又引入了黑人作为奴隶。

因此,在拉丁美洲人口中,原来的土著人,并不占绝对优势,形成白人、黑人与印第安人三种人组成的社会。

在亚洲,当地人口多,文化水平较高,社会组织程度高,殖民者只能采取间接统治。

当地人仍然是其社会的主体。

在非洲,海岸地区不是热带雨林,就是干旱沙漠,除沿河流外很难进入,加上白人难以适应其气候及传染病,白人只在其沿海地区建立据点,而广大地区仍然维持非洲人原来的社会与文化传统。

(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欧洲16世纪两个殖民大国。

一个掠夺了拉丁美洲的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另一个则垄断了东方的贸易,大发横财。

但是,好景不长,它们在16世纪后半期开始走向衰落,最后被荷兰和法、英所取代。

当时西班牙王国是由卡斯蒂利亚王国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联姻,于1479年合并统一了西班牙。

斐迪南与伊莎贝拉死后无子,王位由其嫁给哈布斯堡王室腓力为妻的女儿胡安娜所生的查理继承西班牙联合王国的王位。

查理于1516年除继承了哈布斯堡王室在中欧的世袭领地——奥地利、施蒂里西、卡林西亚、卡尼奥卡四个公国(后三个公国位于奥地利东南,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一带)和蒂罗尔州(意大利的东北),西班牙联合王国的领地(包括西班牙、撒丁、西西里以及意大利半岛南部的那不勒斯)与拉丁美洲西班牙的殖民地外,还继承了其祖母勃艮第玛丽的勃艮第领地(包括位于法国东部的弗朗什孔泰、卢森堡、尼德兰)。

查理还于1519年当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这样,查理就成了欧洲自查理曼帝国以来拥有领土最大的国王,特别是这些领土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法国。

当然,这就会招致欧洲其他王朝的反对,特别是法国的反对。

法国为反对查理不顾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对立而与奥斯曼帝国结盟。

因此,查理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在意大利发动四次战争,与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及维也纳东南多次发生战争。

最后,查理在镇压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运动中失败,不得不于1556年将西班牙王位让于其子腓力二世,将神圣罗马帝国让位于其弟斐迪南一世。

腓力二世的即位后继承其与法国、与新教进行斗争。

在与法国的关系上,腓力继续与其争夺意大利。

在新教问题上,由于尼德兰接受了新教,腓力试图强迫那里的居民放弃新教接受旧教而发生冲突。

加上,当时西班牙在欧洲进行战争急需财源,就不得不向尼德兰加重税收。

尼德兰在税收上和宗教上受到了西班牙的双重压迫,遂于1566年爆发了起义。

到1581年,尼德兰北部各省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与西班牙展开新的斗争。

经过艰苦斗争,于1609年迫使西班牙在休战协定上签字,事实上承认了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的独立。

在西班牙镇压尼德兰的起义活动中,尼德兰特别得到英国的支持。

这不仅是由于英国也信奉新教而出于宗教上的考虑。

更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因为英国很清楚,只有利用尼德兰的起义才可以牵制西班牙与葡萄牙(葡萄牙于1580年被西班牙征服,1668年始重新独立)和削弱它们,也才能为英国找到发展的机会。

而西班牙当时对英国在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抢劫其运送金银的船队,袭击其据点,支持尼德兰起义十分不满。

为此,西班牙于1588年5月以大批船只组成的无敌舰队远征英国,企图击败英国,维持其海上霸权。

结果,则事与愿违,西班牙大败,反而加速其衰落。

除去上述西班牙在欧洲争霸中的政治、军事方面的失败促使其衰落以外,还有内部的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兴起时,欧洲的经济中心已从地中海北部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向西北欧转移。

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是莱茵河下游的尼德兰,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则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摩尔人斗争,并在政治上建立自己的国家,经济并不发达,产品除原料外,在欧洲市场上并不占重要地位。

这点在与其殖民地进行贸易中拿不出质量高、价格便宜、能吸引人的商品与其交换得到证明。

这种处于与东方进行贸易的不利地位,恰好由于发现了美洲,在有了金、银矿,可以驱使印第安人进行开采,用其所掠夺的贵金属平衡其与东方的贸易。

另一方面,由于美洲运来大量的金、银,使贵族大发横财,必然刺激其消费热。

这样就造成当地的消费品的价格飞涨,结果使原来质次价高的手工产品价格更高,更缺乏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反而导致其商品生产的衰落。

发了横财的贵族、富裕了的市民提高了的购买力,在市场上反而有利于当时经济发达、商品生产十分繁荣的西北欧的中心地区。

它们的商品便在西班牙与葡萄牙市场上流行以满足其需求。

这说明西班牙与葡萄牙由于地理优势,掌握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发展起来的海外殖民活动,既缺乏经济基础又缺乏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